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楼主: 锚雷

瞎写的

[复制链接]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2-22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锚雷 发表于 2012-2-15 15:47
一个小时后,鄚雷拿到了传送过来的武器——一把麦德森轻机枪,还有五个弹夹,一千发子弹、一套英式热带殖民 ...

向你推荐M1916费德洛夫自动步枪,打友坂步枪弹,威力适中,精度良好,现代自动步枪的鼻祖。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巨炮万岁 发表于 2012-2-22 21:58
向你推荐M1916费德洛夫自动步枪,打友坂步枪弹,威力适中,精度良好,现代自动步枪的鼻祖。 ...

非常感谢,枪不错,我会用到的~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斯佩伯爵 发表于 2012-2-22 20:02
难道准备发展航母了?


航母太早,我准备全陆基,海基要到后期了。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2-23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锚雷 发表于 2012-2-23 00:12
航母太早,我准备全陆基,海基要到后期了。

其实,出巴伐利亚不如出女王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斯佩伯爵 发表于 2012-2-23 08:27
其实,出巴伐利亚不如出女王


唉~ 我也是没办法,你没看到我所有的舰船都是烧煤的?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2-23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锚雷 发表于 2012-2-23 10:14
唉~ 我也是没办法,你没看到我所有的舰船都是烧煤的?

现在不是开始烧油了么?或者直接在胡德级上面改造出第一代快速战列舰,个人觉得胡德级改造成快速战列舰设计还是不错的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斯佩伯爵 发表于 2012-2-23 12:35
现在不是开始烧油了么?或者直接在胡德级上面改造出第一代快速战列舰,个人觉得胡德级改造成快速战列舰设 ...


目前工业基础是零,民族产业只有伐木、木器厂、农业、小商业。其他军械修理船务等部门全是克隆人工程师,无法教帮带华人学生。可以说种田刚刚迈出第一步,所以爽文只能靠雇佣兵,以战养战了~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中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2-23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锚雷 发表于 2012-2-23 15:44
目前工业基础是零,民族产业只有伐木、木器厂、农业、小商业。其他军械修理船务等部门全是克隆人工程师 ...

你现在不是开始采油了么?荷兰的婆罗洲油田,出产的是轻质原油,是可以直接拿来当燃油烧的
二战日本人就这么干过,不怎么需要加工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斯佩伯爵 发表于 2012-2-23 16:20
你现在不是开始采油了么?荷兰的婆罗洲油田,出产的是轻质原油,是可以直接拿来当燃油烧的
二战日本人就 ...


慢慢来,当务之急是空军,巴伐利亚够用时先用着,不然码头又要改。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集点资料:

      用石油取代煤炭为动力燃料是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之一,对世界舰船和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煤炭相比,石油燃料的热效率高,有利于增加动力和提高航速,而且取消了繁重的加煤作业,减轻和船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居住环境,对舰体防御的布置也有好处.在20世纪初期,英国海军率先提出以石油作为主要燃料,并在1912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使用全燃油锅炉作为动力的战列舰----伊丽沙白女王级战列舰
  
  日本海军与石油
  日本海军使用石油作为能源始于1905年建造的萨摩级战列舰,当时石油还只是作为助燃剂喷入烧煤锅炉.后来建造的金刚级,扶桑级和伊势级在下水时仍然以燃煤锅炉作为主要动力.直到1920年建造的长门级战列舰,才首次采用了重油专烧锅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一线主力战舰已经全部使用石油作为燃料.日本海军使用的蒸汽轮机最初都是配用的煤/油混烧锅炉,比如"伊"号舰本式锅炉;而到二战之前主战舰艇全部使用的是重油专烧的"吕"号舰本式锅炉.但在二线舰艇里仍有使用燃煤锅炉的.这主要是考虑节约石油
  众所周知,从地下开采出的原油要经过分馏,精练,制成各种不同的油料后才能使用.石油的分馏产物按密度分为轻油和重油两大类,前者包括汽油,石脑油,煤油,柴油等,除了石脑油外都可以充当燃料,主要供应内燃机使用;而后者包括重柴油,重油,渣油等,也可以作为燃料,但是密度大杂质多比较粘稠..以当时日本的水平,在分馏物比例上,可以作为优良燃料的汽油只占20%的比例,石脑油占3%,煤油和柴油占大约37%,而重油占40%.
  按现代工业标准,石油制品可分为许多种类,但是在2战时还没有这样详细的分划.因此当时所说的重油和现代意义上的重油并不完全一样.当时日本海军使用的内燃机,如柴油机等,也是以重油为原料,但是这种重油与蒸汽轮机锅炉用的重油成分并不相同
  由于蒸汽轮机属于外燃机,其动力来源于锅炉产生的高压蒸汽,而锅炉燃烧的燃料只要能够产生必要的热量,即使沾性高纯度低杂质多也没有关系.因此石油产品中最多的中游非常适合作为船用蒸汽轮机的燃料.二战时期日本使用的重油按照现代标准应该属于质量较差的C级重油,是所有可以作为燃料的石油制品中最便宜的一种.
  而柴油机属于内燃机,燃料要在发动机燃烧室内直接燃烧,因此需要使用纯度高,杂质少的轻质油.但在二战时期,日本海军使用的是近似轻油的重油.按照现代标准属于A级重油.当然使用轻质油的话,燃料消耗率和故障率都会降低.但是即使这些优点全部加一起,也敌不过重油的巨大价格优势.当时大型船用柴油机的开发许多都是以使用廉价,低质的油料为目的的,日本在二战之前就开始了长期的研究,而到战争末期,由于燃料的极度匮乏,甚至连柴油机也使用起了劣质的重油,结果造成引擎故障频发,舰船机械性能严重下降,这严重影响了作战行动,也进一步打击了船员的士气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转:

