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58
主题2
精华1
积分339
金钱177
贡献10
阅读权限30
注册时间2013-5-16
最后登录2022-11-8
在线时间58 小时

一等兵

|

楼主 |
发表于 2013-6-9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红海军大舰队
1924年列宁逝世后,继任的基洛夫开始有计划系统地清理罗曼洛夫皇朝的海军遗产,为重建红海军大舰队而努力。
在革命前的俄国,海军的扩张曾长期陷于停滞。俄国在海战失利后的反应速度通常要比陆战失利慢得多,俄海军的低潮期包括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海战、一战以及“十月革命”成功后的内战等,并最终使俄海军成为几乎失去作战价值。
在上述每次灾难之后,俄海军重新崛起的意志都更加强烈,它在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后50年才恢复元气,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时期已成为世界三大海军强国之一。在对马海峡与日本海军的对抗中惨遭失败后,俄国几乎立即制定了海军重建计划,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首次部署了无畏舰,主要目的是炫耀武力,其有限的战术目的可由其他代价更低的作战手段实现。
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地理环境。沙俄和苏联都未能解决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相互隔绝、太平洋舰队过于遥远以及北冰洋海情过于恶劣的问题。沙俄时期虽建造了连接波罗的海与白海的运河,但它却无法通行大型战舰。苏联动用人力将河道拓宽,并最终与宽阔的伏尔加河相连。如今穿越者基洛夫当道,提前开凿史上二战后才建成的伏尔加-顿河运河,理论上可通行5000吨以下船舶,部分解决了黑海舰队与外界隔绝的问题。
与基洛夫的巨型舰队计划相隔最近的参照物是沙俄1912年的造舰计划。这两个计划都面临同样的地理环境限制和工业制约。此外,它们都在同样的海军战略思想(在作战环境极为不利的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浅窄水域内使用战列舰)的指导下进行。
沙俄1912年造舰计划
1905年6月29日,对马海战结束后的第四周,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重建我们的战列舰舰队”。更令人惊异的是,在军事惨败和国内动荡的背景下,俄军职业化军官队伍仍保持了高昂士气,其创新精神在俄海军的一些有识之士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在极力推崇战列舰的同时,也确信俄海军要借助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势头。这些年轻军官感觉在一夜之间被推入到新时代之中,虽然规模庞大但舰艇老旧的俄海军的衰败无疑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但他们觉得可以从头开始。
1908年初,6家国内企业和21家国外企业参与了俄国第一代无畏舰的设计竞争。
第一轮竞争后,剩下3种国外设计方案:德国汉堡的布洛姆和伏斯船厂方案;英国维克斯公司方案;意大利海军设计师维托里奥.库尼伯蒂的方案(采用在舰身中线设置4座纵列式炮塔的新颖设计)。然而,受贷款以及政府压力等因素影响,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船厂方案最终中标。原本看来德国的布洛姆和伏斯方案会获胜,但法国方面提出了抗议,最终因法方能及时提供战舰建造贷款而对确定方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俄国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意大利的库尼伯蒂方案,但有一些改进并安装了特殊装备,如在舰首加装了离心式破冰装置。最终设计了3种俄式无畏舰:装备305毫米舰炮的“甘古特”级,该级4艘舰部署于波罗的海舰队;同样装备305毫米舰炮的“玛丽亚女皇”级,该级4艘舰部署于黑海舰队;装备356毫米舰炮,速度更快且舰身更大的“伊兹梅尔”级战列巡洋舰,该级4艘舰部署于波罗的海舰队。前二者于1914-1916年完工,后者开始建造但并未完工。
