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798|回复: 5

鲸波万里恃舟楫:红色中国海军的大舰队计划

[复制链接]

列兵

发表于 2025-1-8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37年的春天,清晨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掠过南海的一个新建造船厂。工人们停下手中的活计,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船坞。今日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一艘标志着红色中国海军跨入全新时代的巨舰——“成都号”重型巡洋舰,即将下水。
随着鸣笛声响彻船厂,数百名工人和军官齐聚在下水台旁,注视着眼前这个庞然大物。船体漆成深灰色,巨大的舰首犹如劈开海浪的利刃,8门203毫米主炮整齐排列,隐隐透出令人窒息的威严。舰桥高耸,如一座钢铁堡垒。她不仅仅是一艘战舰,更是红色中国工业力量与军事雄心的象征。
观礼台上的军方高层与政府要员露出满意的笑容。他们深知,这不仅是一艘战舰的诞生,也是红色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重要一步。 “成都号”的设计耗时三年,凝聚了无数工程师与工人的心血。从全国产钢板到自主研发的火控系统,这艘战舰是红色中国工业化奇迹的缩影。
伴随着“成都号”缓缓驶入大海,现场气氛达到高潮。人群中不乏激动的欢呼声,但在更远的地方,一些观察者的目光里却充满警惕。来自欧洲和美洲的情报人员正悄悄记录着这一历史性时刻,他们明白,这艘战舰的诞生不仅仅是红色中国的自豪,更是对世界海权格局的深刻挑战。
“未来的海洋并不平静啊。” 在场的一名年轻海军军官喃喃自语,目光坚定。他知道,这不过是红色中国海军征程的第一步,前方还有更大的梦想等待实现。
红色中国的崛起
1927年10月1日,宋庆龄女士在天安门广场宣告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就此成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红色政权就此成立。之后,工农红军在黑龙江和朝鲜的战场上彻底击败了帝国最后的陆军和前来干涉的俄罗斯军队,标志着这场社会主义革命在大陆部分已然成功。


