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374
主题53
精华4
积分7904
金钱5024
贡献40
阅读权限200
注册时间2010-9-25
最后登录2017-3-24
在线时间1351 小时

少校
  
|
在动荡的三十年代中,希尔达尼亚也收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由于到来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收到的冲击更为严重。最可怕的是,由于政府应对不利,到了1935年,希尔达尼亚因经济危机而造成的损失大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甚至与美国不相上下,但是希尔达尼亚的国力明显不及美国,而结果就是,希尔达尼亚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转移经济危机和缓解国内矛盾是最为重要的,而以武力立国的希尔达尼亚决定通过战争转移矛盾。1936年,希尔达尼亚对塞尔维亚提出了近乎羞辱的合并要求,而塞尔维亚则很痛快地一口拒绝了合并要求。当然了,塞尔维亚能够一口回绝希尔达尼亚,自然也是依靠着法国、意大利为其撑腰的结果。
面对法国意大利的撑腰,希尔达尼亚忍无可忍,但是最后还是忍了。毕竟在德国未作出明确支持的情况下,同法意两国同时开战不是好事情。
塞尔维亚风波刚刚过去,不安分的罗马尼亚看到希尔达尼亚在法意两国的压力下怂了的事实,于是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为自己捞上一笔,1937年年初,罗马尼亚照会希尔达尼亚,要求希尔达尼亚归还整个特兰西瓦尼亚给罗马尼亚,希尔达尼亚如同去年的塞尔维亚一样,一口回绝了这个要求。罗马尼亚则叫嚣武力解决,不过这次法国和意大利似乎对罗马尼亚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希尔达尼亚似乎找到了发泄去年不爽的地方,于是集结了50万军队。罗马尼亚见风使舵的本事确实厉害,当看到50万希尔达尼亚军队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可爱的C型国家的时候,罗马尼亚邀请苏联调停此事。经过苏联的调停(或者说是军事讹诈),希尔达尼亚同意罢兵修好,而罗马尼亚赔偿给希尔达尼亚1000万克朗的运输费。不过罗马尼亚最大的损失在于,苏联趁此机会敲诈罗马尼亚,夺回了自一战而失去的摩尔达维亚地区。
希尔达尼亚此时的心情,自是一语难表,自己费了半天的力气,最后总是替别人做嫁衣。希尔达尼亚此时深刻反省,发现自己在欧洲除了德国,几乎没有盟友。此后希尔达尼亚加强了和英法的接触,而英国似乎希望希尔达尼亚能够成为阻挡苏俄入侵的桥头堡,所以表达了对希尔达尼亚的支持。而法国也希望希尔达尼亚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苏俄的身上。于是英法两国都对希尔达尼亚表示支持。意大利虽然与希尔达尼亚有仇,但是一想到希尔达尼亚和苏联如果打的头破血流的话,那么意大利人一定会支持的。
于是乎,曾经跟希尔达尼亚关系最为冷漠的三个国家,居然一起对希尔达尼亚抛媚眼。他们甚至牺牲了塞尔维亚的权益来献媚希尔达尼亚,一时间,希尔达尼亚飘飘然地似乎找到当年神圣罗马帝国强盛时的感觉。
德国是希尔达尼亚在欧洲大陆上曾经唯一的盟友,而现在,号称第三帝国的德意志似乎也希望看到希尔达尼亚与苏联的冲突,在德国人看来,希尔达尼亚如果与苏联争雄胜出的话(虽然几率很小),那么德意志只需要在苏联溃败的时候轻轻地推一下,就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巨大的收益,要是希尔达尼亚失败的话,那么德意志就可以把这个不安分的伙伴死死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让其对自己俯首帖耳。
最后,苏联居然也希望希尔达尼亚与其冲突,而原因更为简单,苏联不想和德国发生冲突,但是又必须向欧洲列强展示下自己的肌肉。于是相对弱小的希尔达尼亚成了最好的对手。
以上就是1939年巴比伦计划开始前的欧洲形势,而希尔达尼亚,则就是这这种欧洲广大列强喜闻乐见的情况下一口气撞向了南墙。
