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148
主题14
精华0
积分707
金钱531
贡献0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12-5-13
最后登录2012-11-18
在线时间258 小时

下士

|
幻龙影虎 发表于 2012-5-19 13:55 
造船人员方面,主要由大沽口船舱、马尾船舱、江南造船厂的老员工以及贵国留学生组成。 ...
战列舰1915型 作为穿越者产于设计的船型,不但要拥有强大的设计能力与技术基础,还有别人没有的局势发展把握能力。
该级舰的设计证明了穿越者的前瞻能力。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海军不会拥有战列舰,或者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批量建造战列舰,更不会将新式战列舰的开发与建造工作放在首位。 事实却正好相反。
在这里面,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主角了。 早在设计该级战列舰的时候,英国方面就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性能优先型,即完全按照主要性能要求指标来设计,而不管造价,也不在乎排水量的限制。也是就是后来的该级战列舰;二是性能相对优先型,即不完全按照主要性能要求指标来设计,而是按照造价,或者排水量的限制来设计。 当时,主角考虑到将来海军军舰只会越造越大。随着一战的战进一步扩大,各国海军肯定都在谋求更加强大的战舰。就认识到对战列舰造价(或者说排水量)的限制,将极大的削弱战列舰的战斗力与生存能力。如果不适当放开排水量的话,很难造出能够压倒所有敌舰的战列舰。即便是海战的时候取得相对优势,难以取得绝对胜利。 在此情况下,决定放宽排水量限制,开发一种更大,更强的战列舰。
英国人的第一套方案被通过。为了节约设计成本,中国海军下达建造令,一次性订购了四艘,分别在江南造船厂、葫芦岛造船厂、福州船政三家刚刚落成的新船台上,全力建造该级战列舰。 在整个建造期间,海军方面不断加大投资,其目的只有一个,必须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建成,并且争取在战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也正是如此,对中国海军来说,建造难度相当大的主力舰,建造周期反而比欧洲国家缩小了几个月!当然,很多关键技术在德国和英国的帮助下,在此期间也陆续取得突破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说白了,如果没有德国和英国方面关键的技术支持,这四艘战列舰很难建成服役。
建成时标准: 标准排水量:30500吨,满载排水量:33800吨;总长:207米,型宽:30.5米,吃水:5.9米;定员:1154人。 锅炉:16台燃油锅炉,主机:4台蒸汽轮机,功率:6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
航速:25节,续航力:12000海里/10节。
主炮:12门356毫米/L45型舰炮(4×3),副炮:12门152毫米L47型舰炮(6×2),速射炮:12门单装76毫米/L50型舰炮。 主装甲带:220-320毫米,装甲隔舱:200-305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200-470毫米,炮座:380毫米,司令塔:220-470毫米。
相对而言,该级战列舰的各项性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服役的众多战列舰中绝对是最优秀的。 火力方面,该级全面超过了海军假想敌人日本海军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更不比其后继型扶桑级战列舰差。 速度方面,跟上了伊丽莎白女王级的速度,比复仇级还快点,更是大幅度超过了美国海军,即便对上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也只是相差两节的差距。
防护方面,即便是与一向注重防护的美国海军的主力舰相比,不但不逊色,反而在某些关键部位更为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该级战列舰的排水量只有30500吨,而美国海军的新墨西哥级为32000吨,田纳西级为32300吨,战后开工建造的科罗拉多级达到了32600吨。英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纳尔逊级更是达到了33313吨。
显然,这一点足以体现出该级战列舰设计之优秀。
以上并非原创,是从别的地方转载过来的,能不能用看作者自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