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7255|回复: 10

[书籍资料]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一章--日本

[复制链接]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5-29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5-5-13 14:42 编辑

所有校正及释疑的版权归本人及战列舰论坛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及进行商业利用。

中航出版诺曼•弗里德曼氏现代海军火控发展史《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全译本,图文并茂,注解详实,似为坊间独步的中文现代海军火控(射控)业余专书。甘为此冷僻区块下大功夫和本钱,译者群与出版社都值得我等无畏舰爱好者赞赏鼓励。

译本厚达16开630页,由于是阐述技术发展,不能也不必讲究修辞,忠于原著才是在下所关切的。浏览半月下来,译本大致能达其义。唯限于火控专业;尤其是和火控相关的专业外语,译校者均有未迨之处。由于前几章早期技术发展部份内容较为艰涩,相信手上有书的同好也和我一样,有不求甚解也匆匆瞥过就赶去看实战应用部份。越是如此,译文和原文的出入越容易被战史论坛传播,所以我也希望趁早把我的心得与同好分享。下面就是我对照阅读后发现的问题,段落将分别以译本和原书的页码标出,除非必要,恕不另贴出原文。

开篇先说说书名翻译——《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副名直译是:《无畏舰时代的战列舰火炮和炮术》,没有战术字样,虽然技术与战术是体用两面,但本书对战术实在没有着墨。如果同好有兴趣搜集各国海军文献,一定会发现,最早解密的是造舰和兵工,然后是战报,再来是火控,至于战术准则,尤其是大小舰队操演实施细则,几乎难窥堂奥。当敌我双方在从造舰到火控,乃至于舰队都到达旗鼓相当的规模时,最后决战的机密就在于战术和战略了。弗里德曼虽然是战略专家,不过他的确没在本书里谈到多少战术的东西,即使是标题为1904-1914的战术这一章也仍然偏重技术运用。

以下为完成的章节汇总: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五章  — 惊讶的一战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七章  — 二战英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八章  — 德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章  — 二战美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一章— 日本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二章— 法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三章— 意大利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四章— 俄/苏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一章

下面校释第十一章—日本帝国海军

校:译本481(228)页(括弧内为原书页码,以下同)图说:
1.“它与美国海军使用的16英寸/45倍径主炮性能相当。”——译本里这句话是排列在对88式炮弹的介绍之后,不正确。原文里这句话是接续在对91式炮弹的介绍之后的。
2.“对应的14英寸/45倍径主炮…”——之后漏译一句:“为威克斯所设计,用于金刚号上。”
3.“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制炮能力距世界一流水平仍有差距”——这句话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482(229)页右上:“日本海军的火控操作台也承袭自英式德雷尔火控台”—— 这句话是译者自加的,也是与前文矛盾的。
释:德雷尔系统的专利属于英国海军部,整体系统从未输出,此一解析式系统在1919年就确定被英国海军部放弃,日本人也心里有数。日本与意大利在战后取得巴尔-斯特劳德公司的综合式火控系统,并仿制或改进成自产火控计算机。即便不说巴-斯系统有普兰火控台的底子,有普兰的影子是不会错的,但日本海军火控台和德雷尔很难拉得上关系。

校:译本484(230)页右上:
1.“在扶桑级战列舰之后改装的是四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应作“在六艘战列舰之后改装的是四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
2.“平均以十门主炮计”—— 应作“以配备十门主炮的重巡来说”。

校:译本485(230)页右:
1.“…复合横摇等运动影响。”——之后漏译一句:“由人工随动陀螺仪的指标来改正”。
2.“(与其他观测参数结合后,可用于测定目标舰的航速)”——这句话是译者自加的。不过我认为没有争议。

校:译本487(231)页:
1.“火控台将方位和俯仰角度数据直接发往所需炮位。系统还引入了自动跟踪机制”——应作“火控台将方位和俯仰角度数据直接发往所需炮位,如同西方国家的方式。系统还引入了自动(机电式electro-mechanical)输出入更新(follow-up)”。
释:在早期火控计算机上,各阶段测算单元之间参数的输入和输出并非自动联结更新的,比如变距率盘的变距率就设计成手动输出,便于火控官根据标绘及校射结果检查误差,经确认之后才输入距离钟求取射程。这种人为干涉插值的做法反映出早期测量和计算能力的不足,译本488页上图92式火控台就仍然使用这种人工复传其他单元参数的设计。30年代后研发的计算机其自动化程度已逐渐提高。98式超越前代的只是在系统内部数据的自动传递,即使有人为插值,系统也会随插值更新计算结果。译者使用“自动跟踪机制”似有被读者误解为自动追踪目标运动的可能,故在此特别解释。

