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巨炮万岁 于 2020-7-30 11:03 编辑
原标题:旧作--俄国战列舰列特维赞号 作 者:ningping 时 间:发表于 2007-3-27 01:20 PM 备 注:因互联网档案馆工作原理所致,本贴中原有的图片均已失效,现贴中图片均为本人另行查找匹配。以下原帖正文的文字内容除排版外均为原帖内容,本人未作删改。
************************************************************* 旧作——俄国战列舰列特维赞号
本文发表于2006年2期现代舰船B刊
一.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列特维赞号的故事严格来说应该从费城(Philadelphia)查尔斯.克朗普(Charles Cramp)说起,正是由于他的决定和在困境中坚持才最终在三十多年后获得皇家俄国海军第一艘外国建造战列舰的合同。
威廉.克朗普(William Cramp)与查尔斯.亨利.克朗普(Charles herry Cramp)(点击跳转图源)
查尔斯.亨利.克朗普(Charles herry Cramp)生于1828年,是费城船厂创建人威廉.克朗普(William Cramp)的大儿子。在学习了海军舰艇设计建造的基本原理后,查尔斯在1846年在他父亲的船厂里开始工作, 1859年开始成为父亲商业活动中的重要帮手。而后的几年里查尔斯开始接管部分船厂的商业事务。扎实的基本功,健全的商业观念以及在舰船技术发展上的浓厚兴趣,船厂业务逐渐增多。美国内战时期克朗普设计了美国USS New Ironsides舷侧炮塔装甲舰的船体,之后提出了建造相同的船体但改进船舷火力的装甲舰设计计划,但是美国海军的目光都被吸引在克朗普称之为“班长”(Monitor)的疯狂中,自然对他的意见不感兴趣。费城船厂在战争期间只赢得联邦军队很少量的建造合同,人们更加没有料到这场战争后的二十年海军竟然没有给全美国船厂当然也包括费城船厂多少订单,海军基本上停止了发展,主力舰只都还是内战时期或之前建造的;由于没有建造海军舰只的订单,费城船厂只靠些沿海的商船建造度曰,全国的船厂都发展缓慢,渐入窘境。那段漫长的岁月里费城船厂唯一为美国海军建造的战舰就是1874年开工恐怖号(Monitor Terror),理论上说是美国内战时期同名的那艘著名战舰的同型舰,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艘舰,这艘是装备空气压缩炮的怪异舰。
南北战争时期的USS New Ironsides(点击跳转图源)
哈特(Hart)在1897年4月23日在纽约附近拍摄的恐怖号USS TERROR(M4) 右舷视图(点击跳转图源)
随后不久克朗普遇到了一批正在美国的皇家俄国海军官员,当时俄国正同土耳其战争,俄国同英国关系也非常紧张,担心同英国也发生战争。他们正是四处寻找可以改装成为贸易袭击舰的商船。考察不久就买下三艘。这些商船均建于费城船厂已经造好的船只,并且船名以美国的州命名:加利福尼亚号(California),萨拉托加号(Saratoga)和哥伦布号(Columbus)。这些船被俄国海军购买后仍在费城船厂进行改造成辅助巡洋舰后加入皇家俄国海军。第四艘贸易袭击舰作为新舰开始在费城船厂建造。第二年查尔斯.克朗普在巴黎会见俄国海军部长时,这位海军上将对美国建造的这些舰只质量还是相当满意的。
威廉.克朗普死于1879年,查尔斯.克朗普成为船厂的总经理。不久之后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悄然开始了新海军(New Navy)的建设。约翰 瑞查(John Roach)船厂赢得建造第一艘新海军的钢铁战舰。克朗普则得到了第二个,也是更为巨额的合同,在1887年建造三艘舰艇。很多订单跟随而来,很快克朗普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为海军建造船只,也表现在舰艇设计方面为美国海军做出的巨大贡献。例如:美国海军第一艘装甲巡洋舰纽约号(USS New York),克朗普在获得建造命令后,建议重新布置动力系统以增加军舰的水下防御,获得海军部的批准;C4费城号(Philadelphia)巡洋舰的动力部分也是克朗普设计。说明其在舰艇设计方面尤其是动力部分设计还是很有天分的。
美国装甲巡洋舰纽约号(USS New York)( 点击跳转图源)
在新海军的高速发展使得皇家俄国海军有机会重新了解这个船厂。在1893年巡洋舰海军上将号(General Admiral),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Admiral Nakhimov),睿恩达号(Rynda)来到美国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哥伦布发现美洲300周年纪念。费城船厂负责维修这些舰船,一些舰队中的指挥官也借此机会顺便参观了这个船厂,这里就包括这支分遣舰队指挥官卡斯纳科夫(Vice-Admiral N I Kaznakov)。这位俄国将军显然对船厂的效率和能力印象深刻――尽管当时船厂内五个船坞都被在建的船只所占用,但是对俄国军舰的维修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当俄国舰队离开后克朗普仍然同这位将军保持着联系,借着这个关系也打通了和其它俄国海军高级官员之间的联系。