开国大典
但这并不意味着革命的完全成功,由于英法舰队的阻拦,共和国未能顺利攻占日本和琉球,帝国海军主力舰队掩护数万残兵和皇室成员撤往了日本列岛。这一举动使得共和国上下都有一个紧迫感,不论是未来用于进行全球革命的野望,还是对抗逃到日本列岛的帝国海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都是一个势在必行的事情。
1929年的大萧条给了中国打破外界包围网的最好机会,1930年爆发的济州岛战役证明了赤色中国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垮的。因此世界各国对于北京政府的态度开始转向,来自于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各种设备和技术人员开始涌入中国,这些外来的技术和人员极大的强化了中国的工业实力。到了1933年年底,一五计划技术的时候,整个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远远超过过去帝国时代;共和国在1933年的钢铁产量达到了一千九百多万吨,超过沙俄,成为了仅次于美德两强的第三大工业强国。
在一五计划之中,造船业被列为优先发展项目,共和国在北海区域(即日本海)以及曾经难以想象的内陆区域都修筑了新的船厂。
海参崴地区一直以来并不属于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区域,这片冬天面临冰封的区域并不适合造船,而且周围地区长时间处于中国政府的控制之下;因此这里只有一个简单的修船厂,用于修补当地居民渔船和破冰船。不过在革命战争结束后,帝国政府逃到了日本,使得海参崴成为了直面日本的前线;因此,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日本的精力,人民共和国于是决定在海参崴一带修筑新的造船厂,为即将组建的北海舰队提供一个帮助。在德国工程师的协助下,海参崴造船厂完成了选址和建造工作。海军并不指望在海参崴部署主力舰只,因此在这里修筑了两个220米级别的船坞,这些船坞将被用于巡洋舰级别的船只的建造工作。
另一个看起来难以置信则是在重庆设置的造船厂,川东造船厂位于涪陵,距离上海的长江入海口大概有一千两百公里的距离,几乎相当于从阿姆斯特朗到华沙的距离,因此可以规避来自日本或者其他地区的敌人的袭击。这个船厂主要承接潜水艇,登陆舰或者驱逐舰及其以下的小型舰艇,而四川的各个钢铁厂将为其提供足够的特种钢材来建造这些船只。
对于海岸线长度超过四万公里的中国(本位面的中国控制了朝鲜半岛和越南北部)而言,海军造船厂主要集中在其中的三个区域:以大连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入海口和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入海口。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上海的江南造船厂,这个船厂是当初的帝国时代最为核心的成就,拥有六条足以建造四万吨级别战列舰船坞和八条两百米级别,能建造重巡的船坞。
大连则是帝国第二大的船厂,尽管在曾经在革命战争之中遭到了日本,沙俄和帝国方面严重破坏,遗留下来的工人还是在共产党的组织下快速恢复了船厂的各项机能。因为靠近海军学院,这里成为了培养新一代海军和技术工人的新的基地。从帝国时代遗留下来战列舰们也依次来到这里,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同时也让那些刚刚从陆军调来的新的海军成员熟练了解眼前的巨型战舰究竟是如何运转。
而广州造船厂则是共和国最可靠的老大哥,在这里最先开始组建起工人组织,也在此前的革命战争为工农红军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武器。尽管规模上不如江南造船厂和大连造船厂,但该船厂作为中国第一批航母(即镇海级,排水量8600吨,参考历史上的凤翔号)诞生地,也成为新的改造航母的诞生所在。
除了利用本国的资源来获取海军建设,中国还积极与其他国家联合来获得需要恢复和扩张海军的一切资源。除了上文提到的购买法国巡洋舰和联合德意一同造船一案,中国政府还向英国需求订购一些战列舰部件来完成海军对于自己的战列舰的维护和更替工作;向德意志帝国订购了一批先进的锅炉系统,用于提高中国自己的驱逐舰和巡洋舰的启动能力和速度。
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利用大萧条带来的机会,从国外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试图将其国产化,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在武汉和唐山建立的新式钢铁厂,这些钢铁厂生产出来的种种先进的装甲钢将为未来海军大型军舰提供坚固的防御。
通过大萧条的契机和一五计划的全面实施,红色中国在短短数年内完成了工业化的飞跃,钢铁产量和造船能力跻身世界前三,为海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沿海到内陆,从北海到长江流域,一座座新式船厂的崛起象征着共和国迈向深蓝的雄心。至此,红色中国的工业奇迹不仅为其军事战略提供了支持,也为未来的全球影响力铺平了道路。
共和国初期的中国海军
在土地革命战争结束后,中国工农海军继承了当初帝国海军的绝大部分力量,包括16艘战列舰以及战巡,18艘巡洋舰和64艘驱逐舰以及其他各式小型舰艇以及潜艇。然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非常落后的存在,16艘战列舰当中有八艘属于最早的那一批,与英国最早建造的那一批无畏舰属于同一个批次,属于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存在。
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除广州造船厂以外,大部分船厂几乎丧失了建造驱逐舰以上的大型舰艇的能力。因此共和国在刚建国的那一段时间里并没有立刻开启新造舰艇的打算,而是尽可能从这一些旧式舰艇之中挑选还算先进且能使用的编入各个海军舰队之中,而剩余的能使用编入训练舰队,给海军学院使用,或者将其拆解,武备遗留下来用作岸防炮。
同时,也为了维持这些船厂的建造能力并且培养新的造船人才,海军下达了一个规模相对于当时的财政而言不小的扩充计划:计划将在未来建造一百多艘各式炮艇和数十艘各式炮舰,以及各式鱼雷艇和扫雷舰;这些炮艇和炮舰普遍装备小口径速射炮,拥有20节甚至30节的快速航速,成为了中国维护领海,抵抗反动势力的入侵以及保护本国民众利益的重要力量。同时,这一批战舰的建造工作也奠定了下一阶段中国海军的一些基础:高航速在战斗之中极具价值;即便是大型战舰,也需要一些全面的防御来对抗不同口径的攻势;海军所使用的各种部件应该能做到替换,从而降低成。
1930年,一五计划开始后,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中国也开始了替换战舰的准备。海军在1929年计划替换掉四艘老旧的攀枝花级巡洋舰(原帝国海军鱼语级,从皇家海军处购得的D级巡洋舰),计划购买或者自建两艘七千吨级别的巡洋舰。这一计划很快得到了欧洲各个船厂的踊跃投稿,在各个方案之中,中央军委最终拍板决定了法国的设计,虽然最后因为法国佬出价过高最终取消,两艘巡洋舰的建造计划最终交给了意大利建造;同时,意大利的奥兰多公司也同意于次年帮助中国在本土另外建造两艘巡洋舰。
四艘巡洋舰在1933年先后加入了共和国海军,她们分别被衡阳号,郴州号,岳阳号和益阳号。拥有三座三联55倍径152毫米口径主炮,和六座双联100毫米副炮,12座厄利空单管防空炮,并且拥有两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器;十一万马力的动力系统足以推动其以33节的航速运作。


