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8952|回复: 11

【抛砖引玉】日俄战争双方主力战舰概览

[复制链接]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发表于 2020-1-20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pn101 于 2020-1-20 19:46 编辑

日俄战争期间一系列的海战(黄海海战,对马海战等)对日俄双方的海军及其战舰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双方战舰的对比也成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海军和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篇幅有限下面不再对几场海战的详细情况进行展开(相关文章已经很多),仅概略地比较一下双方主力战舰的性能。
日方富士级和敷岛级共6艘战列舰,以及八云浅间吾妻常磐出云磐手6艘装甲巡洋舰这12艘六六舰队的中坚力量均投身战场,其中八岛号和初濑号触雷沉没。总体来讲日方舰队的整体舰龄较新,最老的富士级也是1894年开工,1897年方才竣工,其于各舰的竣工时间则在18991902年间。
沙俄方面投入的战舰则杂乱无比,战列舰方面从1886年开工,1891年服役的亚历山大二世级(Imperator Aleksandr 2)二号舰尼古拉一世号(Imperator Nikolai 1)这种老家伙到190410月才服役的博罗季诺级(Borodino)鹰号(Oryol,也音译为奥廖尔号)都有,装甲巡洋舰方面则从1880年开工1885年竣工的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Vladimir Monomakh)到1898年开工1903年完工的巴扬号(Bayan)参差不齐。
下面就双方主要战舰的关键性能做一个概略的对比,同样限于篇幅此处只比较最关键的几个指标,但是这种只局限于纸面的对比无法充分地反映实际的强弱。

一.日本战舰

1.富士级:
作为六六舰队的开端,富士级常备排水量12450吨(八岛号12320吨),主要武备为412英寸L40主炮和106英寸L40副炮,十座锅炉两具三缸三涨蒸汽机双轴推进,出力13500马力最大航速18.25节。
由于设计时间过早富士级仍旧留有许多“原始的特征”:梨形的炮座,相对轻防御的炮塔,设计不合理的过厚主装(运用了哈维装甲钢,但是设计上仍旧沿用了钢面铁甲时代的风格)导致了艏艉舰体,上层建筑和副炮防护贫弱。
富士级舯部主装厚达18英寸(下端削薄至9英寸),靠近艏艉炮塔处则削弱到16英寸,艏艉炮塔段还剩下14英寸,主装甲弹全长68.88米(占水线长57.9%),高2.438米(其中水线上方0.914米,水线下方1.524米,最下端有所削薄)。主装甲带首尾两端依靠14英寸厚的横向隔壁封闭,与两层1.25英寸叠加(总厚2.5英寸)的装甲甲板共同组成了装甲盒(不要觉得奇怪,装甲盒出现很早的)。在装甲盒上方还有一道3.048米高的4英寸镍钢的上装,艏艉防护则依靠两层1.25英寸叠加的平甲。
主炮炮座装甲比较复杂,露天甲板之上的部分厚14英寸,露天甲板之下上装覆盖范围之外的部分厚9英寸,上装覆盖范围内的部分则厚4英寸。炮塔装甲相对非常薄弱,正面仅6英寸,侧面5.5英寸,背面5.2英寸,顶盖1.5英寸。副炮则分两种,4门位于下方的副炮拥有6英寸厚的炮廓装甲保护(全包裹式的炮廓,其背面舰体一侧也有2英寸装甲保护,炮廓中的副炮炮盾则厚3英寸),但是位于露天甲板的6门副炮则仅拥有4.5英寸的炮盾防护(在日后的数次海战中,炮盾防护都被证明是极不靠谱的:防护面积太小了)。司令塔四周厚14英寸,顶盖厚3英寸。

总体来看,富士级的火力和防护中规中矩,算是那一时期前无畏的标准水平,但是装甲防护拥有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抗洗甲板能力”不足。不过这一点上沙俄战列舰也不过是半斤八两......

2.敷岛级:
在日新月异的19世纪,四艘敷岛级虽然开工仅比富士级晚三年,但是其性能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该级四舰略有不同,但是大体的技术水准没有太大的差别,下面就以朝日号为主。
朝日号标准排水量14525吨(其中舰体5708.3吨,装甲4415.6吨,舷装668.1吨,武备1597.8吨,动力1438吨,煤697.2吨),主要武备为412英寸L40主炮和146英寸L40副炮,25座锅炉两具三缸三涨蒸汽机双轴推进,出力15000马力最大航速18节(试航时用16335马力跑了18.3节)。
朝日的主装厚9英寸(除三笠为KC外其于各舰仍为哈维钢),往艏艉则依次削减到7英寸,5.5英寸直至4英寸(四舰并不完全拉满了整个水线,视各舰情况时而艏部少一点时而艉部少一点),主装甲带高2.6米,其中1.7米位于水线以下(三笠为2.4/1.5米),首尾有14英寸厚的装甲横壁(三笠为8英寸)。水平防护不再像富士那样与主装上缘相接,而是以穹甲的形式与主装下缘相接,其水平部分与富士一样为两层1.25英寸叠加(三笠为两层1英寸),倾斜部分四舰则出现了三层1.25英寸,一层1.5英寸+两层1.25英寸与三层1英寸叠加三种配置。
艏艉除了水线次装甲带外还拥有两层1.25英寸叠加(三笠为3英寸)的防护甲板,主装之上有6英寸厚的上装和炮廓装甲(前三舰为和富士下层副炮类似的全包裹式炮廓,背面2英寸,三笠则为类似加里波第的全通式炮廓,6英寸的炮廓装甲覆盖了整个上层炮廓甲板,各炮位之间和炮位后方的隔板厚1英寸)。
主炮炮座厚14英寸(不像富士级,其露天甲板之下也维持了这一厚度),上装覆盖范围内则削减到了8英寸。炮塔正面和背面厚10英寸,侧面厚6英寸(三笠为8英寸),顶盖厚1.5英寸。司令塔四周厚14英寸,顶盖厚3英寸。


总体来看,敷岛级的装甲防护改善良多,通过改变布局(装甲甲板通过穹甲与主装下缘相接),改善厚度分配(削薄了诡异的18英寸主装),大幅度加强上装和炮廓,艏艉也拥有了完善的次装甲带,炮塔炮座装甲也比富士级完善靠谱得多。与此同时副炮也比富士级多4门,配合装甲的改善,总而言之就是洗甲板和抗洗甲板的能力均有了大幅度提高,关键部位对大口径炮弹的防御也更加完善。作为代价,敷岛四舰的吨位也飙升到了15000吨级。

