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锚雷 于 2011-10-25 12:53 编辑
工业化、商业化成为联盟发展的支柱(1930-1934)
经过10年的发展,联盟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规模目前已居发展中国家前位。然而,联盟的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全而不强,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国际竞争力不强,与各列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这样的背景下,《联盟全力加强工业法案》正式出台,对于联盟内所有的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意味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各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大型和联盟控股企业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和不良资产的处置,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各成员国政府要给予大力帮助,安排资金给予支持,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积极推进辅助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简而言之,联盟政府重视、科学规划立项、优惠政策引导和全力资金支持的效应大显神威。
积极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对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关键作用的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保证联盟控制能力和主导权的基础上,支持其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别的重组。联盟多家重工业公司已成立了新的联盟商务部控股的特大型联盟工业集团。联盟境内的各钢铁企业、船舶企业、机械制造企业、矿业、运输业、轻工业、能源产业无不大力发展着,甚至还带动了各高校、科研所的技术发展,反过来推动了工业的改良。
积极发现和利用全球产业链,作为来自列强国家的外包业务的承接方,充分参加国际工业分工。目前联盟工业基础脆弱,规模偏小、品牌缺失、技术含量低,但充分发挥成本优势,先做大并不急于做强。联盟先发展成制造业大国再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耐心的逐步完成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大型企业纷纷全力发展,向世界市场进军,甚至还在国外开设了分公司,大力投资并搬迁设备建厂。既有利于减少成本占领国际市场,又便于吸收各国先进经验来改进竞争力。目前已在格拉斯哥建立了联盟大学分校、联盟工业集团分公司、相应的生活生产保障园区等,在当地赫然形成了“小罗阿黑城”。
面对国际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联盟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创新商业运行模式无疑是成功的基石。联盟商务部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已敏锐的把握了新兴的竞争模式,成了帮助联盟企业赢得竞争的最佳智囊团。大胆的在联盟境内引导、资助、推广大卖场、连锁店等新概念,成功颠覆了传统百货业,加快了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生产。同时又在各宣传媒体上以多种喜闻乐见的软广告形式,大力宣传军国主义、工业强国、居安思危理念等,尽管多了一些表演的色彩,受众却更能全盘接受。
工业上去了但不会放弃农业,目前经过联盟10年的普及教育,使得国民素质普遍较高,农业科学技术较先进,农产品较发达,使得联盟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产品精加工化水平高,生产设施先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强。因此,联盟目前的土壤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都很高。
对存在的少量贫困农村现状,进一步加大了对该地区(尤其是山区)的投入力度,以加强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向现代化发展。
阿黑山区,由于多种原因,至今经济文化仍较落后,科学技术推广慢。为实现联盟境内国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水平,联盟加大了该地区教育的投入,建设培训中心,加强职业培训,并让所有国民都强制接受适合的教育。同时,组织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下乡进寨,传授科学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相关农业科技水平。同时大力推出农业贷款,使联盟山区农业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平原区先进的农业水平。
罗阿黑原来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地形多变,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经济比较落后。现在不但联盟政府大力支持和管理,还科学的组织各种类型的民间经济互助组织,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为发展农业生产,加快开发和建设联盟农业共同出钱出力。
联盟还在狠抓产业化的同时,大力加强建立了品牌意识和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技术,创立区域品牌,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应用,增加对经济型作物保鲜、加工、储运等项目的投资,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宣传一体化,联盟各种特色的农产品大量出口国外创汇,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和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地发展。
军队规模暂时维持1929年水平不变。等各国年表或周边形势明朗后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