2.“(英美战舰上广泛使用了高度集成的火控控制切换板)”——这句话是译者自加的,在其后又漏译一句“因为多数日式系统只有一套自整角同步回路(selsyn circuits)。”
3.“而且所有火炮也必须设定为同一仰角(10度),”——应作“而且所有火炮也必转向和指挥仪同一方位,并将仰角设定为同一角度(10度),”
4.“其战舰上的指挥仪切换装置…”——应作“其战舰上的电路切换板(switchboard)…”,因为使用电路切换板的不光是指挥仪和火控系统,所有其他航海通信等系统也要使用。

校:译本487(231)页图说:“此照片摘自战时美国海军…”——“战时”应作“战后”,即简称USNTMJ的一系列详尽的技术报告,调查范围遍及从医疗到导弹的广大面向。
释:本章绝大多数的原始资料来源都出自USNTMJ。由于日本海军舰艇及基地设施在战末受到极大破坏,许多技术资料在盟军进驻前又被自行销毁,所以时至今日连日方的二战火控史料都很少超出USNTMJ的范围。虽然调查报告是使用英文和美军自家的火控定义符号以及计算方程表现的,但重建后的海上自卫队其装备与训练完全改用美式体制,他们也能接受这些报告内容,所以本章原著的可信度颇高。

校:译本487(231)页右下:“…日本海军对极高齐射标准的偏好和坚持。”——应作“…日本海军对密集齐射散布(tight salvo)的偏好和坚持。”
释:齐射散布偏好较为松散或较为密集各国海军不同,大抵散布松散(即分布范围较大)相对容易取得跨射,但跨射后的命中弹数相对少;散布密集(即分布范围较小)相对不易取得跨射,但一旦跨射后命中弹数相对多。请注意这些情况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其间实际命中弹数差异不如想象来得大,也许就是各取得三轮跨射后合计命中2发和3发之间的差别。

校:译本489(232)页:
1.“在此极小的射击间隔内,同一炮塔内各火炮同时射击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应作“另外还有98式延迟线圈可以使同一炮塔内各火炮同时射击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
释:日本的98式降低散布装置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套是前述的装在发令所(火控中心)内的击发时间限制装置(trigger-time-limiting device),另一套是装在炮塔内的开火延迟线圈(delay coil)。美式的开火延迟装置只有延迟线圈,这是因为二战美国战舰多半装有RPC远程动力操炮系统,火炮俯仰旋回全由电-液动力随动更新参数,也就是火炮瞄准随时都在完成状态,所以下令开火时只要延迟线圈保障相邻火炮不要同时击发彼此干扰就好了。但是日本没有RPC系统,火炮的俯仰旋回还是要炮手旋转手轮,随动于计算机传输来的表盘参数进行瞄准,也就是所谓“追针”。这人工作业难免有反应落差,当一门炮被分配到应开火但却没有完成随动瞄准时,装置会跳过这门炮转而控制同炮塔另一门已完成瞄准的火炮先开火,然后再按延迟间隔由下一门完成瞄准的火炮开火,这样才能保障齐射散布不会因瞄准不实或开火推迟而变大。
2.“日本海军除了使用鱼雷占到些便宜之外,”——这句话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490(233)页:“...装填着西摩兹炸药...”——应作“...装填着下濑火药...”。


校:译本491(234)页: “采用特殊设计的弹体外形…更有力于击中战舰水线下的舰体。”、“而其水下弹道…危险区域长度)”、“…小于弹头最大直径…增加弹头飞行稳定度)”以及“这种炮弹虽然…强化防护措施。”——这几段有关水下弹的话是译者自加的。
释:虽然当代已没有哪家武器商再去研发水下弹,但仍有某些兵器史学者使用电脑模拟大口径舰炮的水下弹道,发现许多和早先认知有出入,甚至可能推翻前人看法的弹道现象。比如弹头在水体里行进的姿态,在期望有水下打击力的入射角范围内,其实翻滚的现象更多过头先尾后的正常姿态,较激进的研究者更直指日本20年代的实弹试验成果是孤证。原书作者不会不知道这些误区,所以对水下弹的措辞比早先的海战史作家显得保留而谨慎,另外译者自加文字内也提到了水下弹的偶然性。

