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enzheng 于 2024-1-5 18:01 编辑
莱特湾海战中的哈尔西
摘要: 1944年10月24日日间,美军第38特混舰队对在锡布延海的栗田舰队发动攻击,迫使后者一度折返。到了下午,美军第38特混舰队发现敌航母舰队,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决定把舰队全体北上,追击日军航母。而在夜间,独立号的夜间舰载机发现栗田舰队正向圣伯纳迪诺海峡前进,但哈尔西的舰队依然向北前进。这导致圣伯纳迪诺海峡门户大开。次日早上,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的第77.4.3特混中队发现了栗田舰队,并爆发了萨马岛海战,第七舰队司令金凯德得知后连续拍发电文至哈尔西请求快速战列舰的支援。哈尔西在尼米兹的要求下,抽调出一支战列舰编队南下支援。栗田舰队虽然击退了美军护航航母舰队,但最终选择了撤退,美军莱特岛登陆场也避免了被日军水面舰艇炮击的危险。而撤退的栗田舰队并没有跟哈尔西率领的战列舰编队接触,莱特湾海战实际上就此结束。 哈尔西追击日军航母不是问题;问题是,他并不知道这时候日军的航母实际上仅仅是作为诱饵使用,这就导致了日军真正的主力水面舰队能够有直达莱特岛登陆场的机会,进而引发更大的风险。这次海战引发了对哈尔西的争论,在战时,美军高层包容了哈尔西的作为;然而在战后,哈尔西对自己战时的行为进行辩护,并对金凯德大肆批评,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认为哈尔西要为莱特湾海战美国海军的伤亡负责的人提出,哈尔西仅仅是为了击沉几艘航母就把全部舰队调离原有区域,导致美军防区出现真空。而为哈尔西辩护的人则认为,美军在指挥层面和通讯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此外,美军对攻击日军舰队战果的高估、在面对日军陆基航空队时所遭到的压力,航母在这一时期实际的主力作用,这些因素都轮不到哈尔西来负责任。 本文将首先分析美军在莱特湾海战时期的指挥结构;然后从美军原始报告出发,以哈尔西为主视角,重点从锡布延海海战结束后开始,理清美军在10月24日下午至25日的行动,其中会加入当事人的观点;并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对哈尔西在莱特湾海战中的作为进行总结。笔者借用时任第38.2特混大队指挥官杰拉尔德·F·博根在二战后的口述历史中所表达的观点来进行总结:“这个问题是有历史的,永远不会有了断。但是,我在这个问题上有清楚的看法,哈尔西犯了大错。”
一、莱特湾海战的背景 (一)定下计划 1944年中,在美军攻下马里亚纳群岛后,日本“绝对国防圈”已经崩溃,彻底进入战略防御状态。然而,美军对于下一步作战的地点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最终决定,从西南太平洋(莫罗泰)和中太平洋(帕劳)两线进发,并计划在1944年12月10日登陆莱特岛。 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William F. Halsey, Jr.)海军上将率第38特混舰队在1944年9月中旬对菲律宾进行了空袭,随后其司令部认为已消灭日军在菲律宾一带的航空兵大部,遂提出直接夺回莱特岛的计划。经过美军高层商议,决定在10月20日对莱特岛进行登陆作战。在完成对莫罗泰的登陆作战后,第七两栖部队就会随第七舰队对莱特岛进行登陆;而完成对帕劳群岛登陆作战的第三两栖部队也将直接归第七舰队指挥;另外,原属第五舰队的不少舰艇都被借调至第七舰队。 (二)指挥结构 与美军在中太平洋发动的一系列攻势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美军海军主力舰队和负责两栖作战的舰队的指挥层级区别。 先来看看美军在中太平洋攻势的指挥链。美军在中太平洋的一系列攻势(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及马里亚纳群岛)中,均由中太平洋部队司令(后改名为第五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Raymond A. Spruance)作为总负责人,他负责统筹海军主力舰队和负责两栖作战的舰队;负责两栖作战的指挥官则为第五两栖部队司令(后晋升为太平洋舰队两栖部队司令)特纳(Richmond K. Turner);而海军主力舰队(快速航母特混舰队)则先后由波纳尔(Charles A. Pownall)和米切尔(Marc A. Mitscher)指挥。上述指挥官都隶属于同一条海军指挥链,考虑到上述指挥官均负责进攻中太平洋,我们不妨把这条指挥链称为“中太平洋指挥链”。这条指挥链上层则为太平洋舰队及战区总司令尼米兹(Chester W. Nimitz)海军上将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兼美国海军舰队总司令欧内斯特·金(Ernest J. King)海军上将。 图1 “中太平洋指挥链”结构 然而,本次对莱特岛的登陆作战,却出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指挥链。一条比较简单,是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海军上将的指挥链,考虑到哈尔西的个性,我们不妨把这套指挥链称为“哈尔西指挥链”;另一条指挥链则比较复杂,总之由第七舰队司令金凯德(Thomas C. Kinkaid)海军中将指挥,考虑到第七舰队司令是从西南太平洋战区及部队司令演变而来,我们不妨把这套指挥链称为“西南太平洋指挥链”。 先来介绍“哈尔西指挥链”。哈尔西在莱特湾战役中不必指挥第三两栖部队,因此他只需负责指挥第38特混舰队;另外,如需进行战列舰决战,他可把舰队中的一部分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抽调出来,组成第34特混舰队,这支特混舰队将由太平洋舰队战列舰司令小威利斯·A·李(Willis A. Lee Jr.)海军中将指挥。然而,第38特混舰队本身就已经有一位指挥官,他就是第一航母特混舰队司令米切尔中将。这就引发一个重要的问题:哈尔西和米切尔都有非常丰富的航空作战指挥经验,而且都很有指挥航母的欲望,那么在航母作战时该听哪位指挥官的?是该接受最高指挥官哈尔西的指挥还是该接受直接指挥官米切尔的指挥?在10月24日的决断中,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了第38特混舰队的动向。“哈尔西指挥链”虽然与“中太平洋指挥链”有所不同,但依然是一条海军指挥链,并最终归尼米兹和金两人指挥。 图2 “哈尔西指挥链”结构 然后介绍比较复杂的“西南太平洋指挥链”。负责莱特岛两栖登陆作战的第七舰队将分为第77、78和79三支特混舰队。第77特混舰队名为“中菲律宾攻击部队”,由第七舰队司令金凯德中将直接指挥,主要负责对登陆部队支援,如进行炮击和火力支援、近距掩护、对潜猎歼、低强度制空、扫雷等任务。第78特混舰队名为“北部攻击部队”,由第七两栖部队司令丹尼尔·E·巴比(Daniel E. Barbey)海军少将指挥,主要负责对莱特岛北部的帕罗(Palo)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登陆作战。第79特混舰队名为“南部攻击部队”,由第三两栖部队司令西奥多·S·威尔金森(Theodore S. Wilkinson)海军中将指挥,主要负责对莱特岛南部的南部杜拉格(Dulag)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登陆作战。金凯德中将指挥第77、78和79三支特混舰队,负责统筹莱特岛的登陆作战,并直接指挥对登陆部队的掩护作战。但实际上,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人,他就是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陆军上将,进攻菲律宾的计划正是由他提出,金凯德的“西南太平洋指挥链”实际上受麦克阿瑟指挥。而由于麦克阿瑟是陆军将领,“西南太平洋指挥链”的最上层应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陆军上将,因此这条指挥链是陆军指挥链。而实际上,在对下一阶段的美军进攻方向的争论中,马歇尔就支持了麦克阿瑟的计划。 图3 “西南太平洋指挥链”结构 因此,莱特湾海战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哈尔西指挥链”(海军指挥链)和“西南太平洋指挥链”(陆军指挥链)无法较好整合,第三舰队和第七舰队之间的通讯无疑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延误,这就导致了有某些关键信息无法及时得知,从而影响决策。