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G44突击步枪 于 2013-2-16 17:57 编辑
84管鱼雷战列舰 帝俄最后大舰队的狂想
1914年前的“黄金盛世”为沙俄海军重新崛起提供了土壤,预计到1930年,将会有27艘无畏舰和12艘战列巡洋舰的主桅飘扬圣安德烈旗,而一种装备84管鱼雷的高速重甲堡垒则会在战列舰队前方投入第一波攻击……
从废墟中崛起的沙俄海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列强海军的发展是以英国与德国的舰艇建造竞赛为代表的,然而,这些国家中在二十世纪开幕之后具有最为新鲜的海战经验者,唯有惨败于日本的俄罗斯帝国海军。当时一度名列世界第三位的俄国海军此战以后即刻被新兴海军国家美国、德国以及日本赶上而沦落到了第六位。对于惨遭失败的俄国人而言,重建海军和寻找败因成了必须面对的课题。
俄国经历了日俄战争以及1905年革命后的经济低迷阶段,首相斯托雷平锐意推行经济改革,此举虽然没有消除俄国久积的痼疾,而且在某些意义上由于牺牲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还激发了更为尖锐的社会矛盾,为日后的大乱埋下了祸根。但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个时代后来甚至被称作俄国“经济史上的黄金盛世”。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俄国海军的重新崛起创造了物质条件,1909年6月16日,四艘汉古特级无畏舰在波罗的海的几个造船厂同时开工,黑海的几大造船厂也在1911年10月30日开始了三艘玛丽亚皇后级无畏舰的建造。但在那个海军装备竞争已趋白热化的年头,几艘无畏舰显然并不能满足俄国海军的胃口。很快,以更加强大的博罗季诺级战列巡洋舰为中心的1913年海军计划也被提上了日程,该计划在海军总参谋部第一作战处处长高尔察克上校的主导下逐渐完善。而且俄国人还计划从这4艘1913年兴建的战列巡洋舰起,每两年一个阶段,在1915年和1917年分别再造4艘战列舰,以此作为一个周期,1919年以再造4艘战列巡洋舰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这样到1927年,本计划将建造战列舰20艘,战列巡洋舰12艘,预计1930年全部完成。关于下一步的四艘战列舰,甚至有一种搭载4座四联装406毫米炮巨舰的计划。
不过,正式的1913年计划以外,俄国海军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破常规的设计方案。由于主力舰队的建造需要漫长的周期以及庞大的费用,因此,也有不少海军学者受法国青年学派的影响,认为廉价的雷击舰艇就能够和主力舰抗衡,尤其是随着鱼雷技术的发展,当时俄国海军的主力鱼雷为45-12型,这种鱼雷长5.58米,总重810公斤,其中战斗部重100公斤,有效射程已经从日俄战争主力鱼雷1904年型的2000米(25节),提高到了6000米(28节),而在维持2000米原射程不变的情况下,鱼雷航速则高达43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个年代,战列舰的有效炮战距离并未被认为会延伸多远,而如何去接近这个有效炮战距离而对战列舰实施雷击解决战斗,成了当时相当数量的海军研究人员感兴趣的课题。
当时实施鱼雷攻击的手段依然是以小型的雷击舰,以及原以消灭雷击舰而设计,结果却成为大型雷击舰艇的驱逐舰为主。在俄国,驱逐舰的设计超过了潜在对手德国和土耳其,比如1260吨的“诺维克”号在1913年试航中就达到了37.3节,这个速度几乎已经达到了当时技术的极限,在全球海军界可谓屈指可数。不过驱逐舰因追求高速并没有装甲防护,面对主力舰艇上愈来愈密集的速射炮,即便拥有这样的速度,能否安全实施雷击还没有把握。这时,俄国一位年轻的造船官帕维尔.维克多维奇.扬可夫提出了一项看似异想天开的方案,似乎解决了这个难题,这就是“鱼雷战列舰”。由于鱼雷的全称为“鱼形水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国海军很多都将鱼雷归于水雷范畴,因此这个计划原文正式名称为“水雷战列舰”,本文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将这个计划翻译为雷击战列舰。
84管鱼雷与7英寸“小炮”