  贫油国与富油国的较量
  对于英国和日本这样的岛国及海军强国来说,使用石油替代煤炭的唯一重大困难是如何从国外得到大量的石油供应。对于英国来说,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在婆罗洲的油田,以及英波石油公司在波斯的油田解决了这一难题(更何况现在还有北海油田)。而对日本来说,其石油来源就只能完全依赖外国的供应了。
  日本人在回顾二战战败时经常自嘲的说:"为了石油去打仗,但是又因为没有石油而战败".为了争夺石油资源是日本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是一个贫油国,其本土和殖民地在二战之前都没有发现过大规模的油田.根据日本石油会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调查,把殖民地也包括在内的话,日本的石油矿区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石油在日本的领土上到处都有。但是,具备工业开采价值的,就只有本州岛西北部秋田、新泻一带,以及北海道了。此外,在桦太岛的南部和T湾岛的中央山脉地区也发现过石油的踪迹。到1930年,日本的石油生产情况是:北海道出产了7500吨,T湾生产3.2万吨,北桦太石油租借地生产19.3万吨,本州当年的石油产量是22.六万吨,合计为45.9万吨。
    与外国相比,这样的开采规模自然难以获利,因此日本的石油公司是靠government的补助勉强维持着。许多矿井的深度无法超过500米,直到1930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加利福尼亚式的深井技术,方可钻探1500米至2000米深的油井,但是没有将其用在石油勘探领域里。要知道,中国东北的大庆油田油层深度普遍在1500米以下,因此这是日本石油会社虽然在安达地区进行了勘测,却与大庆油田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对比,193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是12311.7万吨,苏联是1850万吨,墨西哥698万吨,婆罗洲673.6万吨,东欧(匈牙利和罗马尼亚)647.8万吨,中东(伊拉克北部和波斯)615.8万吨。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垄断了世界石油生产的绝大部分,而剩下的主要石油产地,在日本手边的,就只有婆罗洲的油田了。
    就石油提炼工业而言,1913年时日本的成品油完全依靠进口,至1920年,原有的进口比例已占石油制品的50%,到1930年时原油占70%。当年日本的炼油能力是一年精炼60万吨原油,实际生产了30万吨。作为对比,日本的年石油消费量是170万吨到180万吨,其中海军用油为35万到40万吨。当时日本的石油消费结构是,陆军和海军的石油消费量占总需求量的26%、并且还呈增长趋势,商船占26%,渔船占13%,汽车和飞机占13%,铁路及工厂占15%,家庭照明和取暖占7%。
    随着国内产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巨大缺口急剧地增加,日本的石油消费越来越依赖于美国和荷属东印度的进口石油。日本所需石油的70%需进口,而其中80%来自美国。另一方面,英荷合资的皇家壳牌公司在日本的分支机构“太阳”公司、以及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在远东的合资子公司“标准—真空石油公司”掌握了日本国内60%的市场,其余的市场份额由大约30家日本公司掌握,它们也必须从美国和墨西哥的油田进口石油。
  
