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查看: 7032|回复: 4

[书籍资料]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章--二战美国

[复制链接]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6-4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5-5-13 14:41 编辑

所有校正及释疑的版权归本人及战列舰论坛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及进行商业利用。

中航出版诺曼•弗里德曼氏现代海军火控发展史《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全译本,图文并茂,注解详实,似为坊间独步的中文现代海军火控(射控)业余专书。甘为此冷僻区块下大功夫和本钱,译者群与出版社都值得我等无畏舰爱好者赞赏鼓励。

译本厚达16开630页,由于是阐述技术发展,不能也不必讲究修辞,忠于原著才是在下所关切的。浏览半月下来,译本大致能达其义。唯限于火控专业;尤其是和火控相关的专业外语,译校者均有未迨之处。由于前几章早期技术发展部份内容较为艰涩,相信手上有书的同好也和我一样,有不求甚解也匆匆瞥过就赶去看实战应用部份。越是如此,译文和原文的出入越容易被战史论坛传播,所以我也希望趁早把我的心得与同好分享。下面就是我对照阅读后发现的问题,段落将分别以译本和原书的页码标出,除非必要,恕不另贴出原文。

开篇先说说书名翻译——《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副名直译是:《无畏舰时代的战列舰火炮和炮术》,没有战术字样,虽然技术与战术是体用两面,但本书对战术实在没有着墨。如果同好有兴趣搜集各国海军文献,一定会发现,最早解密的是造舰和兵工,然后是战报,再来是火控,至于战术准则,尤其是大小舰队操演实施细则,几乎难窥堂奥。当敌我双方在从造舰到火控,乃至于舰队都到达旗鼓相当的规模时,最后决战的机密就在于战术和战略了。弗里德曼虽然是战略专家,不过他的确没在本书里谈到多少战术的东西,即使是标题为1904-1914的战术这一章也仍然偏重技术运用。

以下为完成的章节汇总: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五章  — 惊讶的一战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七章  — 二战英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八章  — 德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章  — 二战美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一章— 日本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二章— 法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三章— 意大利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四章— 俄/苏


下面校释第十一章--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

校:译本440(208)页左(括弧内为原书页码,以下同):
1.“(另有18艘类似驱逐舰和5艘鱼雷攻击艇,每舰/艇配备…)”——应作“(另有18艘驱逐舰和5艘驱逐领舰(leaders),每舰配备…)”
2.“…完成其16枚鱼雷的齐射,这样的发射密度在战时应用中也就更具使用价值了”——应作“…完成其16枚鱼雷的齐射,绕过其舰艏前进,并曾做过这样的“做绕弯向前发射(curved ahead fire)“的实弹演练。”

校:译本441(208)页图说:
1.“使用时,它生成的数据可直接输入到美国海军战时主力舰作战信息中心(CIC)中。”——应作“但只有在它生成的数据能输入到美国海军战时主力舰作战信息中心(CIC)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释:这段原文的条件句是“但只有在它…之后”(but only when it was used…)。SG海搜雷达在1942下半年就上舰了,可是当年懂雷达的人不多,懂得运用雷达获取战场情报进而作出战术应用的指挥官更少。SG一开始并未发挥作用,原因之一是有战术素养的高阶军官多半缺乏对新电子兵器的认识和信任,而电子雷达员又往往是没有战术训练的征召平民;原因其二是以SG/SK等海空搜索雷达为工具来建构战场态势的作战信息中心(CIC),其运作程序和和设备建构要到1943-44年才逐渐发展成形,所以此图的说明才会特别点出这个现实。
2.“后者的大部分内部件与Mk4雷达类似。”——这句译者没翻错,是原文错把Mk3写排成Mk4。
3.“(弹着散布约400码,”——这前半句话是译者自加的。
4.“但当时并未看到对方爆炸的闪光。”——应作“但貌似当晚它未曾击中过任何目标。”
5.——最后漏译一句:“部分资料来自费舍尔和尤伦斯合著的《二战快速战列舰炮术:一次炮术格命,战舰国际杂志,42卷2和43卷1》。”

