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6334|回复: 6

间战时期的美日战列线对决

[复制链接]

二等兵

七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6-5-23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帖是发在战列舰吧的(地址http://tieba.baidu.com/p/4561388663),后来有不少网友建议发到这儿。既然要重新发一次,LZ就索性做了些小修改。
原文:American Calculations of Battleline Strength, 1941-2,作者Alan D. Zimm。LZ的主要讨论内容在296-308页,以节选性翻译为主要形式。


在1920年代初,美国的NWC(Naval War College)研究出了一个方法来评估单个战列舰在战列线上的价值,目的是为了建立战术模拟的规则,比拼美、日、英三国的战列舰水平,进而在条约下引导美国海军的造舰方向。这个方法主要出自NWC的the June 1936 “Blue andOrange Fleet” data booklet, the 1934 “Fire Effect Tables,” and the March 1935“Gun Data: Limiting Ranges for Armor Penetration” tables。

战斗力量(Fighting Strength,FS)衡量一艘船作为炮击平台的价值。FS是两个数值的乘积:船的生命(Life,L)与打击力量(Hitting Power,HP),说白一点就是前者是盾,后者是矛。而HP又是三个数值的乘积:主炮群在某个射程上的射速(Rate of Fire,ROF),在这个射程上的命中率(%Hits),和击中价值(Hitting Value,HV)。一般来讲,击穿了装甲的炮弹有更大的HV值。舰艇的这些数值全部基于工程计算与实测经验,但比较遗憾的是,文中并没有怎么列出当时世界上各战列舰的对应数值,也没有详细说明这个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在哪里。这些内容八成在NWC的某份档案里吧。。。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探寻探寻




L是由舰艇在沉没前所能承受的击穿了的14寸炮弹的数量所决定的,并由下面的公式给出:


1922年10月,美国的军械局报告说自家的舰队在面对英国的长射程主炮时会有极大劣势。NWC某部门的Joseph Reeves在当时给出了下面这张图表:
Blue代表美国,Red代表英国(后文会有Orange代表日本)。横轴的数值x1000码代表交战距离,纵轴代表英国舰队的FS与美国舰队的FS的比值。NWC认为,由于英国佬的新型火控系统,在24000码-30000码,英国的FS将达到美国FS的3-6倍。起初还畏畏缩缩的国会大老爷这才批准给一些战列舰新装火控、提高炮管仰角。


在推演美国VS日本时,NWC先计算了各种免疫区:

左边是美国船被日本炮打,右边是日本船被美国炮打。最左和最右的一列代表免疫区数值,单位是1k码。左边第二列和右边第二列,是说明什么炮打在什么船上。中间的黑条和灰条分别代表美国船与日本船的免疫区,对应到上面的数值可以直接读出。中间有两个none,说明西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对长门的三年式16(.1)寸是没有免疫区的。需要注意,美国的条约战列线(Treaty Battleline)有15艘BB,而日本只有10艘。因此,后面的5艘日本战列舰(扶桑,雾岛,榛名,金刚,比睿)按照一艘船同时射击2艘美国船来计算,因为NWC认为,如果一艘美国战列舰不被对面的炮火所打扰,那么这艘战列舰将有20%的命中率加成。


可以发现,美国佬偏向于更近距离的免疫区,而鬼子偏向于较远的。日本自信地认为自己的炮在远距离表现不错,因此倾向于在较远距离打炮。而美国人则认为远距离的战斗并不是决定性的。远距离落下的炮弹命中率不高,而大多数战列舰的主炮,每门只有100发左右的备弹。此外,由于炮弹落下来的时间更长,因此校射阶段的射速会受影响。当然,美国海军也没有忽视长射程射击的作用,只是主炮齐射时的散布和火控水平使然罢了。最后,美国海军得出结论,决定性的战斗距离是20000码以内,因此才有了14000-24000码左右免疫区的美国BB。根据NWC的计算,100发炮弹可以让16寸和14寸主炮在26000码上射击120分钟。在接下来的推演中,为了进行进一步计算,这120分钟的战斗阶段被等分为了40个3分钟。


后来,NWC得出美国条约战列线的生命值L是255.6,日本的是150.6,再进一步计算出双方的FS,推演得出了美日双方舰艇的损伤比例:

交战时间是前文提到过的3分钟,横轴代表交战距离,纵轴是日本舰艇损伤与美国舰艇损伤的比值(例如,数值2代表日本舰艇的损伤是美国的2倍)。可以发现,美国条约战列线是全距离吊打日本舰队的。在13000码-22000码,也就是美国BB的免疫区内,日本的损失更是达到美国的4倍。而即使在整条曲线的最低点,25000码以上的距离,日本也有2倍的损失。


当然,这3分钟内的损失比例并不代表整场战斗的损失比例,原因就是著名的兰开斯特方程。最后的战斗结果将会更不利于劣势方,因为劣势方损失火力的速率会越变越快。I.E.,假设美日的损失比是4,第一回合后美国舰队剩下97.5%的战斗力,日本舰队剩下90%。那么,第二回合后(也就是6分钟后),损失比将增加到4.33比1。根据兰开斯特方程,战斗如果一直进行下去,损失比会最终达到平方的结果,也就是16比1,这对美国海军来讲简直是大获全胜了。


