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2-9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Soleil 于 2011-2-9 00:32 编辑
继续填坑。
首先理一下前两天的思路。
从17世纪中叶战列线战术被确立,直至19世纪初纳尔逊在特拉法加之战围歼法西联军,海军战术发生了若干次转变。
在第一英荷战争前期,特龙普与布莱克往往在上风率舰队顺风而下,冲入敌阵,顺风发动攻势是彼时的标准战术。而当战列线战术被确立之后,阵型中的舰艇转而采取相对逆风阵位(侧前吃风),以战列线阵型相互炮击;位于上风的舰队虽然可以利用顺风完成接敌,但在敌前变阵后依旧要恢复侧前吃风的航向。
与此同时,以战列线阵型冲入敌阵、分割敌军的前提不再是乱战时代的占据上风位置,而应当占据下风位置。在第二、第三次英荷战争中,战列线突破都是由下风发起的(将敌舰队以炮火击溃随后追击实施近战的情况不包括在内),而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第一本海军战术著作——同时也是史上最优秀的著作之一——的肯定。
而在17世纪末,战列线突破战术在海军战术的演进中逐渐成为了仅仅理论的可能。英法两国海军信号系统将进行此类机动的信号删除,而将战列线炮击确立为标准战术。在这一战术标准中,舰队的一切行动皆需司令官信号及官方作战条例为据,各分舰队司令不再具有进行自行决断的权力,第二、三次英荷战争中各分舰队以各自战列线战成一团的场景亦不再出现。此后,直至美国独立战争,被马汉称为“阅兵式”的战术成为绝对主流。
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又一场突破战列线的精彩作战出现在圣徒岛海域。事实上,在此之前,在罗德尼与戴吉尚的作战中便出现过尝试突破敌战列线的企图。但这两个战例皆建立于敌方战列线业已遭到破坏时:前者的情形业已说明,而后者则是罗德尼采取缩小战舰间距集中攻击敌军一部,致使其一艘战舰脱离战列线之时。在后者的情形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艘法国战舰及时填补上了战列线上的漏洞,而此时罗德尼就不敢再突破其战列线;与此同时,罗德尼的下属无法正确执行其命令,亦是失败原因之一。
受圣徒岛之战的影响,独立战争后,一位从未在海军中服役过的英国人约翰·克拉克提出了上风战列线突破分割围攻敌军一部的战术,而采取这一战术的前提恰是赋予下级军官自行决断的权力。法国革命战争爆发后,豪勋爵在六月一日战役中采取各舰多处穿插敌阵的战术,而纳尔逊则在阿布基尔海战中突破了法军静态的战列线,进而在特拉法加之战中取得著名的胜利。于是,上风战列线突破战术随着这些著名战役再次成为海军战术的主流;但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人认为这一战术必须在特定时刻方能使用。
所以,我们的关键要点正是如下两处;正是这两点,使得纳尔逊式的上风战列线突破成为可能:
1-风向与进攻位置的变化
2-从各分舰队的相对自由行动权到保持战列线指挥的一致,再到各舰相对自由
第一点体现的,是造船技术的进步,而第二点体现的,则是军官素质的改善与军事制度的演变。
简言之,战列线战术的出现既是对彼时军事技术的适应,更是对海军指挥的制度化、规范化。因为这些特质,这一战术极大增强了海军的战力;但与此同时,它亦受制于这双方面的条件。
明天继续填坑,将从这两个变量着手,谈谈以上所述的海军战术演变。
(P.S. 今天填坑填得比较水,一整天陪GF逛街去了,腰酸背痛中,原谅则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