3.八云浅间吾妻常磐出云磐手6艘装甲巡洋舰:
虽然这六艘装甲巡洋舰来源各异,英德法都有,但是其总体设计类似,在这里就以浅间为主进行介绍。至于日俄战争期间的另外两艘急购装巡春日和日进实际上就是加里波第级,由于不属于六六舰队这里就不介绍了。浅间号标准排水量9716吨(其中舰体3293.72吨,装甲2701.05吨,舷装466.37吨,武备1214.5吨,动力1428.25吨,煤602.39吨),主要武备为48英寸L45主炮和146英寸L40副炮(八云和吾妻两舰为12门),出力18000马力航速21.5节(常磐在英国试航时用20842.44马力跑了23.1节,其余各舰也大体相当,最慢的吾妻试航时也拿13371.48马力跑了19.9节)。
浅间号的主装舯部厚7英寸,材质为哈维钢(只有浅间常磐如此,其余各舰为KC),高2.1米(其中水线下占1.52米,各舰均如此),长86.56米(出云83.82米,八云68.38米,吾妻63.12米),弹药库段厚5英寸,艏艉次装和次装两端横向隔壁为3.5英寸,上部装甲带厚5英寸,高2.7米(各舰相同),长65.38米(出云51.15米,磐手61.45米,吾妻63.12米),上装首尾的横向隔壁也为5英寸。水平装甲布置是典型的装甲巡洋舰模式,两端通过穹甲与主装下缘相接,水平装甲为两层1英寸MS(锰钢)叠加,艏艉也有厚度相同的防护甲板(仅浅间两舰,其余四舰为两层1.25英寸叠加)。
主炮塔四周和炮座均厚6英寸,炮塔顶盖厚1英寸,14门副炮中的10门布置于6英寸厚的炮廓中,剩下4门则仅拥有3英寸厚的炮盾。司令塔四周厚14英寸(八云号为10英寸)顶盖厚1英寸。

总体而言,这六艘装甲巡洋舰都是同代优秀的高速战舰,其拥有较大的装甲覆盖面积(主装+上装全高4.8米,上面还有单独的炮廓,艏艉次装基本包裹住了水线),较强的副炮火力和副炮防护,很出色的航速。其中使用KC的四艘的实际防护效果已经堪比三艘使用哈维钢的敷岛级了,副炮火力也不相上下,在那个装巡的全盛时期这些大型巡洋舰确实有与部分主力舰叫板的资本。

二. 沙俄战舰(篇幅有限仅列举参加了日俄战争的)

    1.尼古拉一世号:
介绍完了简洁明了的日方战舰就该进入杂乱无章的沙俄战舰了,还是先从主力舰开始。尼古拉一世号原为沙俄为波罗的海舰队建造的小型铁甲舰,其实际常备排水量9594吨,主要武备包括一座双联装12英寸L30主炮,4座单联装9英寸L35副炮和86英寸L35副炮,出力8500马力航速15.3节。
其主装甲带为2.44米高的钢面铁甲,覆盖了整个水线,从艏部到艉部的厚度分布依次为4-6-8-9-10-12-14-12-9-5英寸,其中从首部炮塔后方至尾部9英寸炮前方为14英寸。水平装甲与主装上缘相接并同样覆盖了整个舰体,厚度为2.5英寸。主炮炮塔四周和炮座厚10英寸,顶盖厚2.5英寸,9英寸副炮炮廓厚3英寸,6英寸副炮炮廓厚2英寸,炮廓缺乏有效的隔舱化。司令塔四周厚8英寸。

总体来看该舰乏善可陈,火力布置有浓浓的岸防铁甲舰风格,防护布置落后,虽然拥有完整的水线装甲带但是高度很小,上层建筑和副炮防护严重不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战斗已是力不从心,她们过厚的钢面铁甲主装吃掉了太多吨位严重限制了防护面积,难以适应血腥残酷的互洗甲板。

2.纳瓦林号(Navarin):
该舰设计参考了英国海军的特拉法尔加级,常备排水量10206吨,主要武备包括412英寸L35主炮和86英寸L35副炮,出力9140马力航速15.5节。
其主装甲带长69.5米高2.1米,材质为钢面铁甲,舯部(动力舱段)厚16英寸,底部削薄到8英寸,而弹药库段则厚12-14英寸,前后端的横向隔壁则厚14-16英寸,上装长66.4米高2.4米厚12英寸。核心舱的水平防护为2-2.5英寸厚的平甲,艏艉则拥有3英寸厚的穹甲。主炮塔和司令塔分别为12英寸和10英寸厚的镍钢,副炮炮廓则厚6英寸。

该舰的参考模板特拉法尔加级是优秀的铁甲舰,其装甲防护也相对不错,虽然仍旧使用了钢面铁甲(本部分采用镍钢)但是无论范围还是强度都比较优秀,最后该舰被鱼雷和水雷混合双打可以讲是很憋屈了。

3.伟大的西索依号(Sissoi Veliky):
该舰是沙俄最初的高干舷远洋主力舰,其常备排水量10400吨,主要武备包括412英寸L40主炮和66英寸L45副炮,出力8500马力航速15.7节。
其主装甲带总长69.2米,高2.2米,材质为镍钢。舯部(动力舱)厚16英寸,弹药库厚12英寸,底部削薄到6-8英寸,前后两端的横向隔壁的厚度分别为9英寸和8英寸,炮塔四周厚14英寸顶盖厚2.5英寸,司令塔厚8英寸,副炮炮廓长46.3米高2.3米厚5英寸。

该舰的舰炮紧随时代换装了高倍径的型号(同时也是速射炮),其基本设计则为之后的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奠定了基础,顺便也趟了不少雷......自该舰起,沙俄主力舰才算是正式迈向了远洋,其火力防护在同期主力舰中算是中规中矩,其最后被鱼雷击沉。