这么看来,美国条约战列线简直是吊打本子啊!然而,日本有一项优势,就是航速比美国舰队高。美国舰队的航速受限于俄克拉荷马号,根据NWC的数据库,是19.6节。日本舰队的航速则是扶桑的22.5节。因而,日本舰队可以保持在对他们有优势的距离内交战,而不是乖乖的钻到美国舰队的免疫区里去送肉。而且,一旦战场形势不利于日本舰队,日本舰队可以选择撤退。美国海军接受了日本战列舰队的这项优势,不过美国认为日本在太平洋的策略是主动向美国出击,因此日本舰队会冲进决定性距离去拼个你死我活。这个决定性距离,上文已经说了,美国认为是20000码



这张图跟上面那张原理一样,只不过有3条线。最上面那条是条约战列线的,跟前面那张图一模一样。中间那条线是1942年4月,也就是珍珠港事件发生4个月后的美国战列舰队。5艘被击沉的美国战列舰不计入计算,而新造的两艘战列舰,北卡罗来纳与华盛顿,加入了计算。另外,日本对于其战列舰水平装甲的增厚也被加入计算。可以发现,新的美国战列舰队战斗力下降严重,不过还是比日本舰队厉害不少。最下面那条带三角形节点的线是将美国战列舰队的打击力量HP削减30%进行的计算,因为美国认为太平洋战场将会使美国BB们互相分开,且远离补给基地。可以发现,在13000码以内及在23000码以外的交战距离,美国与日本几乎势均力敌。需要注意,美国阿肯瑟的12寸主炮的射程只有23000码,纽约和德克萨斯的14寸主炮没经历过现代化改装,射程更是只有22000码。这三艘老舰在二战背景下的战列线上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美国舰队的FS将会进一步跌15%


当然,FS的计算并不是完美的,因为没有考虑到副炮、防空炮、水下防御、航速等,也没有考虑一些偶然情况诸如爆弹药库、损坏舵机。NWC的数据库内关于日本舰艇的数据颇有出入,应该很大程度上是情报的锅。另外,对于装甲的考虑也比较简单。但总体而言,FS及其计算方法的出台还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且数据的准确性还算在可接受范围内。FS及其计算,不仅使得美国海军的战术推演更加科学、严谨,更是成为了美国海军的高管们的世界观的一个重要部分。


(全帖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6-5-23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面的情报不对称问题是显然存在的,例如扶桑伊势长门改装完成后,日方实际可以实现的战列线速度是约24节,而美方则为文中的19.6节。

从战术层面的描述也可看出NWC并没有获得日军战术的有关情报。例如日军并不认为主力舰应分火射击,另外日军的想定交战距离也是中远距离而不是文中提到的20000码。更有意思的是间战时代军令部和海大的基本旨趣是防御性的(不断削弱敌舰队最后主力舰队才进入战场),而这里提到的美军对日军的想定则是日军将采取攻势主动攻击美方战列线(即日军将主动拉近距离)

关于中途岛7v7等材料可以一并发上来。如果有更完整的翻译的话本贴将被加精。


上尉

七年服役纪念章功勋勋章

发表于 2016-5-2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16-5-23 23:09 编辑

本人略略看了下其他内容,有错请指出
备注:本文可以在百度上面搜索得到,然后自行下载。。。。。。


本文的发表时间是在2009年7月,因此可以发现注释中出现了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6933-1-1.html这篇文章,同时注释中也出现了《航母舰队司令》这本书,作者在最后感谢了David Dickson, Bill Jurens, Michael Ley, Keith McBride, Vince O’Hara,
Nathan Okun, Jon Parshall, Bill Schleihauf, Richard Worth这些人的协助。本文想探讨的内容是,珍珠港事件真的摧毁了美军的战列舰编队吗?美军战列舰对付日军战列舰有优势吗?为什么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较少使用战列舰(要说明的是,历史上快速战列舰的应用还是挺多的)?
刚刚发现这位作者正是Attack on Pearl Harbor: Strategy, Combat, Myths, Deceptions(2011)的作者,而感谢的人的分量。。。也算是有点高的


第一部分是从战列舰数量分析
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对美日战列舰总吨位的限制为525000:315000,约为10比6。
日本的想法是10:7(假设:要多50%才可保证一方胜利),这样自己就有赢的机会,但实际做不到,因此他们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训练,训练,再训练
2、重视战列舰质量
3、“伏击与减少”——渐减的战略
美军的假设是每远离基地1000海里战列舰会损失10%作战效能。因此如果在西太平洋跟日军交战,在10:7的前提下,战列舰对抗是同等的。在10:6则是可以以此让美军保住菲律宾。作战模拟显示直接冲菲律宾打会是大灾难,风险太大。解决的方法是明显的——建立中间基地。
到了1941年,变化就很大了,二三十年代,日军自己进行作战模拟和图上演习发现自己的“溅减”战略还是不行。因此日本有了退约的意念。日本造的有些船实际上是超过条约限定的,到后来也的确退出条约自己造船了。而那时美国也的确没造什么船。总吨位趋于10:7。
但二战一爆发(日本入侵中国、德国入侵波兰等事件),美国就感觉到战争的逼近,因此开始了新一轮造船计划。如下图

