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44
主题0
精华0
积分44
金钱0
贡献0
阅读权限10
注册时间2015-2-23
最后登录2019-9-5
在线时间149 小时

列兵

|
经济建设一块, 我觉得当时的分三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
以钢铁工业为核心的, 造船和铁路。钢铁工业主要以汉冶萍为核心, 国家收回盛宣怀手里的民股和日债。当时具体数字忘记了, 应该在2-3000日元左右。避免出现历史上的长期对日供销合同。如果日方同意, 可以短期协定价格对日提供生铁和矿产。主要是可以趁着一战的钢铁价格暴涨赚一波钱。同期新建大冶或者株洲新厂,新老厂产能在10-15万吨,回收股份和投资, 总计在0.5-1E银元左右, 分几年投资应该问题不大。
时间能赶的早应该能在一战回本...一战后,金融改革完成的话, 可以将其在上海的金融市场出售掉国有股份。以后国家只用贷款支持, 而不介入实际的精英。
如果财政有富裕, 可在马鞍山建第二个钢铁厂, 产能在3万T左右, 以历史位面估计在1000-1500万银元投资。这样在20年代早期能达到20万T钢铁的产能, 能大部分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
有些人觉得只要有钢铁了, 就应该有市场了。实际上中国很大的问题就是钢铁的加工能力极度偏弱。民国时期钢铁的主要消耗对象是铁路。清末1896-1911年平均修建铁路大致在544公里一年, 钢铁耗量在5万T左右。其实也差不多是当时汉冶萍的产铁产量, 而到了南京政府建立前, 铁路速度下降了一半, 汉冶萍的钢铁销路就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所以要扶持钢铁业的发展, 铁路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和以前的美国不同, 美国铁路占钢铁耗材的比重不大。显然可知中国当时的金属加工能力是多么的薄弱了。
而另外一个就是船舶制造了,清末民初,江南船坞从江南制造厂分离出来后, 有段时间发展不错。在一战末期经过改造也可以来料加工万吨轮。如果提前个5年左右布局, 生产大江轮和部分用自身的钢材应该问题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