  而且日本和美国在似乎有方面的差距不止表现在产量上,更表现在技术层面上。特别是在航空燃料方面,飞机要想达到更好的性能就必须采用大功率引擎,而大功率引擎需要高辛烷值的燃料。日本海军使用92号辛烷值燃料,而日本陆军使用87号燃料(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海军的零式战和日本陆军的一式隼在设计相当的情况下,零战性能比隼优秀的原因之一)。美国在1938年开发出烷基化物法的石油精练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可将原油中提炼汽油的比例从20%提高到40%。也就是说用同样的原油,美国可以提炼出比日本多一倍的汽油,而且还都是辛烷100以上的优质汽油!而日本几乎无力提炼高辛烷值的优质航空汽油。战前日本所需高辛烷汽油几乎全由美国进口。
  为了解决石油供应受制于人的窘况,日本一直在寻找新的可靠石油来源。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国外购买石油或者石油开采权,但当时世界上的优质石油产地不是被石油大公司所控制,就是掌握在各国政府手中,而日本能买到的,只有波斯、墨西哥等国已经开采过的废油田。而在苏联,由于当年日本曾采取强硬的让予政策,以作为撤兵西伯利亚的条件,因此换来了北桦太岛的石油开采权和鄂霍茨克海的渔业权,根据估算,北桦太岛的石油年产量最高可以达25万吨到30万吨。而且日本后来也曾经向苏联提出购买石油资源,但对方要价太高,没有成功。
  第二个方面是开发中国东北抚顺露天煤矿中的油页岩层矿。在煤层之上有斜度30度左右,厚度200到300米的优质油页岩层,据推测含有大量油质,可以用来提炼燃料。1921年初,满铁中央实验所开始研究抚顺煤矿油页岩的开发。日本海军省从满铁那里获得报告后很感兴趣,因此从1925年起也对抚顺油页岩进行研究。日本海军德山燃料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抚顺油页岩的品质优劣不一,含油率从0.8%到40%,平均为6%。其储量,在500米以下者推算为12亿吨,100米以下者为24亿吨,8000米以下者为48亿吨。以当时的技术水平预测,近期可以开采的数量约2亿吨,可提炼1200万吨的石油。 满铁总部看到海军的报告后,立即决定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页岩油的试验,派木村忠雄、长谷川清二等人带着大量试料前往油页岩工业发达的英国和爱沙尼亚。当时油页岩炼油分为英国的外热式干馏法 和爱沙尼亚的内热式干馏法。由于抚顺油页岩的含油量低,需要随时投放大量页岩,因此决定采取爱沙尼亚的内热式加工。 1929年12月30日,抚顺页岩油加工厂落成,以日产4000吨的规模开工了,随即被列为“国防工业”。为确保石油资源而绞尽脑汁的日本海军立即与其签下合同,购买其生产的全部重油。经过检验,抚顺页岩油也达到了海军要求的质量。但是,在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后,却出现了问题。使用内热法本来是为了能大量投入页岩,以多出油,但结果适得其反,因为要助长页岩的干馏燃烧,就要鼓入大量空气,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杂质也随之而入。不久之后,海军德山燃料研究所就抱怨说入库的重油不适于用作舰艇燃料。海军用页岩油代替石油重油来开动舰艇,但燃油器的喷嘴常常被渣滓堵塞,因此很气愤。已成为抚顺油页岩厂负责人的长谷川清二因此引咎自杀。后来经过多次试验,最后抚顺工厂燃料课长阿部良之助终于发现,用浓度36%的硫酸冲洗页岩油,可以得到高纯度的精制成品油,但为此产量将下降10%。因此这一方法拒绝被厂方和军方采用。抚顺工厂后来用的是炼油工业中的热风氧化法,但石油中的杂质加热后更容易沉淀,这是石油化学的基本常识,因此这种方法当然不会成功。当日本海军在战争中走投无路,最终同意采用阿部的酸洗法时,已经是日本即将战败的1943年了。
  第三个方面是从煤中提炼油料,即所谓的煤化油和合成燃料技术。这种合成燃料的工艺最初由德国人贝吉乌斯发明,1921年达到工业生产条件,1927年已经达到工业生产规模。同时英国也是很早就把煤的液化列为国防工业。但是不管英国还是德国,合成燃料都被视作军事秘密。日本曾向洛伊纳工厂派出30人去考察技术,结果回来提出的考察报告,30人竟是30个样。最后还是那位抚顺工厂的燃料课长阿部良之助在1937年研究出在水中加入低温焦油提取煤粉的办法,才使得日本的煤炭液化工业也取得了进展。1937年5月4日,海军德山燃料厂决定采取阿部方式生产合成燃料,由满铁出资1800万日元建设新厂。1939年7月21日,煤炭液化作业成功,生产出日本的第一批煤液化油。不过其产量少得可怜,只装满了3个玻璃瓶。最后这三瓶燃料有两瓶被当成送给日本皇室的礼物,一瓶进了博物馆……
  从30年代的技术水平来看,即使抚顺油页岩和合成燃料工业全部发动,一年的石油产量也不会超过10万吨。加上本土和北桦太的石油产量,估计日本的石油生产能力最高可以达到每年67吨。日本海军在1931年做过保守的预测,推断此后5年内,日本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最低可以压到每年250万吨;但即使这样,还有每年183万吨的巨大缺口,需要通过从国外获得石油来弥补。在和平时期日本可以依赖从英美荷三国的进口,但一旦日本与美国因中国问题而发生战争,则这个来源将立即中断。日本海军尽管船坚炮利,樯橹如云,但是石油命脉却掌握在别人手里。没有燃料,再强大的战舰,再先进的飞机,也只能趴在港口和机场动弹不得。当1941年7月美国对日本实行全面石油禁运时,日本全国(含殖民地)的全部燃料储备不过800万吨,而年消耗量是500万吨,全部的石油储备也只够一年半之用。因此日本提出“从现在起就要必须结合形势发展的趋势”对未来的石油战略进行研究。”将日本海军迫到了战争的边缘。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齿的继续:

  为了石油的战争
  
  以日本的强盗逻辑,与其东讨西要,不如用武力将别人的财富据为己有。根据日本的判断,在美国切断石油资源后日本和美国必有一战,为了坚持战争则必然抢占石油资源。当时离日本最近的是苏联远东的库页岛煤炭和油田,但在1939年与苏联在诺门坎的冲突中严重失利,认识到了日苏陆军装备的巨大差距,北进的计划受挫,逐渐束之高阁。而其他主要产油地区中唯一有可能被日本占领的就是荷属东印度的婆罗洲油田,年产量600万吨且质量优良,完全能够满足日本的需要。于是在日本内部,南下南下夺取婆罗洲油田提上了议事日程。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准备以久的日本南方军主力在海军的掩护下先后攻占菲律宾,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后,于1942年2月开始了对荷属东印度的进攻,为了攻占位于苏门达腊岛的荷兰壳牌公司的炼油厂,日军甚至还动用了精锐的伞兵进行空降行动。而荷兰油田的工作人员开始像在东印度的其他地方那样,破坏油井。他们取出钻杆,把它们切断,再塞入井内,同时尽其可能着手毁坏水泵、测杆、螺栓、螺母和钻头。此外,他们还在每口油井上安置一罐炸药。油井被炸毁。工作人员从产量最低的油井开始,但最终炸毁了所有油井。但日本对此早有预料,他们从国内调来4000余名石油专家和工人(占日本当时石油工人总数的70%),开始恢复当地油田的生产。
  结果是令人惊异的:在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军方曾计划在两年以内从东印度——被称为“南方战区”——取得足够的石油,以弥补缺额,但这一目标居然超额完成。1940年,南方战区的石油产量为六千五百一十万桶。1942年,日本人只能生产二千五百九十万桶,但至1943年,他们使产量回升到四千九百六十万桶——1940年产量的75%。在1943年的头三个月中,日本的石油进口量比美国、英国和荷兰在1941年7月实施石油禁运前的1941年同期,增长了80%。正如他们所计划的那样,日本人能够利用被占领的东印度来增加石油储备。而且,在南方战区也不缺少石油,日本舰队可在当地随意加油,甚至在炼油厂开工不足的时候,婆罗洲的优质原油可以直接供应舰船甚至飞机直接使用。
    日本人还从加利福尼亚一得克萨斯石油公司的成就中得到好处。刚在战争发生之前,加利福尼亚一得克萨斯石油公司在苏门答腊中部发现一片大有希望的属于迈纳斯结构的油田,并运进了一套钻井和必需的设备。日本人继续进行这项工作,利用加利福尼亚一得克萨斯石油公司设备钻探一口已发现的油井。这是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冒险开掘的唯一油井。并且他们还探测到了一片特大的油田,是加利福尼亚州和中东之间的最大油田。在南方战区的整个工作竟获得如此成功,以致东条英机在1943年宣称,曾经促使日本扩张的石油问题已获解决。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却发现了一个在战前被忽视,但是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将这些油料送回本土。
  
  在制定其军事战略时,日本人曾设想南方战区的丰富资源——石油、其他资源和粮食供应——必能满足其资源贫乏的本土各岛的经济和各种需求,从而使日本能有建立和维持“太平洋屏障”的持久力量。那时,日本人就能向美国人和英国人挑战,使他们的决心丧失,一直到他们感到厌倦而求和,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拱手让给日本帝国。这种战略乃是一场赌博,其成功不仅取决于削弱敌人的决心,而且还有赖于日本自身的海运系统保持绝对完整。日本是在其石油储备足以维持两年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或者说日本的决策者是这样设想的。两年之后,日本就必须依赖东印度的石油。用“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报告”的话来说,这种依赖性“证明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或者,正如一本有关日本军事战役的历史著作中所说的,“缺乏液体燃料乃是日本的唯一弱点”。
  因为巨港油田附近没有适合大型油轮停靠的港口,所以日本必须先将开采出来的原油运往新加坡,然后再转移到大船上运回本土。为此日本专门建造了排水量2800吨的2TM型“战时标准运输油轮”(计划34艘,实际建成31艘,但是首船完工已经是1944年3月)。而且,随着美国潜艇部队的活跃。从1943年起,从新加坡到日本本土的航线开始遭到严重破坏,到1944年日本下水的船远远赶不上被打沉的船的数量。在1943年第一季度日本石油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峰,但一年后的1944年初已经下降了一半。而到战争后期的1945年初,几乎已经完全断绝了。
    一个明确的弱点是,日本的石油航运易受潜艇攻击。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的军事决策者几乎没有考虑到那种危险。事实上,美国潜艇在战争中表现得最为出色,一旦配备着改良的鱼雷,它们就是一种致命的武器,能够削弱乃至切断日本南方战区与本土各岛之间的重要航线。
  按照日本人对所有商船的称呼,这次时间拉得很长的冲突,被称为“丸之战”。但直至1943年末,日本人才开始认真注意保护其航运免受潜艇的攻击,包括建立护航队。他们的努力既不充分又不全面。一位护航队指挥官沮丧地说:“当我们要求空中保护时,只有美国飞机出现。”日本的航运损失有增无减。
    此外,护航队本身也有问题,这实际上有助于盟国。集结和指挥护航队的行动要求建立一个无线电通讯网,这和其他情况合在一起,无异于宣布准确的“时间地点”。美国人破译的日本密码电文,为潜艇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情报。总的说来,其结果是毁灭性的。在日本战时的所有货运轮船中,大约有86%在交战中被击沉,另有9 %则受重创,直到战争结束时仍未能投入运行。占美国海军作战人员不到2%的潜艇作战人员,认真负责地造成敌船总损失的55%。其他盟国的潜艇有助于击毁其他5%的敌船。这一战役——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加剧的禁运和消耗战——的成功,被一批日本经济学家称之为“对日本战时经济的致命打击”。并且即使日本在中国大陆发动了“大陆交通线”作战,打通了陆地运输线也无济于事。
  