4.海军上将乌沙科夫级(Admiral Ushakov):
该级三舰原本均属于波罗的海舰队,但是在太平洋舰队打出了GG后与大部分波罗的海舰队的倒霉孩子一起送了一波千里人头......其属于岸防战列舰,常备排水量仅4971吨,主要武备包括410英寸L45主炮和44.7英寸L45副炮,出力4250马力航速16节。
该级舰的装甲各舰之间稍有不同:有钢面铁甲和哈维钢两种,两者除了舯部(动力舱)主装厚度分别为10英寸和8.5英寸以及主装首尾两端的横向隔壁分别厚8英寸和6.5英寸外其余部分无异,弹药库段主装厚度则为8英寸,主装下缘削薄到5英寸。主装甲带上方拥有1英寸厚的装甲甲板(与主装上缘相接的平甲),艏艉防护则为2英寸厚的穹甲。主炮塔四周厚7英寸,顶盖厚1英寸,炮座厚6英寸,司令塔四周厚7英寸。

该级舰体量过小,就不指望其拥有多强的战斗力了...火力羸弱,装甲厚度尚可(哈维钢的)但是覆盖面积严重不足,三艘全部被击沉/俘获也就不足为奇了。

5.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Petropavlovsk):
该级舰算是沙俄第一级真正的前无畏舰,其拥有出色的远洋航行性能和相对较好的战斗性能,并使用了炮塔式副炮。该级各舰常备排水量11354-11842吨,主要武备包括412英寸L40主炮和126英寸L45副炮(8门位于四座双联装炮塔内,4门位于单装炮廓内),出力11250马力航速16.5节。
该级舰拥有73.15米长的主装,其中46.2米长的舯部(动力舱段)为厚16英寸的镍钢(塞瓦斯托波尔号为14.5英寸的哈维钢,波尔塔瓦号则为15.75英寸的KC),炮塔段厚12英寸(塞瓦斯托波尔号为10英寸),下缘分别削减到8/6英寸,主装甲带高2.29米,其中1.4米位于水下。主装甲带首尾两端的隔壁厚度为9英寸,主装甲带上方的甲板则厚2英寸(平甲,与主装甲带上缘相接)。
首尾拥有倾斜段厚3英寸水平段厚2英寸的穹甲防护甲板,主装甲带上方还有2.29米高,5英寸厚的上装。主炮塔四周及炮座厚10英寸,顶盖厚2英寸,副炮炮塔四周和炮座厚5英寸,顶盖厚1英寸,副炮炮廓则厚3英寸但是位于炮廓内的四门副炮没有良好的隔舱化处理。司令塔四周厚9英寸。

总体来看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比起之前的沙俄主力舰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其拥有较强的远洋航行性能和战斗力,比较完善的装甲防护(虽然还有4门副炮防护较弱)和较大的装甲覆盖面积。但是该级三舰的命运并没有比三艘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好多少:三舰虽然开局就位于太平洋海域,但是一艘触雷沉没,一艘先被击沉再被俘(后来又卖回俄国,再被英军夺走最后被苏联废弃......好惨一船),一艘自沉。

6.佩雷斯维特级(Peresvet):
该级舰是沙俄一次大胆的尝试,其身上运用了很多新思路和薪技术,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展开了。该级舰常备排水量12638-13810吨,主要武备包括410英寸L45主炮和116英寸L45副炮,出力15000马力航速18.5节,在当时普遍只有15-16节的沙俄主力舰里堪称高速。
该级舰拥有95米长,2.4米高的主装甲带,其中舯部(动力舱段)厚9英寸,弹药库段厚7英寸,材质为哈维钢(后两艘为KC)。主装甲带首尾两端的横向隔壁厚7英寸,舯部水平装甲为与主装下缘相接的穹甲模式(这是沙俄第一次在舯部这么布置),其中水平部分厚2英寸,倾斜部分厚2.5英寸。艏艉防护依靠3英寸厚的穹甲,主装上部则拥有4英寸厚的上装。
主炮塔四周厚9英寸,顶盖厚1.5英寸,炮座则厚8英寸。副炮炮廓厚5英寸,司令塔四周厚6英寸(胜利号为9英寸)。

该级舰的很多设计细节很先进(舯部穹甲,全包式副炮炮廓,试用KC等等),装甲厚度(考虑材质)和覆盖面积也还算不错,副炮都得到了良好的防护,但是其由于超重(过差的工艺,三轴动力等)带来的主装潜水问题却大大弱化了其实际防御能力,其中奥斯利亚比亚号超载的煤更是加重了这一问题并最终导致了其沉没。该级三舰如同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和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三舰一样,全数折损在了日俄战争中,与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相似的是佩雷斯维特号一战中又被卖回了沙俄并被重新划分为装甲巡洋舰,并又一次被德国潜艇击沉......命运多舛啊。

7.列特维赞号(Retvizan):
自获得了日本六六舰队的情报后沙俄堪称寝食难安,在这种情况下列特维赞和皇太子号应运而生。该级舰订购自美国,透露着浓浓的美国风格,战斗力在当时的沙俄主力舰中是首屈一指的。该舰常备排水量12780-12912吨,主要武备包括412英寸L40主炮和126英寸L45副炮,出力17000马力航速18节。
该级舰拥有长78米高2.14米厚9英寸的KC主装(下端削薄至5英寸),两端的横向隔壁厚7英寸,舯部的防护甲板水平段厚2英寸,倾斜段厚2.5英寸。主装上方拥有6英寸厚的上装,在艏艉部分则依靠2英寸厚的次装,其高度达到了主装与上装之和,除此之外还有3英寸厚的艏艉防护甲板。
主炮塔四周厚9英寸,顶盖厚2英寸,炮座厚8英寸(上装覆盖范围内减为4英寸),副炮炮廓厚5英寸并且炮位间布置了1.5英寸厚的隔壁(不过下层炮廓的背面没有),司令塔四周厚10英寸。

该舰继承了同时期成熟而强大的美国设计,覆盖面积很大的上装及炮廓,大幅度使用的KC 装甲,“轻易”就达到了当时沙俄主力舰千辛万苦才达到了18节航速和大续航力,各个方面都均衡而强大。美中不足的是下层炮廓后部缺乏隔板以及艏艉次装稍显薄弱,不过瑕不掩瑜,对比普遍更烂的其余沙俄主力舰来讲该舰已经算是优秀。在被日本打捞后其也相对活跃,先后炮击了德国据点并干涉了俄国内战(日常操作......)。沙俄仿制了该舰,不过这艘名为波将金复刻舰指标下降过于严重,但是其一生也算得上是精彩了,各种意义上的。