俄国海军不仅在建造无畏舰方面取得了成功,其更具创新性的成果是1911年下水的“诺维克”级驱逐舰,它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和火力最强的驱逐舰,装备有许多其他国家舰只无法比拟的先进武器,如4座具有速射性能的100毫米口径舰炮,炮弹出膛速度非常高;鱼雷发射装置采取独特的三联装方式;载有水雷布设装置(俄海军波罗的海舰队驱逐舰的另一种独特装备)。“诺维克”级在圣彼得堡的普季诺夫船厂建造,该舰大型燃油锅炉由位于德国伏尔甘工厂制造,它使该舰燃汽轮机输出功率达4.2万马力(几乎与甘古特级无畏舰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相等),海试最高航速达37.3节(当时任何其他驱逐舰都无法达到此航速)。其后为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建造的其他同型驱逐舰都被命名为“诺维克”级,苏联在二战初期大量使用了这种驱逐舰。
“诺维克”级在性能上可与轻型巡洋舰媲美,并可利用极高航速规避敌舰追击。没有任何一位战列舰舰长愿意在夜间遭遇一支“诺维克”级驱逐舰组成的分舰队,后者在波罗的海狭窄水域中,一次齐射几乎可发射近100枚鱼雷,它还可在敌方海域布设600枚水雷。该级驱逐舰使俄海军从根本上获得了能在波罗的海执行主战任务(用防御型水雷阵提供防护)的新型全能舰艇。该级舰的制造者因此在反对制造无畏舰的活动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他们认为在波罗的海沿岸防御中,没有必要建造4艘无畏舰。
沙俄海军在内战中被破坏及瓦解的状况对苏联是一种双重打击。各舰队舰艇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坏,人员方面的损失可能更大。沙俄海军与由半文盲农民组成的陆军不同,前者在国内革命中扮演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角色。来自波罗的海舰队位于喀琅施塔得基地的水兵成为“十月革命”的主力,他们被誉为“无产阶级先锋”,但该称号在1921年的兵变后被剥夺,这支曾被称为布尔什维克“近卫军”的部队在这次兵变中被镇压。然而,“水兵等于布尔什维克”的说法一直留传后世,甚至由此衍生出一些享誉世界的优秀电影(如《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以及著名导演艾森斯坦的杰作《战舰波将金号》)。
内战结束后,苏联从沙俄海军继承了几艘老式战列舰,2艘现代化巡洋舰和3艘老式巡洋舰,及20多艘驱逐舰、潜艇和其他处于不同阶段老旧状态的小型舰艇。苏联海军已经被削弱成一支三流海军了,战列舰仅剩下波罗的海的4艘“甘古特”级战列舰,而在俄国舰队曾经屡创辉煌的黑海地区,则几乎已经没有苏联的海军了!
在属于波罗的海舰队的4艘完工的“甘古特”级战列舰中,有3艘处于失修状态,第四艘“波尔塔瓦”号曾在内战中受损,又惨遭火灾,它被用于向其他3艘同级舰提供维修零部件。1921年2月28日,“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战列舰的全体舰员大会引发了著名的喀琅施塔得叛乱。叛乱很快被平息,“塞瓦斯托波尔”号和“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号借此机会首先在姓名上接受“肃反”,分别改名为“巴黎公社”和“马拉”号。随后另2艘姊妹舰也获得了具有苏维埃味道的名字——“甘古特”号改名“十月革命”号,“波尔塔瓦”号改称“伏龙芝”号。
“巴黎公社”号、“马拉”号、“十月革命”号随后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基本达到了1925制订的“全面现代化改装方案”标准。至于舰体结构依然完整坚固的“波尔塔瓦”号,基洛夫建议将“波尔塔瓦”号的3号炮塔拆掉,以腾出地方布置动力锅炉。这样“波尔塔瓦”号就变成了高速的战列巡洋舰,并改名为“伏龙芝”号(史实计划,后因财力不足报废)。穿越者这样做是希望她能够和将来的德国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级抗衡。