校:译本495(235)页:
1.“…舰只上的水兵)。”——漏译一句“也有人辨称,配用长延时引信的水下弹即使没击中舰体,也会因延时起爆而对舰体造成如水雷般的效果。”
2.“…仍称日本…跳弹的问题”——应作“…虽然提到日本极度重视弹头不要发生跳弹的问题,”
3.“至于当时其他国家,并未进行类似试验或装备类似弹种。”——应作“至于当时其他国家,虽然未特别规划水下弹打击,却也能取得同样的的战果(did at least as well)。”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也成为其最主要的敌人。”—— 这几句话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496(236)页左:
1.“测距齐射通常包括三轮左右的齐射(耗时约10秒或更少),”——应作“测距齐射通常包括三轮的半齐射(每轮间隔约10秒或更少),”
2.“两舰利用无线电进行沟通。”——在这句之后漏译:“日本人也采用“分舰队测距”。分舰队排成一列,方位尽可能与目标形成直角,然后旗舰下令“基线测距”,各舰回报各自的测距平均值给旗舰,旗舰再平均取值传给分舰队各舰瞄准。”

校:译本497(237)页左下至499页右上:
1.“日本对鱼雷研制…93式鱼雷领先西方20年”——这大半页是译者自加的,并非弗里德曼原著,内容请读者自行斟酌。
2.“因此数量更多,但射击距离也较近的驱逐舰也得以改装”——应作“大量的驱逐舰将接续冲入更近接的距离攻击(closer-in…attacks)”。
3.“即尼康公司前身…爱知时钟…为其附属公司之一)”—— 这段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501-503(238)页:
1.“(据推测很可能是由于美国海军当时对重巡洋舰的认可)”、“(因夜战部队…“前卫舰队”)“、以及“(对此,日本方面留存有相关资料,可以较为肯定)”—— 这三段话是译者自加的。
2.“完成鱼雷发射…向后方撤离,”——之后漏译一段:“第四支巡洋舰分队,由夜战部队指挥官坐镇,在美军主队两侧就位(此分队在美军主队后方10000至15000米(10936至16400码)处先分离成左右两支),以照明弹和探照灯照亮目标,”
3.“…成为对方的标靶)。”——之后漏译一段:“整场战斗可能进行三小时之久。”

校:译本502(238)页图说:
1.“注意图中该舰的主测距仪,”——应作“注意图中该舰的主测距仪为四合一光路设计(quadruplex),”
2.“舰桥下部平台…”——之前漏译一句:“上层一排窗户所在是战斗舰桥(battle bridge),其顶上是防空平台。”
3.“以及百叶窗覆盖的多部探照灯。”——应作“以及百叶窗覆盖的四部探照灯指挥仪。”
释:要使夜战能收奇袭效果,探照灯就不能漫无目的的随意开灯搜索,而且由于光束会随着舰体摇晃无法盯住目标,所以和火炮瞄准线一样需要使用指挥仪对目标进行指示、观测和稳定控制,以将目标一直笼罩在光束范围内。

校:译本504(239)页左:“交战进行…轻型鱼雷“——应作“交战进行到这一阶段时,三艘快速袖珍潜艇母舰(fast midget-submarine tender)在敌战斗部队前方放出所载小潜艇;舰队型大潜艇也可能加入雷击。”

校:译本504(239)页图说:
1.“…高雄级舰艉指挥仪上…”——应作“…高雄级在指挥仪后部(abaft)…”
2.“美国海军…可以2800英尺/秒初速…”——之后漏译“(原本初速为3000英尺/秒,因炮膛烧蚀过度而降下来)”

校:译本507(241)页图说:
1.“它采用6米x2米的矩形天线” —— 应作“它采用4x3的网格单元,尺寸为6米x2米的天线”。
2.“但分辨率(精度)却只有1 ~ 2千米” —— 应作“但精度(accuracy)却只有1 ~ 2千米,分辨度(resolution)为2千米及20度”。
释:雷达规格中“精度(accuracy)“和“分辨度(resolution)“是两码事。先说“分辨度“,以上述雷达的2千米分辨度能力为例,如果一个以上的电波反射目标(包括陆地)之间彼此相距不到2千米,那末这种雷达针对他们发射并接收到的回波将无法分辨是一个还是多个目标,这2千米是距离“分辨度“。如果2千米内并无其他目标存在,那末这种雷达针对这单一目标发射并接收到的回波测距精度可达到+/- 1 ~ 2千米,这+/- 1 ~ 2千米是测距“精度“。其他相关规格还有“方位精度“和“方位分辨度“
3.“…一对喇叭形天线。”——之后漏译“波束为38 x 38度”。