8.皇太子号(Tsesarevich):
该舰购自法国,与列特维赞号一样也是一艘明显超出大部分沙俄自造主力舰的强大战舰,其设计处处透露着法国式的独特。该舰常备排水量12915吨,主要武备包括412英寸L40主炮和126英寸L45副炮,出力16500马力航速18.5节。
该舰拥有60米长,2米高的主装甲带,材质为KC,厚度为250mm并在底部削薄到170mm,艏艉次装则分布厚160170mm,完全包裹了整个水线。水线装甲带上方拥有一道与其一样覆盖整个舰长的1.67米高的上装,其舯部厚度为200mm,艏艉则分别为145120mm
水平装甲同样覆盖了整个舰体,其与上装上缘相接,厚度为50mm,不过在其下方还有一道两层20mm装甲叠加的防护甲板,也覆盖了整个舰长,其两侧则通过圆角过渡与距离侧舷2米,总长84米的两层20mm叠加的防雷隔壁相接,防雷隔舱里充填的是煤(这应该是沙俄第一款拥有防雷隔壁的主力舰,而世界上第一款拥有防雷隔壁的主力舰同样出在法国)。
主炮炮塔四周和水平装甲之上的炮座厚250mm,炮塔顶盖厚63mm,水平装甲之下的炮座则厚100mm。副炮炮塔四周厚150mm,顶盖厚30mm,锥形的炮座厚127mm。司令塔四周厚250mm,顶盖厚63mm
19世纪的法国基本就是标新立异的代名词,其主力舰设计也可圈可点。就皇太子号来说,防雷隔舱,炮塔化副炮,覆盖整个水线的中厚度大厚度KC主装,两层装甲甲板,内倾舰体等设计都十分独到,但这也并不全是优点:炮塔化的副炮得到了良好的装甲防护但是却稍显拥挤,内倾的舰体容易倾覆(后者没对皇太子号造成多少困扰,但却是导致模仿其的博罗季诺级悲剧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皇太子号的优势也是不容置疑的,非常优秀的水线防护(长度,高度都很充足)和武备防护,良好的航速和续航能力,使该舰和购自美国的列特维赞号一同成了沙俄远东海军的扛把子,曾经和三笠号打的有来有回(虽然最后被神之一击秒杀了司令官...),之后也凭借良好的装甲强行突围成功。顺便该舰一战中还曾经在德国国王级战列舰手中扛伤遁走。

9.博罗季诺级:
在向美法分别订购了一艘主力舰应急之后,沙俄也试图汲取其先进技术和理念,于是便有了波将金号(未参加日俄战争,本篇不再涉及)以及博罗季诺级。该级的蓝本是皇太子号,但是又做了一定的改进(并不全是好的改进),不过受限于工艺水平其排水量还是要明显大于皇太子号。该级舰常备排水量14317-14646吨,主要武备包括412英寸L40主炮和126英寸L45副炮,出力15800-16300马力航速17.5-17.8节。
和皇太子号与列特维赞号一样该舰的主要装甲材质也为KC,其1.66米高的主装覆盖了整个水线部分,舯部厚194mm,弹药库侧面厚145mm,艏艉则厚125mm。主装之上的上装与主装等长,舯部厚152mm艏艉厚102mm。主水平装甲与上装上缘相接厚度为51mm,在其下方还有43mm厚的防护甲板并与皇太子号一样两侧下弯成防雷隔壁。
主炮塔四周厚254mm,顶盖厚63.5mm,炮座厚229mm,在上装覆盖范围内则减为102mm。副炮防护与皇太子号完全一致,炮塔四周厚150mm,顶盖厚30mm,锥形的炮座厚127mm。与皇太子号不同的是该级舰舯部增设的75mm副炮也拥有75mm厚的炮廓保护。司令塔四周厚203mm顶盖厚51mm
说博罗季诺级是“拙劣的仿制品”显然言过其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在比皇太子号大了几千吨的情况下战斗力反而略有不及:水线装甲带的厚度和高度都明显比皇太子号要差(直接导致了其抗损性远不如皇太子号),虽然多了一道75mm厚的炮廓但是这段又薄面积又小的装甲只是聊胜于无,炮座司令塔装甲也有所不及。吨位更大导致航速降低,过大的吃水甚至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导致只能绕道好望角劳师远征。作为参战的最大的沙俄主力舰以及对马海战的主角,博罗季诺级整体水平还算不错,但是各种大大小小的缺陷(比如为了装载过多的备件和煤,鹰号离开马达加斯加时排水量接近17000吨,到达对马海峡时仍旧超载了1700吨左右)却最终导致该级赶上日俄战争的四舰和之前的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以及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一样凄惨,毕竟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齐齐嘛。

10.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
该舰是一艘老旧的甲带巡洋舰(好吧其实日俄战争里沙俄的装甲巡洋舰基本都是甲带巡洋舰......)。该舰常备排水量5593吨,主要武备包括48英寸L30主炮和126英寸L28副炮,出力7000马力航速15.2节。
1.8米高(其中1.2米位于水下)的主装覆盖了整个水线,舯部厚6英寸艏艉厚4.5英寸,材质为钢面铁甲。主炮炮廓厚3-4英寸,另外有一层聊胜于无的0.5英寸厚的防护甲板。
总体来看作为一艘老旧而且排水量较小的甲带巡洋舰其战斗力实在是很不够看......其最后在保护交通线的战斗中被鱼雷击沉。

11.迪米特里.顿斯柯伊号(Dimtri Donskoi):
该舰最初的定位是破交舰,在日俄战争时也已经完成落伍了。其排水量6200吨,主要武备包括28英寸L30主炮和146英寸L28副炮,出力7000马力航速16.5节。
该舰的防护设计与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类似,都拥有覆盖整个水线的钢面铁甲主装(舯部厚6英寸艏艉4.5英寸),3-4英寸的主炮炮廓和0.5英寸的防护甲板。唯一的不同在于该舰的主装全高增加到了2.1米(其中1.5米位于水下)。
总体而言该舰相当于更大更快,强化副炮削弱主炮,同时稍微加高主装的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该舰在对马海战的第二天中被击沉。