后文我们将会看到,双方的电文收发会出现明显的延迟,再加上某些字眼在表达上模糊不清,各方面在10月25日将首先在电文中唇枪舌剑。 二、莱特湾海战的过程 (一)进攻战列舰 10月23日,由麦凯恩中将指挥的第38.1特混大队(3艘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向乌利希返航;“邦克山”号(CV-17)在两艘驱逐舰的护卫下脱离第38.2特混大队的战斗序列,即时编成第30.4特混大队,撤回马努斯。邦克山号在10月27日回到马努斯,并进行补给,至11月1日才再次前往一线作战。哈尔西认为,在接近两周的连续作战后,所有航母特混大队需要重新武装。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完全符合集中使用航母的理念,更加偏向于集中使用航母时的战术灵活性。然而这种做法却导致第38特混舰队的航母实力大幅削减到“只有”5艘航母和6艘轻型航母,接下来这支舰队将会在莱特湾海战期间受到很大的考验,其作战将会显得“力不从心”。 10月24日日间,第38特混舰队根据早上的侦察报告,对栗田舰队发动空袭。美军共派出舰载战斗机97架次、俯冲轰炸机88架次、鱼雷攻击机73架次,击沉“武藏”号战列舰,重创“妙高”号重巡洋舰,击伤“大和”、“长门”、“利根”、“清霜”等舰艇,损失了10架SB2C和9架TBM,另有5架F6F、2架SB2C和16架TBM中弹。同样是在当天日间,第38特混舰队遭到日军陆基航空兵攻击,“普林斯顿”号轻型航母(CVL-23)遭受重伤,最终沉没。 (二)重要的决断 10月24日下午,第38.3特混大队的列克星敦号(CV-16)起飞了5架SB2C向北搜索,其中有两架飞机分别在15点40分和16点40分发现了小泽舰队。米切尔于是在18点42分向哈尔西发送240942号急电,称己方舰载机在吕宋岛以北发现新的日军航母部队(实际上就是小泽舰队)。 综合全天的舰载机侦察报告,哈尔西已经确认日军兵分三路进攻莱特岛。此时,他有三种选择: 第一是进行分兵,留下第34特混舰队封锁圣伯纳迪诺海峡阻击栗田舰队,而航母则在轻型舰队掩护下北上攻击小泽舰队。对此,他认为小泽舰队实力强大到难以忽视,留下第34特混舰队阻击栗田,这也会让他的战列舰暴露在日军陆基航空兵打击之下。此外,他还认为分兵会分散力量且增加无谓的损伤。 第二是第三舰队的所有作战舰艇全部集中在圣伯纳迪诺海峡。不过,哈尔西同样反对这项部署,因为在他看来,毫发无损的小泽舰队将会为所欲为,且摧毁日军的航母将有益于美军的未来作战。 第三是第三舰队倾全力北上攻击小泽舰队,留下不设防的圣伯纳迪诺海峡。对此,哈尔西认为这么做保证了第三舰队攻击力量的完整,并且能对小泽舰队达到奇袭的效果并予以摧毁。尽管栗田舰队有可能继续突入并造成一定损伤,但其战斗力已被严重削弱,因此无力取得决战胜利。最后,哈尔西推测即使出现险情,第三舰队也能够及时班师南下阻击。他认为这种做法即使有可能让莱特岛出现暂时紧急的情况,对于菲律宾战役总体局势依然最为有效,他最终选择了第三种选择。 19点25分,“独立”号起飞了2架鱼雷机进行夜间侦察,并最终于23点44分返回母舰。其搜索机跟踪了一组受损的日军战列舰编队,后者正接近圣伯纳迪诺海峡,但由于北边有更大的目标,因此特混舰队依然向北航行。后文将对独立号舰载机搜索到实际上是栗田舰队的具体情况进行叙述。 20点06分,第38.2特混大队指挥官博根少将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独立”号发现敌军舰队于19点35分的位置大概在12°45′N,122°40′E。 20点22分,哈尔西命令米切尔:当地时间24日23点整第38.2和38.4特混大队经过14°28′N,125°50′E,航向0度,航速25节。在集合后米切尔将指挥三个特混大队攻击敌航母舰队。 20点24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发送241124号电:当地时间19点25分,锡布延海的敌军水面部队位于12°45′N,122°40′E,航向120度,航速12节。攻击报告指出敌遭到重创。我现跟随3个特混大队北上,准备于(次日)黎明攻击敌航母部队。对于金凯德而言,圣伯纳迪诺海峡已经没有己方部队防御。 接到241124号电的米切尔当时就感到自己被架空,作为第三舰队司令的哈尔西越过米切尔,直接在电文称“跟随”第38特混舰队主力北上,仿佛作出北上的决定的人是米切尔一样。显然,错过五次航母大战的哈尔西不想再错过与日军航母部队交手的机会,遂亲自主导这一次海战。米切尔看过哈尔西的电报后,索性前往其军官室睡觉,并向幕僚说“哈尔西将军现在负责指挥”。 (三)北上的争论 20点40分,“独立”号V81、V78两机通过通过TBS报告哈尔西和博根:敌军正离开布里亚斯岛(Burias)西海岸中央,就在吕宋南部以西、马斯巴特(Masbate)以北。同时“独立”号也通过TBS报告哈尔西和博根:V81、V78的进一步报告。敌军现在正经过布里亚斯岛和马斯巴特岛之间。 21点15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发送241215号电:我在241124号电提到的部分敌舰队在当地时间20点30分被我军侦察机发现于布里亚斯岛和马斯巴特岛之间。 23点整,第38.2、38.3和38.4三个特混大队依照第三舰队在10月24日20点22分拍发的241122号电,在18°10′N,125°30′E集合。随后这三个特混大队以航向0度、航速16节向正北机动,以缩短与小泽舰队的距离。然而,哈尔西的舰队还有一次作出改变的机会。 23点04分,“独立”号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86V79在21点45分的最终报告。发现敌军航向西北。航速12节。位置在Bukal岛附近。 23点20分,“独立”号再次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敌舰位置为12°45′N,123°22′E。 10月25日0点11分,“独立”号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现对布里亚斯岛和蒂考岛(Ticao)之间的最后接触到的战列舰的航向进行详述,飞行员报告观测到敌舰列成纵队向偏东北航行,计划航向可能是东南或东北。编队拖着巨大的油污,一直延长到布里亚斯。一艘战列舰相信是大和级。 米切尔的参谋长伯克(Arleigh A. Burke)上校和另一名参谋弗拉特利(James H. Flatley Jr.)中校在分析了上述独立号的报告后,连忙叫醒了米切尔,认为应派遣战列舰部队截击栗田舰队。米切尔如是回复:“如果他接纳我的建议,他会要求这么做。”说完继续入睡。米切尔认为哈尔西作为战场上最高级的指挥官,所得到的情报一定比米切尔多得多,因此哈尔西也能做出更加全面且正确的决策,米切尔并不愿提出异议、掺和哈尔西的指挥。 哈尔西的独断同样引起其他指挥官哗然。第38.4特混大队的指挥官戴维森少将及其参谋长詹姆斯·S·拉塞尔(James S. Russell)上校就对哈尔西下达的命令表示不服,但是戴维森的说辞跟米切尔差不多,他也认为上级拥有更多的情报,所以他选择无所作为。“独立”号的直接上司、第38.2特混大队指挥官博根少将在与“独立”号舰长讨论形势后,向哈尔西发出一份电文,结果哈尔西的一名参谋很不耐烦地回应道:“是的,是的,我们知道了。”对此,博根只能起草另一份经过修改的计划,即李中将的战列舰部队与第38.2特混大队协同作战,第38.3和38.4特混大队北上解决小泽舰队。但是在博根发出电文后,哈尔西依然无动于衷。但需要留意的是,哈尔西的旗舰“新泽西”号(BB-62)正处在第38.2特混大队的阵列之下。而威利斯·李曾两次通过TBS向哈尔西表达自己对圣伯纳迪诺海峡从未设防的担忧,他认为部署在海峡附近的打击舰队必须得到数艘轻型航母的支援;收到了“独立”号的相关报告后,他就重复向哈尔西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后者并未予以重视,反而以轻蔑的方式晾在一旁,之后威利斯·李只能作罢。然而,在第三舰队关于莱特湾海战的报告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博根和李相关内容的电文;而博根和李两人的作战报告中也只是对栗田舰队的情况进行简述,明确其折返的事实,并未提到计划应对措施。考虑到上述报告中提到的栗田舰队折返的事实,以及有关米切尔、戴维森(源自参谋长拉塞尔的口述历史)、博根(源自本人的口述历史)和李的争论内容已经被不少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所记载,我们只能作出一种解释:那就是第三舰队从未收到上述内容,或者有选择性地进行记录。 图4 第38.2特混大队绘制的栗田舰队在10月24日和26日的航迹图
