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5-5-13 14:45 编辑
所有校正及释疑的版权归本人及战列舰论坛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及进行商业利用。
中航出版诺曼•弗里德曼氏现代海军火控发展史《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全译本,图文并茂,注解详实,似为坊间独步的中文现代海军火控(射控)业余专书。甘为此冷僻区块下大功夫和本钱,译者群与出版社都值得我等无畏舰爱好者赞赏鼓励。
译本厚达16开630页,由于是阐述技术发展,不能也不必讲究修辞,忠于原著才是在下所关切的。浏览半月下来,译本大致能达其义。唯限于火控专业;尤其是和火控相关的专业外语,译校者均有未迨之处。由于前几章早期技术发展部份内容较为艰涩,相信手上有书的同好也和我一样,有不求甚解也匆匆瞥过就赶去看实战应用部份。越是如此,译文和原文的出入越容易被战史论坛传播,所以我也希望趁早把我的心得与同好分享。下面就是我对照阅读后发现的问题,段落将分别以译本和原书的页码标出,除非必要,恕不另贴出原文。
开篇先说说书名翻译——《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副名直译是:《无畏舰时代的战列舰火炮和炮术》,没有战术字样,虽然技术与战术是体用两面,但本书对战术实在没有着墨。如果同好有兴趣搜集各国海军文献,一定会发现,最早解密的是造舰和兵工,然后是战报,再来是火控,至于战术准则,尤其是大小舰队操演实施细则,几乎难窥堂奥。当敌我双方在从造舰到火控,乃至于舰队都到达旗鼓相当的规模时,最后决战的机密就在于战术和战略了。弗里德曼虽然是战略专家,不过他的确没在本书里谈到多少战术的东西,即使是标题为1904-1914的战术这一章也仍然偏重技术运用。
以下为完成的章节汇总: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五章 — 惊讶的一战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七章 — 二战英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八章 — 德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章 — 二战美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一章— 日本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二章— 法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三章— 意大利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四章— 俄/苏
下面校释第十四章—俄罗斯/苏联海军
校:译本578-9(270)页(括弧内为原书页码,以下同):
1.“俄罗斯海军采用了测微计(千分尺),以及手持测距仪(一种用于测距的小型六分仪)进行测距,“——应作“俄罗斯海军采用了留佐厄测远仪(Liuzhhol’macrometer),即一种标杆测距仪(stadimeter)进行测距,”
释:这里的原书原文印成micrometer,翻译作测微计(千分尺)没有错,错在原文是个笔误,因千分尺是量细部微尺寸的,不能测远距离,而根据上下文这里应作macrometer测远仪(macrometer与stadimeter一样,都是使用六分仪的两面角度反射镜原理测目标夹角,进而换算成距离的手持测距仪。一般六分仪也可测目标夹角,但前两者却不能当作六分仪来测量天体高度)。
2.“遂向英国公司提出采购1000套设备的要求“——“1000” 应作“100”。
3.“即它所控制的舰炮都固定地安装于战舰上,多门舰炮以其中一门舰炮的瞄准为依据,“——应作“即它所控制的舰炮只能在几个固定位置以中央瞄准具为依据集中射击,“(参见原注释第一条。)
