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2-12-30 00:00 编辑
数量与质量交锋的二十年
为满足饱和攻击的要求,需要组织最大规模的攻击机群,这取决于第一架起飞的飞机的盘旋等待时间,滑跑起飞发机速度可以达到20到30秒一架,所以制约攻击群规模的是一次性排列在甲板上飞机数量。而舰载机的起飞滑跑距离又决定了甲板排列机数。
而武备部三十年代最新研究表明:下一代两用轰炸机(俯冲+雷击)满载起飞,在30节的甲板风下至少需要150米的滑跑距离,在25节的甲板风下则延长到180米,这种情况下航母将少排列15架轰炸机。
正因如此,为了保证以最快速度放出最大规模的攻击波,航母不得不配置尽可能长的船体以及尽可能高的航速(以取得足够的甲板风)。大幅抬高航母的建造门槛和对船厂资质要求(船台尺寸),大型航母的建造周期是如此之长,并不是什么随时可以被牺牲的小角色。
尽管在被击中之前,装甲航母和裸奔航母没有任何区别。但两军交战,中弹在所难免。舰体窄且长兼航速又快的航母属于海军部旗下贵重物资,而非一次性筷子,能否战场回收并在事后被修好可是关系到海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保证这一点,2.7万吨(华盛顿条约吨位上限)胸甲航母把一个一点就着的大炮仗用保险柜锁上了,带来唯一副作用就是李中堂所谓“太大了,太贵了”。为了维持海航的打击力,为了击败美国海军,为了击败强大美国工业,追求最大数目航母的要求海军从来就不能漠然视之……
简单廉价版航母
1930年代后期,随着舰载机的重型化趋势,华夏海军传统上的,200米以下的小型航母因为不能形成足够的发机规模而被直接踢飞。然而大型航母修长的船体,极高的航速却使船台的建造准入门槛、生产成本和总工时居高不下。看起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里的小航母方案似乎走到了尽头。无法追求质量和要求最大生产数量的双重要求。
想要短距起飞,必须借助外力的帮助,那就是液压弹射器。尽管传统的滑跑起飞不会出现可靠性问题,而且起飞速度比弹射起飞更快(弹射起飞最快30秒一架,持续起飞时间更慢)。为了达到与大型航母同样的发机速度和规模,采用了四弹射器双层飞行甲板设计(两层独立作业面)。发机顺序:鱼雷机-俯冲轰炸机-战斗机(滑跑起飞)
研发中的新型液压弹射器,要求在25米的冲程能内将6吨飞机加速到60节,蓄力时间一分钟。
凭借着威力强大的弹射器,对甲板风的依赖程度大幅减弱。廉价小航母最先被砍掉的就是航速,25节的设计航速使功率需求大幅缩小,带来动力舱缩小,生产成本降低等诸多好处,并有效克服小航母航空油料弹药基数小,持续作战能力差的缺点。船体摒弃了施工复杂的纵骨架,短肥的采用民船标准的横骨架船体便于民用船厂短期内建造。较短的船体一下子就增加了几百个建造点。同时,短肥船体有利于缩小回旋半径,有效地增加了规避鱼雷的机动性。
舰队航母设计指标(1937年)
标准排水量=15500吨
全长=196.6米
水线长=176.2米
水线最大宽=27.5米
吃水=7米
吃水线到上部飞行甲板高度=17米
吃水线到下部飞行甲板高度=9米
上部飞行甲板长=169米
上部飞行甲板宽=30.8米
(最大,不包括船舷升降机)=36.5米
轴数=双轴
输出(计划)=45000马力
速度(计划)=25.4节
载机量=一个海军航空团(团长海军上校衔,一般由舰长兼)(约60架,一个战斗机大队含两个中队共28架,一个两用轰炸机大队含两个中队共32架)。
弹射器=4部液压弹射器
防空配置=点防空(即全机关炮)
水平装甲=机舱弹药航油库正上方防御自家500公斤穿甲炸弹,两侧TDS处防御自家500公斤高爆弹
TDS=防御航空鱼雷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