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维内托的破坏

[复制链接]

一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3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3-10-12 13:16
差一分也是差,以官方报告为准,除非你能找到第三帝国的部队手册或者技术文件。 ...

这点直径差异不会影响穿甲效果,在讨论时抓住这个无效细节没有意义。考虑到各国度量衡的差别,美国自己都有.223口径的乌龙。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3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yuhefei 于 2013-10-13 13:46 编辑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3-10-12 19:52
你给的那个连接里的弹箭学报文章里关于落速计算的内容你确定你看懂了?

看懂的话,问你个问题,X弹的C值 ...


不用很精确计算。

PC1600  直径 0.533  重1.6  d*d/G = 0.177
高脚杯 直径 0.95  重5.4  d*d/G = 0.167
考虑到两者都是尖头弹型且长径比都在6左右,弹型系数相差不大。高脚杯5500米270公里时速投放,速度超过336mps(高脚杯为解决跨音速失稳的问题专门设计了倾转尾翼自旋以维持稳定,这个数据起码不会离谱吧)。
跨音速区的阻力系数曲线是急剧上升的,在超过跨音速区后阻力基本和速度平方成正比,并且整个下落过程加速度是在减小,因此二者不大的阻力系数差距不会导致很大的末速差距。

另外几个问题:
1.        PC1600 那个图的Panzer Steel 是指什么?是否是陆军装甲?拿来和高质量的舰用装甲做等效换算是否有问题?
2.        我贴的图主要是想说明Fritz的弹体结构中控制结构占后部的很大比重,你自己贴的图上也已经标的很清楚了。
3.        对战列舰来说,弹药库是要着重保护的部位,以维内托级的尺寸和同俾斯麦相近的标排,还是典型的重点防御,弹药库爆炸始终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吧。
4.        60度那枚弹好像应该是舰中部命中的那枚?已知可以击穿维内托的主水平防护。弹药库的那枚命中角度似乎还没有定论吧。
5.        另外,俯冲轰炸机就算以60度俯冲,炸弹受重力的影响也会导致命中角显著增大,2500英尺俯冲投掷的726千克炸弹已经可以和5500英尺(好吧看错了)的水平轰炸相当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中士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3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crons 于 2013-10-13 12:17 编辑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10-13 10:41
不用很精确计算。

PC1600  直径 0.533  重1.6  d*d/G = 0.177


弹药库爆不爆和重点防护无关,维内托的水平装甲还强于BSM。另外你那个图上的单位是英尺

少将

外务总督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剑桥的老铁匠 于 2013-10-13 14:49 编辑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10-13 10:41
不用很精确计算。

PC1600  直径 0.533  重1.6  d*d/G = 0.177


问题是美国人可没说270m着速的X弹是什么初速投下的。

高脚柜炸弹那270km初速合75m/s,总动能有这一份在里面。直接去套是不行的,标准不同。

另外,tallboy跟PC1600的蛋形可有明显不同,trollboy后半部分内收,对高速飞行有利,PC炸弹跟X弹一样,是个直筒。巴恩斯•沃利斯特别设计的高速炸弹不是PC这种常规穿甲炸弹能比的。

1.Panzer steel就是装甲板,这份调查报告是美国陆军和空军在1953年完成的。RHA装甲又不是KC硬化,哪来的海军优质陆军就烂这种说法。

2.后部比重大的说法不靠谱,PC炸弹后部也是类似圆筒,X弹不过是尾端加了必要的控制面。

3.楼下已经帮我回答了

4.这个还有问题,基本上你说的偏差很大。等会再说

5.2500m就投弹的俯冲轰炸炸谁?炸碉堡都能给一阵风刮跑。

少将

外务总督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剑桥的老铁匠 于 2013-10-13 14:49 编辑

http://www.liveleak.com/view?i=5ff_1331763053

tallboy和PC1400的对比,trollboy后部更为细长,明显利于高速飞行。



X弹的组装,无线电控制单元用手能托起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少将

外务总督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3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剑桥的老铁匠 于 2013-10-13 14:49 编辑



虽然视图存在偏斜,但比例是不会有太大偏差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7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yuhefei 于 2013-10-17 12:16 编辑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3-10-13 13:53
问题是美国人可没说270m着速的X弹是什么初速投下的。

高脚柜炸弹那270km初速合75m/s,总动能有这一份在 ...