总之,哈尔西的舰队北上追击小泽舰队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然而除了在哈尔西的航母舰队的各指挥官,其他的像金凯德之类的高级指挥官还不知道哈尔西已经把圣伯纳迪诺海峡空了出来;后来我们甚至会发现,尼米兹也误以为圣伯纳迪诺海峡依然有战列舰防御。 (四)争吵与发怒 10月25日0点24分,哈尔西通过TBS向米切尔下令:“为尽早实现向南的承诺,北部敌军信息很重要。现命你起飞侦察机。”1分钟后他又向“独立”号下令:“尽快向北派出你的搜索机。”根据这一指示,“独立”号于0点58分起飞5架TBM,至1点26分又起飞一架TBM。 2点08分,“独立”号通过TBS向哈尔西报告:接到无线电呼号为“84V79”的鱼雷机的报告,该机报告2点05分在坐标16°43′N,125°37′E发现6艘舰艇,其中3艘为大型,3艘为小型,航向110度,航速15节。 2点42分,金凯德向金、麦克阿瑟、哈尔西和尼米兹等人报送241742号急电:我军水面部队正在苏里高海峡和莱特湾南部与敌舰交战。 2点53分,第34特混舰队根据上级指示组建。威利斯·李称此时有一支敌军位置不明,但估计正接近圣伯纳迪诺海峡西端。显然,威利斯·李依然对栗田舰队的情况依然非常在意。 3点43分,米切尔令麾下各特混大队指挥官:“立即准备第一波攻击队,黎明时分派出战斗空中巡逻、搜索以及攻击波。待准备完毕后尽快派出第二波攻击队。” 4点12分,金凯德在军官的劝说下,向哈尔西发送241912号急电询问第34特混舰队是否到位:“敌我水面部队现正于莱特湾入口苏里高海峡交战。约2点整敌部在海峡被鱼雷艇发现,至约3点整抵达海湾入口,该敌部由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及驱逐舰组成。问题。第34特混舰队是否在防卫圣伯纳迪诺海峡?”此时,金凯德的舰队进行任何反制都已经为时已晚,哈尔西在6点48分才收到这条信息,根本不可能及时给出回应。而这时候,哈尔西的任何回答,都已经无济于事了。当天凌晨时分,爆发了苏里高海战,由西村舰队覆灭、志摩舰队撤退、美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5点54分开始,第38特混舰队陆续派出第一波攻击队,共派出战斗机69架,俯冲轰炸机68架,鱼雷攻击机64架。这一波攻击击沉“千岁”号航母和“秋月”号驱逐舰;此外击伤“瑞鹤”、“瑞凤”、“多摩”。其中,“瑞鹤”无法以最高航速航行,“多摩”掉队。 6点48分,哈尔西才收到前述金凯德在4点12分发送的241912号急电,这不禁让哈尔西感到疑惑——金凯德是怎么知道第34特混舰队的?无论如何,哈尔西总该给个回复。 7点05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回复241912号急电:第34特混舰队不在圣伯纳迪诺海峡,而是正跟随航母行动。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哈尔西的回复无济于事,因为就在7分钟前,也就是6点58分,栗田舰队在萨马岛以北开始跟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少将的第77.4.3特混中队交战了。最终栗田舰队虽击退了这支护航航母编队,但选择撤退。萨马岛海战的具体过程在此不进行赘述。 由于事态发展急转直下,金凯德在这之后数分钟内连续发出电报,这些电报被发送到马努斯岛,并经过那里转发,这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金凯德和哈尔西在超过一小时的时间内无法进行电报联系;二是马努斯岛需要处理数百份电报,难以考虑孰轻孰重,没人敢担保这些电报会按重要程度的顺序进行转发,延误是在所难免的。之后事件的叙述,我们以哈尔西为主视角进行叙述,我们会看到这些电文的延误的确造成了很大影响。 7点45分,米切尔下令各特混大队指挥官“0800派出第二波攻击队”。因第一波攻击队已经出发,且第38.2特混大队另有其他任务,最终第38.3和38.4两个特混大队从8点02分开始至8点38分陆续共起飞12架战斗机、6架俯冲轰炸机和18架鱼雷攻击机参与第二波的攻击。经过美军第二波空袭,“千代田”号受创瘫痪在海上。 8点22分,哈尔西收到了金凯德在7点07分发送的明文急电(242207):第77.4.3特混中队报告敌战列舰和巡洋舰在他的舰队后方15海里并射击,位置在Homonham岛方位角60度、距离80海里。哈尔西此时的看法是他“想知道金凯德是怎样让(他的护航航母)被日军逮到”的,为什么(第77.4.3特混中队)搜索飞机没有给予警告,他并没有焦虑不安,还称此时他推算第七舰队的18艘护航航母能够自卫直到奥登多夫的战列舰赶到现场。然而实际上,即使到了1947年,哈尔西也不知道有两艘护航航母已经提前一天离队。 8点30分,哈尔西收到了金凯德在7点39分拍发的密电(242239):莱特湾急切且马上需要快速战列舰。哈尔西认为这条信息让他感到惊讶;他宣称,保护第七舰队并不是他的任务,他的任务应该是与第三舰队一起进攻,他正在阻击一支不仅仅威胁金凯德和他自己,甚至是威胁整个太平洋战略的舰队。 8点38分,哈尔西收到了第77.4.3特混中队指挥官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少将在7点35分向第77.4特混大队指挥官托马斯·L·斯普拉格少将、第七舰队司令金凯德中将、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上将、太平洋舰队和战区总司令尼米兹上将发的明电(242235):遭受攻击,当地时间7点22分位置11°44′N,126°29′E。敌军包括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及大量驱逐舰,敌军分为两股,一股在方位角286度、距离11海里,另一股在方位角307度、距离15海里。 8点48分,哈尔西命令麦凯恩向西南以最高速前进并尽早向敌军攻击,敌军实力报告为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和数艘驱逐舰,8点整位置大概在11°20′N,127°00′E,并把这条信息抄送第三舰队各指挥官及金凯德。 9点整,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7点27分以第七舰队司令的名义(其他时候基本以第77特混舰队司令的名义)向哈尔西发的242227号明电:攻击我们的护航航母的敌军由4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以及其他舰艇组成。请求李将军以最高速前来掩护莱特岛(登陆场)。请求快速航母立即空袭敌军。对于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哈尔西的确无法南下帮助护航航母编队,除了他先前命令的第38.1特混大队前往支援外,他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因此他在收到金凯德的242227号电后,表示这只会让他更加愤怒。 9点21分,哈尔西收到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在8点37分发的明电(242337):当地时间8点30分,依然遭到攻击,位置11°35′N,126°29′E。 9点22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7点25分向哈尔西发的电文(242225):约7点整,第77.4.3特混中队报告遭到敌军战列舰、巡洋舰的炮击,位置15°40′N,126°25′E。敌军明显于夜间通过圣伯纳迪诺海峡。请求立即提供空袭。此外请求大型舰艇前来支援。我的老式战列舰弹药所剩无几。他对金凯德所述老式战列舰弹药不足、无法在延长的战斗中为莱特湾附近部队提供支援感到震惊。他对此感到惊讶的原因不明,金凯德的战列舰连续四天参加近距离支援行动,然后在第五天准备苏里高海峡的战斗。考虑到哈尔西从1942年10月至1944年6月一直担任南太平洋战区及部队司令,并参与了从所罗门到新几内亚西北部的一系列登陆作战,他似乎没有理由感到震惊。哈尔西的部队,无论是指挥官的个人水平,还是部队参谋的水平,恐怕都不尽如人意。此时,哈尔西才发现金凯德拍发的电文遭到了延误,以至于根本无法按原来发出的顺序来逐条接收。 9点27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回复:已(于9点整)接贵部242227号电。我现与敌航母舰队交战。我已命令第38.1特混大队马上支援你,该部有5艘航母和4艘重巡洋舰。我与其他三个航母特混大队位置为17°18′N,126°11′E。哈尔西。 然而接下来来自尼米兹的一条信息打破了当前的“平衡”。 10点整,哈尔西收到来自尼米兹的250044号密电(9点44分发出,并抄送金和金凯德),该文原文内容很简单:“第34特混舰队在哪里?”然而,由于译电员的失误,该文转述给哈尔西时却变成了“第34特混舰队在哪里?全世界都想知道。”哈尔西在他的自传中表示,他在收到这份电报后暴跳如雷,他“摘下便帽,然后狠狠地把帽子摔在甲板上并开始哽咽”。然而,最权威的的哈尔西传记却没有如此夸张的描写,他仅仅“一言不发,将电报递给他的参谋长并转身离开”,换句话说哈尔西接到这条电报后一到两分钟大发脾气,但他后来一定意识到尼米兹绝对没有侮辱他的意思。哈尔西在其自传中声称,在10点整,他还收到金凯德的电文“李在哪里,把李派过来”。