衡阳级原案,法国的拉·加利索尼埃号
有了和意大利这一轮成功经验后,中国在之后扩大了和意大利以及德意志的合作。1931年,德国通过向中国提供了先进的焊接技术,使得中国新一代的巡洋舰可以通过焊接技术来降低舰体重量从而将更多的重量放在防御和武备上;而新的动力系统亦能为战舰提供更高的航速。因此,中国海军第一批条约重巡在德意两国的帮助下,在江南造船厂开始了建造工作。两艘重巡以意大利海军的扎拉级为蓝本,装备四座双联203毫米主炮,航速在12万马力下能实现36节的急速,满载状态下亦能实现35节的高速,这将成为未来中国巡洋舰的标准速度。


广州级原案,扎拉级
新中国第一艘自己完全独立设计的千吨级以上的战舰千吨级别的护卫舰。这一型小型护卫舰排水量约为1200吨,有三座单管100毫米火炮,两座47毫米速射炮和25毫米速射炮;这些速射炮将在未来被更换为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和20毫米厄利空高射炮。这些战舰将在未来作为海上巡逻的重要力量来保护共和国的海疆。
此外,共和国也通过对帝国曾经遗留下来的一批驱逐舰设计案进行了改进,这批一千七百吨级别驱逐舰拥有三座双联45倍径130毫米主炮和三座三联610毫米鱼雷发射器,航速38节。这批驱逐舰在1931年开始建造了四艘,之后因为武汉造船厂和重庆造船厂的参与,共和国一年可以建造八艘驱逐舰,之后更是提高到了16艘,使得共和国在之后大舰队计划开始之前完成了对于驱逐舰队的全部替换。
过去前帝国海军的瓦解对于现在的人民海军而言是一个颇为严峻的事实,不仅仅是一个舰艇的损坏,还是因为大量专业人士的流失。尽管相比起陆军而言,海军在革命之中扮演者先锋队的角色,打响革命第一枪的就是海军第三舰队的一艘巡洋舰;但因为海军内部的贵族传承,还是有相当多的海军人士选择了离开人民海军。这使得人民海军只能依靠仅有的人才和后来从国外招聘而来的外国教官来培养新的,专属于人民海军自身的人才。
然而,在另一方面,这对于人民海军而言也有好的一面,那些脑海里充斥着旧思想的旧海军军官离开了海军,使得海军很容易就能接受新的思想。之前一直得不到支持航母方案得到了来自于海军副司令的陈绍宽将军和南海舰队的沈鸿烈将军的支持,曾经帝国海军建造的两艘巨型战列舰(参考13号舰)的船体被用于改造成为航母,进行对这种新式舰种的测试工作。
革命后的帝国海军
促使中国海军开始考虑加快海军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反动势力的发展,这个就直接明指在日本的帝国海军。
即便是在1927年逃到日本后,帝国海军仍然是人民海军的心腹大患。在帝国皇室在帝国陆海军逃到日本之后,帝国海军依旧努力控制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众多岛屿,持续骚扰共和国的沿海地区。彼时的共和国只能依靠自身优秀的陆军确保对于大陆的绝对控制权,借助在空中的部分优势,集中海军力量,逐一拔除帝国在沿海各地的各个据点。1930年夏季爆发的济州岛战役最终奠定了东海上的格局,两大势力暂时停止战争,临时进入了停火状态。
此时的帝国海军拥有四艘16寸26节战列舰(参考加贺)和四艘14寸24节战列舰(参考伊势),在数量上和共和国相当且防御更好;巡洋舰方面更是占尽了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而且因为帝国几乎搬空了整个大连造船厂和部分来自于江南造船厂的设备,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帝国在海面上拥有极大的优势。但长时间的消耗作战使得军舰也开始缺乏零件,而共和国在作战时开始投入大量小型快艇,形成数量上的优势,利用航速和速射火炮打击大型战舰的水线附近,击沉了一艘三千吨级别的巡洋舰,有力的捍卫了自己的海疆。
这几年的海战给予了帝国海军一些不同看法:首先,由于火炮命中率并不高,人民共和国期望通过实现速射火炮来解决命中问题,但帝国海军更期望通过使用大口径火炮来实现一炮击毁的可能。因此之后,帝国海军期望建造更多的重巡来补充自己的舰队。其次,帝国看见了小型舰艇的可能,因此期望通过在小型舰艇上加装更多的武备,在帝国现在相较于人民共和国相比弱小的工业水平下,可以实现同等的火力来应对。这也确定了未来帝国海军的格局,通过大型战列舰-重巡-小型驱逐舰三层部署,对抗身边的赤色狂潮。
大舰队计划的开始
自从各国开始初步摆脱经济危机以来,海军竞赛就开始逐步升级。1929年,法意新一批条约重巡服役,其中意大利建造的扎拉级格外优秀,拥有超越法兰西特伦特重巡的战斗力;因此,在1931年,法国开工了一艘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用于压制过去的意大利重巡。作为回报,意大利一方面对自己旧式战列舰加富尔伯爵号和凯撒号进行改造,试图使其获取能够对抗敦刻尔克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又试图在法意之间谋求和平,试图进行一个法意之间的双边军控。在法意之间的军控失败后,1934年,意大利宣布开工建造两艘巨大维内托级战舰(参考UP41,放大吨位至45000吨),拥有9门406主炮和30节的航速。这直接刺激了世界各国海军竞赛,签订了伦敦条约的各国都蠢蠢欲动,试图等到条约松绑之后开始新一轮军备竞赛。
