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183
主题11
精华0
积分758
金钱553
贡献0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10-10-23
最后登录2025-4-28
在线时间761 小时

下士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2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众所周知的那块660毫米装甲钢呢,实际也是以非常规手段加以测试的:因为盟国没有相应巨大火炮,因此只能采用基本属于战后出现的MK8-6这种硬度极高,而且具备反倾斜和专门针对渗碳钢效应的新式穿甲弹进行测试(当时美国也在研究非渗碳装甲技术,而美国穿甲弹却对破坏此类装甲并不很擅长,所以此种穿甲弹很可能是专门开发的).不但如此,测试的火炮还在距离1100英尺发射,几乎等于平射,并且把本来后倾斜45度的钢板平放,为的是让火炮达到理想的穿甲效应,而不考虑实战是否有如此条件.第一次发射初速607米,正常装药,结果彻底击穿;第二次减装药发射,初速降低,结果钻入21英寸,靶子裂开.结论当然是实战不可能击穿.
不过,当时由于盟国没有如此厚度钢板,只能通过等比缩小推算,也就是那个流传以久的84%由来,不过仔细想象,就可以轻易推翻此结论,对比表现最差的380毫米,后者也达到了美国同类的92%质量,而抗打击系数为82±1,美国装甲的平均质量为89.6.测试的660毫米抗打击系数则为90±3,即使按照微缩等比换算,也不逊于美国同类.当然这样换算,也不能完全等于660的VH质量,毕竟在这种超高厚度的等比换算上存在太多不确定或者未知因素.但是在无法对比其他同类厚度时,这个推算比忽视抗弹系数的84%来的靠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