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背景
藤本君在设计大和级初始方案时就盘算:如果保密手段到位的话,在大和入役时,也就是1941年美英等国才会发现新舰的真实吨位和主炮口径。此时必会设计建造装备18寸甚至19寸主炮的战列舰以对抗大和级,推算在其新战列舰完成之前日本会有最多五年时间,而我方要赶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主炮口径最少压制美国两个英寸级别的战舰。而当英美奋起直追,他们的18英寸主炮战舰入役时我方已完成的51厘米主炮已经装上舰了。即可以实现单舰的威力强大的舰队对抗美国数量庞大的主力舰队。藤本甚至认为由此带来的威慑效应能给日本带来至少多十年的和平。因为美英不可能大量持续建造相比之下落后的主力舰,而新舰的研制需要一定时间。这样在一段时间内英美在新舰的质量和数量上都不会对日本形成很大压力。(实际上一直到1942年,美国人都认为“大和”是45000吨,9门406mm主炮级别的。同样45000吨级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即是与之对抗的。等到美国人发觉“大和”的实际尺寸后,才匆匆上马7万吨级的“蒙大拿”,就算一切顺利,“蒙大拿”在46年以前也不太可能入役。而换装8门18英寸主炮的升级版本还要再晚两年。这样说起来,日本人的最初目的倒是达到了。)
按照最初的设想,四艘46厘米主炮战列舰从1941年开始,每年入役一艘;从1945年开始,四艘51厘米主炮战列舰同样每年入役一艘。而日本人的小算盘还不止如此,从“最上”的155mm三联主炮换成203mm双联主炮的前科,这些可以很容易推想到在1950年之后的某一天,美国的16英寸和18英寸主炮战列舰队的对手可能是八艘装备51厘米主炮的超级战列舰!
战列舰的建造工期是很难缩短的,而日本只有四大船厂能造这种巨舰。分别是:海军吴工厂,海军横须贺工厂,三菱长崎工厂,川崎神户工厂。
而美国的大型船厂却有:纽约海军船厂,诺福克海军船厂,费城海军船厂,伯利恒钢铁公司,巴思钢铁公司,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纽约造船厂,马里兰海军船厂
英国也有维克斯・巴罗船厂,约翰・布朗船厂,朴次茅斯船厂,德文波特船厂,阿姆斯特朗船厂,卡美尔・莱尔德船厂,斯万亨特船厂,法菲尔德船厂可以建造大型舰只。
所以日本计划建造新的巨大海军工厂「大神海军工厂」,其规模之大,配属设施之全直追海军吴工厂。此外,还有扩建佐世保海军工厂的计划。这些计划如能完成,日本大型舰艇的建造能力几乎能提升50%。
「大神海军工厂」:
船台2(空母用1、潜水舰两只同时建造用1) 船渠3(战舰用1、重巡用1、潜水舰两只同时建造用1)
造船能力预计为战舰三年一只、空母三年一只、重巡两年一只 ,加上战舰、空母各一只的特定修理能力
大神工厂之造机部生产能力预计为:
主机械涡轮机1700吨 主机械柴油机10台 锅炉24具
造兵部生产能力为:
中小口径炮架20基 鱼雷发射管与空气压缩唧筒各10基 电气150份 短艇罗针仪 光学-中小型测距仪、望远镜、架台及托架合计80份
1939年度日本的④计划,计划中加进二艘装备至少9门51厘米主炮的80,000吨级新型超级战列舰,并增加二艘大和型(110~111号舰),设计指标为单舰能力能全面压制美国有可能研发的对抗大和级的后续新型战列舰。计划由1艘51厘米新型战舰、2艘大和级、2-3艘航空母舰及若干次级战舰组成大型特混编队。
同年,日本开始加紧完成新型战列舰的设计收尾工作与大型船台的扩建改装施工。
该舰最终被定型为装备12门51厘米主炮,87,000吨,16门20厘米副炮,32门10厘米防空炮,航速28节的新型超级战列舰。
