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10329|回复: 10

美国海军测试的几块日本装甲钢

[复制链接]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0-12-25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列舰使用的装甲,通常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表面硬化装甲,用于水线侧面、主炮和司令塔等最重要部位,一般也是最厚的装甲。日本海军的表面硬化装甲有两种,一种是英国技术的维克斯渗碳装甲(VC),长门、金刚等老战列舰使用;另一种是日本自己开发的维克斯硬化型非渗碳装甲(VH),专供大和型战列舰使用。与表面硬化装甲相对应的是均质装甲,用于中甲板和一些次要目标的防护。

1946年,美国人对缴获的12块日本海军装甲(据说属于大和型三号舰信浓,该舰因为被改装成航母,留下一些重型钢板)进行了实弹测试。其中,包括4块大和型特有的VH型装甲。厚度分别为183毫米,336毫米,380毫米,以及那块著名的660毫米主炮前盾。但大和型主装甲带水线部位的装甲没有出现(大和武藏为410毫米,信浓为400毫米)。

4块装甲的测试情况如下:

7英寸(实际为183毫米) 编号:3133  型号:VH

美国海军对这块装甲发射了2发mk21-3型203毫米穿甲弹。结果令他们吃惊:测试得出的数值为118±1,不仅高于美国海军同类装甲的平均质量(112.8),甚至好于美国装甲的最高质量(116-117)。于是,美国又拉来了新式的21-5型穿甲弹,向这块装甲打了4发,得出的数值为110-111。依然高于美军平均质量(109.7),和美国最高质量接近(112±1)。

13英寸(实际为336毫米) 编号:3124  型号:VH

这块装甲遭到了2发美军14英寸穿甲弹的打击。得出的数值为87±1,略低于美国装甲的平均质量(89.7),约为其97%。

15英寸(380毫米) 编号:3113  型号:VH

该装甲也经受了14英寸穿甲弹的打击,但得出的数值却低的多,只有82±1,而美国装甲的平均质量为89.6。日本装甲仅为其92%。

26英寸(660毫米)  型号:VH

这块装甲的测试经过广为人知。得出的数值为90±3。由于美国海军没有制造过同样厚度的装甲,因此很难比较。不过这块装甲的数值要高于或等于上述美日300毫米量级装甲。

除了表面硬化装甲外,还有8块均值装甲也参加了测试。其中包括2块厚度7英寸以上的新式MNC装甲和1块老式的307毫米装甲。前者和大和型主装甲带中甲板用才一致。

7英寸(178毫米)  编号:3128 型号:MNC

数值94±1,质量大大低于美国同类装甲(105·4),仅为其90%。

9英寸(248毫米) 编号:3118 型号:MNC

这块装甲更厚,质量数值为94-95,与上一块大致相当。但在这个量级,美国装甲平均质量只有96.3,因此日本装甲质量与之非常接近,相当于其98%。

12英寸(实际307毫米) 编号:3108 型号:NVNC

这是日本研发的一种老式装甲,使用在大和型的次要部位(如水线下列板和火炮后部)。其数值只有91±1。美国海军没有制造过同样厚度的B级装甲。而德国的12英寸甲数值更低,为90±1。在这个量级,日本装甲质量略高于德国。

上述测试得出的日本装甲质量,都是基于极少的样本。而美国则是大量测试后的平均值甚至最高值。鉴于这12块日本装甲钢可能是后期生产,其质量或许要劣于大和与武藏使用的同类产品。该观点基于两种理由:第一,战争后期,日本熟练技工减少,不利于制造对热处理要求极高的VH装甲;第二,稀有金属的匮乏。大和舰建造时,VH装甲的镍含量为3.7-4.2。而美国人测试的4块装甲,镍含量只有3.65-3.82。测试成绩最好的7英寸板镍含量最高,成绩最差的15英寸板镍铬含量最低。

结论:总体而言,日本海军战前自助研发的两种装甲,质量与美国非常接近,至少说差距不大,其优质品的质量甚至可能更高。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体上看,测试336毫米和380毫米是30度角射弹,而且并非射击大量炮弹加以测试。唯独有那块183毫米厚度级别的,美军先对其发射4发203毫米MK21-3,然后再发射了两发MK21-5,这就等于此样本承受了比其他类似样本多很多的炮击测试

