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108
主题9
精华4
积分1876
金钱0
贡献175
阅读权限90
注册时间2020-5-8
最后登录2025-4-29
在线时间279 小时

上士
 
|
DKB这一篇文章可以说是在挽回“郡”级最初批次设计的名誉,里边的一些论证实际上不是很合理。他把舰炮和鱼雷、炸弹损伤列在一起,试图说明舰炮不是战时巡洋舰受损的主因,但是这里就有很大的问题:二战的战场环境注定了巡洋舰之间的炮战次数要远少于巡洋舰遭遇空袭的次数,而航空轰炸和鱼雷攻击就连很多更大的战列舰都无法有效防御,如果把战列舰的损伤也一并记录就会发现战列舰也是一样的情况——即受到炮弹攻击的损伤/损失情况要少于炸弹和鱼雷攻击。按照这种对比法,那就直接加速到战后的无防护纯防空反潜时代,没什么分析炮舰的必要了。
关于装甲带防御的问题。首先,有没有必要防御?我个人的观点是,动力舱和弹药库的重要性是几乎等价的,动力舱被穿透虽然看起来没有弹药库爆炸的危险性大,但是对舰船作战能力的巨大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动力舱提供不仅提供推进动力,还提供电力和液压动力,后两者直接负责舰上包括炮塔、火控系统和损管系统等的运作。动力舱受损,损伤轻微的情况下是损失部分动力导致航速下降,虽然在动力充足时即便损失一半动力很多巡洋舰还能维持26节以上航速看起来影响并不大,但如果放到实战中,航速下降有可能导致巡洋舰无法逃脱追击、无法继续追击、被迫脱离编队无法参与战斗等,在多种场景下都会导致无法继续执行任务甚至直接导致被击沉。动力舱受损导致电力、液压供应不足可以直接让舰炮、火控失效以及导致水泵无法工作影响损管等,严重影响作战能力甚至会直接导致舰船被击沉。
其次,防不防得住?这个问题涉及到防御的炮弹类型、设计时代限制以及排水量限制等。严格按照条约规定、基于20年代的动力系统水平和设计水平,确实无法有足够的装甲带直接防御8英寸穿甲弹,但是当时的大部分巡洋舰也没有准备全舰直接防御8英寸舰炮:“妙高”、“彭萨科拉”、“北安普顿”、“特伦托”、“絮弗伦”、“阿尔及利亚”这些都是防御6英寸,到“高雄”、“新奥尔良”的时候才有弹药库防御8寸或者大航向角防御8寸的指标。防御8英寸很困难,但防御6英寸相当简单,而且实战里也非常有价值,毕竟在《1930伦敦条约》之前依然有诸如C、D、E、“奥马哈”、5500T、德国K级这类6英寸舰炮巡洋舰。在《1930伦敦条约》之后意义就更大了,这个时期各国都采用6英寸舰炮,而口径限制到6英寸、动力系统技术进步以后设计良好的巡洋舰防御6英寸舰炮几乎是轻而易举,大航向角下也能够做到防御8英寸。再往后排水量限制一放开,防御8英寸也不困难,单纯是设计是否合理的问题。
最后,“郡”级是不是最优解?显然不是,“郡”级初期批次的设计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毋庸置疑。动力舱、炮塔完全裸奔,远距离上可以直接被6英寸舰炮破坏动力和炮塔,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贝里克”号跟意大利巡洋舰交火的时候在26000码左右主炮塔给打了个对穿并引起炮塔失效,这种距离上如果“郡”级的炮塔有100mm左右足够在中距离防御6英寸舰炮的装甲,根本不至于被打坏炮塔损失火力,同理可以套到动力舱上,而且面对6英寸或更小口径的舰炮时也同样如此。
把最低限度的装甲牺牲掉拿去换成动力/成本,这种做法或许对侦查、反驱逐舰用途的巡洋舰(早期的“迪凯纳”、“佣兵队长”初期批次)有点意义,但对于要正经与巡洋舰级别对手交战的巡洋舰来说并不合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