“伏龙芝”号的改进计划是:加装长首楼,将前部上层建筑后移,2号炮塔挪到舰桥前并改为背负式;副炮集中在舰体中部,安装6座130毫米双联炮(著名的苏联神袍),同时用将侧装甲带上部削薄到75毫米,这样改装后的初稳性高预计不会小于1米;所有锅炉的烟道全部汇集到一个大烟囱里,换装大功率蒸汽轮机;拆除3号炮塔,在其炮位设置1个水上飞机机库,顶部安装1台弹射器(史实改造计划A方案);动力系统使用“塔什干”号驱逐舰的12万马力动力装置,以求获得27节的高航速。
在穿越者的努力下,苏联海军比历史上多了一艘战列巡洋舰——“伏龙芝”号。
一战中俄国海军除了4艘“甘古特”级外,还有所谓的“黑海三剑客”——“玛利亚皇后”级战列舰。但是在1916年10月20日,俄国海军遭受了整个一次大战中最惨重的损失。早晨6点20分,睡梦中的“玛利亚皇后”号爆炸沉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火药因温度过高自燃,因为“玛利亚皇后”号在试航时就曾经发现前部弹药库存在温度偏高的问题。原因是弹药库和温度比较高的前锅炉舱挨的太近。另外,由于第一次爆炸就损坏了“玛利亚皇后”号的全部锅炉蒸汽管道,致使所有的发电机均无法工作,导致舰内连应急照明的动力都没有。这被认为是“玛利亚皇后”号损管失败的最重要因素。耐人寻味的是同样的情况后来又发生在二战时英国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
无独有偶,40年后的1955年10月29日,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的“新罗西斯克”号战列舰同样爆炸沉没了,是苏联海军史上最惨重的事件之一。看来黑海舰队的战列舰有着自爆的传统!在这方面可能只有日本的联合舰队有得一拼(从“三笠”、“筑波”、“河内”到“陆奥”……)
“玛利亚皇后”号的另2艘姊妹舰,“叶卡捷琳娜大帝”号于1915年10月18日加入黑海舰队战斗序列。由于一些技术原因,“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号1917年6月28才竣工服役,而在此前的4月29日,她已经改名为“自由”号。
随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黑海舰队的战斗和归属情况变得相当复杂。1917年4月29日,“叶卡捷琳娜大帝”号换了个更具资产阶级情调的名字——“自由俄罗斯”号。于是,黑海舰队的2艘战列舰都“自由”了。根据《布列斯特条约》,德国人将进占整个乌克兰。德国人要求布尔什维克让开到新罗西斯克的舰队返回塞瓦斯托波尔,将舰艇移交德国使用。列宁不愿意直接和德国对抗,但更不愿意让德国人获得俄国军舰,因此他指示一旦有德国人强行夺舰的可能,就立即自沉全部军舰。
史实上,“自由俄罗斯”号被己方的驱逐舰发射鱼雷击沉。不过现在有了变数,“自由”号战列舰的舰长季赫麦涅夫海军上校违反命令,带领“自由”号和其他一些舰艇,裹挟“自由俄罗斯”号一起逃出新罗西斯克,返回了塞瓦斯托波尔港。返回塞瓦斯托波尔的大部分俄国海军的军人都是乌克兰人,他们希望能够利用沙皇的遗产建立一支独立的乌克兰海军。不过,他们的德国靠山显然不同意,计划将这2艘战列舰在德国舰员的操纵下继续服役。
不久,德国向协约国投降,英法联军于1918年11月24日接收了“自由”号和“自由俄罗斯”号,随即交给了弗兰格尔的白军,分别改名为“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和“伏尔加”号。后被送至法国位于地中海突尼斯的比塞大基地,被法国占有。
1924年6月法国总理赫里特通知苏俄,如果他们愿意谈判偿还沙俄欠下的贷款,法国可以考虑将两舰还给苏联(史实)。苏联专家在考察后认为它们仍可重新服役,然而史上由于缺乏资金拖延了下来,结果被法国拆毁。现在就不同了,穿越者以足够人类使用3000年的万亿克拉钻石矿为后盾,同意偿还沙俄欠下的贷款,并迅速将“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和“伏尔加”号两舰买了回来,分别命名为“红色边疆”号和“红色敖德萨”号。
穿越者为苏联又多搞了2艘战列舰。
还远远不止此!
