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 发表于 2012-8-21 14:11

171758170 发表于 2012-8-20 18: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端黑,某位看到又要火冒三丈了。

此处的“无端黑”并非特指某具体人物,还烦请司马口下留情。

克劳塞维茨 发表于 2012-8-21 14:13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2-8-21 01: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即便缺乏有色金属不是德国的错,不过既然缺乏有色金属,还要把配备短寿命发动机的喷气机装备到部队,纯属浪 ...

如果不装备,那么国土防空战中突击部队的损失会更加巨大,战争甚至还会提早以德国制空权完全丧失而结束。新人拙见,如有不妥,还望海涵!

克劳塞维茨 发表于 2012-8-21 14:18

Zichuan 发表于 2012-8-21 06: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图样啊。。。做为日粉我完全可以这么说:

所以说有些人无端的来黑日本发动机的设计,实在让人有些气愤, ...

无端黑,无论在哪里,无论针对什么群体,我想一定都不会让人欢迎,有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日本发动机是有其优越性的,这不就够了么?新人拙见,如有不妥,还望海涵!

克劳塞维茨 发表于 2012-8-21 14:19

yxwd5 发表于 2012-8-20 18: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德国发动机看和谁比,你拿DB和BMW来和毛子的或者本子的比自然NB,但是你要是和R2800来比的话..... ...

呵呵,五爷,这就是我不和你斗嘴的原因啊,实力差距太大,我说什么也改变不了事实啊。新人拙见,如有不妥,还望海涵!

克劳塞维茨 发表于 2012-8-21 14:22

铁公爵 发表于 2012-8-21 07: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62是真正的先驱,虽然有很多的不如意

它的不如意也确实明显,从善克少校的试飞队开始,摔的飞机就比作战损失的多得多,到后来的诺沃特尼大队,乃至jv44一直如此,但毕竟中国还有一个词,瑕不掩瑜么。新人拙见,如有不妥,还望海涵!

STG44突击步枪 发表于 2013-1-17 03:53

http://www.alternatewars.com/SAC/VTB_Design_Comments_(TB2F).htm

dlwwj2003 发表于 2013-1-17 12:07

yxwd5 发表于 2012-4-24 14: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多发鱼雷一次发射的问题已经有了,所以不多说。
2 大型炸弹确实有,JU88就有1800KG级别的炸弹,但是如 ...

甲板承受能力~~机体承受能力~~起飞距离~~航母能否提供这段起飞距离~~突防效果~   我只是想到了这几点,也不知道是否正确~

dlwwj2003 发表于 2013-1-17 12:13

巴掌 发表于 2012-4-24 17: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鱼雷再多又有什么用?双发机可以用制导炸弹和导弹,在牛逼震天的博福斯高炮群外精确轰炸。 ...

85 88 90 100 120 127 128 这类口径的高炮对双发飞机还是有威胁的吧

a5mg4n 发表于 2013-1-17 12:19

铁公爵 发表于 2012-8-19 07: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比起推力的问题,寿命和可靠性更苦逼,摔的比击落的还多

壽命問題其實不大 後期德國人不缺飛機和發動機 至少在那種燃油供給狀況下
只要解決壽命內的可靠性問題就好

a5mg4n 发表于 2013-1-17 12:21

本帖最后由 a5mg4n 于 2013-1-17 12:22 编辑

Zichuan 发表于 2012-8-21 06: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图样啊。。。做为日粉我完全可以这么说:

所以说有些人无端的来黑日本发动机的设计,实在让人有些气愤, ...

譽的機加工時數跟榮差不多 比Ha-40/熱田少不少(若以譽:Ha-40表示 則在2:3~1:3間浮動)
(這是只看全距和極值得出的看法 缺乏平均值 中位數 標準差 分配方式等)

gf4200ti 发表于 2013-6-11 20:17

我认为,如果不加大攻击航程的情况下,双发上舰,没有意义,有了2000马力级发动机,步枪哥给的图已经可以看到单发挂3条鱼雷,那双发是不是要挂6条才算合格?
双发上舰不是比技术,而是比战术,双发的速度能够明显比单发快,那在相同时间内(疲劳)比单发有更远的作战半径,能跟上单发战斗机的巡航速度.那么母舰一直保持在敌打击范围之外,就能保持主动权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双发上舰的意义.

fake3 发表于 2013-6-13 04:37

levin845 发表于 2012-5-26 23: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机动性的可以参考计算按照马力÷重量(参考现代战机的推重比),P38垫底……。

单位重量马力(马力/公斤 ...

不能拿最重一款的P-38,却拿较早期的发动机功率来比吧。

P-38 wiki

P-38L, 2X 1725 hp, loaded 7980 kg

照这算,绝对不输美国自己的单发机。。。

fake3 发表于 2013-6-13 04:46

Zichuan 发表于 2012-8-21 06: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图样啊。。。做为日粉我完全可以这么说:

所以说有些人无端的来黑日本发动机的设计,实在让人有些气愤, ...