扬可夫是1910年在喀朗施塔特海军工程学院获得学位的年轻技术人员,毕业后先就职于波罗的海工厂,随后又分配在雷维尔(现爱沙尼亚塔林市)海军基地。他那种雷击战列舰的设想最早在1908年左右便初步形成。他的基本设想是,用一种高速却身披重甲的大型艇取代小型驱逐舰来进行雷击战。其最初设计方案是,在15000吨的舰身上不设主炮,仅仅在炮廓装备130毫米单装速射炮,甲板上则装备47毫米单装炮之类的自卫武器,其主要打击手段是装备于侧舷的64个水下鱼雷发射管。在他的方案中还附有其本人画的简单草图,据图所示,该舰艏部具有较长冲角,双桅平甲板船型、在前部司令塔后空出一个较长的间隔安装烟囱,甲板的其他部位搭载小艇。而水下鱼雷发射管则分上下两排,在舰艇主要区域的两舷安装。
不久以后他重新对原方案进行扩大,将排水量提高到22000吨,鱼雷被考虑采用450或者533毫米,除原计划的130毫米炮廓式副炮28门外,在中央线上还增加了主炮---种新设计的178毫米炮塔炮,初步预定装备10门。此外还有水雷装置等等,舰艇的初步轮廓已经明朗了。
到了1913年,这种雷击战列舰的最终方案被设计完成,该方案采用平甲板舰型,为了便于发挥快速,其长宽比采用了大约8比1这样细长的比例。
舰体中央是一个被装甲防护的烟囱,其前方则是主舰桥。该舰最大的特征在于水线以下区域,在这里可以说除了锅炉舱、轮机舱外,几乎都被水下鱼雷发射管舱室所占。450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左舷有41个,右舷43个,合计84管分上下两层排列,而每个鱼雷管除了管内的待发鱼雷外,尚有2发备用鱼雷,因此全舰合计携带252枚鱼雷。计划采用正在研制中的45-16新型鱼雷,这种鱼雷长6米,战斗部重达170公斤,航程为40节下4000米,30节下6000米,而且根据海军总参谋部的要求,鱼雷发射区域设计采用了模块化形式,以便在时机成熟之际更换为威力更大的重型533毫米鱼雷。由此可见,这些遍及整个舰体的发射管,便是本舰最为主要的武装,在某种意义下也成了这种雷击战列舰价值的体现。
而一般战列舰的主要武器舰炮,在本舰则完全沦为陪衬,最终计划中,主炮塔被定为新型的178毫米52倍径三联装炮,其基本设计是缩小汉古特级战列舰的305毫米主炮,计划射速达每分钟8发,而且为了对付2海里之内35节左右的高速目标,炮塔的转速也达到每秒22度。其作用是在突向鱼雷发射阵位途中,用来击退敌方护航舰艇。其配置状况为,舰艏部位以背负式安装两座炮塔,而在舰艉的两座被安装在同一层甲板上,四座三联装炮塔一共安装12门主炮,之所以采用这种尚未成熟的舰炮,其目的可以被认为是为了对敌方主力舰队中护航的轻巡洋舰形成压倒性火力,而更好地突入雷击阵位。而原先计划中的28门130毫米速射炮在最终计划中没有被列入,这样如果要应对敌方小型雷击舰艇的攻击,最终只能依靠临时追加一些3英寸级别的轻型火炮应急。
不平衡的重装甲堡垒
正是由于取消了重型主炮,这样便可以在高速的同时,保证军舰的重甲防护了。虽然侧舷大量的鱼雷管是这种雷击战列舰的最大特征,但是本舰真正重要的,则并非是鱼雷管而恰恰是装甲防护性能。雷击战列舰概念之所以被提出,那是由于考虑到无装甲防护的驱逐舰难以突破敌方炮火而进入发射阵位。当时雷击舰艇的战斗距离是和鱼雷的射程息息相关的,主要鱼雷的有效射程通常在2000-3000码(1828-2742米)之间,如果必须逼近到这样的距离,为了抵御敌主力舰的炮火,在防御方面设计者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将重装甲设计到了极致。
雷击战列舰计划采用克虏伯渗碳装甲板和克虏伯通常装甲板,要害部分的主装甲带厚达400毫米、其舰艏以及舰艉部分的装甲带也有150毫米之厚。同期建造的汉古特级无畏舰主装甲带仅有225毫米、玛丽亚皇后级也不过263毫米,可见本对于装甲防御之重视。
本舰的水下防御装甲纵隔壁为50毫米,要害部分的横隔板也有300毫米,烟囱装甲厚100-125毫米、甲板下的烟道装甲厚75毫米,上层甲板装甲为20加20毫米,主甲板装甲75加10毫米:司令塔则是侧面450毫米、顶盖250毫米、下部以及交通筒200毫米,这一切在同期俄国主力舰中都可谓是超重防御了。
但是一般战列舰对于主炮塔以及弹药库的防御最为重视,但是雷击战列舰的火炮本身是副装备,其防御也就被简化了,虽然没有7英寸52倍径三联装炮塔的防御数据记载,但是其炮座装甲厚度仅仅只有75-125毫米,这对于一般战列舰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主炮装甲防御的简化还可以理解,但是本舰的水下防御设计则可以说存在相当大隐患。也许是设计者在考虑本舰如何突破对方防御炮火进入发射阵位方面颇费心思,因此也就对自身的鱼雷防护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设计方桊中对于水下诸多鱼雷管如何防止触雷之后的诱炸也没有提及。