被称为“帝俄无畏舰的终结者”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号战列舰,配备有12门305毫米舰炮,1916年10月18日下水,1917年4月29日改名为“民主”号。此时,她已经装上了所有的舰体装甲板,炮塔基座围阱接近完工,主体工程已经转移到安装轮机基座上,全舰完工率约60%。但是彼得堡“二月革命”的风暴已经吹到了南方黑海遥远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临时政府命令“自由”号全部停工。1918年3月17日,德军占领了尼古拉耶夫,不过他们并没有对这个舰壳表现出太大的兴趣。红军收复尼古拉耶夫后,基洛夫下令将该舰完工(史上解体)。该舰由全国共青团员捐款建造,被命名为“共青团员”号,成为苏联海军火力最强的战列舰之一!
“伊兹梅尔”级战列巡洋舰号称“斯拉夫超无畏”,如果能够如期建成,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具威力的战列巡洋舰,完全可以和任何一型德国主力舰抗衡。但一战爆发时,进度最快的“伊兹梅尔”号才完成了43%的船体工程。不过“伊兹梅尔”、“博罗季诺”和“金布恩”号还是赶在1915年下水,但是到年底,致命的问题出现了。战前从德国订购的主炮塔圈座滚珠直径203毫米的大型轴承只有少量交货。生产356毫米炮塔的彼得堡钢铁厂希望从英国或瑞士公司购买类似的轴承,但他们既没有能力也不愿意生产这种东西。结果整个造舰工程就在这十几具轴承上搁浅了。
1917年的二月革命几乎彻底中断了“伊兹梅尔”级建造计划,4艘舰没有一艘哪怕是接近完工,由于缺乏粗钢原料,装甲板的供应特别糟糕。“伊兹梅尔”号的炮塔预期在1919年造好,其他各舰恐怕要拖到1920年了。1917年10月24日,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正式命令立即停建后3艘“博罗季诺”、“金布恩”和“纳瓦里诺”号。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共成立的海军人民委员会命令停止“伊兹梅尔”号的工程。到此为止,“伊兹梅尔”级工程正式终结。
1921年俄共获得国内战争胜利后,总算有机会开始系统地清点沙俄海军的遗产。4艘“伊兹梅尔”级的舰体被认为是最具升值潜力的。海军人民委员会认为1艘“伊兹梅尔”号要顶得上2艘“甘古特”号的战斗力。而且就“伊兹梅尔”号的情况来看,确实有希望把它建成。当时“伊兹梅尔”号已经装上了全部主机和17座锅炉,大部分副炮也已经安装就位。对炮塔的要求是最迫切的,彼得堡钢铁厂已经基本完成了第1座356毫米炮塔,第2座炮塔完成了90%,剩下2座炮塔的完工率分别为75%和65%。海军委员会希望能够立即召集足够的工人和原料,以求在3个月内恢复工厂的正常生产。这样第1座炮塔可望于10个月后完工,其余3座炮塔的预定工期分别为15、20和24个月。不过由于缺乏滚珠轴承,新炮塔将改用传统的滑动轴承,这样将会部分增加炮塔旋转的摩擦力,近而降低炮塔回旋速度。同时设计师们希望把火炮仰角提升到30度,以增加约2600米的射程,将炮塔前装甲加厚到406毫米。此前维克斯公司已经为俄国生产了24门356炮,苏俄希望在于英国关系得到缓解后,将剩下的买回来装到“伊兹梅尔”号上。
时任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基洛夫同志作出了重要批示,继续建造“伊兹梅尔”级战列巡洋舰。但是苏联的技术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舰船建造人民委员会的委员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苏联没有技术继续建造这种3万吨级的巨舰。但是苏维埃主席团和海军人民委员会则不希望放弃这些已经完工将近一半的战舰(史实4舰全部拆毁)。