12.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Admiral Nakhimov):
该舰有时被称为沙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不过细品发现其实际上还是甲带巡洋舰。其常备排水量8524吨,主要武备包括88英寸L35主炮和106英寸L35副炮,出力9000马力航速17节。
其主装为10英寸厚(底部削薄到6英寸)的钢面铁甲不过只覆盖了动力舱段,首尾两端的横向隔壁厚9英寸,顶部的平甲厚2英寸,艏艉舰体则依靠3英寸厚的穹甲保护。主炮炮座厚7英寸(两舷的主炮座为8英寸),弹药提升井厚3英寸,火炮外罩厚2-2.5英寸(实际上就是一个加了外罩的露炮台),司令塔厚2英寸。



该舰比起之前的小家伙战斗力飞速增长但是在日俄战争期间没啥区别:主副炮都换装了更高的倍径但是均为实现速射化,装甲厚度有所增长并在艏艉引入了穹甲然而材质还是钢面铁甲,武备防护仍旧一塌糊涂,航速有所提高但是还是连日本新锐战列舰都跑不过......该舰在对马海战中中弹不少,晚上还被鱼雷击中,不过还是撑到了第二天才沉没。

13.留里克号(Rurik):
同样的甲带巡洋舰,常备排水量11690吨,主要武备包括48英寸L35主炮和166英寸L45副炮,出力13250马力航速18.7节。
其防护设计和纳西莫夫海军上将级差别不大,不过材质改为了镍钢。主装舯部动力舱段厚10英寸(底部削减到5英寸),弹药库段削减到8英寸,首尾两端的横向隔壁厚10英寸,顶部的平甲厚2英寸,艏艉的穹甲厚3英寸炮廓甲板前后两端各有一道4英寸厚的横向隔壁,司令塔四周厚6英寸。

该舰最大的进步在于火炮实现了速射化,副炮采用了全新的L45,同时也拥有更强的动力和更高的航速。不过毕竟是原始的甲带巡洋舰,武备缺乏防护,侧舷装甲面积不足,航速也很快落后于时代。该舰最后拿到了和布吕歇尔号差不多的剧本,被更新更强的日本装甲巡洋舰击沉。

14.俄罗斯(Rossia)和格洛莫博伊(Gromoboi)号:
原本是两级战舰,但是其设计非常类似(主要差别在防护设计上)这里就合在一起讲了,以格洛莫博伊号为主。其常备排水量13220吨(俄罗斯13675),主要武备包括48英寸L45主炮和166英寸L45副炮,出力15500马力航速20节。
俄罗斯号的主要装甲材质为哈维钢,主装从舰尾一直延伸到距离舰艏24.4米处,全高2.6米(其中水线下占1.2米),舯部动力段厚8英寸(底部削薄到4英寸),弹药库段6英寸,舰尾则为5英寸,艏部横向隔壁厚7英寸,顶部的平甲厚2英寸。舰艏则依靠平坦部2.5英寸倾斜部3英寸的穹甲保护,司令塔四周厚12英寸。
格洛莫博伊号的装甲材质主要则为KC,主装长91.4米高2.4米(其中1.5米位于水下),厚度为6英寸(底部削薄到4英寸),首尾两端的横向隔壁厚6英寸,核心区防护甲板与主装下缘相接,平坦部厚1.5英寸倾斜部厚2.5英寸,艏艉防护甲板平坦部厚2.5英寸倾斜部厚3英寸。主炮和副炮的炮廓(全包裹式)正面厚4.7英寸背面厚2英寸,火炮甲板首尾两端有一道2英寸厚的横向隔壁,司令塔四周厚12英寸。

这两艘巡洋舰战力比之前大为提高,排水量更大航速也达到了20节。主炮也换装了新型号的45倍径,但是仍旧是复古的四角布置因此单侧火力仅为2门。俄罗斯号整体还是留里克的放大,不过其主装高度和范围都很优秀,材质也换上了哈维钢。然鹅其武备仍旧是毫无防护的裸奔状态,,,格洛莫博伊号则通过引入KC大幅度减少了主装厚度(同时取消了舰尾次装),腾出的重量则布置了一定程度的炮廓装甲保护武备。两舰和留里克号一起曾经搅得日本交通线不得安宁,遇到日本装甲巡洋舰队后也从容撤退(并不,你们明明就是卖掉了留里克号!)。

15.巴扬号(Bayan):
作为紧跟时代的产物巴扬号终于抛弃四角炮廓的主炮,而改用了布置在中线上的两座单联装主炮塔。该舰常备排水量7775吨,主要武备包括28英寸L45主炮和86英寸L45副炮,出力16500马力航速21节(后续舰有所提高但是都没赶上日俄战争)。
该舰主要装甲材质为KC,主装厚175-200mm,首尾减为90-100mm,上装厚76mm,防护甲板厚50mm,主炮炮塔厚130-150mm顶盖厚30mm,炮座厚170mm,副炮炮廓厚76mm,司令塔厚140-160mm

