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912
主题49
精华2
积分3905
金钱2595
贡献30
阅读权限150
注册时间2010-12-11
最后登录2017-7-9
在线时间1184 小时

中尉
 
|
本帖最后由 fridarx 于 2011-12-25 00:52 编辑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1-12-25 00:10 
苏联建国时即有,见苏联架空第一贴“国家与革命”。那已经是2011年上半年的事情了。苏联向来是言必信、行 ...
这是你贴的原文。只说了经济合作,没说什么“协同防御”。我是找不着,才问的。
--------------------------------
在基本确保了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苏联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两年后基本恢复到了旧俄国1913年的经济水准。但是苏联现代工业还比较落后,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发电站、自动生产线设备)等等最新的大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如果遇到帝国主义集团的侵略,苏联以其当时的工业水平和生产能力是不足以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以此为背景,苏联制订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3~1928)与第二个五年计划(1929~1934),旨在大力发展重工业与军工业、确保苏联国祚之存续。可惜由于以英美为首的协约国方面强力封锁,国联频频对苏联做出极端敌视之举措,新生的苏联几成红色孤岛。为此,苏联与尚在恢复中的德、奥(希)两国展开秘密而务实的合作,以“求同存异”为态度,以“互通有无”、发展经济为目的,秘密建立了一个”地下“经济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由当时德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联合钢铁公司“代为设计的,其方案反复参考了该公司旗下各主要钢铁厂的优劣。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德国技术设备,雇用德国技术专家,于1927年建成的。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二十年代末由德国奔驰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德国,再拆运至苏联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希尔达维亚制造的,并由德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德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北德文斯克造船厂的建立更是得到了德、奥(希)两国的鼎力支持。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同时德、奥(希)两国也借此逐渐摆脱了战后经济危机。而由于本身的孤立主义倾向与强调经济的国策,美国成为了继德、奥(希)之后,苏联的第三大贸易国,而由于20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的开始,苏联开始吸收美国的工业技术——同时,就像本时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样,把美国拉出经济危机泥沼的重任也落到苏联的头上了(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