校:译本508(241)页:
1.“相比之下…压倒了日本,”——这段是译者自加的。
2.“…击毁了大量脆弱的美国护航航母…”—— 应作“…击毁了一小部分(a small part of)很脆弱的美国护航航母…”
3.“雷达的应用…提升了命中,”——这段是译者自加的。
4.——本章结尾漏译:“当时日本舰队实已无招架之力。”

校:译本509-513(306-307)页:
原注释第二条:
1.“其操作人员包括1名无线电操作人员,“—— 应作“其操作人员包括1名话务员(talker),”
释:舰内通话不是电话就是传话管,不会用到无线电。

2.——漏译“日文“方位盘(罗马拼音Hoiban)”即英文”director,指挥仪、炮仪”,“日文“射击盘(罗马拼音Shagekiban)”即英文”calculator,计算机””

原注释第三条:“…3式(但这一命名规则于1926年被日本海军废止…19式(即裕仁19年)”—— 应作“…3式(但这一依据大正年号的命名规则于1926年因改元而停止…19式(即昭和19年)”。

原注释第七条:——漏译“不清楚两具齐射限制装置发挥了多大作用。”

原注释第八条:——“因为雷达显示的目标被击沉(消失)有时仅仅是由于其驶离了雷达探测的距离。”——应作“…驶离了雷达的距离选通范围(radar-range gate)。”关于“雷达的距离选通范围”请参见译本457页,可能本章节的译者和第十章的不是一个人,所以不知道这件事。

原注释第十条:“这也是光学测距时代基线最长的测距装置” ——这最后一句译者自加的,且只限于军舰使用的范围。
释:陆用有比大和级的长出一倍的100英尺基线测距仪,由日本光学会社的祖师爷——英国巴尔-斯特劳德公司制造,使用于多佛和新加坡要塞。

原注释第十一条:
1.“适于进入后稳定的滑行”—— 应作“适于入水后稳定的滑行”
2. ——漏译“每一战队(Sendai)各舰使用不同的染色弹,例如3战队的金刚号用红色、榛名号用黑色、雾岛号用蓝色,比睿号用无色。”

原注释第十七条:“而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的射程距离也达到27000码”—— 应作“而胡德号和重巡洋舰的射程距离也达到27000码”。

原注释第二十条:——漏译“资料来自国家档案与记录局(NARA 2)保存的海军舰艇署档案(RG 19)”。


全章校释完毕

下士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5-29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辛苦了!!!

伸手黨向您敬禮!!!

一等兵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5-29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待续,先感谢下!

上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发表于 2013-5-31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uxwang 于 2013-5-31 12:18 编辑

终于可以跟着马老学习了,刚刚获得提问的许可,向同好们问好。

好了,现在开始提问学习了。

马老校注:译本487(231)页:
1.“火控台将方位和俯仰角度数据直接发往所需炮位。系统还引入了自动跟踪机制”——应作“火控台将方位和俯仰角度数据直接发往所需炮位,如同西方国家的方式。系统还引入了自动(电机式electro-mechanical)输出入更新(follow-up)”。

除非特别说明,一般习惯认为“电机”就是motor,这里的“electro-mechanical”习惯上的称呼是“机电式”。follow-up似乎用“随动”更加贴切,马老的意思应该是“输入变化了,输出亦随之变化”?