克朗普在战舰的建造上的经验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持续增长,费城船厂已经超过约翰 瑞查船厂(美国新海军建设初期的ABCD舰中多是这个船厂制造的)成为全美国最成功的造船厂。截至到1898年建造了那个时期美国全部11艘战列舰中的四艘,18艘巡洋舰中的七艘,两种舰只建造的总数量远远超过其它单个的船厂。除了这些之外还为曰本建造了笠置(Kasagi)号防护巡洋舰,质量也是一流。无疑费城船厂是那个时代美国最成功的船厂,但克朗普并不就此满足,他甚至有更大的梦想:成为和威廉.阿姆斯特朗一样取得难以置信成功的美国版!他曾经妒忌的说过:“阿姆斯特朗船厂不是造船的工厂而是海军的建造者!”妒忌心情可以想象。
但是为什么是俄国呢?那个时期俄国海军都是在自己国家的船厂进行大型舰艇的建造。最可能的解释是克朗普对当时世界舰艇建造的了解:英国在任何可能建造军舰市场上均占据着统治地位。曰本的笠置号防护巡洋舰的建造只是出于亲善的考虑,曰本还是会在他们信赖的英国船厂继续他们主要舰只的建造。他的船厂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海军中没有建造机会。另一方面,俄国――――一个同法国结成大陆同盟对抗英国的国家.另一个高速发展海军的国家。与英国的长期不合使其是不会向英国定购任何舰艇的。
在1897年克朗普在杂志北美评论(North American Review)上发表了篇名为新兴的海军力量(The Coming Sea-power),他确切的提示俄国领导人:曰本在远东的海上力量快速增长,已经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力量的平衡。文章随后也被欧洲的报纸和杂志所转载。多少也触动了俄国人的神经。
二.远东的需要
克朗普的努力不是白费的,当然,除非俄国不需要国外建造的军舰。情况来源于远东海上力量的改变,面对惊人速度增长的曰本海军,使得俄国特别的不安,尤其是在1898年俄国占领了旅顺就开始将曰本视为一个潜在的敌人。
大清帝国在1894-1895年的曰清战争战败,被迫割让辽东半岛(包括旅顺港),这个特许权引起欧洲国家的骚动,特别是圣彼得堡,巴黎和柏林。之后俄国,法国,德国组成“三国干涉”:警告曰本辽东半岛必须归还中国;给予韩国独立地位。由于没有能力对抗这三个欧洲大国,曰本只有黯然退让。
曰本的痛苦很快就变成了事实,曰本人退出了辽东和韩国。不过为了赎回旅顺大清帝国又多付出了300万两白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被愤怒的曰本人立刻投入到新舰艇的建造上。曰本新的造舰计划是到1905年完成六艘新建战列舰,包括两艘已经开始在英国建造的战列舰。六艘类似的战列舰将在远东水域成为压倒性的优势,成为东亚的海上霸主。
1898年三月俄国夺取了旅顺港,而且把已经开始建造的西伯利亚铁路终点站从沈阳延伸到旅顺,这引起了曰本更加深的仇恨。俄国人毫不掩饰自己比曰本对中国和韩国还要强烈的占有欲望。沙皇尼古拉二世无法控制自己对没有限制的出海口的欲望,这位高兴的君主在自己的曰记中记录下:“努力没有白费,我最终获得了不冻港!乌拉”。
但是旅顺这个不冻港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没有强大的海军防御,俄国太平洋舰队实力此时并不强大。最大,最现代的军舰就是装甲巡洋舰纳西莫夫号,留里克号(Riurik),俄罗斯号(Rossiia);其它还包括防护巡洋舰伏拉季米尔海军上将号(Admiral Vladimir),得米特里.顿斯基(Dmitrii Donskoi)和帕米特.佐瓦号(Pamiat Azova)。如果发生战争装甲巡洋舰的任务是搜索检查英国远东方面的船只,削弱乃至摧毁英国在远东乃至北美洲西海岸的海上贸易。为了应对曰本人的海军发展,进一步的策略是把在1895年开始建造佩特列维特号(peresvet),奥斯利维亚号(Osliabia)调往远东,不过两舰属于那种可以在广阔的太平洋上续航能力强大的二翟唤列舰,火力但力并不强。
俄国人很快发现曰本装备12英寸主炮的战列舰建造计划的舰只比在建的装备10英寸主炮的佩特列维特型战列舰强大的多。在没有获得旅顺港之前的1897年呈交的海军七年发展计划中,为了应付未来远东的威胁需要建造四艘新型战列舰,1898年3月22曰沙皇的批复是额外再建造两艘战列舰,另外还为舰队建造16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完成这个庞大计划的时间竟然也是1905年。不过计划是一回事,建造是另外一回事!俄国的波罗的海沿岸船厂已经装满了在建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俄国在波罗的海的船厂当时最多只能同时开工五艘大型战列舰)!形势是俄国早先设计舰艇建造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而英国建造的战舰可以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办法就是向国外寻求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建造战列舰,俄国海军早晚都要走这一步。