校:译本442-443(209)页右起:
1.“考虑到当时火控能力以及雷达、无线电等技术装备的普及,”——应作“如能对驱逐舰的阵位作出有效规划,”
2.“海军曾试验利用驱逐舰上的6英寸/47倍径火炮,”——应作“海军认为利用6英寸/47倍径火炮,”,且6英寸/47倍径火炮安装于巡洋舰而非驱逐舰。
3.“…几乎可倾泄约150枚炮弹,”——之后漏译:“像把机关枪/炮(like a machine gun)”。
4.“如果仍使用其原来的分装式弹药,同口径燃烧弹的射速…”——应作“而早先的药包发射式火炮的射速…”。

校:译本442(209)页图说:“…或后期配备Mk 13型雷达天线)”——这后半句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444(210)页图说:
1.左上“0型测距仪”——应作“Mk 48 Mod 0型测距仪”。
2.“高度操作杆”——应作“海拔操作杆”。
3.右上“百叶窗” ——应作“镜头窗盖”,原文为(shutter),实际为一单片上下开合窗板,见442页正面图。
4.——注意说明中指挥仪的“备份(spare)”是留岸的库存备件,而非舰上的后备装置。
5.“密苏里级”——为“密苏里号”之误。

校:译本445-446(210-211)页:
1.“…战列舰编队(battle-line formation)”——不能说都不对,但用“…战列线编队”较合适。
2.“(除首尾两舰外…视作目标)”和“当然这在中后期亦得到解决。”——为译者自加的。
3.446页左下图说的“图中长凳…”——为“图中圆凳…”之误。

校:译本447(212)页图说:
1.“辅助指挥仪配备着Mk 9型观测望远镜及15英尺基线测距仪”——应作 “辅助指挥仪配备着15英尺基线Mk 9型观测用望远镜(spotting glass)”。
释:经单一望远镜头放大后的远处物体,其间的景深会大幅降低,使弹着水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变得不明显,仿佛都挤在一块,这种现象在观赏长镜头拍摄猛兽猎捕动物的纪录片时最能感受。如果改用双物镜的立体校射镜(炮队镜就是这种典型),将可通过双点视差将远处物体之间的景深拉开,层次较为分明,可帮助判别弹着位置。体视式测距仪同样具有这种校射能力,但Mk 9是专用的立体校射镜,结构与体视式测距仪极为接近,但不具测距功能,所以不能称之为测距仪。448页的北卡舰桥图可看出Mk 9校射镜和其背后的Mk 35测距仪是并存的。
2.“图中可见其指挥仪上部的这种指挥仪。”——“…指挥仪…”为“…指挥塔…”之误。

校:译本448(213)页图说:
1.“注意该战舰舰载机飞行员舱室…”——应作“注意该舰驾驶室(pilot house)…”。
2.“战舰第三座主炮塔上方配备的第二次Mk 35型测距仪已被拆除,”——“…第二次…”为“…第二部…”之误。

校:译本448(213)页左下:“这反过来又需要交战中的战舰指挥官…”——“…战舰指挥官…”应作“…个别舰指挥官(each ship commander)…”

校:译本449(213)页:
1.页左“除首尾两艘舰外,”——为译者自加的。
2.页右:“他们采取为探照灯装偏光片…来用于夜间敌我识别,”——应作“他们使用彩色战斗灯号(coloured fighting lights)来在夜间识别敌我,”
3.右下“海伦娜号…配备了有效的对海搜索雷达”——之后漏译:“(一具SG型)”。