中国海军自然不甘于在这场海军竞赛之中落后,早在1933年,海军部就提出了一个高达16艘战列舰和20艘航母的疯狂海军计划。海军强调,为了下一步解放日本和菲律宾,中国海军至少要达到逃到日本的帝国海军两倍以上的水平,才能在一边对抗帝国海军的同时阻拦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帝国的支援。
然而,近期的演习证明空军可以在对日本的进攻提供巨大的帮助,同时,在南海舰队主力舰队系数抽调往东海和西太平洋之时,空军能协助南海舰队剩下的巡洋舰和驱逐舰,阻拦英法在东南亚部署的舰队进攻安南和两广沿海地区。而由于此时德意海军似乎都有新一步的计划,因此英国海军并不会派出太过庞大的舰队进驻新加坡,其规模被估计为两艘战列舰以及其护卫舰艇,大概率是类似于R级或者女王级,新加坡港口的缓慢建设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海军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计划,新的计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服役一批具有实验性质的大型舰艇,包括两艘中型航母和四艘大型补给舰;共和国计划通过这批舰艇测试焊接技术和柴油机在大型舰艇上成功。同时,共和国也计划将自行设计一批巡洋舰,锻炼本国的设计团队和船厂。
第二部分,共和国将开始建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舰艇,包括6艘战列舰和6艘正规航母,6艘轻型航母,将对在日本的帝国舰队实现数量上的优势,已在空军的配合下实现对帝国的全面压制,并实现对日本列岛的全面优势。
第三阶段,共和国将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海军,已实现和英国,美国,德国等列强平起平坐,并在未来参与到世界各地殖民地解放运动。但这一阶段的数据暂时没有具体的数字和公布,后期因为二战的爆发,整个计划因此作废,重新进行了修改。
1934年,第一阶段开始执行。两艘中型航母(参考意大利海军的邦菲莱蒂方案)标准排水量为一万四千吨(实际为一万五千吨),满载排水量为一万七千吨,极速下能达到30节,装载有40余架各型飞机。四艘综合补给舰(参考OTL位面的蒂斯马森号)则是为了测试柴油机作为海军动力而建造。这四艘舰艇拥有比两艘航母更大的体格,排水量达到了惊人的两万吨,当时世界上并无如此巨大的补给舰艇。
此外,海军在德国人提供的新式锅炉(达到40kg/cm2,约400摄氏度)和新的博福斯厄利空高射炮的基础上,开始研究新的巡洋舰。新的巡洋舰使用焊接技术来降低舰体重量,全新的动力系统能为巡洋舰提供十五万马力的充沛动力,参考意大利提供的剥帽式装甲布局能够提供更优秀的防御能力,新的六十倍径两百零三毫米主炮和130毫米高平两用炮提供了足够的对海火力,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和厄利空20毫米高炮也保证了足够的对空防御。而新的轻巡则在帝国大型轻巡的刺激下,开始在原版轻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火力,使用四座三联主炮对抗帝国新式大型轻巡,以及随后诞生的美英德俄等国的同时代产品。
新的驱逐舰在此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是在高海况下也要能维持35节左右,保证能和巡洋舰共同行动。新的驱逐舰标准排水量两千八百吨,使用和巡洋舰类似的动力系统,七万五千马力下能维持36节的高速,拥有三座130双联高平炮和8座厄利空高炮,以及两座鱼雷发射器。这些战舰的建造经验被共和国设计师和船厂吸收,将在下一个阶段开始绽放光彩。
逐鹿于洋
1936年,条约即将到期,海军正式进入第二阶段,拉开了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第一批战列舰被叫做淮河级战列舰,该级的前两艘正式在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这一批战列舰通过此前积累的焊接技术极大降低了舰体重量,因此能在满足华盛顿条约的四万五千英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装甲防护和火力,拥有三座三联410毫米52倍径主炮和400毫米厚度的装甲,足以在35公里处抵抗自己的火炮。全新的动力系统使得该级战舰在干净船底可以达到31节的高航速,即便在缺乏维护的热带地区也能维持在28-29节。