然而实际上,纵观第三舰队司令的报告,在收发文记录中没有这条信息;与此同时,“全世界都想知道”这种本应是乱码的内容都直接写进了报告,而前述有关下属指挥官要求留守圣伯纳迪诺海峡的内容都没有写进报告。如果说有哪些内容对哈尔西的辩解有利,那应该是“李在哪里,把李派过来”和“全世界都想知道”,但是它们并没有同时实实在在地写进报告里,那么可以认为哈尔西在自传中杜撰了“李在哪里,把李派过来”。 10点03分,哈尔西收到了金凯德在8点29分拍发的密电(242329):已接贵部242205号电。我的情况相当严峻。得到空中支援的快速战列舰或许能阻止敌军摧毁护航航母及进入莱特岛区域。 实际上,金凯德在短时间内连续发送多则电文,然而,由于金凯德和哈尔西分属不同的指挥链,无法直接联系,在10月25日早上的一连串电文出现了延迟,而且并没有按金凯德发送的顺序让哈尔西收到(详见下表),这导致哈尔西感到某种程度上的混乱,让哈尔西以为金凯德在得到相关支援后依然喋喋不休。金凯德向哈尔西连续发送如此多的电报,这本身的确是一种“喋喋不休”的行为,金凯德这么做的原因不得而知,答案可能有损金凯德的形象。笔者在此妄加猜测,提出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金凯德本身早已跟哈尔西交恶,金凯德如此连续拍发电文,不仅仅是因为自身因战局危急而不得不夸大形势的严重程度以引起其他指挥官注意,更像是金凯德对哈尔西作为的一种表达不满的极端情绪发泄。 表1 截至10月25日10点03分哈尔西收发电文的情况 对方发送时间 | 发送人 | 电文编号 | 电文内容 | 哈尔西收到时间 | 7点07分 | 金凯德 | 242207 | 第77.4.3特混中队报告敌战列舰和巡洋舰在他的舰队后方15海里并射击,位置在Homonham岛方位角60度、距离80海里。 | 8点22分 | 7点25分 | | | 约7点整,第77.4.3特混中队报告遭到敌军战列舰、巡洋舰的炮击,位置15°40′N,126°25′E。敌军明显于夜间通过圣贝纳迪诺海峡。请求立即提供空袭。此外请求大型舰艇前来支援。我的老式战列舰弹药所剩无几。 | 9点22分 | 7点27分 | 金凯德 | | 攻击我们的护航航母的敌军由4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以及其他舰艇组成。请求李将军以最高速前来掩护莱特岛(登陆场)。请求快速航母立即空袭敌军。 | 9点整 | 7点35分 | 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 | 242235 | 遭受攻击,当地时间7点22分位置11°44′N,126°29′E。敌军包括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及大量驱逐舰,敌军分为两股,一股在方位角286度、距离11海里,另一股在方位角307度、距离15海里。遭受攻击,当地时间7点22分位置11°44′N,126°29′E。敌军包括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及大量驱逐舰,敌军分为两股,一股在方位角286度、距离11海里,另一股在方位角307度、距离15海里。 | 8点38分 | 7点39分 | 金凯德 | 242239 | 莱特湾急切且马上需要快速战列舰。 | 8点30分 | 8点29分 | 金凯德 | 242329 | 已接贵部242205号电。我的情况相当严峻。得到空中支援的快速战列舰或许能阻止敌军摧毁护航航母及进入莱特岛区域。 | 10点03分 | 8点37分 | 克里夫顿·A·F·斯普拉格 | 242337 | 当地时间8点30分,依然遭到攻击,位置11°35′N,126°29′E。 | 9点21分 | 8点48分 | 哈尔西 | 242348 | (发送麦凯恩,抄送第三舰队各指挥官及金凯德)向西南以最高速前进并尽早向敌军攻击,敌军实力报告为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和数艘驱逐舰,8点整位置大概在11°20′N,127°00′E。 | - | 9点27分 | 哈尔西 | 250027 | (发送金凯德,抄送金、尼米兹及第三舰队各指挥官)已(于9点整)接贵部242227号电。我现与敌航母舰队交战。我已命令第38.1特混大队马上支援你,该部有5艘航母和4艘重巡洋舰。我与其他三个航母特混大队位置为17°18′N,126°11′E。哈尔西。已(于9点整)接贵部242227号电。我现与敌航母舰队交战。我已命令第38.1特混大队马上支援你,该部有5艘航母和4艘重巡洋舰。我与其他三个航母特混大队位置为17°18′N,126°11′E。哈尔西。 | - | 9点44分 | 尼米兹 | 250044 | 第34特混舰队在哪里? | 10点整 |
(五)分兵与结束 尼米兹的250044号密电直接询问第34特混舰队在哪里,这不得不让哈尔西重视起来。他在10点06分通过TBS命令米切尔、博根、谢尔曼和戴维斯四人:指示所有飞行员攻击未受损的(敌军)舰艇,稍后处理受损的。 10点55分,哈尔西通过TBS命令李:接下来的行动,第34、38特混舰队及第38.2、38.3和38.4特混大队的各位指挥官应及时转发。当地时间11点15分,第34特混舰队和第38.2特混大队调转航向。“比洛克西”号(CL-80)、“迈阿密”号(CL-89)、“文森斯”号(CL-64)及第52驱逐舰中队继续留在第34特混舰队。第34特混舰队其他舰艇则各自分配到第38特混舰队的各大队中。第34特混舰队和第38.2特混大队以20节向南航行。第38.3和38.4特混大队继续攻击敌军。详尽的命令稍后发出。 11点02分,哈尔西收到来自麦凯恩的发送给米切尔和金凯德的250125号电文,第一波攻击队(将)在当地时间10点30分起飞,对抗在萨马岛外的敌战列舰。这波攻击队由47架F6F、33架SB2C-3和19架TBM-1C组成。 11点15分,哈尔西回复尼米兹:你的250044号电文已收到。第34特混舰队及我部正与敌航母部队交战。第38.2特混大队及所有快速战列舰正前往支援金凯德。已击沉一艘敌军航母。2艘航母瘫痪在海上。我部无(舰艇)损伤。自吕宋起飞的敌军航空部队过晚抵达。详见我241122、241124号电。第38.1特混大队已受令准备即时支援金凯德。 11点17分,哈尔西回复金凯德:你的242329号电文已收到。我正与第38.2特混大队及6艘快速战列舰前往莱特岛。我的位置、航向及航速稍后报告,但无法再明天8点整前抵达。 11点25分,哈尔西命令博根的第38.2特混大队接近李的第34特混舰队。第34特混舰队负责掩护第38.2特混大队。博根为战术指挥。在编成后马上向南航行,以可操作的最高速向南航行。 11点45分起,第38.3和38.4特混大队起飞了第三波攻击队,有战斗机60架、俯冲轰炸机60架、鱼雷攻击机48架。这波攻击队击沉了“瑞鹤”,同时重创“瑞凤”。 12点13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1点31分发出的电文:敌军(水面)舰艇返回攻击护航航母。 12点32分,哈尔西回复金凯德:你的250231号电文已收到。保持告知我敌舰位置。若敌舰向北撤退,尽可能进行跟踪。 12点45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1点06分发送给麦凯恩的电文:哈尔西在242348号电文中提到的敌军在当地时间25日9点35分最后报告的位置为11°43′N,126°17′E。9点30分报告上述敌军向东北撤退。估计敌军组成报告3艘战列舰、6艘重巡洋舰以及轻巡洋舰和驱逐舰。 13点整,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1点56分发给麦凯恩的电文:敌军估计为3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当地时间10点55分的位置为11°35′N,126°37′E。航向150度。 13点05分,第38.3和38.4特混大队发动了第四波攻击,由18架战斗机、9架俯冲轰炸机和12架鱼雷攻击机组成,并最终击沉了“瑞凤”号航母。 13点18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0点46分拍发的电文:形势看似好转,攻击第77.4特混大队的敌军正向东北撤退。他们可能是转向。我能够守住苏里高海峡。圣贝纳迪诺(海峡)仍需(空中)支援覆盖。这是第38.1特混大队航空攻击队扫荡敌军水面舰艇和降低莱特岛登陆场风险的好机会。 13点26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2点16分拍发的电文:自25日10点46分后,莱特湾的情况再次变得非常严重。敌军快速战列舰及重巡洋舰返回攻击我在入口处的护航航母部队并威胁到船队。燃料和弹药多的消耗降低了我部支援舰队的有效性。护航航母的空中支援因遭到攻击而被影响。我已派遣3艘老式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和驱逐舰支援护航航母,但依然急需你的支援。护航航母被迫撤回莱特湾。 