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楼主: LeSoleil

[原创连载] 也谈战列线突破(挖坑)

[复制链接]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2-8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风帆战列舰的射击区域也至少是一个矩形的范围(按你不能旋转的设定),后几等的快速帆船要先跨越这个区域(速度优势也不大),再转向,一旦停留在这个区域,就没有悬念地被轰掉。。
我曾经试图抓住星辰,现在,我死了。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家方舟 发表于 2011-2-8 14:55
根据历史悠久的海盗文化,使用连弹足可以将各国强大的舰队消耗近半,以小型舰快速优势再加以连弹强大的攻击 ...

异想天开。
话说,如果要讨论此类架空问题请另外开贴,不要在这贴里扯。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且对某人的异想天开作一驳斥。
1-直至18世纪中期,巡航舰无法装备18磅以上的火炮,因为重心稳定性等问题。宪法号倒是装了24磅,但这实在算不上小型舰艇。
2-链弹并不能远程射击。法国人的远程下风战术使用的是实心弹打击敌方帆索,中近距才上链弹。
3-战舰火炮可轻易击穿巡航舰,反之则几乎不可能。若要巡航舰远程以实心弹攻击敌舰,则敌舰的炮击可以压倒你;若近程发射链弹,在进入有效射程前便被射穿。战列线的火力是绵延一线。
4-任何海军战术著作皆认为轻型舰艇应位于战列线之后,用于战斗后期追击或接近纵火,根本不可能与敌完好的战列线对炮。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骑士铁十字勋章纪律委员全球架空纪念章装甲精英提督之心

发表于 2011-2-8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皇家方舟 的帖子

所以才更需要天才。。。。。。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Soleil 于 2011-2-9 00:32 编辑

继续填坑。

首先理一下前两天的思路。
从17世纪中叶战列线战术被确立,直至19世纪初纳尔逊在特拉法加之战围歼法西联军,海军战术发生了若干次转变。
在第一英荷战争前期,特龙普与布莱克往往在上风率舰队顺风而下,冲入敌阵,顺风发动攻势是彼时的标准战术。而当战列线战术被确立之后,阵型中的舰艇转而采取相对逆风阵位(侧前吃风),以战列线阵型相互炮击;位于上风的舰队虽然可以利用顺风完成接敌,但在敌前变阵后依旧要恢复侧前吃风的航向。
与此同时,以战列线阵型冲入敌阵、分割敌军的前提不再是乱战时代的占据上风位置,而应当占据下风位置。在第二、第三次英荷战争中,战列线突破都是由下风发起的(将敌舰队以炮火击溃随后追击实施近战的情况不包括在内),而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第一本海军战术著作——同时也是史上最优秀的著作之一——的肯定。
而在17世纪末,战列线突破战术在海军战术的演进中逐渐成为了仅仅理论的可能。英法两国海军信号系统将进行此类机动的信号删除,而将战列线炮击确立为标准战术。在这一战术标准中,舰队的一切行动皆需司令官信号及官方作战条例为据,各分舰队司令不再具有进行自行决断的权力,第二、三次英荷战争中各分舰队以各自战列线战成一团的场景亦不再出现。此后,直至美国独立战争,被马汉称为“阅兵式”的战术成为绝对主流。
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又一场突破战列线的精彩作战出现在圣徒岛海域。事实上,在此之前,在罗德尼与戴吉尚的作战中便出现过尝试突破敌战列线的企图。但这两个战例皆建立于敌方战列线业已遭到破坏时:前者的情形业已说明,而后者则是罗德尼采取缩小战舰间距集中攻击敌军一部,致使其一艘战舰脱离战列线之时。在后者的情形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艘法国战舰及时填补上了战列线上的漏洞,而此时罗德尼就不敢再突破其战列线;与此同时,罗德尼的下属无法正确执行其命令,亦是失败原因之一。
受圣徒岛之战的影响,独立战争后,一位从未在海军中服役过的英国人约翰·克拉克提出了上风战列线突破分割围攻敌军一部的战术,而采取这一战术的前提恰是赋予下级军官自行决断的权力。法国革命战争爆发后,豪勋爵在六月一日战役中采取各舰多处穿插敌阵的战术,而纳尔逊则在阿布基尔海战中突破了法军静态的战列线,进而在特拉法加之战中取得著名的胜利。于是,上风战列线突破战术随着这些著名战役再次成为海军战术的主流;但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人认为这一战术必须在特定时刻方能使用。

所以,我们的关键要点正是如下两处;正是这两点,使得纳尔逊式的上风战列线突破成为可能:
1-风向与进攻位置的变化
2-从各分舰队的相对自由行动权到保持战列线指挥的一致,再到各舰相对自由