  石油的日益减少越来越制约着日本的军事力量,而且直接影响到许多战役的进程。早在1942年6 月的中途岛战役中,这种压力已经可以感觉到。而到了1944年的头几个月,潜艇已经使日本海军“极为深切地”感觉到燃料缺乏。日益耗尽的石油储备也开始影响到各种战略决策,导致日趋毁灭的后果。
  为了节约石油供应,许多日本船舰使用未经提炼的婆罗洲原油,它确实适宜于用作燃料。可是,它也极易挥发和燃烧。因此对使用那种燃料的船只来说,是个威胁。同时为了节约油料,日本海军不得不将舰队就近驻守油田,结果就是美国潜艇对舰队的威胁急剧上升,几乎使得训练无法正常进行。这两个因素对日本海军的训练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而且在马里亚那海战中,这两个因素成了日本战败的关键。
  马里亚那海战战败后日本极其殖民地几乎被分割成两个部分,于是日本海军又被迫将舰队分为本土和南方两个方面。但是因为运输遭到破坏,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个事实上都不完整:南方没有大型军工,无法为舰队提供弹药和修造;而本土又缺乏燃料。于是日本海军不得不在本土和南方两个战区之间来回奔波。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部分舰队以日本为基地,在那里等待新的飞机和飞行员,同时也在消耗最后的油料储备;而重型战舰则驻在新加坡近海,以靠近东印度的供应地。但在那里缺乏弹药不说,而且一旦投人战斗,舰队便无法加油,也不能在大约一个月内再次作好战斗准备。当日本需要一支真正的联合舰队,使其力量强大到足以击退盟军的进攻时,石油短缺所导致的全部后果却分散了它的海军力量。
  与海军类似,日本的陆军航空队的作战也因燃料匮乏而受到严重阻碍。1944年,飞行员训练时间缩减到三十小时,为必要时数的一半。1945年,由于燃料短缺的情况愈益严重,航空训练被完全取消;飞行员直接随领航机攻击目标。几乎无人可望生还。航空汽油采用唯一可以利用的原料松节油制成,其中掺入越来越多的酒精。劣质的燃料、训练不足的飞行员和未经充分测试的飞机等合在一起,是一种致命伤。仅在运输飞行途中,日本便损失了多达40%的飞机。
  帝国海军的末日日本人几乎无法阻止太平洋美军获得源源不断的燃料和其他补给,不管其给养基地多么遥远。美国人依靠1.3比1的庞大运输船与军舰(包括各种军辅船和小艇)的比例,建立起规模巨大的浮动基地——由加油船、修理船、供应船、拖轮、浮坞、救护船、驳船和军需船组成——使美国海军有了跨越太平洋漫长距离的“长腿”。由两三艘巨大油船和驱逐舰护航队组成的流动加油部队,在指定地区设立加油站,那是一个宽二十五英里、长七十五英里的辽阔矩形区域,美国舰队常在那里集合加油。
    1944年下半年,当关岛成为美军轰炸日本的主要基地时,那里每日供给十二万桶航空汽油。与此同时,在所有战线上的全部日本空军每天仅消耗二万一千桶航空汽油,仅为关岛所供应的1/6.日军几乎在每条战线上溃退。到1945年初,美国人重新占领了菲律宾的马尼拉和硫黄岛,尽管为了争夺一个长4.5 英里、宽2.5 英里的岛屿,就付出了惊人的代价——六千八百名美军和二万一千名日军丧生,另有两万名美军受伤。在南亚,英国人在缅甸发动最后攻击。日本人放弃了巴厘巴板和东印度的其他主要输油港口,而他们在本土各岛的大多数炼油厂则已无油供应。1945年1月,日本海军用两条战列舰充当运输船,将两船弹药运到东南亚以后,将一批橡胶和油料最后一次成功的运回本土;而在1945年3月,最后一支日本油船护航队离开新加坡。它在中途沉没,从未抵达日本。
    
  在海外石油来源断绝的情况下,日本国内一方面开始压缩民间石油消费,1944年日本民间消耗的燃料被降低到257000桶,仅为1940年的4%。另一方面,日本开始寻找代用燃料。1944年日本期望的是合成燃料。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的几个月内,东京就有人主张以生产合成燃料作为不进行战争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但事实上这项战时工作遭到严重失败,既苦于缺乏钢材和设备,又遇到技术、工程、机械和人事方面无穷无尽的一系列问题。1943年,日本的合成燃料产量总计为一百万桶——仅为原定当年生产一千四百万桶的8%——而那些燃料从未达到石油总需求量的5 %以上。何况一半以上的产量来自东北,那里在1944年末和1945年由于被潜艇和水雷封锁,使得那些燃料无法被利用。
    合成燃料生产不仅仅是一次失败,而且是一次影响很大的失败,因为它耗尽了大量的资源、人力和管理力量,以致有一位分析家评论说:“从投入的原料和人力以及有限的产量来说,日本的合成燃料工业在战争期间与其说是一项投资,还不如说是一笔负债。”
  在合成燃料失败后,日本可谓穷尽一切办法寻找能够燃烧的东西:包括改用木柴和木炭作为汽车动力,工业用油则用黄豆、花生、椰子和蓖麻中提炼。民间贮藏的上豆、糖和米酒——甚至零售店货架上的瓶装米酒——都被征用来提炼酒精,用作燃料。甚至重新打起了煤的主意:将现役船只改装成烧煤。建造中的船舶则在下水前改建为用煤推动。相对来说,那种做法保障了燃料供给,但也意味着失去速度和灵活性。
  这些措施中最出名的是松节油,将松树根经过干馏制成的油料作为航空汽油的代用品。挖出来的松树根经过十二小时加热后,生产出一种原油代用品。三万四千只锅子、蒸馏器和小型蒸馏装置组合在一起,旨在使每组日产三四加仑油料。这个在45年成了日本希望中众多救命稻草中的一根。日本提出“200棵松树的树根提炼的油料足够一架飞机飞行一小时”,鼓动全国男女老少上山挖树根----尤其是那些传说中“质量和产量更好”的十年以上松树的根。但是所需劳动力显示出这种努力是徒劳无益的。生产每加仑油料需要两个半劳动日。要达到日产一万二千桶的官方指标,每天就需要一百二十五万个劳动力!而要想熬出足够日本当时全部飞机(日本当时自称,包括专用自杀飞机,冲绳战役前大约有15000架)飞行一小时的油料,得熬上六千年时间!!
  松树根运动的有些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山上的所有树木和树苗都被拔得精光,大捆的树根和树株堆积在路边。到1945年6 月,松根油的产量达到了每月七万桶。但提炼方面的种种困难仍未解决。那7万桶油料里能够提炼的“合格”的航空燃料不超过1/10。事实上,到战争结束时,从松根油中也只提炼出一千桶供飞机使用的汽油,并且没有证据表明,那种所谓的汽油有谁真正敢试用于飞机。
  