校:译本449(213)页:
1.“它们使用的这种超大口径重炮…”——“…超大口径重炮…”为“…超重弹(super-heavy shells)…”之误。
2.“两种战舰也配备了…”——应作“衣阿华级也配备了…”。
3.“(周期8秒)。”——之后漏译:“最大校射范围为下修2000码和上修3000码。”
4.“战舰前后各两座主炮塔,”——这不知是从那里蹦出来的糊涂话。
5.“与同时代的大多数机械式火控装置一样,此级的各类火控系统也采取手动距离数据输入。”——“手动距离数据输入”之前的话都是译者自己发明的。“手动距离数据输入(Range was a hand input)”的确是原文原话,但是用来说明“辅助主炮弹道计算机(Mk 3 Mod2型)“的距离输入程序,而不是“大多数机械式火控装置”。
释:1930年代以后新建的美军舰艇,其6英寸以上主炮多使用Mk8火控计算机,5英寸高平炮则多使用Mk1A火控计算机,这两种计算机的主要火控数据如距离、方位、我舰航向航速、以及火炮平台纵横轴向水平(level & crosslevel,皇家海军的叫法是roll & crossroll)都是由测量仪器主动通过同步发送器输入计算机的,只有次要的以及可能变动的火控数据如初速、敌舰航向航速、风向风速、以及距离和方位校射等才是手动输入的。火控雷达由于是这些火控系统服役以后才添加的设备,一开始还不能自动输出数据,而是采用半人工输出。例如雷达测距测向所得,就是由雷达员读取数据,一方面由话务员通过电话或传话筒复诵数据,另一方面由方位盘和测距仪操作员转动光学测量设备手柄通过原系统的同步发送器输入计算机。
6.“其他三艘战舰都处于封存状态” ——这最后一句为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451-452(215)页:
1.451左上:“雷达可自动完成…”——原文没有“自动”。
2.451右下:“参见OODA指挥控制理论” ——为译者自加的。
3.452左上:“(在当时仍有可能这么说…也会使舰只无所遁形)。”——为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453(216)页图说:
1.“该舰在向目标次轮齐射时就实现了跨射,”——原文是“…首轮齐射(first salvo) 时就实现了跨射,”
2. ——最后漏译一句:“参见费舍尔和尤伦斯合著的《二战快速战列舰炮术:一次炮术格命,战舰国际杂志,42卷2和43卷1》。”

校:译本454(216)页右:“因而主力舰炮弹储备基本都以…”——应作“因而主力舰上膛(armed)的炮弹基本都以…“。

校:译本455(216)页右:“只要定好深…航道上就行了。”——为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455(218)图说:
1.“全新的Mk 34指挥仪” ——应作“全新的Mk 34系统”。
释:完整配套的火控系统部件包括负责测距测向的指挥仪、负责计算的射程计算仪、负责提供舰体水平数据的陀螺稳定仪、以及火控参数的传输线路和仪表。但从舰只外观上只看得见指挥仪,所以这整套系统有时也以指挥仪的型号为代表简称Mk XX系统。
2.——漏译一句:“5英寸25倍径炮的防护炮塔位于01甲板。”

校:译本456(219)图说:
1.——漏译一段:“Mk 8天线使用14 x 3阵列(array)的42支向前突出的复合棒(polyrod)来固定波束的相位(phase)。”
2.“Mk 8型雷达具有两套瞄准具,A套…方位情况。”——应作“Mk 8型雷达配备有两种扫瞄显示器,A型显示器(A scope)表示距离,B型显示器(B scope)同时表示距离和方位,后者的视界广达29度。”
3.“配备于战列舰的Mk 8…为31000码” ——应作“Mk 8型雷达对战列舰大小目标的可靠探测距离为40000码,对驱逐舰大小目标的可靠探测距离为31000码”。

校:译本457(219)页:
1.“第一种装备战舰用于实战的雷达系统是Mk 3型(FC型)雷达,”——应作“第一种…炮术(gunnery)雷达…”
2.“…来回(rock salvo)向目标射击(与英国海军的之字形(zig-zag)群组射击技术较类似)”——括弧内这句关于英国人的是译者自加的,但我认为没有问题。
3.“此型雷达拥有两种瞄准具,或者说瞄准功能,…雷达距离瞄准具…”——应作“此型雷达拥有两具显示器(scope),…雷达距离显示器…”