总体来讲该舰的装甲设计算是跟上了时代,虽然还是存在上装和副炮廓装甲过薄的问题但是整体来讲还算不错,毕竟这只是一艘不到8000吨级的巡洋舰。虽然运用了大量新思路新技术的该舰堪称日俄战争期间沙俄最好的巡洋舰,然鹅该舰的命运却相当的憋屈...反正日俄战争期间憋屈的主力舰很多,不差一艘巴扬号。
.对比
相比简洁统一的日本六六舰队,沙俄这边的情况要杂乱无章不少,一句话就是:什么烂鱼臭虾都敢往战场上拉......日本也拉了不少凑数的老家伙(甲午战争前的都有),不过基本没有当主力舰使唤。顺便日俄战争不愧是世界各国的大杂烩,英法德美意俄日中,来自各种国家的战舰以各种不同的理由集结在一起,最后......给日本玩出了舰队收集...
闲话说完了进入正题,也就是对比环节。虽然说是对比但是某些烂鱼臭虾还是不要出来丢人现眼了比较好,这里集中在下面几型主力舰的对比上:
战列舰:富士级,敷岛级,伟大的西索依号/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佩雷斯维特级,列特维赞号,皇太子号/博罗季诺级
装甲巡洋舰:八云/浅间/吾妻/常磐/出云/磐手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留里克号,俄罗斯号/格洛莫博伊号,巴扬号
1.装甲防护:
这里首先列两个不同来源的各种装甲等效差异(不同测试弹不同条件有浮动很正常,权当参考):
锻铁甲:钢面铁甲:镍钢:哈维钢:KC11.251.31.551.78
英国1915年炮术手册:15英寸锻铁=12英寸钢面铁甲/镍钢=7.5英寸哈维钢=5.75英寸KC
战列舰方面,富士级由于设计过早,过厚的主装(相对其余用哈维钢的)太短,上装太薄,艏艉缺乏垂直防御,主炮副炮防御过差,上装过薄。与之类似的是沙俄海军的伟大的西索依号和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级,同样由于过厚的主装(用镍钢的是必须的,用哈维的显然不用那么厚)导致了一样的问题,不过沙俄这几艘的主炮和副炮防御要强于富士级。
佩雷斯维特级属于沙俄的过渡产物,虽然主装得以削薄并运用了穹甲乃至KC这些新技术,但是受限于有限的工艺水准以及高航速的需求其上装反而有所退步,艏艉也没有进行改进,加上超载带来的主装潜水,其防护是非常不够看的。
敷岛级的防御则属于比较标准的前无畏防御了,主装厚度大减而基本覆盖了水线,高度也稍有增加,上装明显加厚,所有副炮也均得到了良好的防护,装甲覆盖面积和武备防护都很优秀,三笠号甚至引入了KC
沙俄方面得知六六舰队计划后引入的两艘外国战列舰列特维赞号和皇太子号同样拥有优秀的防御水准,两者都使用了KC装甲但是防护布置却差异很大:前者布置了覆盖面积很大的上装和炮廓装甲,舯部舰体和上层建筑装甲覆盖率很高,就算有一定侧倾也很难导致上部舰体进水,但是艏艉水线防御力较弱。后者则依靠炮塔化副炮省下了大量的炮廓装甲,反而布置了非常厚实的全长水线装甲带,不过上层舰体防御较弱。
博罗季诺级虽然是仿照皇太子号的产物,但是装甲厚度和覆盖面积上都有所降低,加上超载问题实际表现不如皇太子。
总结起来,实际炮弹防御水准大体是皇太子/列特维赞/三笠>敷岛>博罗季诺>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富士>伟大的西索依号>佩雷斯维特。当然了这只是理论值,实际上沙俄波罗的海舰队严重的超载问题和设计坑爹的司令塔都严重影响了实际战局走向,这些问题就很难在理论分析里一一列举了。
装甲巡洋舰方面,毫无疑问的是已经是“现代装甲巡洋舰”水准的日本六舰要明显强出尚显原始的沙俄甲带巡洋舰们不少。日本六舰里的四舰拥有KC,剩下俩也是哈维钢,均拥有足够厚度的主装,艏艉次装,上装,副炮炮廓,主炮炮塔炮座和防护甲板,就防护设计来说基本是那一时期无可挑剔的。
而沙俄方面就惨多了,除了巴扬号设计还算先进外(实际上巴扬号也有主装过厚,上装炮廓不足,艏艉过弱的问题,装甲分配不如日本六舰合理)其余几艘都是比较原始的甲带巡洋舰。格洛莫博伊号好歹依靠KC主装和主副炮廓装甲还算能看(但是主装过于皮带缺乏上装的问题还是很明显),更早的几艘武备一律裸奔(纳西莫夫号的露炮台有一定防护),主装有哈维钢,也有镍钢甚至钢面铁甲,高度通通皮带硬度也未必比得上日本六舰,可以讲就装甲防护上沙俄装甲巡洋舰远差于日本装甲巡洋舰。
2.航速:
航速问题上沙俄也是非常凄惨,日本六艘战列舰全部可以跑上18节,装巡里最慢的也有20节,最快的可以飙上23节。沙俄方面除了薄皮小炮的佩雷斯维特,两艘外购舰和博罗季诺级可以跑到18节左右外其余各舰都在15-16节徘徊,巡洋舰方面更是凄惨无比,巴扬,格洛莫博伊和俄罗斯可以开上20节,留里克只有19节不到(加上打起来率先负伤减速,所以和布吕歇尔一样被献祭掉了...),其余各舰连日本战列舰都跑不过就是了。
3.火力:
这里就不细究每门炮的具体性能了,只做大概的对比,毕竟具体数据很麻烦而且有时候很玄学。战列舰主炮上,双方的12英寸L45炮身性能差不多,沙俄的炮弹稍轻初速稍高日本反之。日本炮弹的装填系数更大且装填的是更敏感的下濑火药,沙俄炮弹拥有较早期的延时引信且装填系数较小,一个适合洗甲板一个适合穿透,一个容易早炸一个容易哑弹,孰优孰劣就见仁见智了。啥佩雷斯维特?对不起这货自觉退出对比了。
副炮上沙俄源自法国施耐德血统的L45弹道性能上更有优势不过很有限,装填系数方面的差异和主炮一样(之后的巡洋舰主炮也是如此)。单侧火力上参与对比的几舰均为412英寸主炮和5-76英寸副炮,可以认为差距不大(式战射速多少会有些差距,这个问题就过于复杂了)。
巡洋舰主炮上,排除还在使用老旧L35的纳西莫夫和留里克,沙俄四艘新舰的L45主炮弹道性能和日本六舰的L45差不多,沙俄的偏轻弹一点。副炮和战列舰一致。但是火炮布置上沙俄装巡吃亏很大,除了用老奶奶炮的纳西莫夫号外其余“新锐”装巡单侧都只有2门主炮火力,虽然除了巴扬号外其余三艘“新”舰单侧副炮比日本六舰多一门,但是这也没法弥补主炮差一倍的差距。
战列舰火力上除了丢人的佩雷斯维特基本可以认为双方旗鼓相当(理论上,实际发挥嘛...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但是巡洋舰方面更新更强的日本六舰优势很大。
顺便讲一下马卡洛夫对沙俄海军火力造成的影响。这位是被帽弹的坚定支持者,极力推进沙俄海军换装被帽弹,但可惜限于经费实际结果并不理想。同时他也是高速轻弹近距离交战的支持者,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沙俄和日本海军炮弹的差异。
4.火控:
早在甲午海战中吉野号就试用了巴尔-斯特劳德式测距仪(不过当时的效果一般),而到了日俄战争期间全部六六舰队的12艘主力均配备有两具1.5米基线的巴尔-斯特劳德式测距仪,同时日方给所有的126英寸舰炮都配备了望远式瞄准镜(8英寸未配备)。而在指令传送方面,大部分日本战舰仍旧依赖传声筒,不过朝日号的主炮使用了巴尔-斯特劳德式距离指示表和信号交换机(电气仪表),敷岛号,八云号和磐手号则安装了高声电话通讯装置,其虽然不如指示表直观但是传声效果也比传声筒更稳定。总体来讲日本对先进火控技术的敏感性还是较高的,也乐意于尝试新装备。而在训练上,日本海军也积极采用了斯科特的Dotter以练习连续瞄准法,对远距离交战也较为重视。
沙俄方面则混合使用了巴尔-斯特劳德式测距仪和留佐尔-米亚谢基夫式测距仪(一种张角式测距仪),同时沙俄海军也已经普及了望远式瞄准镜,传令系统则依靠吉斯勒型火控装置(电气式传输),就设备上看沙俄似乎与日本海军差不多。但是沙俄海军对远距离炮战重视不足,也没有训练连续瞄准法,巴尔-斯特劳德式测距仪安装时间过晚而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和调试,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其实战水准。
就对马海战时,日本海军首先使用测距仪测得大概距离,然后通过6英寸炮的试射快速找准实际距离,开火距离达到了7000码(什么火控参数?炮手表示有距离就够了,剩下的通通心算,这时候连变距盘都没有)。不过当距离接近到5000-6000码甚至更近时在混乱的交战中日本海军还是放弃了统一火控而让各个炮位各自瞄准。拜良好的训练和连续瞄准法的加持,日方的实际射速和命中率都比沙俄更加好看。
.总结
总体来看就纸面性能来讲抛开杂鱼后的沙俄战列舰主力与日方战列舰堪称旗鼓相当,装甲巡洋舰则远不如日本。但是实战情况却是让人唏嘘不已,战列舰方面由于种种因素(准备,训练,运气)打的那是相当的惨烈,巡洋舰方面反而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充分体现出了纸面是纸面,实战是实战。随着日俄战争的落幕,海军的发展也走上了新的篇章,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列兵