第一点体现的,是造船技术的进步,而第二点体现的,则是军官素质的改善与军事制度的演变。

简言之,战列线战术的出现既是对彼时军事技术的适应,更是对海军指挥的制度化、规范化。因为这些特质,这一战术极大增强了海军的战力;但与此同时,它亦受制于这双方面的条件。

明天继续填坑,将从这两个变量着手,谈谈以上所述的海军战术演变。

(P.S. 今天填坑填得比较水,一整天陪GF逛街去了,腰酸背痛中,原谅则个……)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2-9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owaii 的帖子

即使可以,角度也不会太大(自认我多余
走了就是走了。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2-9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脱壳穿甲弹 的帖子

即使已经向其瞄准射击,但命中率极低,使用连弹命中率则会相对高些,《命中率差不多会与敌舰的火炮齐射持平》(所以我才说小艇又再次转向航行)
走了就是走了。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2-9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皇家方舟 的帖子

虽然角度不大,但是考虑到小艇要面对一整列舰艇的炮火,来个火力覆盖就行了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2-9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皇家方舟 的帖子

链弹的射程劣势如何弥补?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1-2-9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家方舟 发表于 2011-2-9 11:50
回复 脱壳穿甲弹 的帖子

即使已经向其瞄准射击,但命中率极低,使用连弹命中率则会相对高些,《命中率差不 ...

链弹的主要攻击目标应该是帆,如果只是舰体杀伤力反而不够,这样以来,命中率反而比不过战列舰上的排炮。。。
我曾经试图抓住星辰,现在,我死了。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2-10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owaii 的帖子

本人作战技巧之欠缺已经暴露无疑
走了就是走了。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谈海军技术与战术演进。

海军战术中最佳航向的变化,体现出的是帆船技术在17至19世纪的逐渐演变。这种演变若是与后世铁甲舰初创时的数年一大变比较,自然是缓慢得多的;然而在200年的大背景中,这些变化依然是明显而易于觉察的。

首先,最为重要的当然是船只体积的变化。可以说,大型侧舷列炮战舰是战列线战术出现的前提,而战列线战术则进一步促进了战舰体积的膨胀。自无敌舰队之战后,长程火炮成为海战的绝对主力。大型战舰意味着更多更重型的火炮,意味着更为强大的火力;但与此同时,早期的大型战舰往往机动能力低下,在乱战中不仅作战不便,也极易被敌军轻便灵活的纵火船袭击。
例如,建于1637年的著名的海上君王号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起到的仅仅是存在威慑的作用,而并不敢冒险杀入敌军舰群,与敌舰捉对厮杀。
尽管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时期还并不存在后世所谓的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甚至连50炮以上的军舰都少得可怜,但英国海军的舰只依然拥有体积与炮力的优势。主要原因有二:1-自亨利八世以来,英国政府建立了海军官方造船厂,拨款建造专门用于海战的军舰。这些军舰毕竟比武装商船的炮力强许多。2-荷兰海港位于水浅且暗礁密布的须德海沿岸,荷兰武装商船普遍较小,无法搭载重型火炮。事实上,直至第二次英荷战争时期,荷兰舰队的主力火炮仍停留在18磅。
当英国人也已具备炮力上的优势,同时在乱战机动中又处于不利地位,采取一种扬长补短的战术便是情理之中了。而以连绵的侧舷炮力阻止灵活敌舰接近我军的战列线战术恰是如此。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英国海军在1653年战斗指导中提出战列线战术,并非在英荷战争中失利所致——在盾哥尼斯海战之前,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即使在乱战中亦能取得胜利;而盾哥尼斯海战,则是在荷兰海军取得全面数量优势之下的唯一失败,而且损失较之前荷兰的失败小得多。英国人的动机,一是纯战术意义上的扬长补短,另一是之后会谈到的海军制度上的考量。
此后,战列线+大型战舰成为了海上战场的绝对主导。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充当花瓶的海上君王号,在第二、第三次英荷战争,乃至日后的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中都大放光彩,作为战斗舰队的旗舰出现在战场上。而在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后,英国海军大臣佩皮斯制定出重振皇家海军的“三十舰计划”,ship of the line一词正式出现于历史舞台。战舰的体积在一个世纪多内迅速膨胀,吨位的极限由17世纪前期的2000吨增长到18世纪后期的5000余吨。其间,火炮的数量与重量亦不断增长,甚至将纵火船完全赶出了海战的舞台——让纵火船冲向一艘敌舰,在敌方强大的炮火面前,已经不再可能了。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战舰体积的膨胀并未导致战舰机动性的下降——例如,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对缴获的法国海洋级战列舰如此评论:这艘战舰灵活得像一艘巡航舰。而海洋级的重量已经达到5000吨。恰恰相反,在海军战术中,我们发现的反而是机动性的增强——如前文叙述的。这便涉及海军技术在第二个方面的变化,即船舶设计与技术之上。