1.水平动能向垂直动能转化,对炸弹来讲,只能通过迎角实现。但迎角要求运动方向和弹体指向不同。对惯性非制导武器而言出现迎角意味着容易失稳,精度也急剧变差,因此需要旋转稳定和尾翼稳定将弹体的指向始终保持在其运动方向上。因此对设计成功的炸弹来说,几乎所有的水平动能都会被弹体和尾翼的阻力消耗掉。大满贯最后还引入了旋转稳定,部分水平动能还会转化为旋转动能。另外迎角较小时阻力很小,迎角很大的时候垂直方向上的力的分量很小。并且德国总不可能用直升机空投PC1600,而270km/h对固定翼飞机实在算是比较低的速度。

2.大满贯的弹形阻力系数未必小。对接近流线型的物体,摩擦阻力本来就占到了总阻力的75%以上,而压差阻力只占25%左右。在超过0.5M后还会在前部由于空气的压缩产生激增的激波阻力。另外压差阻力和尾部形状相关的只是尾部真空造成的后向压力缺失,只是压差阻力的一部分。
  以高脚杯的外形来看,如果运动中附面层分离很靠后接近弹尾,则长大的尾部会显著增大摩擦阻力。如果分离点靠前,那么压力差的优势也没有了。
  从具体实现看,高速运动的炮弹几乎都选择了尖头平底的构型。选择头大长尾的倒是同样同时追求高装填系数和弹体稳定的迫击炮弹。高脚杯的长尾事实上是为了满足弹体稳定加大尾翼控制力矩的杠杆长度而设计。从最终结果来看,这还不够,还需要加上偏转的尾翼产生旋转。而这代表其尾翼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同弹体前进方向都有迎角,会巨大的增加阻力。

3.你给的链接打不开,但是根据之前的结构图。弗里茨的尾部存放这舵机和燃烧发光装置,这些的重量并不小。换句话说,既然使用了PC1400的弹体,多出来的重量又是什么呢?无非是弹翼、尾翼、燃烧装置、控制系统。倒是比较重的弹翼、尾翼、燃烧装置容易脱落而不参与穿甲。

4.另外,PC1600 4000到6000米投掷只能击穿180mm左右60度的水平装甲,转成垂直也就相当于210mm,而上面表中1600磅的AP在2300米投掷就能击穿125mm的装甲,感觉德国的装甲质量还不错,并没有像OKUN说的面对大口径弹药时表现很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0-17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10-17 12:02
1.水平动能向垂直动能转化,对炸弹来讲,只能通过迎角实现。但迎角要求运动方向和弹体指向不同。对惯性非 ...

炮弹选择平底并不是因为高速飞行时平底产生的阻力不大,而是因发射需求。
炮弹中远程性能比较杰出的不就是枣核弹吗。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7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PC1600 4000到6000米投掷只能击穿180mm左右60度的水平装甲,转成垂直也就相当于210mm


180mm/60度=210mm垂直,又见cos神论余孽

少将

外务总督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剑桥的老铁匠 于 2013-10-17 13:34 编辑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10-17 12:02
1.水平动能向垂直动能转化,对炸弹来讲,只能通过迎角实现。但迎角要求运动方向和弹体指向不同。对惯性非 ...


1.我说的是X弹,制导武器,控制面可以轻易改变弹头指向,风洞实验的视频早已说明这点。你说的种种不利全是PC弹,恰好说明X弹具备弥补回阻力较大劣势的可能。

2.我发的的是高个男孩炸弹,不是大满贯,你说的没意义。

3.舵机又不是铁坨,tallboy的后半部分才15mm厚,能有多重?看你发的那图,还不排除弹翼和舵机部分是铝制可能,铁炸弹已经锈迹斑斑,而油漆脱光的弹翼和舵机光洁如新。燃烧装置是十几个用一只手能轻松拿起并旋钮安装的小圆盒子,更不会有多重。

再说一遍,X弹的装药是270kg,PC1400是300kg,X弹肯定跟PC1400有不同,同等体积下X弹必然比PC1400重150kg以上。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7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10-17 13:11
炮弹选择平底并不是因为高速飞行时平底产生的阻力不大,而是因发射需求。
炮弹中远程性能比较杰出的不就 ...