巴比伦计划本来是希尔达尼亚军方根据一战经验及一些局部战争的情况,指定的一个针对苏联的防御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方针就是依靠大纵深弹性防御来抵抗苏军的入侵,最终将苏军放入匈牙利平原后进行合围。从根本上,这个计划还是以一战的战略思想为主题,丝毫没有考虑到日新月异的新兴武器,也没有考虑到新的战略思想。
不过现在需要希尔达尼亚来发动攻势了,所以原有的巴比伦计划被修改成了一个进攻计划,进攻计划很简单,希尔达军兵分两路,南线从切尔诺夫策向东发动攻势,攻占文尼察,北线则从利沃夫开始,攻占卢茨克,然后两路大军再同时攻向基辅。
不过希尔达尼亚并不打算跟苏联爆发全面战争,于是巴比伦计划被缩小规模,将原定的北线作战完全取消,只保留南线,而南线的攻击终点也不是放在基辅,而是日托米尔。希尔达尼亚希望通过一次小规模的快速作战,消灭苏军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队,震慑苏联,让其在罗马尼亚方面取得让步。
希尔达尼亚的战争机器终于以令人惊讶的缓慢速度运转起来,作战部队开始集结,帝国的八个装甲师中有三个被调动到边境地区,大量的步兵师(据说有13个师)也开始被调动起来。当然了,有关这次作战的具体计划,很快地出现在了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街头巷尾,然后以极快的速度向全世界传播开来,以至于当希尔达军发动巴比伦计划的时候,希尔达军的下层军官甚至需要从苏军口中来获取计划的详细信息。
当1939年5月1日到来之后,希尔达尼亚总计103天的战争动员终于大体完成,考虑到这一天是苏联的国家节日,所以希尔达尼亚计划在这一天发动突然袭击,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
5月1日早晨,几十名苏联内务部队的士兵在抓捕两名叛逃者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希尔达尼亚领土,与希尔达尼亚巡逻队发生冲突。而这个情况被逐级上报后,传到希尔达尼亚总参谋部的消息变成了苏联得知希尔达尼亚军事计划,并派遣一个军越境攻击希尔达军。
得到这等消息的总参谋部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在未上报军务总监希罗尔上级的情况下,就命令尚未完全进入预定地区的三个装甲师和7个步兵师发动攻势。而命令的传达又错误练练,三个装甲师,第二装甲师(代号重锤)收到了向文尼察攻击前进的命令,第四装甲师(代号皈依者)收到了向基辅挺近的命令,而第五装甲师(代号圣伊斯特万)得到的命令居然是向察里津推进!7个步兵师得到的命令更是混乱,其中第4步兵师居然收到了向布加勒斯特进攻的命令!而全部由马扎尔人组成的第4步兵师更是喜闻乐见地执行了这道错误的命令而与罗马尼亚边防部队发生交火,并深入罗马尼亚境内达50公里。
不过苏军明显没有想到希尔达军队如此狂妄的多点开花进攻战略(希尔达军总参谋部也没想到),以至于苏军部署在边境地区的三个步兵旅被打的晕头转向。不过希尔达军的好运气在第一天下午就用尽了。得知希尔达军入侵的消息后,苏联统帅部派遣朱可夫担任西乌克兰特别军指挥官,并特别调动四个军的兵力支援西乌克兰。
朱可夫到达基辅后,面对乱糟糟的形势一筹莫展,因为他根本搞不定希尔达军到达有何目的(希尔达军总参谋部也搞不明白)。不过通过对战场的航空侦察,他明白了,希尔达军的多点开花战略并不是希尔达军的新战略,而是希尔达军队混乱的表现。于是朱可夫立即调动部队,集结两个军的兵力将单独前出冒进的希尔达尼亚第五装甲师合围。
5月1日这一天的希尔达尼亚第五装甲师可谓顺风顺水,除了和自己人的三次误击以及一次自己人的航空袭击外,第五装甲师几乎没有遭到有组织的抵抗。第五装甲师的士兵们也充分发扬了三光主义,将他们路过的村庄抢光烧光。以至于第五装甲师的许多坦克的炮塔上挂着注入鸡鸭腌肉火腿面包洋葱等等物品,让人误以为是赶着大车去集市的小贩队伍。当这支队伍到达一座桥梁的时候,守卫桥梁的苏军士兵还以为是逃难的百姓,直到这些堆满了物资食物的坦克上发出炮弹出膛的轰鸣声后,苏军士兵才知道是希尔达军装甲部队到了。不过希尔达军的坦克最郁闷的不是苏军的抵抗,而是他们的坦克开炮之后,漫天的鸡毛、鸭毛遮蔽了视野,使得许多车长不得不探出头来,在疯狂扑腾乱叫的鸡鸭中指挥坦克前进。
