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楼主: Tiamat

航空战列舰

[复制链接]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2-1-13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Tiamat 的帖子

又仔细看了一下,发现点问题。
第一你的载机数量和人员相差太大,就算以81架计算,一条81架载机的航母就要2500名左右的人员吧?(约克城是2700人)
第二感觉2层机库的话,侧舷升降机是没法把第二层机库的飞机提升到飞行甲板上的,以为一般来说即使是专业航母,2层机库的位置也已经接近水线,否则就会让船的重心过高影响稳定,个人意见是采用美帝的单层大机库,用挂票来解决飞机存量的问题。
第三3万5的标牌是绝对放不下如此多的东西的,你的水平超过乔五,垂直差点,但是武器重量远超乔五,还有大量的航空设备,所以说东西太多了。
第四没有哪个国家的航母升降机可以一下提升2架飞机。而且你不能指望一艘只有3万5标牌的航空战列舰能够发挥一条主力CV的战力,飞机太多了。要知道,即使是埃塞那样的甲板也只敢在甲板上系留36架左右的飞机,要不根本运转不开,历史上埃塞也只有107架的顶尖记录。

中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13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yxwd5 的帖子

1、只是提醒您注意文明用语,不解释
2、举证责任倒置,不解释
【该ID已被管理员回收】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13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雨忆凌霄 的帖子

这……谁主张谁举证有错嘛。不过3W5K吨看这防护的确装不下额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2-1-13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雨忆凌霄 的帖子

炸药在舰底爆炸后,向上方的水面冲去的、充满高压气体并不断扩大的气泡会将能量完全释放到舰底上,从而可能重创一艘战舰最重要的龙骨。设计师们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只好使用带有轻装甲的多层舰底结构(一般是双层或三层),但即使能防止了大范围的进水,通过刚性承力结构传导的巨大震动仍可损坏动力系统与武备。

见本论坛主讨论区精品贴,(鱼雷防护的那个)最多只是说没有采用多层船底的话会重创战列舰龙骨,至于炸断?(除非是2战的鱼雷炸一战的老无畏)基本不可能。当然进水和震动是难免的。而采用了多层船体后,更不可能。

一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有yxwd5的意见,确实人数我只是估计的,很可能不准。实在想不出这些人在船上都做什么……您能提供个相对靠谱的人数不?感谢!
升降机的话,3部舷外升降机只到上层机库、而上下层机库之间另有一部舷内升降机连接。至于你说的机库靠近水线问题倒是真的,设计中的下层机库甲板已经接近水线。
至于你说的排水量问题,我觉得纳尔逊级更具可比性,不过即使那样也确实存在超重的可能,实在不行局削减装甲吧,反正也不指望它进行舰队对决。实际上,目前的总重是估计的结果,建模完成后我会依据实际求得的结果修正的。当然,如果你能给出合理数据,本人愿意采纳。
升降机如果是液压动力的应该可以一次提升2架飞机(美国战后设计的航母中出现了),考虑到二战时的技术水平低些,应该会导致提升速度的降低,只要液压机组增加几台就行吧。至于甲板系留飞机的问题其实是传统航母须要足够长的起飞跑道,而运转问题实际上在起飞部分飞机后才需要考虑,而此时甲板已经空开了。最初的起飞完全使用弹射器进行,弹射时直接选最接近弹射器的飞机即可,然后逐步将影响甲板调度的飞机全部弹射升空,实际上就是将超载的部分弹射起飞后即可。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2-1-1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Tiamat 的帖子

个人感觉还是单层机库比较好,毕竟你这个机库的位置有点高,而且你要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弹药和航空油料。航弹的存放可不比炮弹,很占空间。鱼雷更占空间。(我一直没发现你的弹药舱在哪)至于甲板,你要留下足够的空间运转,最多10架系留就顶天了。

至于纳尔逊,纳尔逊乌龟一般的速度实在是奇葩。想要高速,动力舱必须大。而且想放飞飞机,战舰还是达到32节以上比较好,有没有足够的甲板风对战机的起降距离有很大关系。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1-1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据设定一塌糊涂。

少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13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TG44突击步枪 的帖子

那44来设定吧
司礼监掌印太监STG44,独揽朝政,委用亲信,贪财纳贿,伪造圣旨,卖官鬻爵,大兴文狱,结党营私,自封九千,败坏纲纪礼法。朕委实痛恨,命东厂委员,即刻杖杀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1-13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2-1-13 20:30 编辑

本坑王殿下对拥有飞行甲板的这类带有先天性缺陷的杂种毫无兴趣

只能说从娱乐角度来看,这个可以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MP Team骑士团勋章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2-1-1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本王对此毫不感冒,但对这类货色感兴趣的,可以去下载《杂种军舰》

http://depositfiles.com/files/8dy3gs2ae

中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1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忆凌霄 于 2012-1-13 21:21 编辑

