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楼主: zzx1314

【重口】那年那船那些艏艉

[复制链接]

列兵

九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1-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battler 发表于 2014-10-31 14:23
这是共鞍炮架,一个炮塔里所有火炮都装在一个炮架上共同俯仰,优点是可以缩小炮塔体积,减轻重量,但是炮 ...

这样的设计方式是在什么因素/背景下(妥协?)的产物?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匹兹堡很霸气,真的没有舰艏又能怎么样嘛...   ?
也或许是无奈之举,有条件还是要补上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x1314 于 2014-11-11 21:22 编辑

断掉船艏,首先是航行安全,再者是入坞修理的时间。匹兹堡的霸气是建立在水密性完好上的,匹兹堡是台风中受损,与战损并不一样。
图中2艘都有水密性的补丁,以抵挡海浪的冲击,预防水密性失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匹兹堡断掉的艏部残骸依然有水密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上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1-8 0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zzx1314 发表于 2014-11-6 22:40
匹兹堡断掉的艏部残骸依然有水密性

捞回去继续用?!

一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4-11-8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mathewwu 发表于 2014-11-1 11:58
美国标准BB只有内华达和宾西两级的三联主炮是共鞍的。NW炮塔定义按美式分类法,凡是Two/Three gun表示不 ...

原来如此,谢指教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x1314 于 2014-11-8 20:36 编辑

战损条件下,破坏是无法预知的,断截口处的隔舱有水密失效,又或不足以直面海浪冲击等潜在风险
补漏神教和抽水机神教处理起来或许很棘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x1314 于 2014-11-8 20:39 编辑

之前贴出的为檀香山号与明尼阿波利斯号受损的官方照片,都同为船艏非核心区的断艏案例。
注意船艏处塌陷,水线上下舱室均不存在水密性。断截处没有彻底撕掉,是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状态。残骸重量的这个多余包袱依然存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x1314 于 2014-11-11 21:22 编辑

再回到明尼阿波利斯号上,注意断截口处的进水范围标识,联系上面,如果战损条件下失去船艏,断截口处的水密隔舱壁被爆炸蹂躏之后再直面海浪冲击,没可能再现无艏匹兹堡的闲庭信步。

再特别注意gasoline tank标识处,这里很有意思。
这个汽油桶可以解读为有意达到一个类似爆炸螺栓的效果。
还可以解读为,汽油桶这种易燃易爆不能放置在核心区内。
你更倾向哪边,就仁者见仁了。
这里要说的是,“爆炸螺栓”的效果并不好,没有彻底分离艏部残骸,这个汽油桶在油气外泄后爆燃后迅速被海水淹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x1314 于 2014-11-9 21:57 编辑

横隔壁及水密门完好下,脆皮级的驱逐舰同样威武霸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祭出威武霸气的新奥尔良,2号炮塔前的艏部完全斩断。能否从这个断艏现象判定其设计目的就是断艏减负、一了百了呢? 不能,原因很简单,从核心区的1号炮塔断掉的设计方案,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祭出新奥尔良目的是引出龙骨这个东西。
注意图中,弹药库爆炸后原1号炮塔下的龙骨、肋骨、底板等构造依然连接主船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x1314 于 2014-11-10 22:02 编辑

注意檀香山残留的突出部,很神奇的断裂,不是从上至下的1字贯穿断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x1314 于 2014-12-7 22:05 编辑

马岛战争中艏部塌陷的菲尼克斯,这种级别海浪产生的外力没有将艏部彻底撕扯掉,而照片中的海况是很常见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这货被撞后残留的艏部,也是由工作舰派人下水切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x1314 于 2014-11-23 18:00 编辑

这里做个小结
艏部损坏一般要多长时间修复呢,以纳什维尔为例,这货在干船坞从8月20日待到10月6,至10月29日完成大修。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高海况下由于强度冗余不足,即使没有斩艏,类似纳什维尔这类的艏部严重变形,首先是任务还能否胜任,二来返港维修的路程要花时间,最后入坞修理又是时间。
反之,强度冗余高了,依靠丧失浮力后的自重自行脱离主船体的意图便无法达成,很是纠结、矛盾,那么借助外力如何呢?
前面贴出了明尼阿波利斯的损伤报告,其中艏底部汽油桶没有起到爆炸螺栓的脱离作用。龙骨依然连接船艏残体。包括檀香山、最上也都在水下将龙骨部分切割断。
檀香山的船坞损伤照也显示出底部支撑结构强度很好。而且新奥尔良的主弹药库殉爆后也有残留的龙骨等结构,再联系马岛战争中的菲尼克斯艏部坍陷时的海况。要么超级台风,要么核爆,要么主弹药库殉爆,否则通常情况的外力不足以做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我个人观点,断艏减负只是理想化的美好愿景,实际效果不靠谱。艏艉部分还是尽量保证强度,否则出勤率就呵呵了。(米帝重巡貌似艉部要比艏部结实)
做为国之重器的战列舰,各国主观上必定期望有稳健的发挥,艏艉的非核心区域的结构强度更不会弱到无法承受高海况。
欧系战列舰艏艉非核心区布局,根据自身需求
1、平甲
2、穹甲
3、水线装甲
三种方案里,各国或单选、或多选。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舰队决战用途的战列舰,艏艉布局采用平甲、穹甲为宜。如图所示,水线下受创保证储备浮力,水线上受创保证保证浮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x1314 于 2014-12-8 22:43 编辑

