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952
主题100
精华3
积分8856
金钱4804
贡献90
阅读权限255
注册时间2010-10-4
最后登录2024-12-27
在线时间2122 小时

中将
   
|
本帖最后由 owaii 于 2015-7-3 05:29 编辑
水线防御与水平防御力的取舍在一战后决定性地向水平防御倾斜,为了抵挡大角度命中弹和航空炸弹必须大厚度的水平装甲。而另一方面由于交战距离增大,命中数相对变少,因此水线被连续命中导致大量进水的情形相对来说也就可以不予考虑了。
由于水平防护甲板的覆盖面积和安装高度,加强水平防御所带来的重量代价是非常大的。大和蒙大拿这样的巨舰仅水平防御甲板总重就达到一万吨或更高。然而8-9英寸级别水平装甲或许依然不够保险。
面对35000码外射来的18寸超重弹,或者高空飞机投下的数千磅制导炸弹,难道就真的毫无办法吗?
作为被动防御,继续加厚装甲是唯一的选择。然而为了在可接受的吨位范围内实现而不变成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怪胎,就只能减缩防御面积。
减缩防御面积或者采用主炮集中布置(N3···纳尔逊,达因科特的思路),或者调整机组及上层建筑的舾装方针来将前后分别配置的主炮集中于舰体中央(金刚代舰平贺案)。
一整套机组的重量大约和一套主炮塔及炮座相当。然而大功率机组所占用的面积很大,因此如果不是纳尔逊那样的低速舰,采用前部集中布置将面临重量平衡上的困难。特别是在二战时代不仅需要炮战能力,还必须保证至少接近30节的高速度,而高速意味着问题更为突出。
高速舰动力舱面积与炮塔面积的直观对比(B65案)
在重量分配上,对高速舰采取以下做法,基本上是自寻死路,这也就是这类方案最后都成为空想的原因
(mayasan的丸杂志译文附图)
然则在军舰的重量集中于中部的情况下,为了重量平衡和线型对应的考虑,不仅需要放弃集中布置,而且有必要维持前后炮塔数相等或接近。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下面这段话了
A-140I=平贺造船中将强烈推荐,主炮一○门,三联装炮、联装炮各二座混载方案,前后联装炮、三联装炮各一座背负式配置(联装在下)。速度28节,续航力16节7200海里,防御力是安全战斗距离2万~2万7千米,公试排水量65010吨,吃水线长268米。
这个方案是前后均等配置联装炮、三联装炮,从重量分布方面、射法上被认为是有利的,但制造二种类主炮塔没有充裕的时间,转告不采用。
性能或许并不足够出色,但这个设计有非常好的改造潜力。在增大数千吨的前提下将主炮配置调整为50cm炮联装四座,同时尽量缩减防护区域来增加水平装甲,这就意味着真正划时代的火力和防御力。
至于非防御区过大带来的进水问题,完全可以用首尾水平装甲配合加强纵舱壁的思路解决,实现:
全水线长度基本阻绝近距离入射大口径炮弹,各种角度入射的中小口径炮弹(除水中弹),及俯冲投掷的各类航空炸弹穿入水线下船体;而加强纵舱壁和外侧液舱同时兼顾防雷需求。
最后,在水线处使用加厚船壳来阻止至近弹的弹片。
达因科特-平贺让,二圣相传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不取巧,不开挂,不超重,不翻船。战力不减弱,强度留冗余。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