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12-8 14:59 编辑
艏艉布置的次装甲带呢,无外乎未击穿、击穿两种情况。
未击穿情况,
60-80mm厚度区间的舷侧装甲,可以有效抵御驱逐舰、轻巡洋舰的6英寸以下穿甲弹的骚扰,利用航向摆角度可面对8英寸穿甲弹,还可免于更大口径的HE洗礼。
击穿情况,
面对强力的如本子155、棍子203,摆角度还能应对前者,后者或许只能拼人品,期望弹体穿甲后被损坏得不能起爆。
在击穿情况下其意义在于保全水线完整性, 穿甲后只会在次装甲带留下弹洞,不会有大面积破洞,从堵漏神教的角度看必定前者是首选。
舰艏轻防护区有一定的意义,但楼主还是先去研究研究实际的数据再来下结论吧,光看着图片抒情,是要被历史车轮淘汰的。
1)二战时期德国海军的设计,水线附近并无水平装甲,既舰艏的水密性是只靠水线装甲带来防护的,沙恩是70mm,俾斯麦是60mm,H-39同样是60mm(鱼雷区是150mm)。至于50mm的露天甲板,既未延伸到舰艏,也无助于保护水密性,目的只是单纯的起到抵挡高爆炸弹的作用,与大和级的艏艉艏楼甲板上布置的35-50mm的CNC装甲,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2)60-70mm的舷侧装甲,完全不足以阻挡巡洋舰级别的炮弹,如15cm SK C/25在15km上的穿深为68mm/Wh,15.5cm 三年式在15km上的穿深则为99mm/NVNC,后者即便在带有一定航向角度情况下依然能击穿60-70mm的装甲带。至于8英寸级别,20.3cm 三年式在15km上的穿深为155mm/NVNC,20.3cm SK C/34在15km上的穿深更是有186mm/Wh,凭60-70mm的装甲带,就不要痴心妄想了。
3)大口径的高爆弹,根据德国海军自己的实验,28cm SK C/34型发射的315kg高爆弹,在550m/s着速(对应15.1km距离)下,可以炸穿50mm的装甲板,并留下直径1700mm的穿孔。若是面对1900磅重,且设计时就要求有一定的对抗轻装甲和混凝土能力的美国16英寸高爆弹时,60-70mm的装甲带,恐怕也是没用的。
4)在被穿甲弹击穿的情况下,无论是有薄装甲还是没有薄装甲,船壳上留下的始终都是一个直径不大的穿孔,且由于船壳未必能激发穿甲弹的引信,所以穿甲弹有一定概率发生无害通过。即便船壳激发了引信,由于舰艏部分宽度较小,穿甲弹也有很大概率会在从另一侧船壳穿出并落入水中后再爆炸。因此在对抗穿甲弹时,舰艏无防护的设计并无大问题。反倒是有装甲带的设计,其另一侧的装甲带倒是有可能把炮弹挡下来,使其在船体内爆炸,如此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破坏。
5)60-70mm的舰艏装甲带真正能发挥作用,是在对抗驱逐舰炮弹/巡洋舰高爆弹/大口径近失弹破片的时候。只有在这种对方炮弹破坏力不强的前提下,60-70mm这样的薄装甲才能发挥效果。
6)舰艏并不是核心区域,指望这样的区域能够抵挡同级别对手的穿甲弹,是不现实的。在吨位有富余的情况下,可以为其设置一定程度的装甲,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若是以为设置了那么些薄装甲带,就能抵挡各类炮弹,则是彻头彻尾的愚蠢想法。而若是连保证核心区域的防护程度的富余吨位都没有,那么给舰艏区域敷设装甲,就更是愚不可及的做法了,连脑袋和躯干都顾不上,哪来的闲心去关心四肢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