起作用的还是穿越者基洛夫。他特意命令外交部长齐切林前往德国和法国,希望能够得到两国的技术援助,作为代价愿意偿还帝俄时期拖欠的债务。最后,德国和法国都同意提供技术服务,为苏俄改进其356毫米、50倍口径的主炮,以让其达到设计要求。
“伊兹梅尔”级战列巡洋舰的356毫米主炮的纸面性能确实很高,不过试射16次有7次炸膛,后来转给了英国的维克斯公司,维克斯公司的样炮同样被“认为炮身强度不足,只敢使用减装药试炮,初速为731.5米/秒。” 这样的话它在威力上实际上没什么优势,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要德法出面予以改进。
德国顾问的意见是,将2艘完工程度比较高的“伊兹梅尔”号和“博罗季诺”号建造完成,2艘完成度比较低的“金布恩”和“纳瓦里诺”号则予以改建。伏龙芝是这个建议的支持者,他认为应该将后2艘改造成航空母舰,而重工业人民委员会部委员奥尔忠尼启则认为,后2艘应该被改造成航空巡洋舰。双方就这个议题进行了多次激烈的讨论。伏龙芝认为改造成航空母舰后,苏维埃海军的舰队将会得到防空掩护和远程的打击能力,在他的设想里面,正在设计的伊-15式战斗机将成为航空母舰上的主力。而奥尔忠尼启则认为,伊-15式没有什么攻舰能力,改造成航母后,该战舰甚至没有自卫能力,应该至少保留一座356毫米舰炮的主炮塔。
最后基洛夫调停此事,将后2艘“伊兹梅尔”级改造成航空母舰,分别命名为“红旗”号和“红星”号。
主要技术性能:排水量2.2万吨,全长223.9米;8门102-127毫米高射炮,4座四联装20-40毫米机关炮;侧舷装甲76毫米,飞行甲板51-64毫米,航速27节。载机50架:12架鱼雷机,27架战斗机,6架侦察机和5架校射机。
至于前2艘保留下来的战列巡洋舰,1927年11月7日,苏联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以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周年,一个月后,已经被改名为“工会国际”号的原“伊兹梅尔”号战列巡洋舰下水。6个月后,“博罗季诺”号战列巡洋舰也下水了,基洛夫正式宣布2号舰被命名为“共产国际”号。
1929年初,2艘战列巡洋舰先后完成舾装,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海试,然后进入船坞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5月份,2艘战舰先后正式服役。
这样,由于穿越者的努力,苏联海军比史实足足多了8艘2-3万吨的巨舰:
战列巡洋舰——“伏龙芝”号、“工会国际”号、“共产国际”号。
战列舰——“红色边疆”号、“红色敖德萨”号、“共青团员”号。
航空母舰——“红旗”号、“红星”号。
巡洋舰方面,当帝俄时代最终成为历史,鲜艳的镰刀锤子其最终在这片辽远的北方大地上飘扬,留给年轻的红海军的,却是满目疮痍。海军的巡洋舰中,最新的仍然是当年格里格洛维奇主持建造的“斯维特兰娜”级和其改进型“纳西莫夫”级轻型巡洋舰。虽然其中的“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被改为了一艘“重型巡洋舰”,其综合作战能力仍无法与列强重巡同日而语。百废待兴的红海军,又不得不面对国家工业能力不足的现实,于是,北极熊不得不收回了它的利爪,开始漫长的等待。
在服役的这些老巡洋舰中,“斯维特兰娜”号和2艘“纳西莫夫”级最为幸运。
“斯维特兰娜”号改名“红色克里木”号(史上参加了伟大卫国战争,一直到60年代才被拆毁),后3艘均改为舰队油船(史实)。
至于2艘分别开工于1915年9月和1916年7月的“纳西莫夫“级则好得多。首舰“纳西莫夫”号被改名为“红色乌克兰”号,按原设计完工并在红海军中服役(史上卫国战争期间曾支援过在塔林和列宁格勒的战斗,直至1941年被击沉)。至于2号舰“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不但名字改为“红色高加索”号,还从轻型巡洋舰变成了重型巡洋舰!
