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楼主: 克虏伯火炮

对1946年英国对提尔皮茨号装甲测试报告的探讨

[复制链接]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2-1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Zichuan 发表于 2012-12-10 02:57
class b也是匀质钢装甲。。。

均质装甲有什么问题吗?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海武魂全球架空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2-10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ssvcrtfi79 发表于 2012-12-9 19:43
均质装甲有什么问题吗?

美国人之前只有炮座用了class b ,水平装甲炮塔顶部一直用的是均质
------
没什么,就是这个引起了我的误解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ssvcrtfi79 发表于 2012-12-9 14:17
美国人的这个只是一个平均值,通过测试多块板后得出来的结果。
而每块装甲板的质量都会不一样,德日的装 ...

最好与最坏之间相差不超过10%,而最高值与平均值相比大都在2-5%之间。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在这一厚度上德国仍然优于美国。就是说,“在380毫米以上又被Class A反超”的说法是错的。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2-10 14: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12-10 14:08
最好与最坏之间相差不超过10%,而最高值与平均值相比大都在2-5%之间。
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在这一厚度上德国 ...

只看到过大厚度class a要比英德的差,7英寸以下要比其他国家好的说法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2-12-10 15:14 编辑

我是在网上看见的上述说法。
同样,1935CA比Class A强25%,老VC比1935CA有43%的差距,以及那块26英寸是信浓号的、质量下降也是网上看到的,而不知出处。
看来还是稍微查证一下更放心啊,呵呵。

兄知道“1935CA比Class A强25%”的具体来源吗?另外,这个是什么参数?
“老VC比1935CA有43%的差距”(这个是从巴掌那里看到的)。
感觉上这不应该是厚度折算关系吧?

大校

论坛贵宾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2-10 15: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935CA比Class A强25% 好像是那本同盟国战列舰里的,具体也没说这个数据的源头吧。
各人感觉同代技术水平下差25%太夸张了吧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海武魂全球架空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2-11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12-10 02:09
我是在网上看见的上述说法。
同样,1935CA比Class A强25%,老VC比1935CA有43%的差距,以及那块26英寸是信浓 ...

我见到这两句话都是巴掌说的,出自至今仍然火爆的《意志的武力与艺术——二战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解析》
原文如下:
即使仅以舰用表面硬化装甲为例,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英德钢的性能比美国钢高出25%左右(注6),日本钢则除了最好的少部分与美国钢相当外,大部分都在美国钢的85%以下,也就是说英德装甲比日本大部分装甲的性能至少高出47%,而二战各国新式战列舰舷侧装甲厚度最低300mm和最高410mm之间仅相差了37%,两者对抗弹能力的影响正好差不多。:

红字和绿字应该就是克总所提到的两句话的出处。
以下是巴掌的注释:
注4:因为技术限制,各国装甲钢板保持最佳抗弹性能的厚度都有一定限额,超过限额增大装甲厚度并不能等比例的提高抗弹能力。所以除了在300mm以上厚度装甲性能优势明显的英德外,各国都采用了倾斜布置装甲的方式来提高弹道厚度以增加防御力,同时也常采用各具特性的多层装甲重叠布置的方式来力求保证每层钢板的质量和整体抗弹性能,而不是单纯的增加单层钢板厚度,例如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的495mm炮塔正面装甲为63+432mm构成,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的350mm主舷侧装甲为70+280mm构成。此外,表面热处理硬化装甲的厚度限制没有表面渗碳硬化装甲严格,这就是日本人何以能将大和的炮塔正面装甲做到650mm的原因,如果是渗碳装甲,则无法在基本保持性能的前提下达到这样的厚度。

注5:所谓改进自英国VC钢的日本NVNC钢,其实是把维克斯渗碳装甲改为维克斯非渗碳装甲,用简单的表面热处理硬化工艺代替英国人复杂的表面渗碳硬化工艺,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舍弃了一些性能。日本除了大和级战列舰使用VH钢以外,大部分的其它新式军舰,如高雄、妙高、最上级重巡洋舰使用的也都是简化了工艺的NVNC钢。但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美国的战后测评结果,与信浓仅相当于同时期ClassA钢抗弹性能83.9%的VH钢不同,日本用于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建造的VH钢质量和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相当。尽管日本军舰装甲质量整体低下,但倾尽全日本国力建造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的装甲质量并不差,造成日本大部分军舰装甲质量处于劣势的真正原因在经济上而不是技术上。

注6:此处“英德装甲性能比美国高25%左右”的含义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是相同厚度的美国装甲的125%左右,而不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等于125%厚度的美国装甲,因为除了提高质量以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厚度也会增加额外的抗弹性能,实际上装甲质量所提高的厚度等效值要小于提高的抗弹性能值一些。以英德装甲和美国装甲之间的关系为例,英国P1935CA和德国KCn/A的抗弹性能是同时期美国ClassA的125%左右,相当于115-120%厚度的ClassA。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数专业资料外,民用资料上差距不大的装甲性能百分比通常指的都是厚度等效值,而差距很大的数字有可能是性能等效值,要注意区分。


不过根据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480-1-1.html来看,即便是日本装甲材质中最差的(暂时不讨论结构用钢),也应该有同期美国装甲90%上下的水平。不过其中和3108号版对比的德国钢板应该不算数,因为德国人根本不会12英寸的WH去做战舰装甲。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2-31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12-6 21:29
有道理。美国在硬化深度上的误区走的更远,这也是战后才知道的。

也就是表硬化层过深~导致整个钢板的韧性降低了是吗?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12-31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鸡同鸭讲 发表于 2012-12-6 19:39
简单来说这篇文章表明了德国人在制造工艺上先进的,能够明显的降低装甲的磷硫含量,但是在制造理念上无 ...

好像是这个意思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6-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Ized会不会是Izod?OCR识别错误,导致Izod变成Ized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下面这段出自USNTMJ Report O-16 Japanese Heavy Armor,是一种冲击测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6-6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6-6 14:09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6-6 13:30
那个Ized会不会是Izod?OCR识别错误,导致Izod变成Ized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下面这段出自USNTMJ Report O-1 ...


看来就是这个词的错误识别。
日本装甲在常温时的冲击功比你这表格中的高些,大略看了一下在50-80之间吧。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6-6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ssvcrtfi79 发表于 2012-12-10 15:50
1935CA比Class A强25% 好像是那本同盟国战列舰里的,具体也没说这个数据的源头吧。
各人感觉同代技术水平下 ...

我觉得+—15%以内算正常,这43%25%有点开国际玩笑了。。。

按这逻辑尼玛美国8寸在22300米可以击穿5寸CL A,按43%算这特么美国CA22300米可以击穿金刚级的8寸主装了,这个玩笑开大了

二等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5-11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部分疑问和你一样,另外结论是说穿透方面德国略占优(50ft/s),而贯穿英国的占优(100ft/s),而且英国的可以在贯穿速度下就破坏弹体(暗示无法起爆?)但是在数据选取的时候也出现了一边选大的一边选小的疑惑,而且那个is felt 太厉害了,没有任何解释

列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5-15 23: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英日的控制硬化层深度的做法王道

一等兵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5-2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6-6 13:30
那个Ized会不会是Izod?OCR识别错误,导致Izod变成Ized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下面这段出自USNTMJ Report O-1 ...

大神出手,果然不凡。此处结合上下文应是冲击强度无疑。不过这个数据真是蛮高的,现代很多特种钢材结构钢冲击强度也在50英尺磅以下。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07:09 , Processed in 0.0216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