不过第五装甲师在5月2日就发现了自己不妙的处境,早晨天刚刚亮,第五装甲师就遭受了三次航空袭击,正当士兵们抱怨航空兵们都是近视眼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些扑向他们的飞机都涂着鲜红的五星标志,于是第五装甲师乱作一团,虽然苏军的航空造成的损失微乎其微,但是第五装甲师在混乱中损失了5辆坦克、18辆汽车、11辆摩托车、1辆自行车。
5月2日下午,第五装甲师的一连冲进了一个小城镇,不过这个连威风凛凛地向几座建筑物倾泻了几百发冲锋枪子弹后,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城镇内驻守着一个苏军坦克旅,而第五装甲师的这个连的正式名称叫摩托化面包制作连,于是苏军坦克旅一炮未发,就俘获了一个战地食堂。苏军坦克兵更是感叹希尔达军队丰富的伙食,这个面包制作连内居然制作有五十多种面包,从最普通的吐司面包,到各种牛角包、甜甜圈、长筒包、奶油包,甚至还有专供军官的鲜牛奶李子蛋糕!苏军坦克兵们一边吃着面包一边感叹腐朽的资本主义封建帝国的丰富饮食文化。
5月2日晚上,准备晚餐的第五装甲师终于发现摩托化面包制作连消失的问题了,没有面包怎么打仗啊,于是当第五装甲师侦察兵报告摩托化面包制作连在某个城镇被俘的情况后,整个第五装甲师将近1万5千人红着眼睛杀向了那个可怜的小镇。
战斗在晚上8点打响,苏军终于明白自己捅了马蜂窝了。面对着杀红了眼的希尔达士兵,苏军很明智地选择突围。而第五装甲师在发现自己的面包储备全部被苏军吃掉之后,杀红眼的第五装甲师决定就地取食,于是各种烤鸡烤鸭萝卜葱头成了第五装甲师的晚餐。
5月3日,第五装甲师的攻击方向开始取决于食品来源地。当侦察兵报告发现一座粮食仓库时,第五装甲师集中一个装甲团的兵力攻击只有一个步兵班驻守的粮食仓库。战斗进行的十分顺利,夺取粮食仓库之后,第五装甲师总算又恢复了面包供应。
5月4日,第五装甲师再夺取了一条不知道叫什么河上的一座桥,但是第五装甲师的指挥官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既没有留下守备桥梁的部队,也没有向后方的步兵师提供这种桥梁的信息。结果在第五装甲师过桥后不久,希尔达陆军航空兵的轰炸机就炸毁了这座桥梁。
5月5日,第五装甲师在突入文尼察附近,在这里他们没有遇到第二装甲师,相反,他们遇到了苏联的两个机械化军的合围。第五装甲师第一次遇到苏联的大规模坦克部队,再次之前,他们只是遭遇过苏联装备BT-2、BT-5和T-26坦克的坦克旅,而现在他们面对的,则是装备了T-28中型坦克,甚至装备T-35重型坦克的苏联精锐部队。希尔达尼亚军队的主力坦克是T-21中型坦克和斯科达MKII和斯科达MKIII型坦克,而被称为多炮塔坦克极致的斯太尔T-V型坦克则根本走不出国境线就全部趴窝了。由于苏联两个机械化军的总兵力是第五装甲师的三倍以上。所以第五装甲师的突围行动失败,被彻底围困在了文尼察附近的郊外。
这个时候,希尔达尼亚总参谋部终于从战斗初期的混乱中理清了思路,当总参谋部通过破译的苏军电码得知了第五装甲师被围困在文尼察的情况后,正在同女皇缠绵的希罗尔上级再也无法享受了,气急败坏的希罗尔将总参谋部搬迁到了萨图马雷,并迅速调整了作战方案,将第二、第四装甲师和5个步兵师组成新的喀尔巴阡兵团,并急调第八装甲师和2个步兵师支援前线,
为了能够对抗苏军,希罗尔还将许多刚刚研制出来,还未定型的坦克拉到了战场上,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T-21S中型坦克,以及斯太尔的T-VII型重型坦克。而为了对抗苏军强大的T-28和T-35坦克,希罗尔下令将LT-38换装T-21的炮塔和47毫米主炮。
但是时间不等人,希罗尔可不打算等第五装甲师全师投降后再发动攻势,于是经过简单的准备,5月9日,希尔达军发起进攻,兵锋直指文尼察。
朱可夫可不打算让希罗尔轻轻松松地为第五装甲师解围。于是苏联以一个机械化军外加3个坦克旅的兵力与希罗尔的喀尔巴阡兵团鏖战,而剩下的两个机械化军则加紧对第五装甲师的围攻。