“红色高加索”号经历了一次很大的改装,将原先的3个烟囱合为2个。更大的变化发生在武器上。主炮从152毫米舰炮改为了4门单装的B-1-P型180毫米舰炮(57倍口径)①,表面上使得这艘原设计为轻巡的战舰突然有了与重巡对抗的实力。但实际上,这并没有带来根本性变革,毕竟一次仅有4门炮进行齐射,弹着观察与校正都会很困难,而且该舰的航速仍是出奇的慢,最高为23节,这使她永远不适合与敌军的现代化巡洋舰进行面对面的较量。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又重新建立了规模较为可观的军工体系,但是苏联造船工业仍缺乏大型舰艇设计经验,无奈之下,只有向国外求援。幸而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成了国际社会的“香饽饽”,委托西方公司设计,再在国内建造并不是难事。1933年,苏联政府最终与意大利安萨尔多船厂签订了设计合同,代号为“26号工程”的巡洋舰在意大利设计师的手中逐渐成形。
意大利人在设计这级舰时,大量参考了本国建造的“莱蒙德.蒙特库科里”级轻型巡洋舰的设计,在整体设计上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由于不是条约缔约国,该舰装备了180毫米主炮,国际海军界借此认定该舰为重型巡洋舰。但是在红海军中,她仍被称为轻巡。最终,1935年10月22日和1935年10月15日,“基洛夫”号和“伏罗希洛夫”号分别开工建造(首舰开工时间晚于二号舰)。红海军计划在两舰服役后,再开工4艘改进型,就是后来的“马克西姆.高尔基”级(26比斯)
“基洛夫”级重型巡洋舰采用长首楼结构,首楼延伸至前烟囱末端。两个大型后倾式烟囱在舰体中部相距很远的地方布置,其间是一部弹射器(无机库),搭载2架KOR-1式水上飞机。舰岛共三层,驾驶室在B炮塔后部的第三层上。而在前烟囱两侧布置了两部吊车,吊车之上的第三层舰岛后部,是两部用于副炮火控的SPN-100指挥仪,负责指挥100毫米副炮。其与驾驶室之间是一座高大的四角桅,桅顶布置了一座B20型测距仪(该测距仪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有三个测量筒),负责为主炮提供射击诸元与目标要素。
主炮也是B-1-P型180毫米舰炮,在意大利人的帮助下,1934年,苏联研制成功了MK-3-180型三联装炮塔,3座三联装主炮塔(共9门)分别布置在A、B、Y炮位。主炮性能如下:最大射程37.8公里,最大有效射程18-20公里,射速每分钟6发,初速每秒920米,发射重97.5公斤的穿甲弹。
此炮的火力逆天,但那是用牺牲身管寿命的代价换来的,俗称“嗑药炮”(这是意大利舰炮的典型特征,代表就是“维内托”级的380毫米主炮),以后苏联海军的220、305毫米舰炮都有这样的特征。
该级舰的副炮为B-34型100毫米舰炮,共6座,集中布置于后烟囱两侧。此炮为手工操作的高平两用炮,于30年代初研制,炮重15吨,射速每分钟15发,射程16公里,射高6000米,初速每秒850米,俯仰角80度。
2艘26型舰完成后,红海军又立即开始了改进型——26比斯的建造,即“马克西姆.高尔基”级。共建4艘:“高尔基”、“卡冈诺维奇”、“加里宁”、“莫洛托夫”号。
作为26级舰的改进型,“高尔基”级改进的方面主要是加强防护,优化结构和防空火力。其水线装甲增加到70毫米,舷侧也为70毫米,满载排水量增至9728吨。在外观上,这级舰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原先巨大的四角桅,驾驶舱顶被一圆筒形舱室加高,B-20测距仪被移到了这一舱室顶部。由于主桅被取消,一根三角小桅取代了它,而这根小桅的作用主要是挂旗,更有意思的是,据说这根桅的早期作用还包括挂起一个大大的红五星。防空方面,除了用90K型单装85毫米高平两用炮替换B-34型100毫米舰炮外,主要火炮型号均未变。
26号工程完工之后,苏联造船能力逐渐加强,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终于有了建造大舰队的的能力。于是,源自26型的68型轻型巡洋舰出现在了船台上。这就是“恰巴耶夫”级(又译“夏伯阳”)。