  事实上,石油已从日本国内经济中消失,成为更大的资源匮乏局面中一个组成部分。煤气、电力、煤和炭的供应都奇缺。从1944—1945年的严寒冬季开始,直到1945年5 月,东京始终没有燃料配给。在此之前,大多数居民已经学会在这个饱受轰炸的城市里,用烧焦的残木片烧饭。每天从食物摄取的热量降至1800大卡,大大低于2160大卡的最低需要量。日本人已不可能在私人浴室里洗澡,公共浴室则变得非常拥挤。人们把这种情形称为“在澡盆里洗土豆”——热能来自街上抬取的碎木柴。并且许多日本人开始把藏书当作燃料生火,反正他们认为那些书籍在以后的空袭中也终究难免被毁灭。
  
  由于缺少燃料,工厂无法开工,飞机无法训练,舰队无法出动。当时飞行员的训练时间被极度压缩甚至干脆取消,而包括“大和号”在内的联合舰队一出动,一天就是一万吨燃料----而日本在吴港最后的重油储备就只有65万吨了。
  等到了大和号等战舰最后一次出击时,丰田副武大将说,“几乎没有可能采取需要大量燃料补给的任何大规模作战行动。甚至在集结舰队时,我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收集到必需的二千五百吨燃料。”事实上,2500吨燃料只够大和号以巡航速度刚刚开到冲绳岛,至于其他护航舰就更是想都不要想了。最后还是吴港后勤部门将各个空空如也的油罐仓里剩下的最后一点油渣子统统刮下来,好歹刮了13000吨渣油,送给大和号及其护卫舰们最后一次“开路”。
  最终,4月6日早晨大和号从驻地出发前往冲绳,4月7日中午11时遭到美国11艘航空母舰300余架飞机的攻击,于下午14时35分沉没,同行一艘轻巡洋舰,四艘驱逐舰为大和号陪葬,为日本海军最后一次舰队出击画下了一个悲惨的句号。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结局
  
  虽然上层军阀们仍在不断叫嚣要“一亿玉碎”“战斗到底”,但是日本的处境愈加恶化。燃料缺乏迫使其飞机在一个月内至多飞行两小时,在美军毫不放松的轰炸下,全国许多以木材建屋的城市都化作焦土废墟,经济运转更趋缓慢,粮食在燃烧弹下几乎绝收,运输也基本瘫痪,发动军事反攻的能力实际上已不存在。
  1945年4 月5 日,苏联宣布废止它同日本签订的中立条约----虽然根据有关条款,条约的有效期要到1946年4 月才终止。但此时日本的海军高级军官们又想出另一种主张,其疯狂程度不亚于松树根运动——试图直接向苏联试探,要求它在东京、华盛顿和伦敦三方之间进行斡旋,并想以南方战区的资源换取苏联的石油。前首相和驻莫斯科大使广田弘毅受命开始与苏联驻日大使对话。但日本人并不知道,斯大林在那年2 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已向罗斯福和丘吉尔许下诺言,苏联将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大约九十天内对日宣战。此外,斯大林还做了一项远比仅限于原料的更有吸引力的交易。作为参战的代价,他在领土方面取得了许多让步:重新确立苏联在满洲的特权,收复萨哈林岛的南部,以及获得千岛群岛。
    虽然斯大林是一个属于少数民族的格鲁吉亚人,但他却是个典型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有了那些报酬,他大可为沙皇俄国在1905年被日本战败报仇雪耻。因此,在6 月末的会晤中,苏联大使拒绝了广田提出的所有政治性建议。至于向日本出口石油,这位大使补充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苏联本身也非常缺少油料。
  