(我又有点累了……明天继续)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隔了10天再来写一段……

上次扯到战列舰时代船舶设计上的演进,主要指的是在船舶操作方面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战舰设计与建造的正规化。
17世纪前期,各海军国家战舰的设计建造往往是承包给私人完成的。接到任务的设计师把要造的战舰按照其指标设计出来(如果认真一些——像英国人——还会做个木质小模型),然后交给私人船厂的工人们去建造。这时,战舰的设计好坏完全取决于设计师本人的构想与经验(此时,数学与物理学尚未成为战舰设计的必要学问),而将设计转换为实体战舰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末,海军造舰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此以引领世界战舰设计潮流的法国为例。1670年代,法国在几位海上经验丰富的将领的推动下建立了造舰监察制度。一艘战舰的设计需经过造舰监察(海军军官)、设计师与木匠的共同讨论方能确定,极大改善了战舰建造的混乱局面。同时,唯理主义哲学的盛行使得以数学、物理学讨论船舶设计的书籍大批出现,在科学指导下的新设计很快胜过了凭经验的旧设计。通过对线形的推导与优化,船只的航行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可对比18世纪中期经验主义盛行的英国:当法国最优秀的74炮战舰出现时,英国官兵正在遭受设计最为糟糕的80炮战舰的折磨……)
到18世纪后期,战舰已经实现以某一足够完善的设计为标准进行多艘的建造;战舰设计师不再单独承包业务,而更多的是共同为海军服务。例如,Jacques-Noel Sane设计的诸型战舰便作为标准设计不断复制;直至1840年代,这些战舰优秀的设计依然没有过时。事实上,18世纪后期的战舰设计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2-技术的进步
说老实话,对这一节我并没有太深的理解,只能泛泛的说一下,有错误劳烦指出。
较之17世纪前期,18世纪后期的战舰主要有如下变化:

1-帆数及其面积有明显增加;尤其是纵向的支索帆,使得战舰能适应更为多样的风向;
2-操舵由笨重垂直舵柄改为舵轮,使得调整航向更为方便灵活;
3-收帆索的数量有了明显提高,使得水手能够通过调整风帆面积而较为精确地控制航速;
4-后桅驶风杆的出现,使得战舰能及时、灵敏地应对风向的变化;
5-高耸的尾楼不断降低,最终与舷墙持平;舰尾华丽而沉重的浮雕被一再简化;这些举措优化了战舰的重心位置,减轻了多余负担,使之更为灵活。
最后一点即战舰线形的不断优化,在之前对造舰设计的演变中已经提及。

今天就胡扯这么多吧……下次该写写约克公爵的战斗指导了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4-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贪得无厌之风帆小白在此,求下文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银星勋章荣誉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巨炮万岁 发表于 2011-4-29 22:16
贪得无厌之风帆小白在此,求下文

哎,这文写得杂乱无章,该表示的也没表示清楚。其实谈这个话题最好还是结合具体一次海战的完整经过……现在木有精力
「置酒上方,烽火未熄,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4-3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坑填满后 最好来个总的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2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学习,风帆时代真的不了解

军士长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1-5-2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子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什么战术有利就用什么,永远也不会有通用的万能战术。
至于能否知道该用什么战术,那就要看指挥官的能耐了。
我乃海上君主,率王者之师,所向无敌!

列兵

发表于 2012-2-21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L'Soleil 发表于 2011-2-8 18:11
且对某人的异想天开作一驳斥。
1-直至18世纪中期,巡航舰无法装备18磅以上的火炮,因为重心稳定性等问题。 ...

护卫舰还有个作用是在战列线非交战侧充当指挥信号中继……

列兵

发表于 2012-2-21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家方舟 发表于 2011-2-9 11:50
回复 脱壳穿甲弹 的帖子

即使已经向其瞄准射击,但命中率极低,使用连弹命中率则会相对高些,《命中率差不 ...

链弹的命中率?你在搞笑?

由于链弹的自旋消耗能量导致威力下降,重心和旋转方向不稳定导致精度下降,所以链弹才会变成只能射击帆缆这种“巨型”目标的弹种。

另外,由于铁链/连杠不能做的太重,受强度限制链弹长度通常为实心弹口径的4~5倍以内。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21:39 , Processed in 0.0233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