68系列算得上是苏联战前设计最好的火炮巡洋舰。该级舰计划建造17艘(史实卫国战争结束时只有5艘入役),编号改为68K型。
意大利是苏联海军建设的主要援助者(因二战的军舰都须按原样建成,所以意大利的穿越者齐亚诺并未阻止两国合作)。苏联外交部门受命从“资本主义敌人”那里获取“大型海军项目”所需的一切:最新设计图纸、零部件、武器、发动机甚至是整艘战列舰。早在1934-1935年,苏联就与法国谈判试图获取后者先进的巡洋舰和驱逐领舰设计方案,但法国不愿签署有关协议。然而,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却向苏联提供了帮助,苏联在1935年与安萨尔多船厂接触,后者同意转让排水量为4.2万吨的UP-41型战列舰的设计图纸。该设计方案被苏联用于制造排水量达6万吨的超级战列舰,即装备有9门406毫米舰炮的“苏联”级(“23工程”)。安萨尔多船厂还为苏联提供了用于“基洛夫”级重型巡洋舰的初始设计方案,该舰由列宁格勒和尼古拉耶夫船厂建造。意大利奥德里-特尔尼-奥兰多船厂还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建造并向红海军交付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塔什干”级驱逐领舰。
基洛夫决定全力以赴推行巨型舰队计划,就必须有可供使用的船厂、物资原料、造船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等,所以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以及“二五计划”期间,对列宁格勒和尼古拉耶夫等主要老船厂进行了现代化改造。
然而,苏联造船工业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项目是在遥远的北冰洋地区建造全新船厂。此外,在能经运河抵达外海的一些内陆重要工业中心地区也建立了新船厂。
在莫洛托夫斯克(1957年后更名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建立的402船厂就是上述努力中令人叹服的事例之一。据估计,约12万名劳改犯在30年代被迁至此地建造该船厂。基洛夫要求把该船厂建为世界上最大的以秘密方式制造舰艇的船厂,该船厂的造船车间的掩蔽式建筑物长约330米,宽约135米,可并列容纳2艘“苏联”级超级战列舰。迄今为止,该船厂仍是全球唯一位于北极圈内的能制造大型战舰的船厂,目前它主要建造核潜艇。二战期间,这家船厂负责列宁格勒船厂及112船厂(靠近伏尔加河沿岸的高尔基)建造下水的潜艇的完工工作,这些未完工潜艇经运河抵达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战后,该船厂建造了几艘“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
历史上,苏联从1932年开始在远东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共青城建立了199船厂,不过本位面的高尔察克控制了远东共和国,所以199船厂未能出现。
虽然苏联拥有比全球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为漫长的海岸线(长1.6万海里,相比之下,美国海岸线长度在不包括阿拉斯加时为1.1万海里),但其海军设施和造船工业由于历史原因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虽然黑海海岸线(867海里)和波罗的海海岸线(按1991年前边界计算为988海里)只占苏联海疆总长的很小一部分,但位于列宁格勒和尼古拉耶夫船厂的地位尤为重要。
