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uxwang 于 2020-6-4 18:52 编辑
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战形式。水面舰艇最初使用深水炸弹时,只是简单地让深弹顺着斜坡滚落。后来研制了专门的深弹滚落架,再后来就有了带远程释放装置的深弹投放轨。深弹投放轨布置在水面舰艇的尾部,深弹滚落、舰艇前行,在舰艇的后面形成一条带状的“爆破清扫带”。带状的深弹散布,对目标的毁伤概率低。反潜作战,深弹的散布最好是圆形、或者椭圆形散布。而且,只配备了深弹投放轨的反潜舰艇,必须在潜艇航路前方的适当位置越过,才能投弹进行攻击,即所谓的“过顶”攻击。理论上,这个位置是深弹爆炸时,潜艇的抵达位置。对反潜舰艇而言,要占据这个攻击阵位是不容易的。
1917年,英国的桑尼克罗夫特(Thornycroft)公司研制成功了一种被称为“Y”炮的深弹侧向抛掷器。这种武器有两根抛射身管,成90度夹角。“Y”炮布置在舰艇的中线上,可向两侧抛投深弹。美海军的仿制型号为Mk1型。1942年,一种被称为“K”炮的新型深弹侧向抛掷器投入使用。“K”炮仅有一根抛射身管,向一侧舷外抛投深弹。“K”炮通常被布置在舰艇的舷侧,这样舰艇中线位置的空间,就可以另作他用了。马汉级驱逐舰在1942年进行的战时改装中加装了4座Mk6型“K”炮。
反潜舰艇在装备了深弹侧向投掷器以后,其单位时间的深弹投掷量增加了,深弹的散布面积扩大,而且分布也更趋合理,无疑就提高了毁伤敌潜艇的概率。同时,随着深弹散布面积的扩大,降低了反潜舰艇占据攻击阵位的难度,有利于舰艇获得攻击时机,也就提高了作战效率。 不过,硬币总是两面的。深弹投掷量的增加,也带来了弹药消耗增加的问题。按照小说中的描述,一次全散布的布撒,要消耗6颗深弹。“基林”号上携载了44颗深弹,也就只够七八次攻击之用。美海军在参战之初,舰队驱逐舰上的深弹携载量一般为30颗,后增加到50至60颗,而用于护航任务的,携载量更是夸张地达到了300颗以上。试想一下,每颗Mk6型深弹的重量为192公斤,那么总重量将达到近60吨。如此多的弹药携载,稍有闪失,整个战舰和舰上人员恐怕就要灰飞烟灭了。
“二战”爆发以后,德国潜艇再次对同盟国的海上航运构成了重大威胁。盟国海军迫切需要一种更有效的反潜武器,一种在攻击时最好还能保持声呐接触的反潜武器。早期的照射式声呐只能进行水平方向的扫测,而不能在垂直方向改变波束,其发射的声波波束的夹角仅约为16度,因此在反潜舰艇的下方是很大的一片声呐盲区。然而,无论是深弹投放轨,还是“K”炮,都需要反潜舰艇抵近潜艇,才能发起“过顶”攻击。也就是说,当反潜舰艇靠近或占领攻击阵位的时候,声呐是失去目标接触的,这就给攻击的效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事实上,潜艇面对水面舰艇的时候,一个标准的战术动作就是设法进入声呐盲区,然后改变深度和航向,摆脱水面舰艇的搜索和攻击。
因此,英国开始研制一种具有更大射程的前向抛掷反潜武器。更大的射程可以使反潜舰艇不必再实施“过顶”攻击,前向抛掷则有利于舰艇向目标机动。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缩短(最好能消除)声呐对敌潜艇的失聪时间,提高命中概率,并降低敌潜艇规避的可能。1942年,英国海军投入使用一种固定式的前向抛掷反潜武器——“刺猬”炮(Hedgehog),因为上面配置排列的24发小型深弹形似刺毛竖起的刺猬而得名,这种小型深弹也同时被称为了“刺猬弹”。该型装备在美海军中的型号为Mk10。1948年,美海军装备了更先进的旋转式Mk15型“刺猬”炮。
Mk10型“刺猬”炮的最大射程为180米,比“K”炮的射程增加了一倍多(Mk6 mod1,最大射程75米)。除了在发起攻击时,能尽量保持声呐接触外,更大的射程就意味着更短的接敌时间。战后,美国的Mk108型反潜火箭,以及瑞典的“博福斯”375毫米反潜火箭炮,都可被视作“刺猬”炮的继承者。其中Mk108型反潜火箭的最大射程为750米,而“博福斯”375毫米反潜火箭炮的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2,000米。时至现代,最有效的舰载反潜武器是声制导的火箭助飞鱼雷,也被人们视作为“反潜导弹”。
“二战”期间,美海军的舰队驱逐舰没有装备使用“刺猬”炮,美海军中装备“刺猬”炮的是护航驱逐舰(DE)和护航巡逻舰(PF)。这两种战舰以反潜护航任务为主,深弹投放轨、“K”炮和“刺猬”炮,一应俱全。多样的反潜武器,意味着多样的攻击方式。相对于驱逐舰而言,这两种战舰的最高航速较低,即便是航速稍快的护航驱逐舰,其最高航速也就24节左右。她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往来奔波在攻击点和掩护阵位之间,因此提高作战效率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