发表于 2020-1-20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美雪落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20-1-20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20-1-20 22:21 编辑

有关日俄海战中日方是否使用变距率盘存在一些争议,我与owaii版主多年前曾经讨论过:

http://www.warships.com.cn/forum ... ptid=3842&pid=84231

以上链接不直接跳转的话请看16楼

以下参考资料转自《桜と錨 海军炮术学校》

英海軍 Thring 大尉の来日


  論    点

  遠藤氏 :

海戦から100年後の今日に至って、海戦直前にイギリス海軍から最新の砲戦技術が日本海軍に伝授されており、伝授の成果として海戦当日の日本海軍の命中率が向上していたことが明らかになった。
(・・・中略・・・)
スリング大尉が日本側にイギリス海軍の研究成果を伝え新兵器の「変距率盤」の説明をしたのが、(日本) 到着翌日の (明治38年) 4月15日。 そして、日本側が対策会議を開いたのが翌日16日。 この日、東郷長官は現行の日本式の射撃法 (独立打方) を廃し、イギリス式の射撃法 (一斉打方) に変更することを決意した。 長官の決意は4月17日に連合艦隊全員に布告 (連隊機密278号) された。

( 学研48 『日本軍艦発達史』 p114 )


スリリング中尉 (ママ) の持参した変距率盤はマルタ海軍工廠の記録から同工廠で製作したことが明らかになった。
(・・・中略・・・)
同中尉は特設運送艦の艦長に任ぜられて極東に急派されたのであって、そのために最年少で艦長に任ぜられた栄誉を手にすることができた。(ママ)
(・・・中略・・・)
何故、東郷は敵艦来航の直前にSALVOの採用を命じたのか。 その原因はイギリス海軍士官の来日に求めるべきである。

( 『軍事研究』 H18.1 p190~191 )



  多田氏 :

この訓示 (連隊機密276号) はイギリス海軍から日本に派遣されたスリング海軍大尉による 「変距率盤」 の説明が日本海軍に対して行われ た(4月15日) 後に急遽発令されたとしているが (遠藤昭・『日本軍艦発達史』)、そのようなことは考えられない。
(・・・中略・・・)
イギリス海軍でも研究・開発中で試行錯誤の段階であり評価も定まっていない初期の射撃指揮装置 (ビッカース・レンジ・クロックやドュマリック計算尺など) を日本に持参するなどということは考えられない。 それに日本海軍が今まで訓練に訓練を重ねてきた方法を海戦間近になって素性のしれないイギリス海軍大尉の一言だけで艦上確認実験も行わずに変更するなどということはありえない。

( 『軍事研究』 H17.11 p118)


点 (イギリス海軍士官の来日) と点 (東郷長官の方針転換) を結んで線にしたいという遠藤氏の気持ちは理解できるが、今まで述べたような筆者の指摘や疑問に対する裏付けのある説明なしに 「何故、東郷は敵艦来航の直前にSALVOの採用を命じたのか。その原因はイギリス海軍士官の来日に求めるべきである」 と一方的に結論付けるのは無理があるのではないか。

( 『軍事研究』 H18.2 p191~192 )




  解    説

英海軍スリング大尉の来日ということそのものは砲術のご説明上はどうでもよいことなのですが、その中に含まれる 「変距率盤」 や東郷長官の布告 「連隊機密第276号」 などは、このあとの当時の日本海軍の砲術に関する解説に関連してきますので、ここで採り上げておくことにします。

そしてこのスリング大尉 ( W. H. C. S. Thring ) の来日というのは、遠藤氏の最初の主張である雑誌 『戦前船舶』 号外 (H16.10) 中での大発見とされる大黒柱的事項です。 

その主張というのは、彼が持参した 「変距率盤」 と英海軍の最新の砲術 「SALVO」 なるものの説明によって、東郷長官が日本海軍の砲術を大転換を決意し、その結果日本海海戦で大勝利を収めた、と言うのですから、もし本当ならばこれはもう私達でもビックリの大変なことです。

では、遠藤氏の主張は十分な根拠に基づく事実なんでしょうか?

実際は、多田氏が言っているように遠藤氏が単にある点と点を勝手に結んだだけの想像の産物で、その主張には何らの確たる根拠もありません。 これは遠藤氏自らが次のように言っています。


スリング大尉の日本での足取りは明らかでないが、推定はできる。
(・・・中略・・・)
この時期の東郷長官や加藤参謀長の足取りを日本側資料で調べたが、資料そのものが発見できなかった。
(・・・中略・・・)
イギリス海軍で保存していたT少将の経歴書を精査したところT大尉の来日は4月14日であることが解った。 そこで、15日面談、16日日本側会議、東郷長官決断、17日布告の推測が成立した。

(雑誌 『戦前船舶』 号外 H16.10 p6~8)



要するに遠藤氏の主張の論拠はたったこれだけしかなく、これに基づいて大発見と唱えているわけです。 こんなことが “戦後百年経って初めて遠藤氏の手によって明らかとなった真相” と言えるものなのでしょうか?

