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7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6-1-18 10:42 编辑
本帖16樓17樓有主要、次要、和輔助射控法的流程圖,可以看出需要手動輸入計算機的資料不下十項,比如風速風向等,完全可以從氣象儀直接輸入,但炮彈經過的軌跡從0海拔一直要到10公里高空,這不是艦上的氣象儀可以單獨測出的,有必要由本艦或艦隊中的任務艦施放氣球測量,與海平面氣象綜合之後才能作為這部分的輸入資料;還有彈著修正量, 無論是光學觀測還是雷達幕觀測,都是人眼人腦去判讀的,然後才手動輸入計算機;此外目標航向航速的求取方式更為多樣,這裏就不介紹了。以上都算是初始資料,也許不符合你的人工中介傳遞。 在1、2樓範例中實施的主要射控法,在理想狀況下雖可形成一個封閉回路,但人工調整修正在這個回路中仍然是存在的,比如計算機接收數據解算出瞄準方位後,會傳輸給指揮儀轉動方位瞄準鏡(在本帖的情況下是轉動整個指揮儀)指向目標,如果解算完全正確,瞄準鏡十字線會剛好壓在目標上,如果有偏差,就需要瞄準手人工調整瞄準鏡方位去壓住目標,與此同時也通過電路將方位修正資料回饋給計算機。
以上還只是較自動化的主要射控法, 如果採用次要和輔助射控法,需要人工連結(follow-up)的中介步驟就更多了,其實這種系統設計是合理的,既然是後備,顯然是主系統出現故障或戰損,那麼各測算部門的分化反而可以更靈活的變通使用,比如從其他測距儀或雷達取得數據,或跳過受損的電路以人聲傳遞數據。
如果我記得沒錯,你也有1958年的美軍炮術教範Naval Ordnance and Gunnery Vol. 2,上面大多列有自動和手動並存的射控操作程序,應該都適用於本帖的1954年訓練影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