5月10日,苏军的一个坦克旅与第四装甲师在杜纳耶夫齐附近展开了激烈的坦克战,战斗中,希尔达军装备的T-21中型坦克和LT-38轻型坦克完全无法与苏联的T-28和T-35坦克交锋,而最让希尔达军恐怖的是,苏军投入了其最新的秘密武器,一种恐怖的重型坦克,这种后来被称呼为KV-1的重型坦克当时刚刚完成定型,还未批量生产,苏联投入的12辆全是预生产型。但是这种坦克的前装甲可以免疫希尔达军坦克的主炮射击。而其装备的76.2毫米主炮则可以轻松击穿希尔达尼亚任何一款坦克的前装甲。最终,12辆KV-1坦克击败了第四装甲师的进攻,第四装甲师在这一天的交战中损失了其225辆坦克中的142辆。整个装甲师丧失了战斗力。
面对如此局面,希罗尔决定采用夜袭战术,他命令所有与敌人交战的部队均于5月11日夜发动攻势,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希尔达军终于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御线。不过当部队推进到杰拉日尼亚-巴尔一线的时候,第五装甲师近乎全军覆没的消息传来了,第五装甲师在两个机械化军的打击下,最终崩溃了,1万5千余人、225辆坦克的装甲师只有8辆坦克,2000多人逃了回来。
鉴于救援解围任务已经无法执行,于是希罗尔命令士兵就地防御,这次希尔达尼亚挑起的边境局部战争,已经让希尔达尼亚丢尽了脸面,希罗尔需要占据哪怕一小块苏联领土,以便在谈判桌上谈出个好结果。
不过朱可夫可不希望希罗尔在苏联的土地上长期留宿。如今他的手上有三个机械化军,4个坦克旅,莫斯科答应给予他的三个军的援军也即将到达,虽然当面的希尔达尼亚军队也加强到了3个装甲师,7个步兵师的规模,但是朱可夫还是拥有明显的优势。
大战前的寂静笼罩在战场上,希尔达军趁着苏军还未发动攻势的时候,修筑了多层的防御攻势。大量的火炮和坦克也从斯科达、斯太尔兵工厂下线后直接运到了前线。
1939年5月20日,苏军发动了大规模攻势,其火炮的密集程度,超出了希尔达军的想象,希尔达军的一线防御,苏军的炮火打击下几乎全部被摧毁。而当希尔达军反应过来的时候,苏军的坦克部队已经突破了希尔达军的第二道防线了。朱可夫在这场战斗中使用了一种新的作战方法,即加强两翼的攻击强度,从而突破敌人防线并将敌人合围。这种战术日后成为朱可夫的标志性战术。希罗尔注意到了朱可夫攻势的可怕威力,于是他下达了撤退命令,由于第八装甲师(代号华伦斯坦)的顽强阻击,苏军南翼攻势被阻挡在了新乌希察地区,从而保障了希尔达军的顺利撤出。而朱可夫也明白什么叫点到为止。因为苏联情报机关已经传来了德国即将动员全国兵力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和希尔达尼亚继续进行这种毫无意义的战斗是没有必要的。最终,朱可夫的坦克部队停在了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
被称为巴比伦计划的喀尔巴阡会战结束了,22天的战斗,希尔达尼亚付出了2万1千人阵亡,3万8千人受伤,1万余人被俘的惨痛代价,而苏军则是1万5千人阵亡,4万人受伤,4千人被俘或失踪。希尔达尼亚忍无可忍,准备进行总动员,并进行全面战争,但从柏林传来的消息-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如同晴天霹雳,让希尔达尼亚最终是还是忍了。这场会战给了希尔达尼亚那些夸夸其谈,而又不学无术的军官团们上了实实在在的一课,被誉为希尔达精锐之师的四个装甲师,10个步兵师,将近希尔达一半的野战兵力,居然换回来这样一个惨败的结果。
这场会战暴露出了希尔达尼亚存在的诸多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希尔达尼亚军队似乎不知道如何作战!
这场会战产生的后遗症有很多,第一、英法意看到了希尔达尼亚脆弱的能力,于是他们果断抛弃了希尔达尼亚,转而对德国进行绥靖,希望德国能够成为阻挡苏俄西进的中流砥柱。第二、德国看到了希尔达尼亚的脆弱,于是加紧了对希尔达尼亚的笼络,在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德国在1939年8月与希尔达尼亚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而再德国的协调下,希尔达尼亚也与苏联达成了谅解,双方与1940年年初,签订了再保险条约。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