显然,雷击战列舰的总体防御水平要比同期的俄国无畏舰好得多。尤其在主装甲带方面,非常显著地感觉到设计者对于近距离炮战的防御能力是如此重视。烟路的装甲防御也颇具特征,可以说是比较领先的设想。但是,水下防御水平确实不能让人放心,密集于船体中央的水下发射管也存在极大的诱炸隐患,即便该舰采用双重船底以及防鱼雷隔舱,依然是远远不够的。
高速雷击
除了装甲防御以外,突破敌方炮火对于速度的要求也同样重要。假定敌方主力舰队拥有21-23节的速度,为了迅速接近敌舰队,增大敌方的射击指挥困难,在最初计划下希望能够达到30节左右的高速。为此,该舰与同时期的俄国无畏舰所采用的油煤混烧锅炉不同、采用了柴油专用的亚罗式水管锅炉,预定在3个锅炉舱中共装备15台。其中前部以及中部的锅炉舱分为两列各3台合计6台,后部锅炉舱则一列3台。锅炉舱之间没有设纵隔板,对于万一浸水之后如何防护看来并未被认真考虑。主机则是4座俄国性能最好的帕森斯式蒸汽轮机,通过双双并联推进两根主轴,预计可达到72000马力的高功率,因此航速可以达到28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标准而言,本舰拥有了与战列巡洋舰相匹敌乃至更高的航速。
由于俄国海军在日俄战争中深切体会到了水雷作战的巨大作用,而且在波罗的海如果与德国海军较量的话,背靠海岸炮台的水雷战成了俄国人唯一的抗衡手段,因此这种军舰同样拥有了强大的水雷武装。其甲板上备有水雷敷设导轨,最多可装载700发水雷,这样本舰也完全可以作为一艘大型高速布雷舰使用。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水雷总队就实际使用过大量的高速舰艇投入攻势布雷,尤其在阻止瑞典铁矿进入德国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而如果本舰被建造投产,其布雷作战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为了执行这样的任务,该舰的常备燃料装载量是柴油1100吨,续航能力也能达到14节6000海里,而且在28节高速下也有800海里的航程。而在1400吨的最大燃料装载量下则可以达到1250海里,这样,从雷维尔出击到假想敌德国的基尔军港后进行高速布雷,依然能够以25节左右的速度返航。
扬可夫以及其他的雷击战列舰提倡者,并非认为雷击战列舰可以取代通常的战列舰而夺得主力舰艇的地位。而是认为这样的雷击战列舰仅仅只能担任传统战列舰部队的炮战补充角色而已。可以考虑的作战方法是单独一艘或者数艘雷击战列舰在主力部队可以实施炮战以前,快速接近敌舰队,并投入大规模鱼雷攻击。其目的是在这样的雷击以后,敌方战列舰部队在发现鱼雷来袭之时,不但会进受一定的损害,与此同时,为了进行逃避运动而不得不将战列线搞乱,这样在己方的主力舰到达之时,敌舰队已经丧失先机而陷于被动。
胎死腹中
扬可夫在1912年末期曾经将雷击战列舰的设计向波罗的海舰队参谋部提交了数回,但是没有收到什么回应,到了1913年2月28日他又直接将这个方案发给了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尼古莱.奥托维奇.冯.埃森海军中将。
冯.埃森中将在日俄战争中曾担任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号舰长,索来以作战积极主动同时具有卓越的组织能力而闻名,战后他被提拔为波罗的海舰队司令,他耗尽心血终于将这个烂摊子整顿得大有起色,到了大战爆发前夕,波罗的海舰队的主力是两艘准无畏舰“帕维尔一世皇帝”号和“圣安德烈”号以及两艘前无畏舰“光荣”号和“太子”号,此外还有6艘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36艘驱逐舰、11艘潜艇以及6艘布雷舰。4艘无畏舰还在建造之中,海岸炮台虽然也在不断增设,但是还远没有到达充实的地步。
这样的兵力和巨大的德国公海舰队相比依然极为悬殊,因此如果德国公海舰队决心进攻俄国海岸,那么俄国海军除了进行水雷作战以外,没有什么有力的抵抗能力。