这样的话,10:7的比例又不复存在了。

第二部分是珍珠港事件的讨论
日本袭击珍珠港的目标是:
1、击沉美军战列舰,消灭美国士气,逼迫他们求和,让自己得到西太平洋
2、让美太平洋舰队至少六个月无法向南前进
作者认为美国战列舰编队并没有因此而被歼灭,他列出了以下几个数字
事件前一共17艘,8艘在珍珠港,事件导致5艘沉没,但其中有3艘很快被修复
1942年下半年美日对比是15比11
作者认为航母在当时并没有真的主宰了战场。美国只不过是把战列舰用在应该使用的地方。航母在夜间难以使用,而且十分脆弱,用在狭窄海域要冒很大风险。战列舰可以在北冰洋跟敌军战列舰对抗,而航母则受限于极地条件而难以使用。
那为什么美军对于战列舰在太平洋的使用慎之又慎呢?
1、后勤补给不足,尤其是油轮
2、老式条约战列舰航速掣肘
3、护航船只如巡洋舰、驱逐舰不足,难以形成合适而平衡的特混舰队。
4、尼米兹不愿冒风险。作者举了比睿的沉没作为例子——战列舰在狭窄海域会遭到小型船队的袭击。
这样,体现的并不是战列舰的脆弱,而是战列舰的价值。战列舰不是消耗品,它要用于决定性战役

第三部分则是楼主所说的斗兽棋

第四部分则是讨论什么因素影响了1941年12月到1942年6月美军对战列舰的部署
下面三张图体现了不同时期全球两阵营战列舰的分布情况





(珍珠港事件)如果日本加入轴心国,而美国不加入同盟国,那盟军(英国)就是劣势;而美国加入盟军则是扭转了这一劣势。
(1942年2月)美国更多选择先把战列舰部署到欧洲,两个因素:
1、后勤方便
2、“德国为先”
(1942年5月)为什么后来大西洋出现了7对1的局面?
1、提尔皮茨的重要性
2、没有证据显示日本会把战列舰部署在东太平洋
3、美军此时战列舰优势并不是强大到保证胜利,依然有一定风险
中途岛战列舰对比:


第一特混舰队在中途岛之战是位于珍珠港东北约1000海里
特混舰队可能前进两个方向:
1、向东,日本可能有两战列一航母袭击加州,要进行截击
2、向西,支援中途岛作战
实际上,日军方向是:
1、阿留申群岛,4战列2航母
2、中途岛3战列4战巡,航母本文没有提及
如果山本执意继续进攻(有一艘小型轻型航母作为战斗机掩护),那么3战列4战巡就会跟第一特混舰队进行决战,如上图所示,美军会赢。
为什么初期会这么部署?
1、美国工业产能绝对优势,时间一长美国就会赢
一个对比:1942年5月,日本只有2战列在建,而美国则是11(包括新建的和修复珍珠港事件损毁的)
2、后勤不足——燃料和食物
因此,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

结论
美军初期的战列舰部署是因为:
不能保证胜利
没有前线基地基础建设
后勤不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二等兵

七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5-23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O君提到了这张图,我就索性围绕这张图再说一些。

这张图其实不在我所翻译的这个章节中,而在后面一个章节: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Fighting Strength calculations on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employment of the battle fleet, December 1941 to June 1942。这张图只是一个辅助,原文对这张图也没有做什么说明,原文主要是在FS计算的基础上论述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所面临的态势。换句话说,更偏向于战史类而不是技术类,LZ并不是特别擅长。。。加精什么的,当然很荣幸,不过心有余而力不足,LZ水平比较有限。


7艘美国主力舰对7艘日本主力舰(图中的Red应该是笔误,应该是Orange),舰名在图底下有。背景是中途岛海战南云的4艘航母被击沉后,山本五十六考虑水面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6-5-2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游猎舰队的牵制能力真是非常强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二等兵

七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5-23 1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到一半网挂了,貌似后面一大段字被吃了。。。等我弄好了重发一下

二等兵

七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5-23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不知道出了什么鬼毛病,什么网站都给上,就论坛不给上,干脆用手机流量开热点。
图已经有3楼网友给了。

。。。山本五十六考虑水面舰艇战列线决战(仅由一艘轻空母提供制空),于是NWC就拟合出了这么个图。虽然美方仍占优势,但是中途岛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进入了防御态势,也就是说,美国舰队将侵入日本自家的海域,并可能最终遭受50%-75%的损失。这样的损失将促使前线基地消除那个30%的FS惩罚,并且投身于救援和修理工作。这些因素支持了一些海军高管要在太平洋上搞“systematic advance”的观点,给了那些要挺进菲律宾的左派分子一记耳光,因为大量的后勤补给将是美国海军无法承受的。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3:27 , Processed in 0.0233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