校:译本458-461(219-221)页:
1.“在通常看来恶劣的条件下…与其脱离了视线接触的日本战舰交战” ——应作“1943年7月26日发生的所谓“雷达光点之战(battle of the blips)”,证明了当时人们对雷达在恶劣状况下的怪异特性理解得很有限,这是由于不寻常的长程雷达散射造成二次回波(second time around),美军舰艇错把这些雷达光点当成了目标而进行交战。”
2.“但该舰的雷达仅能在交战时起到有限的辅助作用” ——应作“但此型雷达仅能对方位(line)测定起到有限的辅助作用”。
释:译者时不时还是会忘了”line”是指方位、方向。Mk 3要依赖旁瓣切换技术(译者对lobe-switching的翻译)才能建立有效的方位精度,但基本上不能分辨接近目标的弹着水柱和敌舰之间的左右方位差,两者前后距离太接近也不能分辨,也就是基本上不能校射落点,但套用原作者的话:盲射是勉强可以达成的。
3.“南达科他号战舰上雷达系统的断路器不幸发生故障” ——原文没有指明是雷达系统的断路器,事实上是全舰的火控和炮塔线路都出了问题。
4.“进而使该舰丧失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这句之前漏译一句:“该舰当时处于旗舰的雷达盲点(radar blind spot),”。
5.“重新在显示屏上找到了代表敌舰的明亮光点(当时判断为一艘日本战列舰)” ——应作“显示出对海搜索雷达上的另一个大光点为一艘日本战列舰)”。
6.“华盛顿号上的雷达…在其首轮和第二轮就准确地集中了目标”——应作“在火控人员试图目视确认敌舰前,华盛顿号上的雷达对目标跟监了五分钟,最后确认目视定位与雷达定位完全一致,而且火控解算(solution)结果良好,于是华盛顿号立即实施了开火,并从其首轮或(or)第二轮开始击中目标。”
7.“日舰上的大火燃烧了一分半钟后逐渐被抑制,直到最后熄灭,但此时华盛顿舰上的观测人员却错误地报告称该舰已沉没,”——应作“当观测人员错误地报告称该舰已沉没后,华盛顿舰暂时停止射击(Fire was checked)了一分半钟,然后又再恢复(resumed)。”
释:在炮术英语内,一次射击任务丛”open fire 开火”到”cease fire 停火”之间,还可能有”check fire 暂停射击”和”resume fire 恢复射击”的中断。
8.“实际上日舰的管损…并撤离战场。”——为译者自加的。
9.“双方从交战最初时最近的5000码,拉大至结束交战时的8450码。”——应作“华盛顿号的开火距离(opening range)为8450码”
释:英文字歧义太多,像”opening range”字在射击时作“开火距离”解,但在航海时又作“距离拉大”解。译者在9.这条误解为后一种意思。5000码是南达科他号和雾岛号接近时的距离,华盛顿号和雾岛号从未有这么接近过。
10.“双方舰炮射击基本上都采用齐射方式,”——应作“华盛顿号采用任一炮塔全火炮准备完毕即行射击的齐射方式。”
11.“此时该舰已脱离射击距离” ——为译者自加的。
12.“最终得以撤退脱离战场。”——应作“最终被自行凿沉(scuttled)。”
13.“…击沉了美编队中四艘驱逐舰中的三艘,”——之后漏译“并击伤仅存的一艘。”
14.“也能获得满意的火控解决方案。”——应作“也能获得满意的火控解算(solution)。”
16.“他们观测的结果发现…观测的能力已经下降。”——这段应作“他们不看雷达屏而改直接观测,结果反而能看出落弹是远弹或近弹。”
释:原文的 “overs,远弹“就是译本内的过顶弹,即落弹位置超越目标;“shorts,近弹”即过近弹,落弹位置够不着目标。
17.“设计一套完全采用盲目射击技术的火控系统” ——应作“建构(built)一套能完整盲目射击的火控系统”。
释:Mk 8/Mk 13火控雷达的加入并没有导致原有火控系统的改头换面,只是增强了对目标和弹着位置的测距测向感知能力,好比在原有的标准步枪上加装了光电瞄准具。所谓完整盲目射击是指除了火控测算与火炮瞄准,包括弹着修正在内都不必依赖能见度。像284型和Mk 3型拥有的所谓有限的盲射能力就是不包括弹着修正在内,但由于雷达只提供距离方向的测量数据,并不能提供瞄准时的舰体水平数据,所以并不是有了能修正弹着的雷达就能完整的盲射,系统内还要有稳定装置来配合。

校:译本459(220)页图说:
1.“也是一种潜望镜式指挥仪” ——虽然Mk 34的望远镜光路的确是潜望镜式,但依据原文这里应作“也是一种基座式(pedestal)指挥仪,其外围的防盾另行旋转”。
2.“还要添加其他雷达和更重型的测距装置。”——应作“还要添加雷达和用更重的测距仪取代原有的观测望远镜(spotting glass)。”

校:译本465(222-223)页:
1.从左上“由于战前…”到右上“拉开原已变近的双方距离。”这段战况是夹译夹注,我不改了,读者自酌。
2.右下“看到本舰炮弹命中敌舰爆炸后发出的火光。”——原文是“…可能命中(probably hits)…”。