14点14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3点41分拍发的电文:我正把护航航母撤回莱特湾。这些舰艇需求不明,但估计它们需要可观的补充。航空汽油可用。在护航航母再次准备完成前,需要快速航母执行掩护任务。 14点35分,哈尔西收到金凯德在12点41分发给麦凯恩的电文:敌军最后在当地时间11点45分的估计位置为11°43′N,126°12′E。航向225度,航速20节。敌军有3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及9艘驱逐舰。 15点28分,哈尔西下令在16点整组成第34.5特混大队,该特混大队将会以航向195度、航速28节航向,准备夜战。 15点39分,哈尔西向金凯德拍发电文:由第7战列舰分队司令指挥的第34.5特混大队由第7战列舰分队、“比洛克西”号(CL-80)、“迈阿密”号(CL-89)、“文森斯”号(CL-64)及第52驱逐舰中队组成,该特混大队从北出发前往圣伯纳迪诺海峡入口,将会在当地时间26日1点整到达。计划到达后在海峡附近及萨马岛以东至莱特湾进行扫荡,消灭遇到的敌人。要求尽可能让所有部队得知。哈尔西在第7战列舰分队的“新泽西”号。 16点10分,第38.3和38.4特混大队起飞了第五波攻击队,这波攻击队由52架战斗机、32架俯冲轰炸机和13架鱼雷攻击机组成。该波攻击队未能击沉一艘日舰。与此同时美军以杜博斯(Laurance T. DuBose)少将为指挥官的巡洋舰编队发现了“千代田”号航母,至16点25分进入射程后美军开火,至16点55分击沉“千代田”号。 16点58分,哈尔西收到麦凯恩在15点10分拍发的电文:当地时间14点40分的第一波攻击的简要不完全报告。4艘战列舰中的3艘及9艘重巡洋舰中的3艘受损。敌舰队有12到15艘驱逐舰。位置在11°46′N,126°16′E,航向偏北。第二波攻击队已经在途中。距离过远无法使用鱼雷。麦凯恩的第二波攻击队在12点45分起飞,由19架F6F-5、20架SB2C-3和13架TBM-1C组成。然而当日麦凯恩的两波攻击队并未对栗田舰队造成明显损伤。 18点33分,美军杜博斯舰队继续北上追击,发现了另一支日军舰队,随后与日军舰队交战,至次日2点56分,美军击沉了“初月”号驱逐舰,日军“五十铃”号轻巡洋舰和“若月”号驱逐舰由于“初月”号吸引火力,得以向北逃脱。而美军在击沉“初月”号后,选择向南归队。 20点43分,哈尔西截收到金凯德在13点03分发送给博根、转发给奥登多夫和托马斯·L·斯普拉格的电文:敌军尝试强行突入莱特湾。我正在入口集中兵力,护航航母整前往莱特并进行攻击。 21点26分,哈尔西电告尼米兹,称“现在可以确切宣布日本海军已为我第三舰队及第七舰队所击退和粉碎。” 21点30分,哈尔西回复金凯德在13点41分拍发的电文(同时抄送尼米兹):详见我250657号电文(此电文于15点57分发送麦凯恩、博根及巴杰,抄送至尼米兹、金、金凯德及其他隶属第三舰队的高级指挥官,该电文大致对第38.1、38.2和34.5三个特混大队的未来动向做介绍)。两个特混大队将会在米沙鄢(Visayas)进行日出战斗机扫荡。对撤退敌军的打击使得其他承诺无法保证。对于未来计划,必须要清楚快速航母也需要重新整备,而航空大队在前所未有的连续16天的作战后已十分疲惫。 22点整,随着第38.3和第38.4特混大队向东南撤退,北边的恩加诺角海战宣告结束。由于栗田舰队早已撤退,第七舰队最大的危机也就此解除。 10月26日凌晨,第34.5特混大队遭遇野分号并将其击沉。而在日间,第38.1和38.2特混大队也对撤退中的栗田舰队发动空袭。然而,栗田舰队还是安然撤退了,第34特混舰队风风火火跑一趟,结果也只是让第34.5特混大队击沉一艘驱逐舰而已。至此,莱特湾已基本结束。 三、一种为哈尔西辩护的角度 二战后,哈尔西把在莱特湾海战中让舰队全体北上追击日军航母而把圣伯纳迪诺海峡空出来的做法遭到了双方当事人和后世历史学家的争论。有的人选择为哈尔西进行辩护,其中老生常谈的两点就是美军指挥结构的问题及哈尔西集中用兵消灭航母做法的讨论。还有一点人们讨论得比较少,那就是当时美军对战果的夸大问题。但也有人对上述辩护的内容进行反驳。 (一)莱特湾海战中美军指挥结构的问题 如前所述,哈尔西的第三舰队隶属于“哈尔西指挥链”,是海军指挥链;而金凯德的第七舰队隶属于“西南太平洋指挥链”,但实质上却是陆军指挥链。由于双方无法通过专用频道进行直接联系,他们拍发的电文必须要先送到马努斯进行处理,再发送至接收者手上。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延误。复盘莱特湾海战,我们的确会发现,哈尔西接收金凯德的电文确实有明显的延误,且收到的顺序与金凯德拍发的顺序并不一致。 海军历史学家们怪罪麦克阿瑟,说他没能确保金凯德和哈尔西之间的通信畅通。不过实际上,根据金凯德的相关报告,至少哈尔西发的241124号电文金凯德准时收到;而242205号电文金凯德则是在7点12分收到,仅仅延迟7分钟。可以合理推测哈尔西发给金凯德的电文基本能够收到,且不会有明显延误。反而是第七舰队向哈尔西拍发的电文,总是出现明显延误,乍一看问题似乎出在了第七舰队上面。有些人确实不愿意替麦克阿瑟说话,但是海军历史学家将海军编队之间通讯之间通讯不畅的问题,归罪于一个陆军上将,似乎是一种诡辩,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无法怪罪一个战区司令,说他麾下的某个部队和另一个战区的某个部队通信不畅。通信不畅的责任,显然应当由参谋长联席会议,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欧内斯特·金承担。但似乎这位在执行层面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欧内斯特·金,在战后尽可能地将忽视通信的责任推给金凯德。 但实际上,在10月24日对金凯德有用的信息并不多,这反而跟指挥结构和通信问题没有什么关系;而10月25日的电文交流才涉及到指挥结构及通信问题,然而此时哈尔西早已把第38特混舰队全体驶向北边,一切已无法改变。金凯德在收到哈尔西在24日20点24分拍发的“我现跟随3个特混大队北上”的电文之后,认为哈尔西只是把第38.2、38.3和38.4三个特混大队北上追击敌军航母而第34特混舰队依然留在圣伯纳迪诺海峡,因为根据金凯德截收到的来自哈尔西的240612号电文,哈尔西的确组建过由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第34特混舰队,金凯德就此认为这支组建的第34特混舰队负责对付栗田舰队。因此金凯德并未对哈尔西在同一电文中提到的以120度航向前往马斯巴特岛西北端的栗田舰队过于在意。得出这种常规的结论,对任何关心电报内容的人来讲,都是正常的。但是当美军通报栗田舰队正向西撤退的时候,哈尔西本人在17点10分使用TBS直接向第38.4特混大队指挥官(并抄送至第38.2特混大队指挥官、第34特混舰队指挥官和第7战列舰分队司令)作出如下通报:“请继续保持第38.2和38.4两个特混大队的战术指挥权。保持当前状态直至有下一步命令。保持编队集中。如果敌军突围(即重新向东航行,并意图转向圣伯纳迪诺海峡)的话,我将亲自指挥新组建的第34特混舰队。”此时金凯德和米切尔对这则电告均不知情。小泽舰队的突然出现,使美军的战略意图被战事的变化甩在了后面。 另一方面,金凯德对哈尔西部署的误读完全与他的决策不相干。金凯德没有做出(让第38特混舰队全体北上的)决策的权力,因此他是否误解了哈尔西的战略意图,是无关紧要的事。金凯德对哈尔西命令的任何误读,都和哈尔西怎么部署部队毫无关系,而且他本人也不可能派遣任何舰队来应对穿过圣伯纳迪诺海峡的日舰。因此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引发以下有关哈尔西集中与分兵的讨论。 图5 金凯德在1944年10月24日所得知的关于栗田舰队的情况 (二)对集中与分兵的讨论 在讨论哈尔西在10月24日把全部舰队开向北边的决策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讨论一下哈尔西在10月23日把4艘舰队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后撤的做法。因为与10月23日的做法相比,哈尔西在次日的选择就显得非常矛盾。 10月11日至16日,第38特混舰队在台湾岛附近与日军展开空战,损失了76架舰载机,另有3架因操作不当而损毁;期间在10月15日,第38.2和38.3特混大队后撤补给,并得到了28架F6F、10架SB2C和12架TBM以及相关飞行员和机组。随后在10月17日至23日间,第38特混舰队继续在吕宋东北部海域对菲律宾进行肃清,期间在10月21日,已归队的第38.2和38.3特混大队也对菲律宾进行空袭,这段时间内美军航母舰队只损失了36架飞机,其中25架是在17、18日两天内被击落的。之后,在10月22日下午,原属第38.2特混大队的“汉考克”号(CV-19)被调至第38.1特混大队。随后在23日,由第二航母特混舰队司令麦凯恩中将指挥的第38.1特混大队(3艘航母和2艘轻型航母)向乌利希返航;“邦克山”号(CV-17)在两艘驱逐舰的护卫下脱离第38.2特混大队的战斗序列,即时编成第30.4特混大队,撤回马努斯。