因此,俄国黑海地区造船工业的发展史与圣彼得堡的历史紧密相联。最老的Main Admiralty船厂始建于1705年但于1844年关闭,造船业迅速转移至涅瓦河左岸下游约1.6公里处的New Admiralty船厂(苏联时期更名为194船厂)。1908年,New Admiralty船厂与俄国第二大船厂加勒尼岛船厂合并。扩充后的New Admiralty船厂分别建造了2艘“甘古特”级无畏舰和“伊兹梅尔”级战列巡洋舰。1936年,根据基洛夫的巨型舰队计划,该厂开始铺设“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首舰的龙骨(历史上该舰未完工)。
波罗的海船厂的规模仅次于194船厂,前者始建于1856年(苏联时期更名为189船厂),它也能建造大型战舰。该厂以加勒尼岛船厂为基础建立,横跨涅瓦河两岸。在该厂下水的战舰包括2艘“基洛夫”级和“夏伯阳”级巡洋舰。1935年,该厂铺设了苏联第一种超级战列舰“苏联”级首舰的龙骨(提前史实3年),这意味着它成为红海军巨型舰队计划的骨干力量。二战结束后,189船厂建造了6艘“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
普季诺夫船厂(苏联时期更名为190船厂)在“十月革命”前是全俄规模最大的私营企业,后来它被一分为二。该船厂原发动机厂于1911年新建了第二个造船厂,由德国首屈一指的布洛姆与伏斯船厂运营。普季诺夫船厂当时主要负责建造“诺维克”级驱逐舰。
俄国第二个重要的传统造船业中心位于布格河和黑海沿岸的老尼古拉耶夫港地区。安德鲁.马蒂船厂(198船厂)曾是黑海地区规模最大的私营船厂,在十月革命前曾建造过多艘战舰,包括俄黑海舰队4艘无畏舰中的2艘。30年代,苏联在该船厂启动了“伏罗希洛夫”级和“波尔塔瓦”级巡洋舰的建造,该厂建造工作于1938年达到高峰,当时分别铺设了“苏联”级战列舰“乌克兰苏维埃”号以及“塞瓦斯托波尔”号战列巡洋舰的龙骨。尼古拉耶夫船厂还于1946年开始承建著名的战列巡洋舰“斯大林格勒”号。
该地区另一大型船厂是200船厂,它从18世纪开始就是俄黑海地区的主要船厂,黑海舰队绝大部分战列舰都由该厂建造。1910年,沙俄政府决定关闭该厂,但它于次年作为法国所有的俄国造船公司RUSSUD重新开始生产。该船厂从30年代开始建造轻型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
由于俄国冬季气候条件异常恶劣,因此除黑海地区船厂外,其他船厂都采取在具有坚固外墙的封闭式建筑物进行建造的方式,该建筑物开口只有在战舰下水时才能打开。
根据一份1936年4月的计划,10年内苏联海军将有15艘战列舰、22艘大型巡洋舰、32艘轻型巡洋舰、162艘驱逐领舰和驱逐舰、412艘潜艇及多艘炮舰完工,排水量总吨位达130万吨。同年6月的方案将战列舰数量增至24艘,把轻型巡洋舰的数量减至20艘,驱逐舰和潜艇分别为182艘和344艘。在随后修订的5份计划中,有4份增加了建造舰艇的排水量总吨位数。1939年8月修订的计划草案已将战舰总数增至699艘,排水量总吨位数达250万吨!此外还将建造数百艘辅助舰船,其排水量总吨位数达50万吨。
这就是穿越者基洛夫惊心动魄的红海军大舰队建设计划!
冷战时期,苏联是唯一可以与美国在海军方面对抗的国家,6万吨级的“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当今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的船壳即改进于此)、武备惊人的“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2万吨级的“台风”核潜艇,乃至战略轰炸机、超音速导弹等,无不震撼世界,穿越者无疑是想重现苏联海军历史上的光荣与辉煌。
注释:
“红色高加索”级巡洋舰:按照某些传闻,“红色高加索”级巡洋舰装备的180毫米B1P式主炮的寿命只有10-30发。其实,该炮的强装药寿命为55-70发,减装药版寿命则是320发,其储备的弹药基数是224发,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强装药状态下的10-30发。“红色高加索”号的单装炮塔的供弹实际射速是每分钟4发,按照30发寿命的说法,仅仅够持续炮击7-8分钟;按照10发寿命的说法仅仅够持续射击2-3分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