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1936年6月,这样一艘“受限制”的35000吨战列舰的草图已经准备好了,它有三座三联装406毫米的炮塔。第四设计局提出了一种方案,其主炮塔以金字塔形排列布局,类似于英国战列舰“纳尔逊”号,中间的炮塔(B炮塔)高于末端的炮塔(C炮塔);而第一中央船舶设计局提出了另一个方案,但主炮塔的布局和第四设计局一样,均为“纳尔逊”式。 与技战术任务书上所要求不同的是,两个设计局均舍弃了130毫米多用途副炮,转而使用反雷击炮(第四设计局采用四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的设计而第一中央船舶设计局采用六座双联装155毫米副炮的设计)和远程防空炮(不同方案的炮座数量分别为六座与七座双联装100毫米防空炮)替换了它。在第四设计局的方案中,战列舰侧舷防护为垂直的380毫米主装甲带;而在第一中央船舶设计局的方案中,由于主装甲带向外倾斜7°,故其等效厚度与第四设计局方案类似,实际厚度约为350毫米。 在鱼雷防护方面,第四设计局采用的是意大利的普列塞-布伦纳鱼雷防护系统,该系统由一面坚硬的弯曲防雷装甲所包覆,在内部防雷装甲之间是一个中空圆筒;第一中央船舶设计局采用的是美式鱼雷防护系统,有复数个垂直的纵向舱壁,舰身的大部分则设计了至少三层的装甲防护。两个方案均有一个椭圆形的水下部分与极长(超过舰体四分之三长度)的燃油舱。 在讨论战列舰“草图”时,经过多次激烈的争论,“纳尔逊”式的布局被大多数海军专家“出于战术原因”以及堪忧的生存性而被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