4.“战舰上的…更为灵活了)”——为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580(270)页:
1.“盖斯勒和一家位于圣彼得堡的公司一道,”——应作“圣彼得堡的盖斯勒股份公司(Geisler & Company of St. Petersburg)”,是盖斯勒自己和股东合作开设的公司。
校:译本581(270-1)页图说:
1.“对应最大射程为24.4千克” ——“千克”应作“千米”。
2.“即决定采购普兰的阿尔戈钟”—— 为译者自加的。
3.“…波罗的海制船厂的设计。”——漏译(此舰常被误为出自设计师古尼伯蒂Cuniberti的手笔,其实不然。)
校:译本583(271)页:
1.“毕竟在当时日本帝国海军…”——应作“当时沙俄帝国海军…”
2.“战前的试验包括对弹着观测进行相应的规范” ——应作“战前的试验包括观测弹着以进行对目标的夹差射击(bracket)”。
3.“测距、瞄准装置的距离则扩充至53缆”——原文没有“测距、”。
4.“…一份新的射程距离表,”——应作“…多份射表(range tables 射击弹道表),”
5.“现在仍不清楚俄海军这些自相矛盾的交战距离…意见仍未统一。”——这段是译者自加的。
释:译者认为前文的炮战可能距离和最大距离是自相矛盾的,可能是不懂舰炮战术。当时各国都针对火炮射程的短、中、远距离射击定出不同战术,其间并不矛盾,因为不同火炮各有其适当射程,且最大战术射程并不等于最大火炮射程,也不等于最大火控射程。也因此各国在各种武器和战术的发展阶段都会定出不同的短、中、远作战距离(后来还有极远距离extreme range这一档),尤其在一战前后的二三十年间,几乎每几年就会因个方面的进展而变动一次。
6.“而且他们在实施瞄准时也存在缺陷,”——应作“而且他们的瞄准具也存在缺陷,”,(参见原注释第九条。)
校:译本584-5(272-3)页:
1.“…新交付的四种长度更长的炮弹” “…新交付的长度加长至四倍径弹头曲率半径的炮弹(4crh,4 calibre radius head)”
2.“只能对单一口径的火炮实施攻击(说明其火控系统的容限有限)。”——应作“只能对单一口径的火炮实施火力控管“,“(说明其火控系统的容有限)。”括弧内的这句话是译者自行衍生的。
校:译本585(273)页图说:
1.它能以1000米(3280码)——“码”为“英尺”之误。
校:译本586-7(273-4)页:
1.“另一艘俄舰戈本号多次命中敌舰“——应作“戈本号被多次命中”。
2.“则几乎没有任何命中。”——应作“则不是没命中就是没开火。“
3.“对于只有数艘前无畏舰参战的俄方舰队来说,”——应作“以单独一艘前无畏舰对付一艘新式战列舰来说,”
4.“在日俄战争后…更好的实现命中,”——应作“要通过观测落点实施夹叉射击,”
5.“至于原来这类设备所旋转的舰桥指挥塔,”——应作“至于原来安装这类设备的舰桥指挥塔,”
6.“比如,对战舰的偏移进行偏差修正。”——应作“比如,对弹道偏流(drift)进行射向偏移(deflection)修正。”
7.“同时还有一套控制机制用于对之前确定的射击仰角进行修正。”——应作“同时还有一具拉杆针对个别火炮磨损程度进行射击仰角的补正。”
释:由于火控系统是按照标准情况计算射程仰角参数统一传令各炮进行齐射,但各个火炮炮管的磨损程度不同,以统一标准重量的发射药发射时会使得彼此的最终落点距离出现较大差异,也就是整体落点会超出标准距离散布范围,因此要通过微调个别火炮射击仰角的手段,来控制整体距离散布在标准范围内。
8.“在此之前, 俄舰上…”——应作“俄国无畏舰上…”,而“在此之前,”应删去。
9.“而在前无畏舰的时代,俄海军只是简单地根据相关表格将射程距离转化为射击仰角,“——应作“而在前无畏舰上,俄海军只是简单地将此一射程距离直接传送到不同口径的火炮上(simpler to transmit the same range to guns of all calibres),“
释:为何无畏舰的射击射击距离要转换成仰角而前无畏舰不需要,推测是因为前无畏舰时代的火炮大多采用旧式的直接以距离单位表示的弧形距离表尺,而无畏舰较新式的火炮则大多采用新式以度分秒单位表示的圆形仰角表盘,这种圆形表盘可以较容易的配合火炮俯仰手轮进行较先进的指针重合式数据随动。
10.“俄舰也从外国引进了…”——原文没有“外国”字样。