1940年新型超级战列舰的首舰在吴海军工厂开工。同年,五十一厘米砲还在试验阶段。
而此时美海军已经开始建造共六艘的45000吨级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了。在数量上,日本的4艘大和级战列舰,2艘新型超级战列舰对抗美国新造的12艘,面对在数量上是两倍于自己的战列舰,在建造量上不可能与美国的工业实力竞争,日本海军只能把期望放在以质量对抗,决心以单舰的威力来抵消对方在数量上的优势。
1941年,日本获悉美国将决定建造五艘吨位有可能与大和级不相上下的的蒙大拿级对抗大和型。
51厘米炮已经于昭和16(1941年)年春天在吴兵工厂进行实验,并初步取得成功,被命名为试制甲炮,火炮效能改良的各种实验还在进行中。
1942年中旬因资金与物资极度紧张,大和级3号舰停建并拆解。
1942年日本新式战舰下水,51厘米炮完成(经改良的“试制甲炮”,初速有一定提升),定名为四十五口径九八式五十一糎砲。
1943年底第一艘新式战舰竣工,名为萨摩型戦艦,首舰为萨摩号。
1944年初服役。
1944年6月底萨摩级二号舰近江号竣工。
设计思想:
一、优点
1. 最强的舰载火力!12门精度优良的45倍径的510mm毫米巨炮,以795mps的初速发射2.06吨的重型穿甲弹,最大射程达50千米,弹道性良好,在有校射机的情况下可以极大的提高有效射程及命中精度,以弥补在射速上的欠缺。穿甲弹装药为45kg,穿甲能力强大且精度优秀。高爆弹装药为220kg近矢弹即相当于一枚中型鱼雷(一式穿甲弹、零式通常弹、半穿甲高爆弹水下弹道均较为优秀),直接命中则相当于命中一枚近两吨的重磅炸弹。
2. 最强的防空火力!16门三年式2型20厘米50倍径炮E型(高平两用炮)、32门98式10厘米65倍径炮、144门五式4厘米60倍径高炮共计近两百门可用对空的火炮组成远中近三道密集的防空火力网,尽管20厘米副炮的防空效能不大,但性能极佳的10厘米防空炮群、仿制博福斯40mm而来的4厘米60倍径高炮群的防控效果实在不容忽视,144门4联装40mm高炮以较高的初速和较好的性能可在集群来袭时交织层密不透风的防空火力网,使敌机难以靠近。
3. 最稳定的海上射击平台。本舰拥有深达11.8米的满载吃水和48米的舰宽,周期为18秒缓慢而从容的横摇,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火力平台,优秀的适航性,高海况下也能保持舒适、稳定, 能在最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开火。
4. 载机量大。最多可搭载共计36架经改装(机翼可折叠、可抛弃式浮筒等)的水上飞机,三种水机可以从不同层面加强本舰的战力。
5. 最长基线的舰用测距仪。依托巨大的主炮塔和舰体尺度,主司令塔顶部布置了1部20米基线测距仪,三座主炮塔各布置1部18米基线测距仪。
6. 最高的测距塔。依托巨大的舰体尺度,布置了世界最高的主桅楼。主桅楼上的20米基线测距仪高度为45米,搜索雷达高度为48米。
7. 最厚重的装甲。舷侧主装甲带都安装了430mmVH装甲,三座主炮塔全部前置极大地缩短了弹药库的防御区域,主装甲带长144米却覆盖了整个弹药库与动力舱。中段水平甲板也覆盖了100mm装甲。在第三甲板位置,还安装了第二层150-315mm水平装甲,构成了对舰体核心舱室的第二道防护。主装甲带希望能在正常交战距离抵御美国457mm火炮,采取重点防护的水平装甲希望能在超距离炮战中抵御美国457mm火炮。
8. 最强抗雷性。本舰每侧拥有深达4米加强的TDS结构和合计220mm的舱壁加强装甲。水中能抵御日本的九三式61糎魚雷(装药490kg)。
二、缺点