美国人的报告记录如下(此次还对比了德国的KCNA):第一次mk21-3:
Japanese Plate No. 3133           厚度:7.25
U. S. Plate No. 1G469A1           厚度:7.6
第二次mk21-5:
Japanese Plate No. 3133           厚度:7.25
Highest U.S. Plate No. 1G469A1    厚度:7.6
German Plate No. 33032            厚度:8.5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众所周知的那块660毫米装甲钢呢,实际也是以非常规手段加以测试的:因为盟国没有相应巨大火炮,因此只能采用基本属于战后出现的MK8-6这种硬度极高,而且具备反倾斜和专门针对渗碳钢效应的新式穿甲弹进行测试(当时美国也在研究非渗碳装甲技术,而美国穿甲弹却对破坏此类装甲并不很擅长,所以此种穿甲弹很可能是专门开发的).不但如此,测试的火炮还在距离1100英尺发射,几乎等于平射,并且把本来后倾斜45度的钢板平放,为的是让火炮达到理想的穿甲效应,而不考虑实战是否有如此条件.第一次发射初速607米,正常装药,结果彻底击穿;第二次减装药发射,初速降低,结果钻入21英寸,靶子裂开.结论当然是实战不可能击穿.

不过,当时由于盟国没有如此厚度钢板,只能通过等比缩小推算,也就是那个流传以久的84%由来,不过仔细想象,就可以轻易推翻此结论,对比表现最差的380毫米,后者也达到了美国同类的92%质量,而抗打击系数为82±1,美国装甲的平均质量为89.6.测试的660毫米抗打击系数则为90±3,即使按照微缩等比换算,也不逊于美国同类.当然这样换算,也不能完全等于660的VH质量,毕竟在这种超高厚度的等比换算上存在太多不确定或者未知因素.但是在无法对比其他同类厚度时,这个推算比忽视抗弹系数的84%来的靠谱.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详细记录的660毫米测试:钢板编号:JE-5-3133



厚度:7又1/4英寸



类型:A(也就是VH)



测试条件:8英寸 AP MK 21-3 于30度

          8英寸 AP MK 21-5 于30度



然后是信浓的测试纪录:





钢板编号:炮塔前盾



厚度:26英寸



类型:A



测试条件:16英寸AP MK 8-6 于0度



主炮前盾 VS 16英寸 AP MK 8-6 于0度  1946年10月16日与23日

         

     命中编号33443  击速1992英尺/秒

     命中编号33459  击速1707英尺/秒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美军可能是在龙之首缴获了410毫米装甲钢样本,经过简单测定后表示其质量很优异,被称为优质标本品,但是已经被所谓极限冲击给打坏了,所以无法拖回美国测试
但是大和级另一个关键厚度的装甲板,560毫米,炮座装甲一直没有获得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VH,美国还对以下样本加以测试:包括2块厚度7英寸以上的新式MNC装甲和1块老式的307mm装甲。  

7英寸(178mm) 编号:3128 型号:MNC

  

数值94±1,质量大大低于美国同类装甲(105·4),仅为其89%(美国人的原文结论是比美国同类装甲低11%),相应的测试德国同类装甲数值为105±1,和美国的CLASSB相当。

  

9.75英寸(248mm) 编号:3118 型号:MNC

  

这块装甲更厚,质量数值为94-95,与上一块大致相当。但在这个量级,美国装甲平均质量只有96.3,因此日本装甲质量与之非常接近,相当于其98%。

  

12英寸(实际307mm) 编号:3108 型号:NVNC

  

这是日本在VC基础上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开发的一种低成本热处理表面硬化装甲,类似德国的TL系列装甲,使用在大和级战列舰的次要部位(如水线下列板和火炮后部)。其测试数值只有91±1,但美国海军没有制造过同样厚度的CLASSB级装甲。而德国的同类12英寸甲数值更低,为90±1。在这个量级上,日本NVNC装甲质量略高于德国WH装甲。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装甲精英

发表于 2010-12-25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这个我好像在哪儿看过
皇国兴废 在此一役 诸君努力 奋勇杀敌

列兵

发表于 2010-12-27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good!

列兵

六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6-12-14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我能转发一下吗?,战雷吧里面有几个使劲黑日本海军钢的,想给他们科普一下

列兵

发表于 2022-5-17 2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佬,这个测试的资料出处是哪啊?QAQ

中士

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2-5-19 15: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3120455955 发表于 2022-5-17 23:33
大佬,这个测试的资料出处是哪啊?QAQ

你在论坛搜npg就能找到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7:56 , Processed in 0.0231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