同页:
4.“其战舰上的指挥仪切换装置…”——应作“其战舰上的电路切换板(switchboard)…”,因为使用电路切换板的不光是指挥仪和火控系统,所有其他航海通信等系统也要使用。

switch就是开关,一种左右转动以切换电路用的,其更确切的叫法是“转换开关”,因此此地用“开关板”直译比较符合习惯。顺带说明,一般习惯将配电盘、控制柜等等电气设备都统称为“开关板”。

上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5-31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中...马老填坑好快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5-31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栗林忠道 于 2013-5-31 13:44 编辑
yuxwang 发表于 2013-5-31 08:54
终于可以跟着马老学习了,刚刚获得提问的许可,向同好们问好。

好了,现在开始提问学习了。

台湾和内地语言习惯上有区别正常,就比如一边叫飞弹一边叫导弹。

还是先看一下原书,再提出问题比较好,这样提问也会比较有实际内容。如果只是看了这个帖子,然后就纠结于一两个帖子里提到的单词的翻译习惯,实在不是研究问题的正确方式。

上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发表于 2013-5-31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栗林忠道 发表于 2013-5-31 13:27
台湾和内地语言习惯上有区别正常,就比如一边叫飞弹一边叫导弹。

还是先看一下原书,再提出问题比较好, ...

嗯,这倒是的。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5-3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3-5-31 15:16 编辑
yuxwang 发表于 2013-5-31 08:54
终于可以跟着马老学习了,刚刚获得提问的许可,向同好们问好。

好了,现在开始提问学习了。


(电机式electro-mechanical)这个翻译你说得对,的确是我不知大陆的正确用法,至于“电路切换板“是译本所用的名词,我在校译时除非主动认定译者用错词,否则都会沿用原翻译词,改正的名词也会仅量使用大陆的术语,像"selsyn"大陆技术词典翻为“自整角器“,我不确定是否就是GE公司在1920年代开发,那时还叫"synchro",1930年代由美海军定名为"selsyn"的数据同步器同样的东西,虽然看内容都是由同步发电机(传送)和同步马达(接收)构成的同步器系统,但又没有更权威的对照,就先用了。如果大家提问的牵涉到太多有关定义问题,我也考虑先放下校译,把译本没做的原文Glossary先翻出来,并且尽量对应译本使用的名词,不管中文字面是否贴近原意。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5-31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3-6-1 00:05 编辑
yuxwang 发表于 2013-5-31 08:54
终于可以跟着马老学习了,刚刚获得提问的许可,向同好们问好。

好了,现在开始提问学习了。


我会用“随动”来翻译“follow-the-pointer”——随动于火控中心传来的射击参数仪表。这里的"follow-up"只是火控测量与计算阶段的数据传递,这些数据并非像“follow-the-pointer”那样一成不变的输入下一测算阶段,而是可以人为过滤的,所以我不用“随动”。

上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发表于 2013-5-31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uxwang 于 2013-5-31 17:07 编辑
mathewwu 发表于 2013-5-31 15:08
(电机式electro-mechanical)这个翻译你说得对,的确是我不知大陆的正确用法,至于“电路切换板“是译本 ...


自整角机,这个不会错。我查阅了电机学的书,并且仔细看了一遍原理。这种设备属于控制电机的范畴。
NAVAL ORDNANCE AND GUNNERY VOLUME 1 CHAPTER 10 AUTOMATIC CONTROL EQUIPMENT
有此设备的图纸。

不过P338、P339这里的译文是有问题的,要整理一下。

我对此系统的理解就是两台转子和转子并联、定子和定子并联的同步电机。在此两台同步电机的转子被称之为“励磁绕组”,而定子则被称之为“同步绕组”。其工作原理是将单相交流电通入两台电机的转子,形成两个强弱、相位相同的脉动磁场。两台电机的定子分别感生出三相交流电(定子的三相结构决定),其大小、相位一致。如果发送端的转子发生了转动,一般把这个转动的角度称为“失调角”。这意味着发送端和接收端电机的磁场在相位上发生了“失调角”的差异,它们分别感生的三相交流电也会存在相位差。于是就会有电流流动。(请注意,这里我没有用电压这个词,根据最简单的基尔霍夫定理,同位点是没有电压差的。)此电流产生的磁场将驱使接收端的转子转动,直到其位置和发送端的一致。
类似的应用在大型龙门吊上就可以看到。

不能再这样零敲碎打地纠结于一两个名词了。我和大家一样都期盼马老的全部正文校译,这才是最重要的。

请大家原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yuxwang 发表于 2013-5-31 16:12
自整角机,这个不会错。我查阅了电机学的书,并且仔细看了一遍原理。这种设备属于控制电机的范畴。
NAVAL ...

欢迎加入译文校释,包括对我的校释表达不同意见。你可以自己开帖,也可以在此添楼。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7:25 , Processed in 0.0238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