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28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4-28 21:47 编辑
akagizuo 发表于 2013-4-28 21:17 
305+127的下沿也是BSM不如的地方,打穿305VC的炮弹,再去以小法线角直击127的表面硬化装甲也是很难击穿, ...
要是再论到主装甲带,德国320毫米KC N/a的作用更是明显优于日本305毫米VC了。
而对于穹甲自身,多层叠置装甲的防护效果小于单层。按照国防科技大学的计算公式,击穿单层装甲之后的剩余动能,是总动能减去“刚刚击穿”这层装甲所需要的炮弹动能。也就是说,击穿2层相同厚度叠加的装甲,只需要击穿同样厚度装甲动能的2倍。
而按照经验式,击穿2倍厚度单层装甲所需要的炮弹动能,需要击穿1倍装甲的动能的3.5倍左右。
本人不倾向于国防科技大学的计算方法。因为以大于“刚刚击穿”装甲所需的速度来击穿较薄厚度装甲的时候,装甲碎片带走的剩余动能必然大于“刚刚击穿”时所消耗的动能。但是叠层装甲效果小于单层也是常识。
美国衣阿华级主炮塔正面,17寸Class A加2.5寸Class B的防护效果,就相当于18.25寸单层装甲。Class B的抗弹能力还明显强于HT呢。况且这HT应该也是分3层的结构,附加效果不及单层76毫米。
也就是说,考虑到首相和长门主装甲带防护能力上的差别,长门舷侧防护能力要打折扣。
再考虑到日本VC装甲材质性能与“经验式装甲”相比的缺陷,其防护效果再要打折扣。
再考虑到长门穹甲是多层叠加的实际因素,其防护效果还要打折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