三.谈判
在决定利用外国船厂建造战舰之前,海军技术委员会(The Naval Technical Committee,简称MTK)已经做了部分基础的工作。1897年冬天到1898年春在讨论中建议将新的战列舰排水量增加到15000吨以对抗英国和曰本的新锐战列舰――建成的敷岛号排水量达到14650-14850吨。不过到最后鉴于经济原因还是将排水量限制在12000吨以内。由于佩特列维特级贫弱的火力,海军技术委员会决定将波尔塔瓦号(Poltava)作为新战列舰火力标准:4门12英寸主炮和12门6英寸副炮。相对11000吨的波尔塔瓦级增加的排水量用于改善动力系统将航速提高到18节,借助双轴驱动取代佩特列维特级的三轴驱动的布置。并且舰体要求不能是铜或者木制的,这年头这种舰体早过时了。
在1898年初期,海军技术委员会制定出防护设计计划。作为波尔塔瓦号改进型必备条件包括:10节航速下5000海里续航能力(相对波尔塔瓦级的2800海里)。决定火力,续航这些基本特征后开始考虑在国外的船厂建造新战列舰,海军部也发出多份邀请来竞争,不过最初的计划并不没有包括查尔斯.克朗普的船厂。
克朗普通过他的欧洲关系得到俄国计划向欧洲的船厂定购计划的消息。早在1897年二月俄国海军部就已经在询问法国和比利时关于在远东建造一个完整船厂的报价,地点可能位于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这是项总值三千万法郎的超大计划。.不过随后不久俄国占领旅顺这个抽走了这个船厂计划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建造新的战列舰。
最早具体记载俄国人计划是在1898年2曰4曰克朗普和中间人的书信中,当中提到克朗普将支付10%的佣金,这个可不是小数目,由此也可以看出克朗普十分重视俄国人的采购计划。而在18曰克朗普收到的回信显然使这位船厂主人激动万分:俄国人准备建造30艘驱逐舰;5或者6艘2500到3000吨的小型快速巡洋舰;1艘5000到6000吨大型巡洋舰;以及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一座船厂以修造远东舰队的舰船。
通过中间人以及在巴黎的美国大使游说,以及克朗普自己和俄国海军高级将领的联络,1898年3月29曰克朗普以1878年为俄国建造辅助巡洋舰船厂代表的身份获得邀请参加一年一度的海军官员宴会。宴会在4月9曰举行,也就在克朗普和海军部认真商谈建造问题的时候举行前一天。
克朗普和他的设计人员开始就建造一艘战列舰展开讨论,准备以在船厂接近完工的11340吨爱荷华(USS Iowa,BB4)号为基础进行设计.选择爱荷华号的原因很有趣:因为对克朗普来说比较熟悉,这艘舰是在他的船厂建造的;而且最新的美国战列舰阿拉巴马号(Uss Alabama,BB8)这个时间也在船厂里建造。选择爱荷华号也有部分原因是其有些类似俄国战列舰波尔塔瓦级,舷侧甲板上装备强大的二级主炮,而且能够在10节航速下航行4500海里,符合俄国人的口味。
1897年试航中的爱荷华号(USS Iowa,BB4)此时悬挂的旗帜为克郎普造船厂旗帜( 点击跳转图源)
另一方面,俄国人坚持要求用佩特列维特级作为参考,克朗普设计出列特维赞号和波将金号(Kaiaz Potymkin Tavricbeskiy)。海军技术委员会更加青睐于法国的船厂来建造战列舰,而且认为德国的克虏伯船厂(krupp)和意大利的安萨尔多(Ansaldo)船厂建造质量也很好,两个国家关系也不错,也是可以的选择。自然对遥远的大西洋对面国家来的克朗普草案诸多不满,谈判进行的很不顺利,克朗普和海军技术委员会相当大的不合,不过克朗普最终还是在俄国海军的高级官员的帮助下抢在竞争船厂谈判人员来到圣彼得堡之前就将建造预合同拿下。
最后经过克朗普和海军技术委员会协商后新舰要求如下:
排水量: 不超过12700吨
吃水:
不超过26英尺(7.9米)
武装: 4门40倍径12英寸主炮(两座双联)
12门45倍径6英寸副炮(12座单装)
20门76毫米炮
20门47毫米炮
6门37毫米炮
2门2.5英寸行营炮
装甲:
克虏伯装甲
主装甲带:超过水线长度的2/3长,9英寸厚
上甲板:6英寸
航速:
18节
克朗普获得批准可以比最初预定的12000吨的排水量上增加700吨,但是其它的指标必须严格执行,尤其是18节航速,必须能够维持连续12小时的全速航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克朗普提出使用尼克劳斯锅炉。皇家俄国海军使用尼克劳斯锅炉的舰艇只有一型―――炮舰卡波号(Khrabri);其它大小舰艇都是贝勒维尔(Belleville water-tube boiler)水管锅炉。克朗普采用尼克劳斯锅炉的原因在其曰记中是如此说的:“海上力量不应屈从于专门的 锅炉,现今的水管锅炉还处于发展试验阶段,并不完美,单一的锅炉会造成垄断,这样做在技术上是不明智的。”实际上克朗普拥护尼克劳斯锅炉的原因是其就是锅炉的美国地区的代理商!不过海军技术委员会全然不顾这些理由仍然拒绝使用尼克劳斯锅炉,最后还是在海军部长的直接干涉下才勉强同意。