11.“可想而知…目标时的效能。”——应作“在这样的情境下,为大型的长基线测距仪加上装甲是没什么意义的。”
12.“其舰桥指挥上放置…”——应作“其前后舰桥指挥塔上各放置…”。
校:译本588(274)页:
1.“它无法处理机动中的目标舰。”——意思搞反了,应作“它无法在自舰机动的状态下工作。”
2.“舰体漂移…”——应作“弹道偏流(drift)…”。
校:译本589(275)页图说:
1.“3116码/秒…2500码/秒…2500码/秒” ——“码/秒”应作“英尺/秒”。
2.“烟囱与舰桥之间高耸的则是舰载雷达的天线。”——应作“两座防空指挥仪顶上装有火控雷达的碟形天线。”
校:译本590(275)页:
1.“但普兰明确拒绝了俄罗斯人的提议。”——意思搞反了,应作“普兰期盼着,但从未收到授权生产协议书。”
2.“并非简易地根据弹着过进或过顶射失进行修正”——意思又搞反了,应作“只是单纯地关注(noting simply)弹着过进或过顶射失”。
校:译本591(275-7)页:
1.“而之前产生困扰的翼侧火炮射击干扰问题,则不复存在了。”——应作“又因加大了火炮之间的距离,显然就没有射击干扰的问题了。”
2.“(虽然之前认定9门…也不易观测)。”——这段注解是译者自加的,为原文所无。
3.“他看到舰上火控舱室中有关偏差、方位、”——“ 偏差、方位”应作“距离、偏差、”。
4.“各炮塔(位于炮塔内指挥军官的战位)以及指挥仪(位于瞄准具设定手的战位)内。”——应作“以及各炮塔(位于炮塔军官和炮塔瞄准具设定手的战位上)内。”
5.“…利用呆板的射表,”——应作“…利用各式对应表格(tables),”。
释:此段只在说明距离和方位变化率的计算,而与弹道射表无关。所谓的各式对应表格,是予先将各种敌我距离、方位和航向、航速的变化值加以计算,并像三角函数表那样,将结果编制成通用表格手册颁行各单位,方便火控人员从标绘图上量取数据后直接查表进行转换,免去中间可能的计算错误,事实上后来的火控计算机的作用也就是将此程序加以自动化而已。
校:译本592(276)页图说:
1.“45.8千克”——“ 千克”应作“千米”。
2.“后者既可用于稳定射击的火炮”——“火炮” 应作“弹道(trajectory)”。
3.“…第68号造舰工程。”——应作“…第68号造舰工程,即夏伯阳级的原始设计。”
校:译本593(277)页:
1.“尝试根据弹着情况对变化率进行调整。”——应作“尝试根据弹着情况对距离进行不超过1/4缆(50米)的修正。”
2.“当然,如果变化率误差过大,射失弹着距离目标过近时,就应在再次齐射时重新调整距离变化率,而不受每3~4次齐射调整变化率的限制。”——翻译过度衍生。原文只有两句,应单纯作“如果过近的射失弹数大于25%时,就应上调距离修正。”
3.“主要在于获得目标所在位置的距离范围,而且此距离范围越小越好。”——应作“主要在于获得对目标的距离夹叉(bracket)。”
4.“每座炮塔的火炮间隔4秒射击,如齐射包括单炮塔上的多门主炮则同时射击,”——应作“每座炮塔间隔40秒射击,“。“如齐射包括单炮塔上的多门主炮则同时射击“这句是译者自己衍生的,原文没有。
5.“俄海军戈本号战列舰和前无畏级潘特雷蒙号战列舰与多艘德舰遭遇,”——继586页后译者再次把“戈本“号当成俄国舰只。应作“俄海军前无畏级潘特雷蒙号与德舰戈本号遭遇,”
校:译本594-5(278)页:
1.“…AKUR系统的尺寸虽比APKN系统略大,但计算准确度也强于后者,”——后一句意思搞反了,应作“…AKUR系统的尺寸不但比APKN系统要大,而且计算准确度也不及(less precise)后者,”
2.“…量产仿制。”——之后漏译“苏联称其为Shar(意思是“球体”- sphere)”。
3.“即火控系统在运算时会随时向其插入新的观测值,”——意思又搞反了,应作“即火控系统在运算时不能向其插入新的观测值,”
4.“弹着散布观测…”——应作“弹着误差观测(divergence spotting)…”,即使用误差计测量射失弹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方位误差。
校:译本596-7(278-9)页:
1.“在向系统输入各项数据后…抵消横摇和复合横摇的影响。”——应作“在向一具代号PK的坐标转制装置(coordinate transformer)输入数据后,能实际稳定火炮抵消横摇和复合横摇。”,原文没有“系统还与炮架和机械伺服机构相连“这句话。
2.“计划最初为此其配备的TsAS-1火控计算机,”——应作“计划最初为其配备改型(modified)的TsAS-1火控计算机,”
3.“但遗憾的是,系统的观测部份只在舰体高处设置了1名观测人员,可以想象,战时他根本无法同时观测全向360度范围内的情况。系统还可与舰载机上的观测系统联用,舰载机上配备着两套轰炸瞄准装置,1套指向目标,另一套指向本舰,观测时飞行员将其中1套对准目标,将通过无线电,将相关数据传输回战舰中央炮术控制舱室(ZAP),在那里空中侦察校射数据经过与处理再插入系统(TaAS-0计算机)的火控运算过程。并最终生成修正的距离和方位参数。”
——这一大段需要大幅更动改写如下:
“此系统还拥有精心设计的飞机观测系统,观测飞机上配备着两套标准的轰炸瞄准具,1套指向目标,另一套指向本舰,遗憾的是,观测飞机上只有1名观测人员,他无法同时观测目标和本舰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其中1具瞄准具沿着机体中线布置,驾驶员使用它来对准及飞向目标,然后通过无线电,将相关数据传输回战舰中央炮术控制舱室(ZAP),在那里相关数据经换算成距离和方位,再输入TaAS-0计算机运算。此空中观测系统也适用于集中火力攻击。”
4.“…1套新的坐标转制装置。”——之后漏译“此装置为“双篮式(two-baskets),意指可双用途用于稳定弹道以及VMTs-4型中央火炮瞄准具。”
校:译本598(279)页:
1.“…和Mina-48火控系统“——之后漏译“此两系统也合并了“组件式”垂直稳定设备以及“双篮式“坐标转制装置。”
2.“红海军最后发展的一种火控系统,” ——之后漏译“代号为More,意为“海”,”。
3.“在此之后…电子时代。”以及“与法、意等国…防空之用,”——这两段是译者自加的,为原文所无。
校:译本598-601(310-1)页:
原注释第一条:“只能让战舰舰炮在几个特定角度(45、90、135度)时射击。”——应作“射击键会在甲板水平时自动发射舰炮,但只能从两舷的几个固定角度(45、90、135度)射击。”
原注释第五条:漏译“此系统有2个战斗指示器将目标方位角传送到炮位。测距仪站顶上配置有留佐厄-米阿基舍夫测远仪(译注:原文为micrometer,按本篇对译本578-9(270)页第1条做出的校释改为macrometer,)且配置有按键可将数据传送到指挥塔的表盘。为确认收到数据,各战位都配置有转发回传表盘,指挥塔可同时监看数据是否确实传达。测距仪站可直接传送距离参数到火炮,指挥塔的炮术军官也可以将计算过的射击距离传送到火炮。炮塔的指令表盘上方显示射击距离,下方显示选定弹种。弹药库的指令表盘则显示何种弹药应装入举扬机送上炮塔。”
原注释第十条:
1.“…仅用了17分钟。”——之后漏译“目标为一艘移动中的帆船。”
2.“然而,这些情况…一面之词…法国武官也未…未发现相关史料。”——应作“遗憾的是,在现存史料中还未发现美国武官曾经有描述过此一优越表现的报告。”
原注释第十七条:漏译“英国人记述苏联的传输系统就像一个直流系统,其中发送器的阻抗被改变,因此电流强度(被改变)。接收器转子有两个成直角的电磁极(对),每个电磁极(对)中的电流变化改变了转子的位置。”
(本条系由yuxwang网友协助补译。)
原注释第十九条:漏译“英国原本使用28芯的火控专用电缆来传输数据到各个精密的转发器(repeater, 复示器)”,但俄国没有这种电缆,阿尔戈系统的安装人员只好改用多股的俄国标准7芯电缆。
原注释第廿七条:“普拉托诺夫曾统计过苏联海军当时所拥有的火控装置类型和数据,包括7部普兰计算机,34部AKUR ,38部TsAS-1,”——应作“普拉托诺夫曾统计过苏联海军对火控装置所进行的改善,以型号及个别改善的问题来区分,普兰计算机有7个, AKUR有34个,TsAS-1有38个,”
原注释第廿八条:“…弹着溅落的散度及弹着沿目标舰向方面的具体射失情况,”——应作“…弹着溅落误差的坐标,其中一轴要以目标舰航向为基准的射失情况,”
(全章校释完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