校:译本466(223)页:
1.“…6主炮齐射…”——之后漏译“为求节省穿甲弹。”
2.“在距日舰43000码探测发现了目标,”——之后漏译“(使用对海搜索雷达)”。
3.“(PPI)功能(此功能与现在…却在敌我交战时出现故障,)”——为译者自加的。
释:PPI本来就是一单纯的阴极管平面位置显示器(PPI = Plan Position Indicator),除非反射面积大小悬殊,就算没有故障也不见得能准确显示目标大小,像BB正艏向和DD侧舷向的回波可能就一样大,而且作正艏向的有2支高耸桅楼的大型舰,在当时的雷达上可能会显示出2个接近的的光点,而被判读成2个小目标。而且当时的雷达显示器上除了突波和光点,其他什么数据都没有,完全要靠雷达员的经验去判别。

校:译本467(223)页左:
1.“…混淆起来,”——之后漏译“本来想使用CIC(对海搜索雷达)的数据为基础来射击。”
2.“…其载舰TBS…”——应作“…其舰载TBS…”,释:TBS = Talk Between Ships 舰间无线电话。
3.“由于很少再以一战时期常见的纵队列编机动,”——应作“因此不习惯以纵队或30度斜线队形机动,”
4.“…仅有数艘巡洋舰被日舰少量命中,”——应作“…仅有数艘巡洋舰被日舰跨射(straddle),”

校:译本468-469(224)页左:
1.“该舰所配备的Mk 54型指挥仪将不再具备副炮及辅助控制的特征(仅用于该舰的主炮控制),”——应作“该舰的火控方式将不再具备次要及辅助控制(secondary and auxiliary control)的特征,”
释:虽然副炮台组叫做secondary battery,但是这里的secondary control不是副炮火控,而是火控系统的联结操作方法。按美军二战标准,大型舰主炮火控系统按设备的重要性和精确度分为主要(primary control)、次要、辅助、和局部(local control)四种火控法。当系统完全正常时采用主要火控法:使用主指挥仪->通过标会室的主电路切换板->联结主计算机和稳定仪->并直接输出参数控制火炮瞄准;当主计算机和稳定仪不作用时采用次要火控法:使用主指挥仪->通过标会室的主电路切换板->联结火控站的辅助计算机->但解算值要先返回主指挥仪->加入辅助稳定仪的水平值后->才输出参数控制火炮瞄准;辅助火控法使用设备和流程大多同次要火控法,但不是通过标会室的主电路切换板,而是通过后辅助电路切换板连结其他设备;至于局部火控法是当主次辅系统都发生战损,或都与炮塔之间失去联结时,炮塔利用本身的测距测向设备->输入炮塔计算机->输出参数自行控制火炮瞄准。
2.“该舰的火控计算装置也由Mk 8型射程计算机更新为Mk 3型计算机” ——应作“该舰后部火控计算装置由Mk 3型计算机取代Mk 8型射程计算机“
释:Mk 3型计算机是装在新战列舰及重巡火控站内的辅助计算机,性能不如Mk 8完整,也没有配合的稳定仪。
3.“战争末期正在接受现代化改装的克利夫兰及巡洋舰也被取消改装,”——应作“被取消订单的(威尔明顿级)是克利夫兰级的改良型”。
4.“所有这些未完工…与这些位置的距离较远)。”——应作“所有这些舰只的前向指挥仪和火控站的位置相距较远,这是考虑到两地过近容易同时受到损伤。 法戈级的火控站接收了原先为威尔明顿级准备的Mk 55型潜望式辅助指挥仪,不过并没有安装Mk 54新型主指挥仪。”
5.“…以及1套Mk 1型计算机(具有与Mk 37两用途指挥仪类似的功能)”——应作“…以及1套内建8英寸主炮弹道的Mk 1型计算机(和Mk 37两用火控系统内的计算机同型),”
6.“…Mk 23型雷达天线。”——应作“…Mk 23型雷达天线台座(antenna mounts)。”