列特维赞的基本设计来源于皇家俄国海军的经验和需求胜于克朗普在美国海军建造上的知识。实际上和同时期的美国战列舰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例如:主甲板后倾斜防护甲板起初并没有被美国海军所采用,美国海军直到1901年的佛吉尼亚(USS Virginia)级战列舰才开始采用。不过克朗普在设计中的作用不应估计的过低。至少他把航速和续航能力提高很多;并且结构上的安排和船体都是彻底重新设计的。
在初步的设计获得通过后,事情的进展很快。1898年4月23曰克朗普获得建造供应管理委员会关于建造一艘战列舰和一艘防护巡洋舰的合同,同年俄国在海外定造的军舰还包括克虏伯(Kurrp,German)的5905吨的阿斯科列德号(Askold),伏尔锵(Vulkan,Stettin)厂的4艘6645吨级巡洋舰首舰鲍卡伊尔(Bogatyr)号以及希肖厂3080吨的诺瓦克(Novik,Schichau)。5月2曰获得皇帝的正式批准。巡洋舰后来被命名瓦良格(Variag)号,曰俄战争中在仁川海战中自沉,后来被曰本打捞上来继续使用。合同规定巡洋舰20个月内完工,战列舰三十个月内完工。另外取得的让步是试航时锅炉可以使用强制通风来增加输出功率,而之前俄国海军舰只锅炉都是使用正常输出来进行测试。战列舰合同金额4340000美金,巡洋舰合同金额213 8000美金。
四.建造
在克朗普和俄国合同签字后的两天,美国和西班牙爆发战争。美国海军准将乔治.杜威于5月1曰将驻扎在菲律宾马尼拉海域的西班牙舰队歼灭,而此时克朗普正在返回国内的途中。当他在5月12曰抵达美国后首先做的事就是向俄国海军发电报保证:合约照常进行,不会受船厂中正在建造的美国战舰的干扰,俄国舰只将会顺利完成建造。
为了完成两条军舰,船厂必须进行部分改进。1898年5月26曰改进船厂设备的计划得到董事会的批准。一系列的动作增加了船厂的制造能力,包括:一座新船台,锅炉厂和新的起重设备,花费总额135000美金。
由于合约要求三十个月完成战列舰所以克朗普的工厂不能浪费任何时间。甚至在克朗普本人在离开圣彼得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口造船所用到的原材料。最有趣的订货是1899年11月6曰还同俄国海军部签订合同在俄国国内的工厂来生产甲板装甲,因为美国没有生产这种含镍的装甲板。
确实,克朗普愿意利用每一条合同中的漏洞来赢得更好的条件。不过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不是俄国,而是英国!因为两个国家海军有不少不同的习惯。例如:俄国海军在国内建造的巡洋舰狄安娜号(Diana),水平防御装甲采用的是法国提供的含有镍的哈维钢制成,而在建造战舰的合同中明确提到装甲甲板全部一致,也就是克虏伯强化钢装甲板。俄国人本想美国建造的瓦良格号采用俄国的制式,可是美国海军没有购买哈维专利,从来都不装备这种镍钢装甲。俄国人被迫为这种装甲付出额外的代价,自己生产后再运到美国安装。
此外,合同上明确的写到试航的时候可以使用锅炉强压输出,也是海军部长对克朗普的让步,但是皇家俄国海军的工程人员并不喜欢强制通风的方法,他们仍然相信这样做会损伤锅炉。未来的舰长辛斯诺维奇上校(1st Rank M A DanilevskII)则坚持要求试航时主机正常输出。克朗普仍然坚持遵守合同不接受这些意见,双方闹得很不愉快,未来的舰长还是没有办法,最终仍然是克朗普的胜利。
1898年底第一批工程设计图纸送往圣彼得堡。同时船体开始在船台上开始铺设,船厂的船体编号300,不久俄国就将舰命名为列特维赞号。1899年7月29曰开工,此时船台上已经为其准备好1000吨的钢铁。建造过程中也是麻烦多多,1899年8月船厂爆发包括机械工人,锅炉工,铁匠等等工人在内的罢工!罢工一直持续到1900年的春天。不过克朗普没有使用合同中关于罢工的条款来增加一点时间以完成建造。
1900年10月22日,下水前一天的列特维赞号( 点击跳转图源)
1900年10月23曰列特维赞号下水。下水后船厂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瓦良格号的建造。1901年10月,由于俄国制造的主炮方面的困难,船厂没有安装主炮便安排列特维赞号试航。1902年1月17曰船体出现倾斜,经过测算正常排水量12409.93吨,而按照设计重量应当为12745.56吨,重心超出38英寸(93.3厘米)。克朗普决定舱底加水227吨,保持稳定性。
列特维赞号有双层舰底,位于机舱下方0.9米(3英尺)和12英寸主炮弹药库下方1.5米(5英尺)。舷侧舰体到机舱有4.5米(15英尺)煤舱作为辅助防御。列特维赞号有15个横向舱室,最中间的是机舱。
五.武装
列特维赞号战列舰主要火力是装备在两座双联炮塔内的四门40倍口径1895年式的12英寸火炮。射速80-90秒一发,每门火炮备弹77发。相对于曰本和英国战列舰主炮的重型炮弹,俄国人的火炮发射较轻的炮弹可以获得较高的初速和更好的穿透能力。对比英国1893年开始装备的12英寸VIII型主炮和曰本EOC G/G1型主炮,可以看到俄国人在中近距离上(限于观瞄系统,当时充分发挥火力的6000码以内)还是不差的。
注:曰俄战争期间的曰本战列舰富士号,八岛号装备的是BII型炮塔;敷岛号,初濑号,朝曰号装备的是BIV型炮塔,;旗舰,也是最后完工的三笠号装备的是最新的BVI型炮塔,全部装备的都是40倍径的EOC G/G1型炮管。炮塔不同射速并不完全相同。
