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断断续续的想过一个问题,就是日本研究的大口径舰炮以及一战后开始大幅提升的战舰火炮威力,是否在实际作战中体现了其效力。结合历史来看,答案显然是没有。不过,就当时设计者的初衷而言,如此重视炮火威力似乎也与其他设想存在颇多矛盾。
首先,除却美国MK6型火炮外,诸国火炮都致力提高对垂直装甲板的侵彻能力。这里存在几个问题。
1-这种努力试图缩短敌舰装甲对己方火力的所谓免疫距离。问题在于,在他们争夺的这一小段距离上,火炮的命中率其实相当低下。二战中的实战情况远非战前各国设想的20千米以上的交战,能够取得战果的炮战绝大多数发生在15千米以内。
2-在所谓的装甲带免疫距离附近,炮弹命中垂直装甲的可能性更加低下。即使在更近距离的作战中,命中装甲带的几率依然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常常出现装甲带完好无损,战舰却已经失去战斗力的情形。简言之,穿透装甲带已不再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实战中存在的航线交角能够提高装甲板的实际防护能力,但也使火炮实际威力的差距缩小了。在命中上层建筑、炮塔、舰内通信线路等无需穿透装甲便可造成杀伤的区域时,口径不同的战舰主炮威力并无差别。
即使如美国MK6这种预见到未来远程火力发展趋势的战舰,在二战的情况下也显得颇为脱离实际——虽然他们正确理解了远程炮击时的弹着部位,但二战时期依然算不上一个远程炮击决胜的时代。
考虑到这些因素,也许装备12门威力较小的14寸火炮的战舰,实战效能或许比装备8、9门16寸火炮的战舰更强。美国14寸L50火炮的威力,对于二战的需求已然是足够了。火力密度提高带来校射速度与火力投射量的提高,对尽快取得命中更为有利。
以上是一点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