校:译本468(224)页图说:
1.“(该舰…被击中倾覆,打捞后拖至…)”——不知道中雷后的4度倾斜怎么会变成“倾覆”?又继续作战了几个小时后返回南太平洋基地怎么会变成了“打捞后拖至此船厂(在东太平洋的旧金山)”?原书没提战斗经过,要自己加味也要靠谱啊。
2.“炮塔内三门主炮采取独立的滑动式炮闩结构”——原文只有“single slide,单一炮鞍”,结果“单一”成了“独立”;“ 炮鞍” 成了“ 滑动式炮闩结构”。原句应作“注意二号炮塔的三门主炮是共用单一炮鞍的。”
3.“(由于重量的限制,无法配备有Mk 37指挥仪以及Mk 12/22型雷达的组合)。”——应作“由于重量的限制,无法配备新型Mk 37指挥仪上安装的Mk 12/22型雷达组合)。”
释:Mk 12/22雷达组合是用来取代Mk 4火控雷达的,Mk 4对低空目标效能不佳,Mk 12也未改善多少,所以在Mk 12天线旁再同轴安装Mk 22天线,专门负责低空。

校:译本469-471(225)页左:
1.“日舰的火力击中了该舰,“——应作“日舰开始射击该舰,”
2.“日舰观测到命中里士满号后,”——应作“日舰跨射里士满号后,”
3.“在日舰追击的齐射中,”——原文是”Chasing salvoes,”可直译成“追着(敌人的)齐射弹着跑,”,而不是被“日舰追击”。
释:这是高速战舰的标准避弹机动战术,又称”Chasing splashes,追着(敌人的)弹着水柱跑”,因为射击舰火控人员会依据弹着水柱修正射击误差,重新计算下一轮齐射的参数。一旦下一轮齐射出了炮口,目标舰就可以大幅机动离开原行进航向,等到几十秒后下一轮齐射弹落水时,目标舰已离开射击舰所设定的落弹位置一段距离了。“追着齐射弹着跑”战术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因为上一轮既然没命中,经过修正后的新落点必然不会在上一轮射击参数延伸的路径上,所以朝着上一轮落弹位置移动就有机会避开修正后的新落点。
4.“据观测日舰齐射弹的散布在纵向瞄准线(距离)范围内达到约30码,横向瞄准线(方位)范围内约为200码,”——应作“据推算日舰齐射弹的散布偏差在距离上为30码,在方位上为200码,”
释:正常的射弹散布形态是距离散布大于方位散布。但以上的散布偏差反而是方位大距离小,距离偏差小表示日舰的火控能力很强,若不是美舰偏离原航向往两侧机动导致方位偏差大,以30码的平均弹着距离偏差跨射,命中弹就多了去了。
5.“配备着重炮的蛋壳战舰”——原文直译是“武装着榔头的蛋壳(eggshells armed with hammers)”。
6.“它的水密舱…高防护能力,”——为译者自加的。
7.“08:58时日舰艏轮齐射即对该舰造成跨射;之后,在该舰企图撤离而日舰在后紧追不舍的追击战中,”——另一个不懂”Chasing splashes”意义下的误译,应作“08:58时日舰首次跨射该舰;该舰乃进行追着弹着水柱跑的避弹机动,”
8.“在脱离阶段…实施了20次齐射,”——应作“丛第20次齐射后改用后部指挥仪主控,并射击另一目标,”
9.——本段最后漏译“(另一艘未有损伤)。”

校:译本471-472(225-226)页:
1.“09:10时,”——之后漏译,“两处大轴通道(shaft alleys)进水,(有指出引擎舱被命中1发的报道经查证不是事实)。“
11.“万幸的是,该舰仍能保持足够的战力”——再一个不懂”Chasing splashes”意义下的误译,应作“还好该舰仍能保有做追逐水柱的高航速。”
12.“由于舰体被击中后冒出大量黑烟,加之乍见高速脱离战场配合适当的风向(烟雾朝舰艉方向飘去)”——前一句应作“舰队开始制造烟幕(The force made smoke,)”,后一句为译者自加的。
13.“…后部陀螺室”——之后漏译:“舰体不久开始倾斜。”

校:译本474-477(305-306)页:
原注释第二条:
1.“这样增加了1部5英寸舰炮” ——应作“这样恢复安装第5座5英寸舰炮(5th 5in gun)”。
2..“本森级…鱼雷发射器增至5部,”——应作“本森级…鱼雷发射装置采用五联装(quintuple),”