淮河级各项数据
新一批的湖南级航母也开始了建造工作。这一批航母排水量超过两万五千吨(参考翔鹤级),在全新的动力系统下航速直逼35节,甚至能跟随重巡和驱逐舰进行作战。该级航母能够搭载七十余架各型舰载机,足以和当时世界各国先进航母相提并论。


湖南级航母原型为翔鹤级
和高要求的舰队航母不一样,轻型航母四川级则使用了许多民船的设计,加上巡洋舰到动力。这一批轻型航母排水量将达到接近两万吨,能搭载50余架舰载机,航速接近30节。她们将作为战列舰分队的伴随航母,为其提供足够的防空和侦查需求。


四川级原型,参考半人马级
而考虑到国际局势,共和国也对计划作出了一些调整,由于英国依然开始将两艘战列舰和一艘航母开始往印度洋方面调遣,甚至可能会将整个地中海舰队高达十艘战列舰和四艘航母庞大舰队调入整个印度洋甚至直接驻扎新加坡地区;即便拥有更加强大的空军优势,仅拥有巡洋舰和驱逐舰的南海舰队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确保胜利,不让英国人掩护下的南洋逆军(控制菲律宾一带的帝国余部)登陆。因此海军需要为南海舰队单独设计一批新式战舰,要求能够价格便宜工期短,即便面对战列舰也拥有一战之力。
海军部内部很快有人提出了利用过去庞大的305主炮进行改良后开始建造一批新式的大型巡洋舰;这批巡洋舰可以利用压倒性火力压垮敌方巡洋舰,并且可以通过厚实的装甲,更快的航速和改良的新式炮弹来对抗英国那一批老式的战列舰;同时,她们大小适中,水线长度不超过210米说明她们可以在巡洋舰和轻母级别的船坞(共和国标准为220米)之中建造,不会干扰大型战列舰和航母的建造工作,且使用过去无畏舰留下来的炮塔,可以更快完工。
这一计划甚至引发了后面的计划,曾经的帝国亦留下一批410主炮的炮塔,而在此前的战列舰改造计划之中,共和国也为老式的战舰建造了一批新的炮塔,在替换旧炮塔的同时也得以保存本国的建造工艺。共和国于是提出了对这一批老式的双联410主炮进行改造,并用于新的战列舰上面。这一批战舰将在即将完成建造工作的秦皇岛造船厂进行建造,计划代号为海河级战列舰。
与此同时,新一批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也展开了建造工作。新的重巡将在旧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在一定程度通过对舰体的改良来改善军舰的稳定性,并通过对新式动力系统的引用来进一步增强动力。旧有的武器系统在使用新式弹药的情况下将拥有比旧的武器系统更强大的火力输出,而更加厚重的防御使得其对于旧式战列舰已拥有一战之力。
轻巡在这一次则有了两个不同的级别,在大型轻巡的基础上换装新的动力系统和强化防御的基础上,增强了六寸火炮的射速和射角,使其拥有了足够强高平两用能力,足以对抗美国正在建造的克利夫兰级轻巡,作为舰队防空的核心力量。第二个级别的轻巡则作为驱逐舰分队的领队建造,使用从瑞典购买的双联博福斯152高平火炮,通过新的锅炉使其航速达到36节,足以配合驱逐舰队展开攻势。
另一边,设计局内也提出过一个轻型防空巡洋舰的方案,计划装载驱逐舰所使用的双联55倍径130高平两用炮,作为舰队的防空中枢来使用。这个计划因为六寸高平炮的成功而最终作废,直到战争到来,共和国急需大量舰艇来补充军需时才开始了建造工作。
共和国计划每年建造四艘重巡,四艘大型轻巡,以及一艘驱逐分队领队巡洋舰,以及16艘驱逐舰,来填补海军未来的空缺。
而驱逐舰则表现了另一种可能,新的大型驱逐舰换上了更强的动力系统,拥有四座双联55倍径130高平两用炮和两座五连鱼雷发射器,能达到38节的极速;使得这批排水量接近四千吨驱逐舰展现了不亚于轻巡的战斗力,似乎他们已经拥有了取代轻巡的可能。这批驱逐舰很快在各地船厂加紧建造,即将作为大舰队各大主力战舰的屏卫舰艇存在。
而另一方面,为了执行封锁日本列岛的举措,许多新式的千吨级护卫舰也开始了建造工作,更多不同型号护卫舰将使得整个人民海军的主力舰艇得以解放出来,用于对帝国海军主力舰队和随时可能到来的美英舰队的战斗之中。在葫芦岛和黄埔的船厂之中,各式新型远洋潜艇也在加紧建造,拥有补充海军水下力量以及在未来执行海上破交和封锁任务。
整个人民海军如今已经准备就绪,就等待人民的命令,打赢这场统一祖国的最后一战。

