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734
主题13
精华0
积分2437
金钱1677
贡献0
阅读权限105
注册时间2011-8-18
最后登录2024-12-31
在线时间1001 小时

军士长

|
本帖最后由 鸡同鸭讲 于 2013-11-15 12:22 编辑
ilovetwins14 发表于 2013-11-14 20:43 
1.异议。勃兰登堡用的是原始炮塔结构的280主炮,射速要2分钟一发。240mm研发出来是3~4发/分钟,NW数据可 ...
NV上240的穿深用的是奥匈的数据,第一奥匈的弹和发射药本来就不同,第二和280穿深引用的不是一本书,标准不同,因为技术的进步奥匈240的穿深比早年的德国240高的多
勃兰登堡和德意志的主炮型号是相同的,两者使用同等技术规格的弹和药穿深是相同的,显然都会比240高的多。排除技术发展的原因,如果德国人继续坚持勃兰登堡思路的话应该是6门炮塔结构的240/280才对,而不是4门240加上大量的150副炮,这么变化显然只有一个原因,德国人打算将主力舰交战距离保持在150的有效穿透射程内。也就是3-4000米交战距离。
然后从年代角度讲导致德国人这个设计指导思想变化的很有可能是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战的战报。日俄海战要到1904-1905年才会发生,此时甚至没有任何战例能支撑5-6000米交战距离,虽然技术上比战术上先达到了
最早的4.7寸级QF炮是1885年开始生产的,而1890年开工的勃兰登堡因为没有战例支撑依然坚持了更多大口径主炮的概念。1895年的甲午海战恰恰证明了QF炮对于利萨海战经验的纵队战术的克制,也是洗甲板战术的第一次登场胜利。1896年开工的凯撒III迅速的紧跟了6寸级QF潮流显然是受了甲午海战洗甲板战术胜利的鼓舞。同期的英国也迅速的狂热于无所不用的6寸Q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