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ridarx 于 2011-10-11 13:22 编辑
南太平洋联盟粗略海岸线绵延约5000海里,联盟高度依赖于海运,因此对于巡洋舰一直颇为重视。1920年代初南太平洋联盟拥有为数众多的巡洋舰,包括:
装甲巡洋舰:奥希金斯、埃斯美拉达号,
防护巡洋舰:白朗古•恩卡拉达、曾诺特部长、查科布科、格劳海军上将、玻劳格尼塞上校号。
这些巡洋舰主要是在19世纪末智利海军“巡洋舰化”时期购进的,但随着技术进展,这些战舰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为了学习技术并迅速实现舰船更新换代,南太平洋联盟于1926年从英美获赠一战剩余物资,其中包括两艘林仙级和一艘卡莱尔级轻巡洋舰。两级舰航速均为29节,以6寸炮为主要武器。三舰分别被命名为“塔塔拉号”、“莫延多号”、“马塔拉尼号”。



“马塔拉尼号”,原HMS“开罗”号(卡莱尔级,C级)。标准排水量4180吨,长140米,宽13.25米,吃水4.3米。5门MK12型152mm炮(5x1),2门76mm炮,2门40mm炮。533mm鱼雷发射管:8。 续航力:5900海里/10节。
进入1930年代后,南太平洋联盟工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海军谋求获得更好的巡洋舰。1932年海军部委托本国的塔尔卡瓦诺船厂,根据对本国巡洋舰的反向测绘以及从英美获得的新型舰船资料,设计一艘新型轻巡洋舰(CL-4),为以后建造巡洋舰积累经验。1933年,船厂通过对英美军舰的考察,通过拼凑组合,提出采用4座法国双联138炮的方案。1933年8月开工。6个月后,海军部重新调整了规划,并提出未来的巡洋舰应该是采用155mm炮的对海型和127mm炮的对空型,并且国内已经存在155mm和127mm火炮的生产线,在此情况下增加一种新的火炮型号及其生产线并不明智。因此该舰根据空中威胁增大的前景,最终修改为一艘防空巡洋舰,并采用了美国新型的127mm/38双联高平炮。
该舰于1936年2月下水,为了腾出船台生产新的军舰,8月被拖往瓦尔帕莱索船厂继续建造。1937年3月完工,5月1日服役,并定名为“二月二十日”号,以纪念智利海军船厂的建立。
南太平洋联盟“二月二十日”号巡洋舰。 性能: 全长148.5米(最初146.5米),宽15米,吃水4.6米。标准排水量4900吨(最初4700吨)。 航行: 64000马力,航速32.5节(最初60000马力31.75节),13节时航程5000海里。装甲:甲板1英寸,舷侧1-3英寸,弹药库1-3英寸。 初始装备: 4座双联127/38;双联博福斯40高炮:2;23mm炮:9;533mm鱼雷发射管:5 舰员:480人。
下图双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