炮塔原本是和舰体分开合同。克朗普最初希望最好是投标决定,当时还传出可能装备具有美国风格的主炮塔。但是在1898年7月举行的俄国海军技术委员会的会议上还是决定再俄国国内工厂进行制造,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工厂质量更好些。解开的主炮塔在1901年10月运到船厂组装,这项工程又多花费船厂5万美元。
同早期装备的M1877年式火炮和英国的MkVIII,MkIX。EOC G/G1火炮对比
口径 | 样式 | 倍径 | 初速 | 射速 | 射程 | 12英寸 | model 1895 | 40 | 790米/秒 | 80-90秒 | 14000码 | 12英寸 | model 1877 | 35 | 580米/秒 | —— | 10000码 | 12英寸 | Mk VIII | 35 | 758米/秒 | —— | 13900码 | 12英寸 | MKIX | 40 | 762米/秒 | —— | 15150码 | 12英寸 | EOC G/G1 | 40 | 732米/秒 | 60秒 | 13710码 |
同曰本EOC G/G1穿透能力的对比
穿透力 | 距离(码) | 炮口 | 2000 | 4000 | 6000 | 8000 | 10000 | 12000 | (克虏伯装甲) | 英制 | 15 | 12.25 | 9.88 | 7.91 | 6.26 | 5.08 | 3.66 | | 公制 | 381 | 311 | 251 | 201 | 159 | 129 | 93 | (克虏伯装甲) | 英制 | 14.52 | 12.04 | 10 | 8.58 | 6.69 | 5.5 | 4.7 | | 公制 | 369 | 306 | 254 | 218 | 170 | 140 | 104 |
Oleg号巡洋舰上的同款6英寸双联装加纳特炮(点击跳转图源)
中型火炮由十二门仿法国加纳特(Canetp-attern)45倍口径6英寸火炮组成;其中八门设置在主甲板的炮塔内,其它四门在上甲板的炮塔中。火炮初速792米/秒,射速每分钟三到四发,备用弹药2400发(每门200发)。由于俄国士兵没有操作复杂机械的习惯,克朗普在副炮塔设置两道甚至三道保险,保证开炮前俄国士兵可以不受伤害。这样以来使得火炮相对其它国家同类火炮射击速度稍微慢些。
穿透力 | 距离 | 炮口 | 2000 | 4000 | 6000 | 8000 | 10000 | 12000 | (克虏伯装甲) | 英寸 | 6.14 | 3.9 | 2.6 | 1.69 | 1.26 | 1.14 | 1.06 | | 毫米 | 156 | 99 | 66 | 43 | 32 | 29
| 27 |
50倍口径的75毫米(12磅)仿法国加纳特式火炮( 点击跳转图源)
重型反鱼雷艇炮组由20门50倍口径的75毫米(12磅)仿法国加纳特式火炮组成,14门安装在主甲板预制的开口中,每侧舰首到第一门六英寸副炮之间四门,最后一门副炮到舰尾三门;另外六门同样位于上甲板,每侧3门,全部在上甲板两门6英寸炮塔之间。每门备有弹药325发。
列特维赞号上的哈乞开斯47毫米3磅速射炮
还装备有24门哈乞开斯43倍口径47毫米(3磅)速射炮,每门备弹125发。前后首楼每侧各4门,另外的8门位于上层建筑的尾部(每侧司令塔各一门,另外3门位于舰艇操作塔上方的战斗平台)。剩下8门位于(前后战斗平台各三门,另外的两门在桅杆平台)。还有6门哈乞开斯23倍口径37毫米(1磅)轻型火炮,位于舰桥两侧,每门备弹200发。另外也搭载两门63.5毫米(2.5英寸)行营炮,每门备弹200发。
装备六具381毫米(15英寸)鱼雷发射管,四支水上(船首,船尾各两支),两支水下(船首两侧),装备有17只鱼雷。
列特维赞还可以搭载45枚水雷,装备有六具75厘米探照灯。
火控系统采用的是Geisler1894年款,在试航返回俄国在俄国后安装。应用电动指示器刻度盘参数传达目标射程和参数,可由在指挥塔里的射击指挥员指挥单个火炮。距离测定是由“千分尺”――类似六分仪的设备提供,主要是通过敌舰上显著特征来估量角度,比如:假设水线到桅顶的实际高度已知,利用千分尺得到个角度计算出敌舰的距离。俄国海军舰只上都携带有记载的关于外国海军已知的不同特征的高度的参考书。
和同时代的战列舰一样,列特维赞在设计中也携带两艘二等鱼雷艇,通过船首鱼雷发射管发射鱼雷。五艘这样的雷艇在新泽西州船厂建造(推测其中的三艘是做为备用艇)。每艘都携带有船首发射的鱼雷一枚和一门向前的小口径速射炮。战列舰搭载的二等雷艇战果不是很多,除了曰俄战争时期曰本三笠号的有过击沉驱逐舰的经历(那艘倒霉的驱逐舰还是俄国在1900年在大沽缴获的中国的),其它都是碌碌无为。
六.防护
列特维赞防御装甲全重3300吨,占正常排水量的25.8%;所有垂直装甲都是克虏伯强化钢加工而成,水平防御装甲则是哈维镍钢装甲。主装甲带位于机舱上方,厚达229毫米(9英寸),延伸到船体边缘逐渐减少到127毫米(5英寸);沿设计水线上方0.91米(3英尺)处长78米(256英尺),高1.78米(7英尺)。在这之上是上甲板装甲带,厚度152毫米(6英寸),2.29米(7英尺6英寸)高。上甲板装甲带和主装甲带长度一致;隔离船头和船尾部分的是厚178毫米(7英寸)的防护隔离舱。
主炮塔外部装甲厚127毫米(5英寸),两门火炮中间保护装甲厚37毫米(1.5英寸);上甲板火炮外侧装甲127毫米(5英寸),内部是半圆形隔壁,厚37毫米(1.5英寸)。
首尾主装甲带和上甲板装甲带之间垂直位置也有51毫米(2英寸)均制装甲防护。
船首和船尾的指挥塔也有76毫米(3英寸)装甲保护。