这些航母的撤退,均是为了进行补给及补充舰载机。哈尔西在台湾海航空战后选择进行分兵补给及攻击,体现了美军航母特混舰队的战术灵活性。这些举动表明,哈尔西想让第38.2和38.3特混大队处于待命状态。然而这一段时间内美军舰载机的损失在分摊到第38特混舰队中的9艘舰队航母和8艘轻型航母之后,可以说并不算很大,根本不需要派遣一到两个航母特混大队撤退以进行补给和补充舰载机。第38.1特混大队的在10月24日的缺席对于第38特混舰队在该天的战事的发展来说极为关键。哈尔西在10月23日的“分兵”极少得到讨论。一个合理的假设是,美军如果在这时候能够集中使用航母战斗群的作战力量,本可在之后取得更大的战果;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历史学家也认为哈尔西的这种做法产生了“不幸”的后果。诚然,舰队有时候需要在战场上掉头撤退,在哈尔西决定将部分航母撤离时,美军航母编队已在海上航行超过两周了,并且在过去十天内一直处于作战状态。但在10月25日下午的早些时候,从第38.1特混大队的舰载机打击栗田舰队的表现来看,无论从舰员的休整这个方面出发,还是从舰载机的损耗方面出发,美军并没必要在最开始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这么派遣出这支部队。 不过,实际上如果无脑地死守集中用兵的战争原则的话,如果第38特混舰队的四个大队都在现场,很可能会出现如下的状况:在10月24日至25日,哈尔西会把所有四个航母特混大队全部派遣至北方,圣伯纳迪诺海峡依然不会有任何一个航母特混大队。 哈尔西在10月24日下午发现小泽舰队后选择让第38特混舰队全体北上,拒绝派遣任何舰队来防守圣伯纳迪诺海峡。通常来讲他的这一做法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解读:第一,在太平洋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美国海军的主要目标大概是摧毁日军的航母编队。美军舰队的参谋在入夜后的晚些时候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可能有三支不同的日军舰队正在有条不紊地航行,而根据他们的航速,美军估计这三支舰队将会在次日早晨会合。基于这样的解读,哈尔西将他眼中日军的“主力”航母编队作为打击目标也不足为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航母编队极有可能是日军的主力,将其摧毁便能粉碎日军的企图。第二,就是哈尔西提出的三个选择,分兵、集中在圣伯纳迪诺海峡以及全体北上,在此不再赘述。第三,斯普鲁恩斯在菲律宾海海战的决策遭到了谴责。当时他拒绝与日军接触,不仅远离充满威胁的塞班岛滩头阵地,对日军的航母也拒绝追击。大部分针对斯普鲁恩斯的批评,不是颠倒黑白就是过分夸大,但在战事进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哈尔西不可能对斯普鲁恩斯遭到谴责一事充耳不闻。最终,哈尔西自己认为的最佳选择就是集结所有的航母战斗群,动用全部力量向北航行,即便海峡无人值守。他做出该选择的依据是集中使用力量的战争法则。对他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防止用兵分散,以避免被分离的舰队遭遇不可阻挡的失败。这是古今中外任何战争中高于一切,却又最为基本的法则。 当然,哈尔西的集中用兵更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当时美军指挥官认为航母编队是主力舰队的背景之下,不仅仅哈尔西是这么想,第38.3特混大队指挥官谢尔曼也认为:“当太阳下山后,战局的发展正合我意。我感觉我们有机会将敌军主力舰队完全抹掉。失去这个舰队中的航母‘宝贝’,对日军来说是负担不起的。”就算当时事件发展不如人意,他们的误判也不会引起什么实质性的争论。因为在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日本海军的战力实在是太弱了,日军航母的沉没无非是一个地点选择问题。但哈尔西并不知道,日军的航母几乎已经解除了武装,他却还在担心吕宋岛和小泽舰队的战机会不会在次日发现自己的舰队。当然,不仅仅是哈尔西不知道日军的航空已成空壳这个事实,整个美军高层估计也不知道,讨论这种误判也会显得只是一种后见之明。 图6 1944年10月24日美军第38特混舰队形势图 (三)当时美军对战果的夸大问题 实际上,由于主观因素,各国军队对于战果的报告难免有夸大之处。与实际上击沉“武藏”号战列舰,重创“妙高”号重巡洋舰,击伤“大和”、“长门”、“利根”、“清霜”等舰艇相比,美军在当日对栗田舰队攻击的情况确有夸大之处(详见下表)。哈尔西就此认为,栗田舰队已经受到有效且严重的损伤,其战斗规模已经被大幅削弱且难以胜任决战。他表示,至24日黄昏敌军遭到如下损伤:至少4艘、可能有5艘战列舰被命中炸弹和鱼雷,一艘可能沉没;至少3艘重巡洋舰被命中鱼雷,其他被炸弹命中;1艘轻巡洋舰沉没;1艘驱逐舰沉没;1艘驱逐舰可能沉没,4艘受到损伤。然而,根据24日晚20点04分哈尔西向尼米兹和麦克阿瑟的241104号电来看,他向上级报告的战果要比上述情况要小一些:7点45分搜索飞机在民多洛岛(Mindoro)以南15海里发现4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13艘驱逐舰……第38.3特混大队报告马尼拉湾1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均受损……根据未完全的报告的战果。1艘大和级被轰炸和雷击,已经着火并艏倾。(1艘)金刚级被命中2枚炸弹并冒烟,显然遭重创。有炸弹命中剩余的1到2艘战列舰,有2条鱼雷命中1艘被轰炸的战列舰。1艘轻巡被雷击并侧翻。鱼雷命中2艘重巡洋舰,炸弹命中另一艘重巡洋舰。但无论如何,哈尔西都一心认为栗田舰队已经无法对第38特混舰队甚至是金凯德的第七舰队造成很大的损伤了。 表2 第38特混舰队对栗田舰队的宣称战果
| 第38.2特混大队 | 第38.3特混大队 | 第38.4特混大队 | | 1艘大和级战列舰被3条鱼雷命中。 另一艘大和级战列舰(可能是同一艘)被1条鱼雷和2枚炸弹命中。 1艘长门级战列舰被1条鱼雷和1枚炸弹命中。 1艘金刚级战列舰被2条鱼雷和6枚炸弹命中。 1艘最上级巡洋舰很可能被1条鱼雷击沉。 另有1艘那智级和1艘利根级重巡洋舰各被1条鱼雷命中。 | 1艘战列舰遭受重创。 2艘战列舰受伤。 4艘重巡洋舰和2艘轻巡洋舰受创。 | 1艘大和级(可能是“武藏”号)被鱼雷命中,着火并艏倾,很可能被击沉。 另一艘大和级被1到3条鱼雷以及2枚炸弹命中。 1艘金刚级战列舰被1枚炸弹命中。 1艘重巡洋舰受创。 1艘轻巡洋舰被击沉。 1艘驱逐舰被击沉,另外一艘可能也被击沉。 4艘驱逐舰受创。 |
马后炮地来说,哈尔西的上述判断是对现实情况的错误解读。美军对日军战力的预估,是基于曾经和栗田舰队交过手的航空兵的言论得出的。不过撇开美军对此类言论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不谈,这种错误的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哈尔西手下的航空兵军官的失职。就算栗田舰队的战力已经被削弱,可是其大体编制还算完整,我们很难假设栗田舰队就一定不会掉头杀向圣伯纳迪诺海峡。确实,栗田在穿过海峡之前,我们也无法找到他如此行事的动机,并且根据哈尔西之后的言论可知,他并不相信栗田舰队能够在大晚上只用几个小时就来到莱特湾。总体来讲,他认为金凯德的舰队是有能力击退一支“打了就跑的舰队”的。这些判断似乎让我们发现,哈尔西在自己的默许下,已经准备好让金凯德的舰队承受损失了。如果哈尔西能在海湾内摆好战斗阵型、守株待兔的话,金凯德舰队的损失是能够避免的。 四、其实哈尔西可以做得更好 哈尔西在莱特湾海战中所面对的情况的确要比斯普鲁恩斯在菲律宾海海战中的要复杂得多。不过,哈尔西早在1942年10月中旬接手岌岌可危的瓜岛并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随后一直在主导在南太平洋战区所罗门群岛的攻势,可以说他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按理说他可以在更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做得比在瓜岛战役期间一直在尼米兹手下当参谋长、直到中太平洋攻势开始发起的时候才回到一线当指挥官的斯普鲁恩斯要好一些。但实际上在莱特湾海战的一些细节上他的做法却有待商榷。 (一)“我现跟随3个特混大队北上”到底是什么意思? 10月24日20点24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发送241124号电,表示“我现跟随3个特混大队北上,准备于(次日)黎明攻击敌航母部队”。在当时,第38特混舰队由第38.2、38.3和38.4三个特混大队组成,但该电文并未提到第34特混舰队。但是实际上,美军快速战列舰编队在菲律宾海海战与在莱特湾海战中的具体编组并不一致。