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274
主题92
精华3
积分7485
金钱4527
贡献50
阅读权限200
注册时间2011-9-3
最后登录2024-5-26
在线时间1858 小时

少校
   
|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2-12-10 02:09 
我是在网上看见的上述说法。
同样,1935CA比Class A强25%,老VC比1935CA有43%的差距,以及那块26英寸是信浓 ...
我见到这两句话都是巴掌说的,出自至今仍然火爆的《意志的武力与艺术——二战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解析》
原文如下:
即使仅以舰用表面硬化装甲为例,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英德钢的性能比美国钢高出25%左右(注6),日本钢则除了最好的少部分与美国钢相当外,大部分都在美国钢的85%以下,也就是说英德装甲比日本大部分装甲的性能至少高出47%,而二战各国新式战列舰舷侧装甲厚度最低300mm和最高410mm之间仅相差了37%,两者对抗弹能力的影响正好差不多。:
红字和绿字应该就是克总所提到的两句话的出处。
以下是巴掌的注释:
注4:因为技术限制,各国装甲钢板保持最佳抗弹性能的厚度都有一定限额,超过限额增大装甲厚度并不能等比例的提高抗弹能力。所以除了在300mm以上厚度装甲性能优势明显的英德外,各国都采用了倾斜布置装甲的方式来提高弹道厚度以增加防御力,同时也常采用各具特性的多层装甲重叠布置的方式来力求保证每层钢板的质量和整体抗弹性能,而不是单纯的增加单层钢板厚度,例如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的495mm炮塔正面装甲为63+432mm构成,意大利维内托级战列舰的350mm主舷侧装甲为70+280mm构成。此外,表面热处理硬化装甲的厚度限制没有表面渗碳硬化装甲严格,这就是日本人何以能将大和的炮塔正面装甲做到650mm的原因,如果是渗碳装甲,则无法在基本保持性能的前提下达到这样的厚度。
注5:所谓改进自英国VC钢的日本NVNC钢,其实是把维克斯渗碳装甲改为维克斯非渗碳装甲,用简单的表面热处理硬化工艺代替英国人复杂的表面渗碳硬化工艺,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舍弃了一些性能。日本除了大和级战列舰使用VH钢以外,大部分的其它新式军舰,如高雄、妙高、最上级重巡洋舰使用的也都是简化了工艺的NVNC钢。但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美国的战后测评结果,与信浓仅相当于同时期ClassA钢抗弹性能83.9%的VH钢不同,日本用于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建造的VH钢质量和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相当。尽管日本军舰装甲质量整体低下,但倾尽全日本国力建造的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的装甲质量并不差,造成日本大部分军舰装甲质量处于劣势的真正原因在经济上而不是技术上。
注6:此处“英德装甲性能比美国高25%左右”的含义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是相同厚度的美国装甲的125%左右,而不是英德装甲的抗弹能力等于125%厚度的美国装甲,因为除了提高质量以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厚度也会增加额外的抗弹性能,实际上装甲质量所提高的厚度等效值要小于提高的抗弹性能值一些。以英德装甲和美国装甲之间的关系为例,英国P1935CA和德国KCn/A的抗弹性能是同时期美国ClassA的125%左右,相当于115-120%厚度的ClassA。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数专业资料外,民用资料上差距不大的装甲性能百分比通常指的都是厚度等效值,而差距很大的数字有可能是性能等效值,要注意区分。
不过根据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480-1-1.html来看,即便是日本装甲材质中最差的(暂时不讨论结构用钢),也应该有同期美国装甲90%上下的水平。不过其中和3108号版对比的德国钢板应该不算数,因为德国人根本不会12英寸的WH去做战舰装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