二等兵

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5-1-14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川东造船厂位于涪陵……这个船厂主要承接潜水艇,登陆舰或者驱逐舰及其以下的小型舰艇
————————
2024年
长江上游朝天门至涪陵河段(以下简称“朝涪段”)航道整治工程在重庆顺利通过交工验收,这标志着该工程全面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三峡库区4.5米深水航道由涪陵上延至重庆中心城区……寸滩至涪陵段最低维护水深将从整治前的3.5米提升至4.5米

2006年
涪陵—丰都航道维护尺度深2.9米
——————————
100来年前涪陵段航道水深估计只有两三米,造造登陆艇还凑合。潜艇之类至少得去武汉吧。

列兵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羊羽 发表于 2025-1-14 13:06
川东造船厂位于涪陵……这个船厂主要承接潜水艇,登陆舰或者驱逐舰及其以下的小型舰艇
————————
20 ...

你说的有道理
一开始这里是参考苏联人在共青城修船厂的剧情,另外考虑到现实之中川东有能力建造三千吨级别的船只就自然而然的参考了
不过考虑到一些小型近海用的潜艇,在早期共和国无法确保沿海地区的安全的情况下发疯搜寻一切可能建造船厂的位置也不是不行的感觉?
不过后期大舰队制造计划到真的没打算在这里造,武汉造船厂应该会承担建造部分驱逐舰和潜艇的任务,川东的任务更多会放在登陆船上面

二等兵

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25-1-16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xiong 发表于 2025-1-15 17:43
你说的有道理
一开始这里是参考苏联人在共青城修船厂的剧情,另外考虑到现实之中川东有能力建造三千吨级 ...

关于川东造船吨位,看介绍说,军舰吨位指排水量,民船吨位一般指船舶容积。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deb0c5&scene=27
或者微型、小型潜艇用浅水运输船驮载运出?

列兵

 楼主| 发表于 2025-1-16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羊羽 发表于 2025-1-16 10:35
关于川东造船吨位,看介绍说,军舰吨位指排水量,民船吨位一般指船舶容积。
https://mp.weixin.qq.com/s? ...

也不是不行

列兵

 楼主| 发表于 2025-1-16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羊羽 发表于 2025-1-16 10:35
关于川东造船吨位,看介绍说,军舰吨位指排水量,民船吨位一般指船舶容积。
https://mp.weixin.qq.com/s? ...

感谢大佬提供的文章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3:42 , Processed in 0.0410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