回复 yxwd5 的帖子

1、这就是您举的实例吗?您还是举出200千克左右装药的磁感应引信鱼雷在龙骨下爆炸而未被击沉的战列舰的实例吧,这样方能令人信服
2、我倒是有个实例,意大利海军经过大规模现代化改装的加富尔伯爵级战列舰加富尔伯爵号在塔兰托袭击战中就是被一枚鱼雷击沉的,而且是触发引信空投鱼雷。注意,加富尔伯爵号经过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两舷水线下新设有用于吸收鱼雷爆炸的水下冲击的“普列塞”式水下防御结构,已经不是旧式战列舰了
【该ID已被管理员回收】

一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STG44突击步枪给出的资料,确实很不错,只是英文不大好,读起来很费劲。
实话说这舰全部的数据均是由Rhino模型导出或者自己编的,基本不准,各位看官有什么更准确的数据或者计算此类数据的方法欢迎赐教。

一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amat 于 2012-1-13 21:40 编辑

模型今晚已经有了大概的样子,先放个草图,给大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2-1-1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雨忆凌霄 的帖子

光加一个防雷代就等于新式战舰的防雷能力了?你咋不说委内托呢?难道TDS只等于一个普列塞?而且面条工艺有问题

至于说被1发鱼雷炸断龙骨的2战战列舰。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不管是什么鱼雷,反正没这个记录。这个够证明鱼雷炸不断龙骨了吧?而且23L说道谁主张谁举证,这个你明白吧?你主张的200KG炸药能炸断龙骨,你证明了吗?你有例子吗?

中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1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忆凌霄 于 2012-1-14 09:43 编辑

回复 yxwd5 的帖子

您要这么说,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凡是被击沉的不是太老没有说服力,就是工艺有问题,您这借口找得太巧妙了,您果然是神论无数且从不举证呀,这次您来举证吧,意大利工艺有问题,怎么证明?另外,请您另开一个帖子吧,咱俩之间的分歧不应该影响到大家对于航战的讨论
【该ID已被管理员回收】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13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4联装版本,还是觉得那样比较好,3x3前置最后一座炮塔火力无法向前发扬,还需要更多吨位和长度

少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1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吨位。。。。。。。。想达到LZ的设计我估计需要标70000吨,单就人员来说BB部分需要1000人都是少的,CV部分2000也也只是航空联队的编制,总体还是按4000才能把整个编制撑起来

中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14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条船的几个明显问题:
1,尺寸和吨位不配。排水太小了。
2,吃水不足,强度和空间都不够用。
3,方形系数太大,货轮?
4,武备和装甲超出实际同吨位战列舰水平,载机达到2万吨航母水平。不可能。
【这个ID已经被系统回收了】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2-1-14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雨忆凌霄 的帖子

先看一下精品帖不行吗?http://www.warships.com.cn/forum ... &extra=page%3D1   注意我引用的最后一句

意大利人接下了创新TDS的任务。1934年,他们在新战列舰维托里奥·维内托级上使用了特殊的被称为“普列赛系统”的鱼雷防护结构,并将其安装到了进行大规模改装的的老式战列舰上。其设计是一个庞大的、高强度的双层圆筒,这无疑使人想起拉米利斯号的金属管——而这可是超大号的。按照普列赛的理论,鱼雷的爆炸将会在使圆筒解体的过程中耗费巨大的能量,从而没有力量再去侵入之后的防雷壁。但在实战中,这一设计被证明十分失败,因为高压并不会按预想的摧毁圆筒,而是集中破坏其结构上最大的弱点,圆筒与舰体的连接处的内向内凹陷的舱壁。而这道舱壁的形状使之无法承受过大的压力(为什么?小学玩过铅笔戳蛋壳吧?)意大利人的较差的制作工艺也使其性能进一步降低。

中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14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忆凌霄 于 2012-1-14 17:44 编辑

回复 yxwd5 的帖子

1、您统计下直到二战结束,所有在役的战列舰中,有多少是用您所谓的二战新技术造出来的,又有多少是用您所谓的一战老技术造出来的。楼主的航空战列舰用的是二战技术,碰上二战新技术战列舰的概率是多大?旧式战列舰进行防雷改装也都是改舷侧,没有改船底的吧,因此,就是为了折断那些旧式战列舰的龙骨,搭载磁感应引信的空投鱼雷也是值得的
2、您的资料我看过了,就因为一句“意大利人的较差的制作工艺也使其性能进一步降低”您就能确定意大利的工艺真的较差?请您举的实例具体些,究竟差在哪里?
【该ID已被管理员回收】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14:03 , Processed in 0.0240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