「変距率盤」 や伝授されたとされる砲術についてはこの後の項で説明しますので、この英海軍士官と東郷長官との面談ということだけに絞って、多田氏が疑問や異論を出されていること以外に、私が気になる点を指摘させていただくと、次のとおりです。


本当に東郷長官と面談したのか?  14日来日で翌日面談と言っていますが、場所はどこでしょう。 当時の交通事情を考えるとある程度限定されるでしょうし、また双方の同席者は誰でしょう。 何故このような 重要な面談や会議についての日本側の公式記録や戦後の後日談が全く無い のでしょう。

もし仮に本当に東郷長官と面談したとすると、スリング大尉はどういう資格や肩書きだったのでしょうか? 我々の世界では常識的に、何の資格も肩書きもない一外国海軍大尉に連合艦隊司令長官が私的な面談するなどは考えられません。 もし 英国海軍の使者としての何らかの公式な資格や肩書きがあったのなら、その記録が何も無いはずは ありません。 「極秘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 にも記述があるとは聞いたことがありませんが。

本当に 「変距率盤」 が譲渡され、最新砲術が伝授されたのならば、機器の取扱説明や砲術の解説 (データを含む) などが 連合艦隊司令長官に “口頭だけで” 伝えられたなどは全く考えられない ことです。 ではその説明用の “公式文書” はどうなったのでしょうか。 それも長官用1冊だけではなく、少なくとも参謀や各艦砲術長クラスに配布する数が必要ですが。 

もし日露戦争中に最新兵器や最新の砲術が英国から導入されたとしたら、なぜその様な重要な事項について日露戦争以降の砲術関係、例えば 横砲校での講義資料などの中でそれに関係する記述が一切無い のでしょうか? 同盟を結んでいる英国海軍から戦時中に便宜を受けたことが、戦後の日本海軍部内でさえも隠さ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ような事情が何かあるのでしょうか。

もし遠藤氏の主張が事実だとすると、戦後に少なくとも 日本海軍から英海軍に対して何らかの正式な謝辞・謝礼があって然るべき ですが、なぜそれについての記録や記述などが無いのでしょうか? 日本海海戦の最大の勝因であるはずなのに。


研究家を名乗る以上は、多田氏の指摘事項と併せてこれらのことに対しても確実な根拠が示されない限り、“真相が明らかになった” などとは少なくとも活字にして出版すべきではないこと、と私なら思いますが ・・・・・


补一个Thring大尉的生平(取自《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Volume 12, (MUP), 1990》)

Walter Hugh Charles Samuel Thring (1873-1949), naval officer, was born on 30 May 1873 at Bradford, Wiltshire, England, son of Rev. John Charles Thring, and his wife Lydia Eliza Dyer, née Meredith. In 1886 Thring entered H.M.S. Britannia, passing out two years later as midshipman. After heading the examination lists, he served from 1893 as gunnery lieutenant in the Channel, Pacific and China squadrons and the Mediterranean Fleet. He was promoted commander in 1903, became flag commander to Admiral Lord Charles Beresford in 1908 and shared in the admiral's eclipse in 1909. Thring's lines for Dumaresq's rate of change of bearing instrument were adopted by the Royal Navy's gunnery. He chose early retirement in February 1911.

Next year the Australian Naval Board was looking for a gunnery expert as assistant to the first naval member, Rear Admiral Sir William Creswell, and in December Thring accepted the appointment to the Royal Australian Navy.

列兵

发表于 2020-1-20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图,抱走了抱走了~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ewwu 发表于 2020-1-20 22:05
有关日俄海战中日方是否使用变距率盘存在一些争议,我与owaii版主多年前曾经讨论过:

http://www.warships ...

啊谢谢马老指出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4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20-2-6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俄的俄国船,有本俄文书比较全,pdf上传半天不成

文件名:

[S._Suliga]_Korabli_russko-yaponskoi_voinue_1904-1

几个渠道找一下应该能找到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上士

六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LeSoleil 发表于 2020-2-6 01:08
日俄的俄国船,有本俄文书比较全,pdf上传半天不成

文件名:

嗯嗯谢谢西洋前辈提供₍ •⌄• ₎,我想法子找找看⁽˚̌ʷ˚̌ʺ⁾

一等兵

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0-9-7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四弦 于 2020-9-7 13:11 编辑

其实甲带巡洋舰(也包括战列舰)在装甲甲板上方也是设置煤舱的,如以下两张图所示

纳西莫夫海军上将:


留里克:


考虑到日本6英寸炮基本没可能击穿10英寸钢面铁甲,就防护效果而言直接把她们看做防护巡洋舰也是可以的。为了保护储备浮力,使用燃煤的时候都是从底舱开始,用完之后再用装甲甲板上方中间位置的燃煤,而装甲甲板上方两舷的燃煤则根本不建议动用,这都是写进操作手册的基本使用原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一等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0-12-4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佩雷斯维特级三艘船真的不错,特别是三号舰Pobeda 使用了改进型的炮塔,使用无烟火药后发射225kg炮弹初速790m/s要比声望号10英寸l40要强很多,虽然不如敏捷级之后装备的10英寸l45.如果上部装甲增强到6英寸就更好了。
列特威赞号这段我有一点疑议。缅因级我看老佛爷的书里说缅因级洽恰是受了列特威赞的影响,列特威赞的武器系统是沙俄自己的M1895.缅因以前的战列舰装甲高度始终覆盖不足主装甲带常年水线以下,在缅因级以前美国的13英寸8英寸主炮还在使用栗色火药和发夹式装填,副炮则是5英寸l 40。缅因级以前的美式战列舰透露着浓浓的铁甲舰风格。我觉得列特威赞可能是是俄国人设计在美国建造的一艘前无畏。

一等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0-12-4 2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列特维赞和美国之前的战列舰没有继承的关系,他有可能来源于佩雷斯威特的设计。

一等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2-1-4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正好想研究下日俄就看到这 不错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3:48 , Processed in 0.0263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