1. 体量庞大、吃水较深。近300米长、近50米宽的庞大舰体,加上满载吃水深12米,战斗时(尤其遭遇空袭),总是会以及其硕大的身姿出现,是一个极好辨认的目标,无疑巨大的身形被鱼雷命中的几率也会更高。作战、停泊、维修范围也有限制。
2. 造价昂贵。每艘萨摩型戦艦的造价战时折合为约为1.6亿美金(日本人工成本较低,在此有些折算,SPS报价:1.97亿美金),计划投资建造四艘该型舰。
3. 配套设施需要新建或较大规模改造。新建350米级大型船台座、干坞一座。
4. 航速偏低。经过努力尽管比大和的航速高了1节左右,但仍无法达到与主力航母编队高速航行的速度,几乎同时竣工的衣阿华号战列舰航行速度达到31节,如海上交火的话阵位容易被动。
5. 副炮及高炮位置集中。空间较为狭小。
6. 研发成本高。51厘米炮研发、实验也经过了不少失败和各种磨练。还有诸多的新型配备的改进型设备的研发都困难重重(如锅炉、大马力轮机、电探等)。
战斗经历概述:
1944年10月 萨摩号与大和、武藏一同参加“捷1号”作战计划。
2014年7月17日 战斗经历好难编............................
Satsuma class battleship
February 1943
艦名:萨摩型戦艦
首舰下水时间:1942
首舰竣工时间:1943
建造船厂:吴海军工厂 首舰: 萨摩号
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 二号舰:近江号
大神海军工厂 三号舰
大神海军工厂 四号舰
基本数据
全 长:298.57米
水线长:285米
全 宽:48米
水线宽:44
型 深:21米
全 高:74米(从龙骨处算起)
舰桥高:52米(从龙骨处算起)
吃 水:10.6米(标准)、11.3米(正常)、11.8米(满载)、12.9(最大)
方形系数:0.572(正常吃水时)
长宽比:5.94 : 1
排水量:空载77,375 吨;标准83,197吨;正常89,217吨 ;满载 94,033吨;超载101,850吨
航 速:28节(高海况下不低于26节)
续航力:18节/8700海里
稳心高:4.2 m
横摇周期: 18 秒
全舰成员:设计编制3,355人(其中:军官176人,士兵3179人)
重量分配
舰体:31,092 吨
装甲:31,136 吨
动力:4,840 吨
武器:11,843 吨
弹药:3,885 吨
补给:1,800 吨
燃油:10,780 吨(满载)
动力及电力:180000
轴马力 8
座舰本式改进型高压高温重油专烧锅炉,4部舰本式齿轮传动汽轮机,
4轴4桨双舵,10
台各125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和
2台各25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总发电功率13000千瓦
舰载小艇:
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2艘
15米掌管交通艇1艘
11米将校用摩托艇1艘
12米军官及水兵用汽艇4艘
合计8艘
存放于舰尾的小艇格纳库中,格纳库向后方两舷外张,设有水密门,进行吊放和回收作业时可以打开,小艇通过上方的移动吊艇车移出船库。两舷小艇格纳库之间为机库。
航空设备:
后甲板水上飞机平台
机库
升降机:舰尾1部
弹射器:舰尾4座一式二号11型弹射器
起重机:舰尾1部大型起重机(可起吊二式大艇),后舰桥1部
舰载机:
水上飞机共36架
强风水上战斗机18架,晴岚水上攻击机12架,紫云水上侦察机、校射机6架
后甲板可停放川西二式大艇1架
武器:
主炮:98式45倍径51厘米炮 (正式名称:四十五口径九八式五十一糎砲)