  45年初上台的首相铃木下令对日本的作战能力进行调查,以决定是否足以继续作战。1945年6 月中旬提出的调查报告表明,日本的战时经济由于燃料的匮乏和美国空袭的猛烈而几乎瘫痪。各项数据进一步证实日本处于绝望的境地:1937年4 月的燃料油储备为二千九百六十万桶,到1945年7 月1 日,储备只有八十万桶----如果少于一百万桶,海军便无法作战。日本已没有油料来实现一切实际目的。
  但是日本军阀并不认输。在冲绳战役里日军对美国进攻进行了猛烈而疯狂的抵抗,以其有组织的形式一直抵抗到1945年6 月21日为止。美国人在夺取该岛的战斗中,伤亡人员的比例达35%。而在日本本土,整个岛国看来正在动员起来决一死战;甚至年幼的学童也奉命开始制造竹标枪,准备用来杀死美国人。并且日本军方也很强硬的表态说绝不投降----实际上即使到这时,主战派在日本仍然处于上风。
  1945年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投下。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派遣军队进入东北,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周。8月9日,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投下。但是迟至轰炸长崎时,日本陆军总参谋长甚至仍在坚持提醒高级军官们,要他们不准日本陆海军士兵在任何情况下投降。自杀是唯一受到欢迎的出路。8月13日,在轰炸长崎后第四天,“神风”战的创始人大西龙治郎海军中将仍在主张政府拒绝投降。相反,他说,日本国民应当血战到底,二千万国民应当在反抗入侵军队的自杀性攻击中献出生命。甚至到了8月14日晚上,天皇已经录制了宣布投降的讲话,定于第二天广播。甚至在那个时候,一些叛乱的兵士还刺杀了近卫师团的师团长,冲人皇宫,企图夺取录音,阻止播放,同时还企图杀死铃木首相。当然最后被击退。于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愿意遵旨行事。就在同一天,陆军大臣阿南惟畿等多人剖腹自杀;次日,以“神风特攻队”的组织者大西泷治郎海军中将,和日本联合舰队参谋长宇恒缠中将等为首的一批死硬派军人采取了“神风式”的方式自我了断。而且,对于大西的最后一次“神风”式攻击也已作好了特别准备。在日本投降和美国占领军政府建立之后,美军当局发现总共有三十一万六千桶石油,它们由帝国陆军和海军秘密储藏在僻远的岩洞里和无数隐蔽的地点,是专门用来对人侵者进行自杀性战斗的。还有储存的一些松根汽油在投降后被发现——日本进行抵抗的最后希望之一。那些汽油在美军吉普车上试用,证明是一种质量非常低劣的燃料,使发动机粘着而无法使用。
  
    从占领的最初时刻起,人们就可感受到日本燃料匮乏的影响。8 月30日,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抵达日本厚木机场。机场上的日本飞机,已被拆除螺旋桨,使之不能被用来进行“神风”式攻击。麦克阿瑟将军立即随一支临时凑集的汽车队出发,由一辆形似图纳维尔有轨电车那样的红色消防车开道。他的目的地是横滨和“密苏里号”战列舰,那艘战列舰停泊在港内,三天后将在舰上签署投降文件。沿汽车队行驶路线两旁排列着日本士兵,他们背朝着行进中的麦克阿瑟——过去是专向天皇表示敬意的姿态。
    虽然路程只有二十英里,汽车队却行驶了两小时。那些破烂的车辆是日本人所能提供的最好车辆,因为没有汽油,车辆是用焦炭而不是用汽油来驱动的。车队沿途多次抛锚。
  
    十二天后,即1945年9 月11日,驻东京的美国官员来到一片精耕细作的农田边上的一所简朴的单层房屋前。这所房屋属于战时首相、“剃刀”东条英机大将所有。东条出现在一扇打开的窗户后面。他被告知已被逮捕,应立即准备跟随美国人走。他表示同意,并关上窗户。屋内传出一声枪响。美国人冲入屋内,发现东条坐在一把大椅子上,他自己用手枪击中心脏下面一点点的部位,正在流血。
    而那位在四年前的1941年,先任陆军大臣、后任首相的东条,认为“日本帝国的命运因缺乏石油而安危莫测”,而促使日本决定与美国交战。东条及其同僚们发动战争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整个太平洋战争使二千多万人丧生,其中约有二百五十万日本人。时至1945年,东条本人的性命也安危莫测了,这不是由于他自己射击的枪伤必然会使他丧命,而是因为首先难以找到一位合适的医生,其次难以找到一辆在油箱里储有汽油的救护车。燃料匮乏如此普遍,以至于寻找一名美国医生被证明比寻找一辆有油的救护车较为容易。但最终找来了一辆燃料充足的救护车。它在东条开枪自杀后二小时到达他的住宅。东条被送往医院,治疗后康复。第二年,他作为一名战犯受审,判决有罪处死 。
  
  日本20世纪的侵略扩张历史,说到底,是后起的军事帝国争夺资源燃料与商品倾销市场的过程,在获取战争机器的血液石油方面,日本是竭尽所能,不遗余力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科技手段与军事掠夺,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一度保证了燃料的自给自足。但日本毕竟是后起的工业国家,他的科技水平与美,德等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当南方的石油产地和中国东北的矿化油工厂往日本本土的石油大动脉被美国切断后,日本的军事工业生产就迅速衰竭,而仿效德国的人造石油工业,因为技术水平的落后,无法规模化生产。
  在黔驴技穷时刻,日本的“杰出”科学家终于想出了用松树根提炼燃料的妙计,除了使日本旧貌换新颜,青山变秃岭,结果却是提炼了一批连汽车都无法使用的劣质燃料,燃料的缺乏还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战术思维,大和武士们最后认定;没有燃料的军舰和飞机还不如烧火棍!于是从飞机到潜艇甚至最大的战列舰,节约燃料不买回程票的自杀式攻击蔚然成风。日本,终于完成了由战略自杀到战术自杀的可喜军事革命!?
  因为没有石油维持侵略扩张的军事体系,而发动席卷亚洲的太平洋战争,战争罪犯在穷途末路时,竟也因为石油,而没有逃脱作为日本军国集体的代表必须面对的惩罚,这是历史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莫大嘲讽。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据美国《油气杂志》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1月1日,印尼的探明石油储量为47亿桶,比1994年时探明储量减少了13%。印尼探明石油储量的大部分位于陆上,其中中苏门答腊是印尼最大的石油生产省,拥有Duri和Minas两大印尼国内最大的油田。印尼国内一些其他的大油田主要位于爪哇岛西北部的海洋、东卡里曼坦和纳土纳海。印尼的原油品质范围很广,其中大部分原油的API度处于22至37度之间。印尼两大原油出口品种苏门答腊轻质油或米纳斯原油的API度为35,而更重的Duri原油的API度为22度。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军士长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2-2-24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婆罗洲原油可以直接烧,当然也容易炸,大凤就是死在这上面了
【该用户ID已被系统回收】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公爵 发表于 2012-2-24 12:13
婆罗洲原油可以直接烧,当然也容易炸,大凤就是死在这上面了


