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6
主题6
精华0
积分18
金钱0
贡献0
阅读权限10
注册时间2023-6-26
最后登录2024-7-25
在线时间3 小时

列兵

|
Ruge, Friedrich (1953) "German Naval Strategy During World War II,"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 6 : No. 5 , Article 2.
Hansen, Kenneth P. (2005) "Raeder versus Wegener—Conflict in German Naval Strategy,"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 58 : No. 4 , Article 8.
在凡尔赛和约第190条失效前,德国用于替换六艘老式战列舰的新舰不能超过一万吨排水量。在传统思维上这必然是一种重装甲,慢速,只能岸防的军舰,但泽克选择了较轻装甲,快速,较适合公海的柴油动力舰,也就是三艘德意志级,它应该要比当时几乎所有更重的舰只快,也应该要比当时几乎所有更快的舰只强,巡航距离也远超当时几乎所有的巡洋舰和主力舰。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就可以通过大西洋破交来迫使法国用大部分舰队去保护商船,这样德国的海上运输线就会畅通无阻。但从当时的角度看,高续航力是有利于长期保持航速优势,用“打了就跑”的战术打破法国巡洋舰对德国港口可能的封锁。至于与英国交战,从元首到海军,在1938年之前这还是不可想象的。德意志级本身就破交来说,在柴油机故障和远海适航性上也有一些指责。
到英德海军协定之后,鉴于外国快速战列舰的发展(尤其是法国敦刻尔克级),德意志级又不够快了,而且火力也不足。但德国能让20000吨舰开到30节的柴油机还在试验阶段,沙恩霍斯特级要想用柴油机作主动力就得至少再拖一年。于是德国海军一度寄希望于用高压过热蒸汽技术来增加水面舰的续航距离,但当时英国和德国在高压过热蒸汽技术和它的可靠性上都达不到美国的水平,希佩尔级的续航距离远低于预期,四万吨往上的俾斯麦级续航力也没超过德意志级的水平。于是在Z计划中,又出现了12艘20000吨的柴油动力P级舰,轻巡和驱逐舰也用柴油机作部分或全部动力,但众所周知P级都没建成。
于是开战以后,德意志级缺数量,希佩尔级缺续航力,所有军舰都缺海外基地,俾斯麦级很难开到法国参加大西洋破交战。况且本来数量就有限的正规水面军舰有时要负责护航或岸轰,有时因为鱼雷、水雷、炸弹和故障而趴窝,出击破交的战果不多,只有舍尔号的出击和两艘沙恩进行的柏林行动最为成功。然而在德国水面舰只总共击沉的93万吨商船中,多达60万吨是正规军舰以外的11艘辅助巡洋舰击沉的。(另一说法德国水面舰只总共击沉不到100万吨商船,其中85万吨是10艘辅助巡洋舰击沉的)德国辅助巡洋舰的攻击范围远到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到1943年就要么被摧毁,要么被迫返航。俾斯麦号沉没后,1942年希特勒把剩余的重型军舰派到了挪威,在北冰洋上拦截去苏联的船队,也离开了大西洋。德国水面舰只击沉的这不到100万吨商船只达到二战中德意潜艇总击沉量约1488万吨的不到百分之7,正规水面军舰击沉的只达到百分之2多一点,总体来说收效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