因此埃森中将对扬可夫的雷击战列舰方案抱有很大热情。因为这种雷击战列舰或许是一种给敌舰队造成损害以及混乱,为处于不利地位的波罗的海舰队带来一丝胜机的秘密武器。他于是将这个方案转送海军部的高层官员。并要求对这个设想特别地加以关注,使之继续发展,对于扬可夫本人的研究希望给予关照。 1913年6月29日,埃森更在致海军总参谋长亚历山大.冯.利文亲王的信函中,提到了作为战列部队的辅助力量,可以建造雷击战列舰的意见。在信中他提出了一个比较具有操作性的主张,那就是在原来中央造船局制定的建造计划中,仅仅将两个雷击分队的份额取消,就可以迅速转变为雷击战列舰的建造。埃森中将还提出了他牺牲雷击舰而改建雷击战列舰的论据,那就是和雷击舰或者驱逐舰相比,雷击战列舰在敌方主力舰的副炮以及护卫舰艇的火力下更加容易突破并到达发射阵位,具有更髙的生存率。 让他也感到意外的是,他的意见竟然很爽快地获得了中央造船局的支持,当然造船局也提出了他们的改良意见,那就是原计划需要重新设计的178毫米主炮可以用现成的152毫米或者203毫米主炮代替,同时装甲防御上也有若干修正。
然而,当时就没有赞同扬可夫提案的海军总参谋部依然认为雷击战列舰缺乏现实性。仅作为研究课题具有一定价值,因而在1913年11月进行了两次图上推演。
在这两次推演中,敌战列舰部队都在距离6600码(6032.4米)之处躲避了雷击战列舰的突袭,推演结果是未能取得战果。
对于原因进行分折后,得出的结论是与敌方舰队相比,俄国舰队处于劣势,因此海军总参谋部对扬可夫提出,希望他进一步优化雷击战列舰的设计,以期达到更好的性能。到了 1914年春天,海军总参谋部为了衡量雷击战列舰的能力,再次举行了图上推演。这次推演强化了己方战列舰队的战斗力,而将雷击战列舰作为这些战列舰的辅助兵力应用,这次推演取得了比较有效的战果。
但是,对于这个结果,海军总参谋部认为,雷击战列舰只有在以战列舰为中心的主力舰队存在的情况下,才是一种可能发挥作用的舰艇。而俄国海军的现状是,作为主力的战列舰尚且严重不足,若要单独建造雷击战列舰也难以使之发挥战斗力,因此最终还是否决了这种战舰的建造。认为当下要务是优先从事一般战列舰的研制。当然,海军总参谋部依然认为,作为一种将来的可能性,雷击战列舰仍具有发展和建造的前景。不过,这一年大战爆发,俄罗斯除了世界大战,还要经历更为惨烈的内战浩劫,耗费资金的海军发展,只能被搁置一边,而本文叙述的那异想天开的怪舰一一雷击战列舰一-当然也最终停留在了设计蓝图之中,逐渐地被人所遗忘。
超级武器的赶超悖论
雷击战列舰原本并非是一种试图取代战列舰的军舰,而是在拥有充分数量的战列舰前提下,作为其辅助力量而计划的。当时俄国正值日俄战争之后的恢复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无畏舰还没有建成,因此在此情况下,雷击战列舰的建造当然不可能立即实现。
不过雷击战列舰的计划和设计,也是基于某种急起直追的心态,通过设想的某种“秘密武器”而期待迅速摆脱不利状态。这样的所谓“秘密武器”在世界军事史上层出不穷,虽然偶然也有获得成功的个案,但由于“秘密武器”通常缺乏实战考验,是某些一厢情愿心态下的产物,更多的则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被证明是失败或者没有意义的。
雷击战列舰也正如此,由于设计者仅仅着眼于如何突破敌方的防御炮火,而将设计重心放在了速度以及水上防护之上,但是除此之外的隐患却被忽视。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水下防护问题。该舰84根水下发射管中的鱼雷弹头为爆炸物,而该舰的水下部分虽然采用了两重底结构,由于存在诸多的鱼雷管口而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装甲防护,而对于其他任何必要的水下防御措施,在计划中却完全被忽略广。实战中一旦被鱼雷击中或者触发水雷,甚至于被落入水中依然保持弹道的炮弹击中水下部分后,也完全有可能诱发这大量的鱼雷弹头而引起致命的大爆炸。
日俄战争中,俄国战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以及日本战列舰“初濑”号正是由干触雷而带来的弹药库爆炸而沉没的,而雷击战列舰存在的隐患则更大,其危险性不言而喻。
即便不考虑战斗损伤问题,仅仅作为一种主力舰队的辅助力量,这样一种雷击舰艇需要靠高性能同时也是高价的锅炉主机来维持高速度,靠各种厚重的装甲来保护自己,但是由此带来的造价也是极其昂贵的,如果仅仅作为鱼雷发射平台,那么其与同样是雷击舰艇的驱逐舰相比,作战用途过于狭窄。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俄国海军总参谋部最终取消雷击战列舰的建造应该是一种明智之举。事实上也是如此,以后的舰艇技术发展使得舰炮射程不断延伸,因此雷击战列舰的优势只能是愈发减少,从长远眼光来看必然是一种失败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