呵呵,小心点没事,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锚雷 于 2012-2-24 22:01 编辑

麦德森机枪:

      1902年时,丹麦一种顶部供弹的半自动步枪最终演变成一种弹匣供弹的机步枪(machine rifle,一战后才改称为“轻机枪”)。由于步枪综合制造厂后来改名为麦德森公司,所以这种丹麦1902式轻机枪及其后的一系列衍生型都被人们统称为麦德森机枪。

  在超过五十多年的生产中,麦德森机枪生产了超过十种口径,由6.5mm至8mm,并且有大量不同的衍生型,和各种配件。该枪最早型号的口径为8×58 R克拉格口径,这是丹麦军队所使用的步枪口径,丹麦北面的邻国挪威和瑞典的口径也是6.5mm。德国装备的麦德森的口径为7.92mm(部分缴获使用的除外),中国订购的也是7.92mm口径。俄罗斯装备的则为7.62x54R,在荷属东印度陆军则采用与Hemburg步枪相同的6.5mm口径,英国订购的则为.303恩菲尔德口径,在拉美地区多数为.30-06或7mm西班牙口径,但也有其他的口径,总之麦德森机枪几乎生产了当时所有的军用步枪口径型号。比如挪威除了在一战时订购过的m/14型外,战后又追加订购了m/21型,均为6.5mm口径,配25发弹匣或100发弹鼓。

      麦德森机枪的射击精度高、性能可靠,但主要的缺点是生产成本较高,这与它的公差要求小、结构复杂、制造精良有关。麦德森机枪的优点是很轻——这是指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而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其他轻机枪相比,柯尔特“马铃薯挖掘机”重41公斤,哈奇开斯1897型机枪重26.8公斤,伯格曼M10机枪重15.8公斤,刘易斯机枪重11.8公斤,而麦德森机枪无疑是最轻的,虽然也生产过超过22公斤的型号,但这是根据客户要求所作的更改,不同的型号和不同的口径有不同的尺寸和重量,但大多数重9至10公斤左右。当然,放在现代,这样的重量就已经很重了,现代的轻机枪大多在7公斤左右或以下,而10公斤左右通常都是通用机枪的水平。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麦德森机枪仍然是很出色的轻机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锚雷 于 2012-2-24 22:03 编辑

M1916费德洛夫自动步枪:

M1916自动步枪全枪重4.4千克长度1045mm,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原理,双卡笋摆动式闭锁机构。弧形弹匣容量为25发。考虑到全自动射击时的稳定性在弹匣前面安装了一个小握把,可以有效控制枪身的振动,表尺分轻弹和重弹两种射程为2000米。

费德洛夫在设计M1916自动步枪时充份考虑到了连发射击时的精度问题。而当时俄军的制式7.62×54毫米步枪弹威力过大,全自动射击时后坐力大难以控制。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枪弹,经过比较当时各国的制式军用步枪弹后,费德洛夫选择了其中弹径最小、射击时后坐力相对最低的日本友坂6.5×50.5毫米步枪弹,并以此为基础改进了弹头等设计使改良版6.5mm弹药提高了弹道性能。

在定型的当年共生产了200支左右的M1916自动步枪,装备了俄军第189步兵团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步兵连,但是因为投入数量太少,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锚雷 于 2012-2-24 22:04 编辑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设计排水量:28530吨,最大排水量:32200吨。
  尺寸:长180米/宽30米/吃水9.39米。
   动力:11台桑尼克罗夫特燃煤锅炉,3台蒸汽轮机,主机功率48000马力。
   最大航速:22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12节
  武备:8门双联装380毫米/45倍径主炮,4座双联装炮塔;16门单装150毫米副炮,10门单装88毫米炮,5座60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
   装甲:侧舷装甲带(最大)350毫米;炮塔(正面)350毫米;指挥塔350毫米;三层装甲甲板,每层厚30-40毫米。
   舰员:1171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上尉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全球架空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FT-17坦克:

“雷诺”FT-17轻型坦克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轻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旋转炮塔式坦克。1917年,制造出第一辆样车。同年9月,批量生产,并定名为“雷诺”FT-17轻型坦克。战斗全重 7吨,最大速度 10 km/h,乘员2人,装备1挺8mm Model1914机枪,弹药 4800发,装甲厚 6-22mm。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现有生产力所决定的分工造成的不同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不同人的社会地位,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形态,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只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反映。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03:38 , Processed in 0.0266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