枣核弹并非指尖底弹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7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3-10-17 13:33
1.我说的是X弹,制导武器,控制面可以轻易改变弹头指向,风洞实验的视频早已说明这点。你说的种种不利全 ...

1.弹翼大那么多,尾翼又大那么多,重量和PC1600相似,直径大一寸阻力特性居然会好?那么双翼机的阻力好于火箭喽?
2.好吧那我的分析就是针对这张图,和大满贯无关了。
3.总之我能找到的所有资料都是说X弹直接使用PC1400的弹体,PC1400装填量300千克的证据?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7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U-571 发表于 2013-10-17 13:22
180mm/60度=210mm垂直,又见cos神论余孽

striking angle of 60 度,有问题?

少将

外务总督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10-17 13:46
1.弹翼大那么多,尾翼又大那么多,重量和PC1600相似,直径大一寸阻力特性居然会好?那么双翼机的阻力好于 ...

1.谁跟你说阻力特性好?我是说X弹可以通过控制面将炸弹迅速从平飞转入垂直俯冲,把飞机的速度利用起来。从而弥补阻力大的缺陷。

2.还是不靠谱,去看MK84炸弹,除了弹头更尖,其他跟tall boy很像。

3.同一份报告里PC1400就是300kg装药。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7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10-17 13:48
striking angle of 60 度,有问题?

striking angle=弹道切线和装甲表面的角度,与法线的夹角=30度

180mm/cos30=208,正好跟你说的210差不多

问题倾斜装甲的等效厚度能用cos算?你这种说法不是cos歪论余孽是什么?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7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剑桥的老铁匠 发表于 2013-10-17 13:52
1.谁跟你说阻力特性好?我是说X弹可以通过控制面将炸弹迅速从平飞转入垂直俯冲,把飞机的速度利用起来。 ...

1.俯冲7000米居然水平距离走了4000米?
2.“除了弹头更尖”,钉子除了弹头更尖和铁棍一样。
3.贴出来看看呗。

靠改变弹型炮弹增程压根跟弹尾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弹头长度。
http://wenku.baidu.com/view/4e7050d4360cba1aa811da06.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中将

十三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0-17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10-17 13:40
枣核弹并非指尖底弹吧?

枣核弹当然不是完全尖底。
不过弹尾就是这样一收,其气动阻力就比平底炮弹小了很多,足见“高速运动的炮弹几乎都选择了尖头平底的构型”并不是因为平底不明显影响阻力。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7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U-571 于 2013-10-17 14:10 编辑

揭露一个典型的歪曲事实的阴暗做法

根据楼主的资料:

设计指标是弹着切线与装甲表面的角度为60度时(即法线角为30度时),可以穿透180mm的装甲板或2.5米的混凝土

附注:通常投弹高度是4000-6000米





报告中根本就没把180mm/60度和4000-6000米放在一起说,是互相独立的两组数据,不能关联到一起

而到了这个yanyuhefei的嘴里,就成了4000到6000米高度投弹时只能在60度角下穿透180mm的装甲板



这简直是经典的捏造事实发明历史的招数,跟那个流传已久遗毒无穷的“俾斯麦用wsh材质的水平装甲"何其相似,没想到又在这出现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

二等兵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7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U-571 发表于 2013-10-17 13:54
striking angle=弹道切线和装甲表面的角度,与法线的夹角=30度

180mm/cos30=208,正好跟你说的210差不多 ...

大DT比时的砸穿现象你考虑了吗?黑豹140mm等效厚度的装甲和T34等效厚度90mm的装甲被88毫米和122毫米的对手从不该击穿的距离敲开了。面对弹径3倍厚度的炸弹,大角度倾斜的薄装甲毫无优势。

一等兵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

发表于 2013-10-17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yanyuhefei 发表于 2013-10-17 14:11
大DT比时的砸穿现象你考虑了吗?黑豹140mm等效厚度的装甲和T34等效厚度90mm的装甲被88毫米和122毫米的对 ...

所以cos算出来的就正确?人才啊,神论啊。

Archiver|手机版|©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6 18:54 , Processed in 1.5292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