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5-2-21 23:05 编辑
衣阿华对自身主炮的设计免疫区是23,600码-27,400码,建成时的水准也大致如此
1944年换用新弹后免疫区下限应不小于28,000码,上限按当时美国人的算法(最保守算法)约为28,000码,按我自己的乐观估计则能顶到约30,000码
炮座和司令塔的免疫区与舰体大致相当,免疫区上限高于舰体(炮塔顶部和司令塔顶部都是7.25英寸)
--------------------------------------------------我是分割线--------------------------------------------------
至于命中率的话,衣阿华的主水平装甲的最大宽度约为100英尺,舷侧防护中Class A部分的高度是10.5英尺,Class B部分的高度是28英尺,合计38.5英尺(这是从侧面看的投影高度,而不是将装甲板平放后的高度)。
下图中,红色线即水平装甲宽度,橙色线即舷侧装甲高度,当黑色垂线部分的高度大于橙色垂线上端至其下端与黑色斜线相交处的高度时,即意味着击中水平装甲的概率大于击中舷侧装甲的概率了。
16" Mark 7发射2,700磅穿甲弹,25,000码距离上落角为21.12度,tan21.12度=0.386,即在超过25,000码的距离后,黑线高度就超过橙色线高度了,再考虑到实际会击中舷侧装甲的炮弹是落在橙色垂线上端至其下端与黑色斜线相交处的部分,因此实际的临界距离会更近。
不过这是舰宽最大处的情况,舰宽较窄的部分,击中水平装甲的概率会下降。另外由于除日本之外其他国家炮弹的水中弹能力有限,未必能打到靠近舰底的部分,因此实际的击中舷侧装甲的概率可能会比上述计算的低。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