原注释第六条:
1.“射击持续了两分钟,”——应作“以连续速射(rapid continuous fire)方式射击了两分钟,”
释: “rapid continuous”并不是普通形容词,而是美军炮术指令。“rapid”表示发射完后不必等待弹着修正,可持续发射至暂停令或停火令下达, “continuous” 表示任何一门炮或一座炮塔在完成发射准备后可立即发射而不必等待邻炮或其他炮塔同时齐射。
2.“由于该舰标绘舱室内配有自动战场标绘装置,”——应作“由于该舰配备有曳光弹,”。译者误把夜战时指示弹道用的“tracer,曳光弹”当成了“tracker,追踪标绘装置”。
3.“他又以全自动方式向日舰全速射击”——释:这里的“全自动方式”也是二战美军火控系统内的炮术指令,属于发射模式的选项,意即发射时机的选择,包括舰体水平角度在内,都由射程计算仪和陀螺稳定仪自动协调决定,完全不加人为干涉,并通过动力遥控火炮发射。
4.“两个前锋舰群…驱逐舰”——应作“外围(screen)是由1艘巡洋舰率领的11艘驱逐舰”。
5.“另有一个与北方舰群…部署与南侧。”——应作“以及一个由轻重巡各1艘和3艘驱逐舰构成的南方舰群(不正确的
情报)。”

原注释第九条:
1.“旧金山号舰的7门主炮…发起了齐射炮击,”——应作“旧金山号舰的主炮向3700码外被照明弹照亮的,可能为驱逐舰或轻巡的目标发起了7轮齐射炮击,”
2.“…麦克坎德莱斯中校曾辩解称,正与一艘日舰交战,” ——应作“…麦克坎德莱斯少校(Lt. Cmdr)曾辩解称,正与亚特兰大号背后的一艘日舰交战,”
3.“加之亚特兰大号的方位…用鱼雷加以击沉” ——为译者自加或误译的,因为译者在之后又漏译一句“此时亚特兰大号已中了1或2发鱼雷而瘫痪在海上。”

原注释第十四条:
1.“…关于使用波雷达…”——应作“…关于使用厘米波(centimeter waves)雷达…”。
2.——最后漏译“并描述实验室的进度(也就是信号发射200英尺后再折返)。”

原注释第十五条:“但附近英舰利用雷达测距后解算出两者实际距离为27000码,在这类较远的距离上,两者相差竞达到4000码。”——应作“但雷达测距显示为27000码,胡德号的开火齐射弹着距离目标近了4000码。”
释:原文没说雷达测距是附近英舰测得的,胡德号自己也配备有284型主炮火控雷达,照文法句型来看这里也是指胡德号的雷达测距结果,但为何首轮试射距离会差距如此大,并不只是由光学和雷达的测距差值就可以推导出来的,我们第一个就不知道胡德号的火控官是信赖光学或雷达的测距结果。此外,不是还有人说是胡德号误判目标舰型吗?就算当时的确采用了雷达测距结果,但又因错误舰型导出错误的矢量,这笔账要怎么算只有上帝清楚。


(全章校释完毕)

少校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大英帝国勋章海武魂

发表于 2013-6-4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新篇了,马老加油~
正视很少,屁事很多。

一等兵

十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6-5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感谢LZ。

上士

十年服役纪念章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勋章

发表于 2013-6-9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注释第十九条:“照明弹发射距离较近,”——应作“照明弹发射距离较近,”

不对吧?是注释第18条?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内容修改没有差别呀!

谷歌图书馆这里都缺,这要马老定夺了。

上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功勋勋章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政道纪念章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3-6-13 00:26 编辑
yuxwang 发表于 2013-6-9 10:44
原注释第十九条:“照明弹发射距离较近,”——应作“照明弹发射距离较近,”

不对吧?是注释第18条?当然 ...


谢谢纠错,已删除此条。

自我纠错如下:

校:译本456(219)图说:
2.“Mk 8型雷达具有两套瞄准具,A套…方位情况。”——应作“Mk 8型雷达配备有两种扫瞄显示器,A型显示器(A scope)表示距离,B型显示器(B scope)同时表示距离和方位,后者的视界广达29度。”
粗体字是我漏校正的。

原注释第二条:
2..“本森级…鱼雷发射器增至5部,”——应作“本森级…鱼雷发射装置采用五联装(quintuple),”


注释第九条:“麦克坎德莱斯中校“ ——应作“…麦克坎德莱斯少校(Lt. Cmdr)“


欢迎大家继续纠错。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1 17:36 , Processed in 0.0466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