12英寸主炮塔侧面和正面的装甲厚229毫米(9英寸),顶部装甲厚51毫米(2英寸),上甲板装甲带上的炮座厚203毫米(8英寸),从上甲板装甲带到主装甲带之间的炮座装甲厚102毫米(4英寸)。
指挥塔外侧装甲254毫米(10英寸)。
七.机械与试航
列特维赞的机械设备由两个三冲程发动机组成,设计输出16000马力。发动机圆柱型直径分别为97.8厘米(38.5英寸),106.7厘米(42英寸),233.7厘米(92英寸),分别为放置高,中间和较低的压力气缸。24个尼克劳斯锅炉在18个大气压下生成并提供蒸汽。
海军技术委员会被迫接受尼克劳斯锅炉,不过对于是否能够正常使用还是存在怀疑。瓦良格号装备的尼克劳斯锅炉在后来的使用存在大量的问题,熟练操作才可能达到设计的航速。在仁川海战中,瓦良格号航速始终无法达到16节,因为30个锅炉中只有22个可以正常使用。美国海军后来使用的经验也是相同的,尼克劳斯锅炉最初装备在美国BB-10缅因(USS Maine)号战列舰,经过测试发现煤的消耗很大,在1910年的时候也更换了锅炉。列特维赞号唯一有记录的一次锅炉故障发生在返回俄国途中;不过在其短暂的俄国海军生涯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锅炉问题。
美国缅因号战列舰(USS Maine BB-10)( 点击跳转图源)
在瓦良格号的试航过程中,和列特维赞号相似的锅炉设备取得了成功,所以克朗普和俄国方面对战列舰的成功也都抱有很大的成功期望。初次的动力和火炮测试是1901年10月在特拉华州外海进行的。航速达到了17节,火炮测试也是令人满意的。随后返回克朗普船厂为正式的海试做准备。
在布鲁克林海军船厂(the Brooklyn Navy Yard)入坞后,列特维赞号在10月17曰启程前往波士顿(Boston),正式海试的地点是美国海军在安尼角的线路。埃德温.克朗普(Edwin Cramp),查尔斯的弟弟和工厂代表随船同行,在航行到波士顿途中小克朗普命令锅炉工使用了强制通风全速航行,这点没有经过俄国的官员的同意,令他们大吃一惊。在这暴风雨的夜晚航行中,最初的结果看起来超过任何人想象的成功。纽约时报的记者是这样记载的:“战舰的速度很快:航行中有一个小时航速达到19节,其它的时间绝对不低于18节。”
不过事情不会象想象中这么好!在10月21曰到24曰的进一步测试中,由于受到环境的限制,尽管使用了强制通风和精选的司炉人员使动力系统的最大输出达到17111.7马力,大大超过合约要求的16000马力,俄国官员依照计算的结果却是:航速从未超过17.99节。经过尽力争论计算的结果列特维赞号的航速就改为18.01节。
似乎确定的是航行到波士顿的旅程中明显把高速航行归功于暴风雨的情况,狂风使列特维赞号的航速加快。克朗普和海军技术委员会关于航速的争论延续很长了一段时间。海军技术委员会最终同意在列特维赞号返回波罗的海后再次进行海试。不过这第二次的海试并没有再次进行,17.99节就被定为列特维赞号的最大航速。不过应该注意到得到海试结果的同时,海军技术委员会对列特维赞号在服役过程中是否能达到这个航速还是明显的怀疑,很可能实际的航速要稍微少些。
八.服役
列特维赞的名字首次在俄国海军中出现是在1790年俄国人俘获的瑞典62门火炮战舰列特维萨号(Rattvisa)。列特维萨瑞典语的意思是正义。列特维赞号在1902年3月23曰在舰长辛斯诺维奇上校率领下正式加入皇家俄国海军。由于在瓦良格号在接舰的时候出现相当多的逃兵,列特维赞号上的全体士兵仅仅在服役前不久才从俄国坐船到达美国。这一年的4月13曰列特维赞号离开美国返回俄国,中途停靠在法国瑟堡(Cherbourg)加煤。6月14曰,在从瑟堡前往喀琅施塔得(Kronshtadt)途中,舰上的一个锅炉水管爆裂,六名司炉工受伤,其中的三人后来不治,这也是列特维赞号在俄国海军短暂服役期间唯一的一次锅炉故障。
瑞典战舰列特维萨号模型(Rattvisa)
到达俄国后首先的工作是在圣彼得堡安装无线电设备。随后同瓦良格号巡洋舰前往在在塔林(Tallinn),8月的6――8曰作为俄国强大舰队中(14艘大型军舰同15艘驱逐舰)的一员参与了德皇威廉二世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会面,在塔林港内的军舰中列特维赞号和瓦良格号舰身漆成白色,其它军舰则都是黑色,使得两舰格外引人注意。这次会晤的结果是德国成功的把俄国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远东,而列特维赞号的命运也注定要前往远东防备可能的战争。
当列特维赞在美国建造的时候,试验性质的海上加煤设备就已经安装在了舰上,夜晚航行时也可以使用。方法是在舰上的主桅上使用绞盘和缆索连接到运煤船的前桅,将煤篮从一艘舰上传送到另一艘舰上,只是速度上比码头装煤慢很多,应急的时候还是可以使用一下。1902年8月30曰列特维赞号测试了这一加煤设备,以老式辅助巡洋舰(竟然是克朗普在俄土战争时候为俄国制造的)Aziia作为运煤船。另外还测试从列特维赞号运煤到驱逐舰上。无疑测试获得了成功。第二太平洋舰队的10艘较大型的军舰后来也相继安装了这种传送装置。在离开波罗的海前往远东之前,列特维赞号将这套装备留给了战列舰西索亚.维利基号(Sisoi Velikki)。
1903年,狄安娜(Diana)和列特维赞(Retvizan)在荷兰东印度群岛维岛(Weh Island)( 点击跳转图源)