在菲律宾海海战中,快速战列舰编队被单独编组为第58.7特混大队,也就是说快速战列舰编队直接隶属于第58特混舰队,与其他航母特混大队相对独立。在莱特湾海战期间,哈尔西则选择快速战列舰编队单独编组为第34特混舰队,可以将其视为“战列舰决战舰队”,该舰队将视情况由哈尔西亲自指挥;而如果没有特别成立,第34特混舰队的各舰艇在平时会分配到第38特混舰队的各大队当中,而不是单独成为第38特混舰队的一部分。 这种特殊的编制,直接导致不少人对这条电文产生误解,以为快速战列舰编队第34特混舰队依然留在圣伯纳迪诺海峡。一方面,金凯德以为哈尔西手下有四支编队,他觉得哈尔西让三个航母特混大队前往北方后,会有一支水面打击舰队留下守护圣伯纳迪诺海峡;不管是金凯德收到此份报告之前还是之后,他的参谋一直在质疑哈尔西的战略意图,结果第二天他们才发现竟有战列舰加入了航母编队,顿时震惊得哑口无言。另一方面,被这道指令搞糊涂的绝不仅仅是金凯德等人,“新泽西”号上哈尔西自己的参谋人员也对这样的命令难以置信。而且,不止金凯德一个人做出了这样的假设,事实上,尼米兹和欧内斯特·金也和金凯德持有相同的判断。所以不论是谁的错,这锅也不可能只让金凯德一个人去背。 如果哈尔西当时能够向其他高级指挥官明确战列舰编队(第34特混舰队)的具体动向,那么剩下的操作就是其他高级指挥官的责任了。简单来说,如果哈尔西在10月24日晚上就跟金凯德明确战列舰编队也随航母北上,那么后者就会意识到圣伯纳迪诺海峡将无人值守,从而会提前把护航航母进行调动,并提前做好防守工作。如果金凯德已经提前得到提醒而护航航母却依然被栗田舰队攻击,那自然就是金凯德的责任了。 (二)哈尔西是否知道栗田舰队选择继续突入圣伯纳迪诺海峡? 在哈尔西下令让三个航母战斗群共同向北航行之前,他已经知道栗田舰队掉头向东了。之后,美军也了解到日军舰队在海峡内打开了航行灯。没有任何事物比上述细节更能表明日舰的意图了。而在哈尔西下达命令之后,“独立”号的舰载机继续进行侦察,并将栗田舰队的动向进行更新,哈尔西也在21点15分将“独立”号在20点30分的侦察结果发给金凯德。在如此密集的信息之下,哈尔西不可能不知道栗田舰队掉头继续向圣伯纳迪诺海峡前进。在明知栗田舰队正驶向圣伯纳迪诺海峡的情况下,哈尔西依然选择让麾下舰队全体北上追击航母,这的确说明了哈尔西的确没把栗田舰队当回事。 (三)哈尔西在10月24日是否还有改变战局的机会? 哈尔西虽然在10月24日20点24分向金凯德电告第38特混舰队北上追击航母,但在这之后,他仍有取消原有命令,继续留在圣伯纳迪诺海峡的机会。“独立”号的侦察机在21点45分再次更新了栗田舰队的动向。这些信息无疑显示,栗田舰队已经掉头驶向圣伯纳迪诺海峡。在这样的情况下,米切尔、威利斯·李、博根和戴维森都对哈尔西的决策表示不满,但是哈尔西对他们的请求不理不睬。 但是,哈尔西还有最后一次改变战局的机会。那就是在10月24日23点04分和23点20分,“独立”号的侦察机连续发来两则侦察报告。而在10月25日0点11分,“独立”号再次发来报告,该报告指出,有一支日军战列舰编队呈纵队队形,正在布里亚斯岛和蒂考岛(Ticao)之间航行,此处距离圣伯纳迪诺海峡不到40海里。最后一则报告并未有提供发现日舰的具体时间,不过这样的疏忽其实并无大碍,发现日舰的时间总归是过去的一小时内。但有意思的是,但有意思的是,在25日0点整,“新泽西”号距离圣伯纳迪诺海峡仅有165海里,距离莱特湾仅有220海里,而舰队的参谋人员在做出评估后并未改变原有计划的任何一个细节。如果哈尔西早前顾及金凯德的话,此时他的打击编队很可能已经到达萨马岛且正好位于栗田舰队的前方,而且当战事发展至此时,哈尔西及其参谋一定以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 (四)哈尔西提供了金凯德多少有用的信息? 然而,相比于哈尔西在得知栗田舰队进一步的动向却依然把舰队开向北边的事实,还有一项更令人震惊的猛料:金凯德并未收到美军战机的最终侦查报告。金凯德对于栗田舰队的认知,依然只能停留在哈尔西的241215号电文上面;之后更为关键的信息,从第三舰队的电文收发记录上来看,没有任何人向金凯德发送。 我们不妨先回到之前提到的航母“独立”号升空的战机在10月24日21时45分发送的信号,这个信号明显指出栗田舰队想要通过圣伯纳迪诺海峡。哈尔西在23时04分和23点20分收到了相关报告,其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份报告是哈尔西做出向北航行的决定的重要前提,相关内容哈尔西在他的报告中如是说:“经过评估,第三舰队的(航母)部队应该能够及时地折返,以消除(敌军)中路部队可能赢得的任何优势”。哈尔西的洞见令人匪夷所思,因为他无从得知如果日军舰队一路畅通无阻地进入莱特湾,栗田将会给美军舰队造成何等损失。同时他的言论也几乎忽略了美军航母如果未能即时折返以抵消日方占据的优势的话,美军将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和上述的问题相比,接下来要说的事严重性要逊色得多:看起来,21点45分战机发送的侦察报告,并没有送到金凯德的手中。如果上述报告送到了金凯德的手中,那么哈尔西即使知道栗田舰队将会穿过圣伯纳迪诺海峡,也不用为自己命令舰队掉头向北这一行为进行辩解。事后双方应当共同分担全部的责任——因为某种程度上,显然金凯德得到了预警。然而,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21点45分的那份报告传到了金凯德手里,而从10月25日凌晨金凯德及其参谋的作战考量来看,事实应该如此。实际上,如果他们知道了21点45分报告的主要内容的话,以上的作战考量就很难成立了。毫无疑问,如果金凯德事先收到了21点45分的报告,金凯德在10月25日4点12分询问哈尔西第34特混舰队的下落这个做法就很难讲得通。而根据金凯德的报告,他仅仅收录了在10月24日20点24分哈尔西向金凯德发送241124号电,无论是“独立”号在21点45分的报告还是在20点30分的报告,金凯德都没有进行直接收录。前者极有可能并未收到,这是因为哈尔西的确并未发送;而根据金凯德绘制的形势图(图5),后者实际上已经得到了收录,不过是间接收录。而根据尼米兹的报告,21点45分的报告已转发至哈尔西,但未转发至金凯德。尼米兹指出:24日晚“独立”号的战机追踪栗田舰队一直到21点45分,此后因该舰跟随第三舰队北上,搜索被召回。因此,当金凯德不知道第三舰队战列舰已经不再掩护他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已经没有第三舰队的飞机跟踪栗田舰队,从而让后者在夜间进入莱特湾却未被侦测。事实似乎表明,哈尔西明知栗田舰队会穿过圣伯纳迪诺海峡,还是故意将舰队调向了北方,而且也有意向金凯德隐瞒战事的发展。 (五)是否要害怕日军所谓“超距离战法”? 什么是“超距离战法”?这种战术曾在菲律宾海海战中由日军使用,它要求航母编队“迅速搜索敌舰队,如侦知敌航空母舰配备之全貌,于敌军攻击范围外先发制人,果敢加以攻击,而后反复施行强袭,致使敌所有航空母舰丧失机能,继而全军紧追歼灭该敌。” 哈尔西对当天半夜之后美军航母编队无所作为,根据他的说法,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害怕小泽的航母舰队“溜过我的右翼”,然后从那里“来回轰炸我——战机从他的航母上起飞,向我进攻,随后飞往吕宋岛,在那里加油装弹,然后在返航途中再对我发起空袭”。有人认为日军战机绕过美军航母编队的可能性几乎不可能存在,根据1944年6月马里亚纳群岛的战斗经验,这样的担忧其实是夸大其词。不过哈尔西还说道:“如果敌人溜到了我的左翼,即位于我和吕宋岛之间的位置,那么栗田将会大摇大摆地进攻运输舰队。”此时运输舰队并不在吕宋岛周围,不过就算我们先将这一事实放在一旁,哈尔西仍然是在撒谎。他声称自己不能将运输舰队和其他集结在萨马岛和莱特湾的美军舰队暴露在日军舰载航空兵的打击之下,但这个时候他这么做,反而让运输舰队及其掩护和支援舰队暴露在日军打击舰队的进攻之下。 另一方面,虽然日军航母的确有可能使用“超距离战法”,但这支战术的效果,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撇开美军舰队的实力不说,如果要实现超距离战法,航母编队需要较强大的飞行人员和性能优异的飞机。然而到了1944年6月,日军舰载机的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军舰载机,且日军精英飞行人员此时几乎消耗殆尽,而此时新进的飞行人员缺乏针对性训练和实战经验,素质远远跟不上战事需要,就更别谈日军飞行人员的素质比得上美军的了。更何况美军航母舰队的实力早已比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时要更为强大。在航母数量上,在美国强大的生产力下,美军已有多艘舰队航母和轻型航母;在技术层面上,随着战斗信息中心(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CIC)的应用和改进,美军航母编队的战斗空中巡逻效率日益提高;更别说先前提到的舰载机性能和飞行人员素质了。