四联装510mm L/45 ×3基 共12门
每炮备弹100发
一式穿甲弹 弹重2,060kg 装药51kg 65发/门 (后替换为新研发的超重穿甲弹)
(超重穿甲弹 弹重2,430kg 装药60kg 60发/门)
零式通常弹 弹重1,960kg 装药176kg 35发/门
含发射药全重3030吨
初速:发射穿甲弹时初速795米/秒(2,060kg一式穿甲弹最大装药量发射)
精度:35公里处全炮齐射散布300米
炮弹装填:半自动机械化装弹机,扬弹速度6发/分钟
射速:1.6发/分
最大射程:50,000米(2,060kg一式穿甲弹以45°角最大装药量发射)
身管寿命:150发(正常装药)
火炮底座/炮塔数据
穿深:
使用2,060kg一式穿甲弹
位置:前甲板中线布置,半背负式(一号主炮塔位于甲板高度最低处[萨摩级战列舰在设计上的特色之一就是其最上甲板从3号主炮塔基座前方的位置起向下弯曲,形成一个斜坡,从正面看去时尤其明显。这个斜坡与被称为“大和坂”和“武藏坂”的结构相同,究其原因是出于降低二三号炮塔的高度、舰身轻量化和降低舰身前部重心的考虑],二号主炮塔依托升高的甲板比一号炮塔高出半个身位,三号主炮塔比二号主炮塔高出2/3个身位布置,二、三号炮塔炮身呈+10度放置,三号炮塔比一号炮塔高出一个炮塔身位)
副炮:三年式2型20厘米50倍径炮E型(高平两用炮)
双联装203mm L/50 ×8基 共16门(每炮备弹250发,含发射药全重648吨)
初速:发射穿甲弹时初速835米/秒
炮弹装填:直送式扬弹机,扬弹速度8发/分钟
射速:4-6发/分
最大射程:29,400米(以45°角发射)
穿深:
使用125.6 kg穿甲弹
位置:中部甲板两侧布置,两侧各4基
防空炮:98式10厘米65倍径炮
双联装100mm L/65高炮 ×16基 共32门(每炮备弹400发)
初速:发射穿甲弹时初速1000米/秒
炮弹装填:两个半自动机械化装弹机,最大扬弹速度20发/分钟
射速:15-21发/分
最大射程:45°射程19,500米,90°射高14,700米(使用13千克高爆弹时)
身管寿命:400发
位置:中部甲板上层建筑平台两侧布置,两侧各8基
防空机炮:五式4厘米60倍径炮
四联装40mm L/60防空机炮 ×36基 共144门
初速:900米/秒
射速:150-160发/分
身管寿命:8500发
装甲:
主装甲带长144米,占水线长度的50%
舷侧装甲带 430mmVH(6米高)倾斜20度
舰尾机库舷侧装甲: 220mmVH
第一主水平装甲 100mm MNC
第三主水平装甲动力舱段 150mm MNC
第三主水平装甲弹药库舱段 315mm MNC
首尾露天水平装甲 无装甲
尾部主水平装甲 无装甲
TDS装甲:220-100mm NVNC
内部纵向装甲:30mm
内部横向装甲:30mm
主指挥塔:立面500mm、顶400mm、底100mm
主炮塔:正640mmVH、侧270mm、顶350mm、背190mm
主炮座上部:560mm
主炮座下部:280mm
副炮塔:正25.4mm、侧25.4mm、顶25.4mm、背25.4mm
副炮座上部:155mm
副炮座下部:50mm
火控:
20米基线测距仪1部(前司令塔顶一部)
15米基线测距仪1部(后司令塔顶一部)
18米基线测距仪3部(主炮塔各一部)
十四年式8米基线合象式测距仪2部(两侧第三座副炮塔各一部)
22型对海电探
21型电探(改进型)
13型对空电探
反舰搜索雷达2部(后司令塔顶一部,主桅楼顶一部)
反舰火控雷达2部(主桅楼顶两侧的悬挑结构上)
探照灯8部
零号水下听音器4部(舰体两侧各两部)
反潜声纳1部(球鼻型舰首内,可探测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