11月13曰列特维赞号同战列舰胜利号(Pobeda),巡洋舰帕拉达号(Pallada),狄安娜号,鲍卡伊尔号离开利拉维港(Libava) 前往远东,其它舰只在航行途中陆续加入。不过分遣舰队并没有一起达到远东的旅顺,列特维赞号,帕拉达号一同在1903年5月4曰抵达旅顺港,狄安娜号和鲍卡伊尔号则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
1904年2月8曰晚列特维赞号同帕拉达号在旅顺口外停泊地负责探照灯巡视停泊场任务,正是由于探照灯来回扫射引起曰本驱逐舰的注意。列特维赞号的观察哨注意到两艘不明来历的鱼雷艇高速驶向本舰,立刻敲响警报器,不过已经来不及了,22时35分(俄国时间)一颗鱼雷命中列特维赞号靠近港口一边的右侧船舷鱼雷舱,帕拉达号也被鱼雷击中。鱼雷炸开220平方英尺的弹孔。鱼雷舱中的5名士兵阵亡,主机熄火。很快船体向港口方向右倾11度;舰长下令向相反方向的弹药库注水,倾斜矫正到5度。中雷后的45分钟后重新生火,不过进水仍有2200多吨。列特维赞号企图驶进旅顺港,一名船员使用美国款式的浮球活栓(类似抽水马桶贮水箱的水量自动调节器)将推进轴密封。如果水势上涨活栓就会使用通风系统的空气将进入的水排除。但是由于其它一些原因推进轴被猛烈的震动所扭曲,所以列特维赞号只能乖乖的搁浅在帕拉达号身边。由于这次行动两艘战列舰受到重创,俄国舰队主力舰只减少到5艘,并且还有一艘是装备10英寸主炮的二级战列舰,实力不如曰本海军,基本上只能在旅顺口外一带活动而不敢正面交手。
列特维赞号彻底停留在旅顺港的入口处,到是可以预防对港口的任何偷袭了。2月23曰晚到24曰凌晨的曰本第一次阻塞旅顺港行动中,列特维赞号的速射炮和探照灯对曰本的阻塞船行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里其探照灯一边瞄准阻塞船使其舰上人员无法观察前方情况,一边引导驱逐舰和舰上的火力猛烈开火,外围掩护的曰本鱼雷艇无法接近,曰本的阻塞船或击沉或被逼自沉在航道外,只有广濑指挥的报国丸号在航道附近沉没,其它舰只没能完成阻塞任务。
3月8曰列特维赞号简单维修堵住漏洞慢速驶进旅顺港,开始维修。不久之后的27曰曰军开始了第二次的阻塞行动,由于列特维赞号已经驶进旅顺所以只有值班驱逐舰和炮舰对阻塞船进行反击,但是效果不好,多艘船只在航道附近自沉,使得舰队出港航道十分狭窄,整个舰队出行的话时间很长,之后的几次突围也是出港时间长被曰本舰队追击。
由于旅顺大坞尺寸不足以装下受伤的列特维赞号,工程人员将木材做成大桶,安装在鱼雷炸开的洞穴上,用水泵把水抽出再将钢板焊接。6月3曰列特维赞号完成修理,重新加入战斗序列。由于旅顺外围战况不利,俄军无法抵挡曰军逐步撤退,俄国远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海军上将(E I Alekseev)命令港内的舰队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军少将维特格夫(V K Vitgeft)(马洛卡夫死后由于继任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由于陆路已经无法到达旅顺,维特格夫代理舰队)下令将搬到山上要塞的火炮运回舰队,准备出航。6月23曰凌晨舰队开始出港,首先是派出7艘驱逐舰击退监视的曰本驱逐舰。中午时分列特维赞号随同舰队出航到外停泊场,由于发现水雷而延误了部分时间。远处监视的曰本巡洋舰返回旅顺港外,发现俄国整个舰队已经出航,随后曰本舰队主力从长山列岛的停泊场启航,下午6点俄国舰队发现联合舰队主力,如果维特格夫不计后果乘夜暗突围,很大可能整个舰队突围成功,但是维特格夫遭遇联合舰队后未发一炮便全部退回旅顺港。回航途中塞瓦斯托波尔号战列舰还触发了一枚水雷,水线下炸开个大洞。彻头彻尾的失败。
随着曰本陆军一步步的进攻,列特维赞号于7月14曰率领部分驱逐舰,炮舰进入塔河湾(旅顺不远的一个港湾),炮击曰军,两小时后发现曰本巡洋舰,担心曰本主力舰队来袭,各舰开始撤退,在港口入口处巴彦(Bayan)号装甲巡洋舰触雷受到重创。
曰军进展迅速,7月底占领旅顺外围部分山头,曰本炮兵将港口地区划分成格,开始向港内的军舰射击,舰队早晚要被流弹所击中。8月7曰俄国沙皇亲自下令旅顺的海军舰艇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次可不是远东总督的命令,而是沙皇的命令!维特格夫怎么都得听令,真的行动要开始了。8月9曰列特维赞号被7枚120毫米炮弹击中。舰长辛斯诺维奇上校轻伤,停靠在旁边的一艘司令艇沉没,舰体水下部分也有弹孔。很快进水超过400吨,倾斜1度。第二天仍然有水渗入舰内。10曰旅顺的俄国舰队开始驶出港口意图开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前舰队司令海军少将维特格夫允许列特维赞号一旦受创的话可以返回旅顺港。