结果在这么多因素的叠加下,美军在菲律宾海海战中并没有遭到很大损失,可以说日军的“超距离战法”虽然值得警惕,但远不如水面打击舰队或者陆基航空部队的威胁。 (六)哈尔西舰队的职能到底是什么? 当哈尔西将航母编队部署到菲律宾附近海域,并对莱特岛的登陆行动进行直接支援的时候,他向麦克阿瑟发送了这样一则消息,这则消息证明了哈尔西可以任意控制通信的时机:“当南中国海突然成为一个战略要地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对护卫得当的油轮和主战舰艇来讲,到底哪一条安全的航线能让舰船最早穿越苏里高海峡和民都洛海峡。”10月21日,尼米兹立即提醒哈尔西,他的任务目标是“掩护和支援隶属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如果没有他本人的直接命令,哈尔西的舰队不得进入中菲律宾海域(原文为通过苏里高海峡和圣伯纳迪诺海峡)作战。史籍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误解,人们认为哈尔西似乎是想让美军舰队进入圣伯纳迪诺海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苏里高海峡是金凯德负责的作战区域,但圣伯纳迪诺海峡不由前者掌管。哈尔西希望得到关于苏里高海峡的情报,但是他并未提到划分吕宋岛和萨马岛之间的水域,而尼米兹的回复中特别提供了两处地点的信息。问题就出在哈尔西易变的性格上。10月21日,哈尔西认为他最重要的使命,是携美军舰艇穿越米沙鄢群岛、苏里高海峡、保和岛和苏禄海,进而将舰队部署在马尼拉湾的外围,消灭可能出现在哪里的任何日军部队。于是,到了10月24日,当哈尔西得知有一支日军舰队出现在锡布延海的时候,他认为派一支舰队防守圣伯纳迪诺海峡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让舰队同时覆盖两个地点,显然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哈尔西航母舰队的主要功能到底是什么?在哈尔西向尼米兹的汇报当中,通过他自己的洞察,指出:“在日军水面舰艇编队和舰载航空兵部队能够协同作战之前,将舰队放在圣伯纳迪诺海峡守株待兔,是一件幼稚的行为,所以我把三个航母特混大队在夜间集中并向北航行以在次日早上奇袭日军航母编队。”有人对“幼稚”这个词感到好奇,似乎当时哈尔西的心情非常不好,但是局势并不是非黑即白。在战后的分析中,正是这个问题,加上人们有意混淆问题的真相,才使历史中的这一篇章显得复杂至极。因误解和通信问题而产生的各方争论中,最为关键的并不是指挥问题,而是舰队应当扮演的角色。 以尼米兹的电文回复来看,很明显,哈尔西舰队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掩护和支援隶属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帮助他们夺取中菲律宾地区”。哈尔西声称,他的舰队是严格依照他命令中的详细规定行事的。他认为舰队的任务“是摧毁正在威胁或位于菲律宾境内的日军海空力量”。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如果摧毁敌舰主力的机会已经来到,或者美方能够创造这样的机会,那么打击任务将会成为舰队的主要任务”。正是因为6月美日双方展开了菲律宾海海战,哈尔西才会把这样的条文编入自己的命令之中,并且免除了自己的责任。哈尔西在其自传中写道:“保护第七舰队的安全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的职责是进攻,携第三舰队执行打击任务。”哈尔西的说法与事实相悖,他的航母编队任务不是进攻。如果是,那也得等支援舰队和两栖部队真正肃清了威胁后再进行。如果确实有日舰意图打击正在莱特岛附近海域的美军支援舰队和两栖部队,那么将这些日舰摧毁便是保护上述舰队的最好方式,但执行起来却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哈尔西命令中的附加条文表明,他并没有取消掩护其他舰队的命令。命令里也没将摧毁敌舰的任务当作舰队的唯一使命,或是将摧毁敌舰作为主要目标而将其他任务作为次要目标或第三等目标。哈尔西并未得到可以顺道放弃滩头部队的批准。第二,10月24日,美军的快速航母编队已经将所有的注意力转向通过锡布延海的日军舰队,哈尔西在当天下午和晚上放弃了继续打击这些日舰的念头。但同时基于对未来的考虑,他也放弃了对萨马岛附近美军部队的直接支援。 哈尔西曾在他的自传中宣称“想知道金凯德是怎样让斯普拉格(的护航航母)被日军逮到”的,为什么斯普拉格(即第77.4.3特混中队)的搜索飞机没有给予警告”。换言之,哈尔西认为金凯德和斯普拉格并未充分履行自己的舰队应执行的任务。要理解哈尔西的做法,我们不妨来引入一些现代军事概念。在军事行动中,各作战部队都有各自的“责任区域”,这是他们展开行动的地方;同时,他们也有各自的“关心区域”,位于侧翼,与友军相邻。哈尔西关于搜索飞机没有提供预警的观点,带来了明显的暗示:金凯德和斯普拉格对各自的“关心区域”缺乏关注。这种观点是无法回避的,搜索的规模完全不合适,过程被诸多问题困扰,尽管有充分的预防措施,可是既没有启动也没有实施。虽然“责任区域”和“关心区域”的概念主要来自军事而非航海,但考虑到事件的性质,这么套用也没什么不妥。事实上,圣伯纳迪诺海峡肯定不是金凯德的“责任区域”。 从尼米兹的部署要求来看,第三舰队的职能必须要先保证隶属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部队的安全;哈尔西却认为让舰队全体北上追击敌军航母而把圣伯纳迪诺海峡空出来,是保护了第七舰队免遭来自航母的攻击;然而,哈尔西的做法却让第七舰队面临着被敌军水面打击舰队攻击的风险。这从来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的问题,因为小泽的舰队距离第七舰队更远,而栗田舰队则距离更近,这更应该是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从现代军事概念来看,金凯德的第七舰队并不在圣伯纳迪诺海峡,距离圣伯纳迪诺海峡也有一段距离,相比于距离圣伯纳迪诺海峡更近的哈尔西而言,圣伯纳迪诺海峡更不可能金凯德的“责任区域”。 有人说小泽部队“严重威胁”美军航母以及“整个太平洋战略”。这样的看法似乎夸大了小泽的威胁,因为在任何情况下,由4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机动部队在整个太平洋战略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这一点从日本海军取得的胜利的规模上(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就能看得出来,日本人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阻挡美国人进军西太平洋地区的进程。哈尔西在1947年出版的自传中说:“保护第七舰队的安全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的职责是进攻,携第三舰队执行打击任务。我们在匆忙截击一支不仅仅严重威胁我和金凯德,甚至是严重威胁整个太平洋战略的部队。”然而,实际上很难看出小泽部队能对第七舰队构成什么威胁,哈尔西也很难推卸他的防御责任。 五、一些其他问题 (一)金凯德的老式战列舰到底消耗了多少弹药? 金凯德在向哈尔西发的242225号电文中宣称,“我的老式战列舰弹药所剩无几”。那么,第七舰队的老式战列舰的弹药储备是否真的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 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森指出,第七舰队美军高级指挥官对战列舰主炮弹药(尤其是穿甲弹)的短缺感到焦虑。由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对岸炮击,因此他们的战列舰主炮弹药配比是:高爆弹77.3%,穿甲弹22.7%,而穿甲弹是唯一可以穿透战列舰装甲带的炮弹。此外,有58%的高爆弹在炮击行动中被消耗。在这种背景下,美军的战列舰应该在海战中保证命中率,以节省弹药消耗来准备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作战。另一方面,指挥苏里高海战海战的奥登多夫少将在报告中指出,在莱特湾战役期间,重型船只穿甲弹占比为20-30%,但由于在炮击时也会部分使用穿甲弹,因此夜战时穿甲弹存量较为尴尬;此外还剩有12%的高爆弹配的是减装药。奥登多夫少将还认为,25%穿甲弹和75%高爆弹的配比在可能出现敌水面打击舰队的情况下会使得穿甲弹不够用;他在苏里高海峡海战中就遇到这种情况,因此他只能在日舰更接近时才开火,这会使得日舰的鱼雷和火炮对美军造成一定风险;他建议穿甲弹比例应提升至50%,且需要尽快从弹药船中获得弹药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