小日本的这个功率基本不能可靠实现吧

levin845 发表于 2013-6-14 21:50

本帖最后由 levin845 于 2013-6-14 21:52 编辑

fake3 发表于 2013-6-13 04: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能拿最重一款的P-38,却拿较早期的发动机功率来比吧。

P-38 wiki


wiki上的数据是这样:
Empty weight: 12,800 lb (5,800 kg)
Loaded weight: 17,500 lb (7,940 kg)
Max. takeoff weight: 21,600 lb (9,798 kg)

Wing loading: 53.4 lb/ft² (260.9 kg/m²)

而当初那个F6F的对比页面中,P38重量为9806kg。 与WIKI的最大起飞重量接近。当然以最大起飞重量计算肯定是不合适的,以标准起飞重量7940计算,其翼载也达到260kg/m2(这与WIKI上数据一致了),单位重量马力仅为0.3589,翼载/马力为0.091。与F6F的数据接近。

fake3 发表于 2013-6-16 16:07

levin845 发表于 2013-6-14 21: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wiki上的数据是这样:
Empty weight: 12,800 lb (5,800 kg)
Loaded weight: 17,500 lb (7,940...

但 wiki 的数据 P-38L 的发动机确是2 X 1725 hp, 这功率重量比就高出不少了。

levin845 发表于 2013-6-24 09:39

fake3 发表于 2013-6-16 16: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 wiki 的数据 P-38L 的发动机确是2 X 1725 hp, 这功率重量比就高出不少了。

两边的发动机功率是一样的,所以不同就主要在重量上了,毕竟型号太多的话重量数据很难统一。

另外,功率重量相同的情况下,肯定还是机身轻的更灵活。这到现在 也是一样,重型战斗机肯定机动性比不过轻型战斗机。

a5mg4n 发表于 2013-6-25 00:36

levin845 发表于 2013-6-24 09: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两边的发动机功率是一样的,所以不同就主要在重量上了,毕竟型号太多的话重量数据很难统一。

另外,功率 ...

>>功率重量相同的情况下,肯定还是机身轻的更灵活
液冷飛燕在機尾有數十公斤的配重 拿掉後的靈活性可能還比掛著配重差

思考的砖头 发表于 2013-6-25 15:02

levin845 发表于 2012-5-26 23: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机动性的可以参考计算按照马力÷重量(参考现代战机的推重比),P38垫底……。

单位重量马力(马力/公斤 ...

兄台给喷火的功重比是不是弄错了?喷火不是双发啊。
而且根据前面兄弟们的讨论,似乎飞机比较空战能力功重比只是一个略有参考意义的数字,下面那一楼我给出比较数字。

思考的砖头 发表于 2013-6-25 16:40

发这个已经跑题了,本来是讨论双发上舰可行性的问题,成了比较飞机数据的帖子了。
不过既然说到这了,就顺便盖一楼。
按“http://www.afwing.com/intro/F6F.htm”后面那个“翼载荷/马力”的比较方式,反过来给一个“马力/翼载荷”,数据越大,相当于飞机马力大、翼载荷低,这样的飞机空战机动性应该较好;反之,就是比较呆逼的飞机了,没办法做空战任务的,在不考虑增加更复杂的幂系数来进行终极权衡的情况下,就先凑合着用一次幂比一次幂的做法吧。暂时把这个比数乘坐“空优系数”。
再考虑发动机功率和飞机最大速度所反映的飞机阻力特性,增加翼展方面的考虑,暂时不考虑机身尺寸和机翼厚度,把“最大速度^3*翼展/发动机功率”做为“气动系数”来衡量飞机气动阻力特性,同样是数字越大表明平飞情况下飞机气动外形设计越好,这其中也忽略了很多东西,包括最大空速所出现的高度等因素,不过这个也只是比较粗略的比较函数,终极的“气动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以更加复杂一些,至于为什么速度选择了三次函数,就是流体力学公式体系方面的原因了,这里不解释。
后面加的四列(翼载荷是计算的,取代了F6F中的直接填写结果,而且其中确实也有算错的,这里面P38用了1725的发动机)是根据前面数据计算的结果,显示“气动系数”最好的是P51,其液冷发动机流线外形有这样的表现确实毫不意外,意外的是F4U和P47两个短粗气冷发动机飞机,因为看过《突击08》对F4U的介绍所以对海盗具有较好的阻力特性也算有心理准备,但对雷电就不甚了解了。P38估计是因为三个大截面机体的影响,虽然使用了流线型很好的机身和液冷发动机,但系数还是很低,只有野马的一半多一点,甚至低于采用气冷发动机的F6F。反观日本零战到隼1,居然还倒退了,隼1是这表里气动最差的,不知道是什么形状的,功率比零战大,速度却那么低。
“空优系数”上,最好的两个跟F6F那帖子一样,F4U和F6F很好,不过1725的P38也追上他俩了,P51得分较低,一方面翼载荷有点高,另一方面也是液冷的功率不够。零战的得分不错,排在第五,考虑到40年问世,空优系数在太平洋可以排第二,气动系数也是当时最高,变态的低翼载荷让他有最小的转弯半径,早期称霸也是实至名归。F4U数据略微好于F6F,何况“气动系数”好了不止一点,用更低马力的发动机飞出高得多的速度,《突击》系列也指明了F6F在F4U渡过最初的不适期后逐渐被其取代的历史,这点上,本表格最初来源的F6F帖子就有点文过饰非了。
“功重比”就比较不靠谱了,P38的1725版这项数据还不如早期零战,能相信吗?零战在整个表里功重比只低于隼1和109,这三个高功重比在整个二战中战斗机发展历程里处于什么位置就足以说明这个数据不行了吧?

patrik 发表于 2013-6-26 17:48

a5mg4n 发表于 2012-8-17 14: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第一种扭转了零战压倒性性能优势局面
P38的出現讓美軍對零戰可以平起平坐(雙方到對方擅長區都是找 ...

反对。

野猫就可以和零式战成平手了。美国海航在瓜岛之战前的太平洋战场上也和日本海航在直接对抗中打成平手。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双发舰载机对航母战力提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