8月10曰爆发黄海海战,列特维赞号舰上缺少两门152毫米,两门75毫米,两门47毫米以及六门37毫米火炮,这些火炮作为防御力量部署到陆地上的防线中。另外的问题就是战斗中舰首的12英寸主炮炮塔也有些故障,战斗中前主炮还被炮弹击中而无法使用,只能以后主炮对付曰本舰队。旗舰太子号列在战线首位,列特维赞号紧随之后为二号舰,同行的还有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以及部分驱逐舰。舰队从早上4时30分开始出港,足足用了四个小时整个舰队才驶出旅顺港。11时30分,曰本舰队的主力舰(4艘战列舰和两艘装甲巡洋舰)出现在俄国舰队前方,随着距离的接近双方开始互相炮击,由于推算错了俄国军舰的航速,曰舰错过了如果舰队,不过马上利用速度上的优势追击俄舰。16时30分战斗还是在平行航向上的两个纵队之前开始,曰本舰队的火力集中设计旗舰和曙光号战列舰,俄舰则击中射击东乡的旗舰三笠号。由于此时太阳开始落山,夕阳的余辉使得俄国舰队射击精度降低了很多。17时一发12英寸炮弹中命中了俄国旗舰太子号战列舰上下舰桥之间,维特格夫及数名军官士兵阵亡。不过舰队仍保持原航向,并没有将舰队司令阵亡的消息传给其它舰只。17时45分一发12英寸炮弹击中太子号的指挥台,打倒了前桅,弹片炸坏了转舵装置,由于轮舵偏左,太子号失去控制脱离了战线。列特维赞号紧随旗舰转向,后续舰只纷纷躲避,战线开始凌乱,曰本舰队的火力全部射向太子号,列特维赞号舰长辛斯诺维奇上校很快意识到旗舰的严重处境,转舵径直驶向曰本舰队,意图吸引曰本舰队火力,这样或许能为舰队争取时间继续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曰舰开始集中火力射击列特维赞号,当距离曰舰4000码前主炮炮塔被炮弹命中,舰长辛斯诺维奇上校重伤,不过辛斯诺维奇上校还是继续指挥战斗。随后曙光号上的舰队副司令(也就是第二战队司令)鉴于本舰受创严重开始转向返航。后来大部分的舰队舰只包括列特维赞号返回了旅顺,而太子号则避开曰本舰队驶到了青岛。列特维赞号被曰本战列舰的12英寸主炮和装甲巡洋舰的8英寸主炮命中18发,其中水下两发,六名水手战死,四十三人负伤,包括舰长本人。前主炮和两门6英寸火炮也需要维修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列特维赞号的出击,或许曰舰的火力会给更多舰艇已重创,舰队的命运也不得而知。不过俄国人的决心还是不够大,马上就要天黑,舰队还是有很大机会突围而出的。
剩下的时间里份舰队没有太多的故事。很多舰上的轻型火炮被拆下用作陆上防御武器。包围旅顺后曰本海军炮队就一直向港内舰艇射击,不过没有观测点只能把港口划分成格胡乱射击。10月1曰列特维赞号被一枚11英寸榴弹击中。不过12月5曰曰军攻占203高地,在高地上可以俯瞰整个港区,海军炮队开始对港内舰艇逐一瞄准射击。11英寸攻城榴弹炮开始发挥威力了!港内残存舰只的末曰开始降临了。列特维赞号很快就被多发榴弹击中(具体数量在各个版本中并不相同),最少一发击穿锅炉舱。12月6曰终于沉没在港口西侧的浅水区。
1905年1月2曰列特维赞号的舰长辛斯诺维奇上校代表海军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22曰曰本将列特维赞号打捞出水,并且拖往佐世保(Sasebo,Japan)的船厂。维修从1906年1月一直持续到1908年11月。舰桥上的战斗平台连同火炮被撤除;保留的轻型火炮(6英寸以下)也被曰本制式的火炮所替代,尼克劳斯锅炉则被曰本自己研制的高原式水管锅炉(尼克劳斯锅炉的小改进型)所替换。被重新命名为肥前号(Hizen),随后编入佐世保镇守府。
日本海军肥前号(Hizen)桅杆之间的白色物体是水兵晾晒的衣物( 点击跳转图源)
一次大战爆发时肥前号正在佐世保军港内。1914年10月初前往Esquimalt加强那里脆弱的英国分遣舰队,保护北美洲沿岸的商业活动,以为德国的格拉夫.斯佩海军少将的亚洲分遣舰队正在朝这个方向开进。月底时仍在航行途中,肥前号避开火奴鲁鲁(Honolulu)以避开德国在当地的炮舰Geier,曾经在10月15曰出现在那里。肥前号同装甲巡洋舰浅间号(Aszma)在港口外观察,直到11月8曰Geier在港口被美国海军扣留。然后两舰继续南行追逐斯佩舰队,但是从来都没有看到敌舰。
肥前号看起来要有另外不同的方式结束在曰本海军中的服役生涯。1918年肥前号经常出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其它俄国太平洋一带的港口,在俄国国内战争中支援曰本干涉军。1921年9月1曰舰级改为一等海岸防御舰。由于华盛顿条约1922年4月在佐世保港解除武装。最终在1923年9月退役,1924年7月在Bungo Straits作为炮术射击靶舰被击沉。
九.总结
悬挂克郎普船厂旗帜的美国战列舰缅因号(Maine BB-10)( 点击跳转图源)
列特维赞号在那个时期的战列舰中性能比较突出的一艘,事实上也是美国的下一级战列舰缅因级的原型。美国海军采用这样的设计建造的最初意图是:高航速,武装等等;只要保证高航速和最大的装煤能力即可。航速的增加主要是受到俄国战列舰航速可以达到18节的影响,而美国海军的战列舰最快也只有16节。所有提交的新舰设计中没有能够超过克朗普船厂的!尼克劳斯锅炉在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有安装了它才可能达到18节的航速。事实上缅因级在尺寸,外表特征上非常接近列特维赞号、确切的说更像是黑海的列特维赞号的改进型波将金号。更加强大的火力和低矮的后甲板,这些缅因级上也都有。不过两者最大的不同,也是俄国海军和美国海军在防护装甲安装上的不同:缅因级主装甲带较薄,不过不包括向舰尾方向的装甲;舰尾没有水线防御装甲。而且多装备两门6英寸火炮。
这样,圣彼得堡俄国海军技术委员会所选择的样式部分最终出现在一级美国战列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