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23
主题1
精华0
积分29
金钱4
贡献0
阅读权限10
注册时间2013-6-6
最后登录2017-4-6
在线时间22 小时

列兵

|
因为最近写晚清小说的关系,所以查了些这方面的资料,按个人设想。
首先推行“废两改元”,阻力主要来自钱庄业,首先建立现代银行,取代钱庄业,至少先建立中央银行,推行新银元,然后再推行“废两改元”,其实就是参照国民政府提出<整理财政大纲案>(1929),分两步走,即废两改元实现真正的银本位,之后,再推行金汇兑本位。同时为未来实施金本位,避免白银涨跌造成外贸损失,海关首行实施“关金位”。
当时中国的流通银两大约有十二三亿元,再加上几亿元的铜元,依靠铸币利就能维持币制改革所需的经费,发行银元的同时,中央银行收回外国银行纸币、国内钱庄官私贴发行权,确定中央银行银元券为唯一合法纸币。“废两改元”三至五年后,建立中央银行银元券信用后,再推行纸币政策,宣布金银国有政策,禁止私人持有,实施外汇管制。
其实说白了,最实际的选择就是套用袁世凯发行袁大头,逐步取代银两流通,以及其后南京政府的币制政策,至少,这是历史证明这两个政策是成功的,至于其它的……更多的只是想当然。
相比之下,我们都是金融外行,而且脱离时代,而这两个政策都是在当时的条件下,通过实际成功证明其是可行的。
现代白银加工的火耗不超过千分之五,而关平银则是93.5374%纯银,至于袁大头的含银量则为87%——91%,以当时市场流通《货币供给量、货币结构与中国经济趋势:1650—1936》一文中流通12.5亿银元为例,铸币锐可达4000万以上,加之折3亿银元的铜元,借鉴晚清铜元获利4成5,铸币税可以达到2亿元。别说是支持币制改革,即便是支持初步工业化都有可能。
至于其后的纸币化,私藏是不可避免的,但收兑仍然是可行,以民国法币为便,扣除白银暴涨倒置的外流的近4-5亿银元,政府收兑的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私藏的至多也就三四亿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