艏艉布置的次装甲带呢,无外乎未击穿、击穿两种情况。
1、未击穿情况
60-80mm厚度区间的舷侧装甲,可以有效抵御驱逐舰、轻巡洋舰的6英寸以下穿甲弹的骚扰,利用航向摆角度可面对8英寸穿甲弹,还可免于更大口径的HE洗礼。

2、击穿情况
面对强力的如本子155、棍子203,摆角度还能应对前者,后者或许只能拼人品,期望弹体穿甲后被损坏得不能起爆。
在击穿情况下其意义在于保全水线完整性, 穿甲后只会在次装甲带留下弹洞,不会有大面积破洞,从堵漏神教的角度看必定前者是首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禁止访问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zx1314 于 2014-12-8 22:22 编辑

再对比这张马萨诸塞的图,对堵漏神教而言真的天差地别。
隔舱壁、船壳还是要需要厚度,目的不是防穿,而是防爆以保证构造完整性,使堵漏神教、抽水机神教有用武之地,有利于损管作业。实例就是刷分神器俾斯麦虽被14英寸中破后出现尴尬的纵横倾,但出动断腿专业户剑鱼才得以留下首相大人。

马萨诸塞红圈处为补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4-12-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12-8 14:59 编辑
艏艉布置的次装甲带呢,无外乎未击穿、击穿两种情况。
未击穿情况,
60-80mm厚度区间的舷侧装甲,可以有效抵御驱逐舰、轻巡洋舰的6英寸以下穿甲弹的骚扰,利用航向摆角度可面对8英寸穿甲弹,还可免于更大口径的HE洗礼。
击穿情况,
面对强力的如本子155、棍子203,摆角度还能应对前者,后者或许只能拼人品,期望弹体穿甲后被损坏得不能起爆。
在击穿情况下其意义在于保全水线完整性, 穿甲后只会在次装甲带留下弹洞,不会有大面积破洞,从堵漏神教的角度看必定前者是首选。

舰艏轻防护区有一定的意义,但楼主还是先去研究研究实际的数据再来下结论吧,光看着图片抒情,是要被历史车轮淘汰的。

1)二战时期德国海军的设计,水线附近并无水平装甲,既舰艏的水密性是只靠水线装甲带来防护的,沙恩是70mm,俾斯麦是60mm,H-39同样是60mm(鱼雷区是150mm)。至于50mm的露天甲板,既未延伸到舰艏,也无助于保护水密性,目的只是单纯的起到抵挡高爆炸弹的作用,与大和级的艏艉艏楼甲板上布置的35-50mm的CNC装甲,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2)60-70mm的舷侧装甲,完全不足以阻挡巡洋舰级别的炮弹,如15cm SK C/25在15km上的穿深为68mm/Wh,15.5cm 三年式在15km上的穿深则为99mm/NVNC,后者即便在带有一定航向角度情况下依然能击穿60-70mm的装甲带。至于8英寸级别,20.3cm 三年式在15km上的穿深为155mm/NVNC,20.3cm SK C/34在15km上的穿深更是有186mm/Wh,凭60-70mm的装甲带,就不要痴心妄想了。

3)大口径的高爆弹,根据德国海军自己的实验,28cm SK C/34型发射的315kg高爆弹,在550m/s着速(对应15.1km距离)下,可以炸穿50mm的装甲板,并留下直径1700mm的穿孔。若是面对1900磅重,且设计时就要求有一定的对抗轻装甲和混凝土能力的美国16英寸高爆弹时,60-70mm的装甲带,恐怕也是没用的。

4)在被穿甲弹击穿的情况下,无论是有薄装甲还是没有薄装甲,船壳上留下的始终都是一个直径不大的穿孔,且由于船壳未必能激发穿甲弹的引信,所以穿甲弹有一定概率发生无害通过。即便船壳激发了引信,由于舰艏部分宽度较小,穿甲弹也有很大概率会在从另一侧船壳穿出并落入水中后再爆炸。因此在对抗穿甲弹时,舰艏无防护的设计并无大问题。反倒是有装甲带的设计,其另一侧的装甲带倒是有可能把炮弹挡下来,使其在船体内爆炸,如此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破坏。

5)60-70mm的舰艏装甲带真正能发挥作用,是在对抗驱逐舰炮弹/巡洋舰高爆弹/大口径近失弹破片的时候。只有在这种对方炮弹破坏力不强的前提下,60-70mm这样的薄装甲才能发挥效果。

6)舰艏并不是核心区域,指望这样的区域能够抵挡同级别对手的穿甲弹,是不现实的。在吨位有富余的情况下,可以为其设置一定程度的装甲,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若是以为设置了那么些薄装甲带,就能抵挡各类炮弹,则是彻头彻尾的愚蠢想法。而若是连保证核心区域的防护程度的富余吨位都没有,那么给舰艏区域敷设装甲,就更是愚不可及的做法了,连脑袋和躯干都顾不上,哪来的闲心去关心四肢啊?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18:13 , Processed in 0.0218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