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4-7-28 23:13 编辑
这么些时间刷了一大堆回复,简直是群魔乱舞
思路理清楚再说话不迟
20世纪初时,哈维硬化装甲和克虏伯硬化装甲的普及使得大口径火炮成了摆设品(无被帽穿甲弹很难击穿当时的硬化装甲),而中口径速射炮发射的配备苦味酸等强力炸药的榴弹,则成为了海战中的主要火力。对马海战就是速射炮洗甲板流的巅峰,对其他国家的海军造成了很深刻的影响。
后来随着被帽穿甲弹逐渐普及,各类中央火控设备逐渐装舰,交战距离开始逐渐拉大,但不同海军对交战距离扩大这一趋势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
英国海军对这个趋势的认知是比较早的,英国海军从无畏号开始就放弃了用于主力舰交战的中口径副炮,只装备对鱼雷艇炮,后来重新装备的6英寸炮也是对鱼雷艇炮,目的并不是参与主力舰交战。此外从火控上,英国人也为远距离交战做好了准备,不过一战中实际出现的交战距离,还是有些出乎于最初设计时的预料的。
美国海军对这个趋势的认知也是比较早的,美国海军还认识到了随着交战距离的拉大,水平防护的重要性会逐渐增大,因此从内华达级开始采用了重点防护装甲盒体系。不过这个时期的美国海军更像是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矮子,他们并没有在炮术方面为远距离交战做好妥善的准备。
德国海军也认识到了这个趋势,但其态度相对较为保守,更倾向于在中距离上使用主炮-副炮-鱼雷这三层火力摧毁敌方的防护体系。但在一战前夕,他们也认识到了战斗距离将会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开发了60cm的长程鱼雷。只是德国人并没有意料到实战中居然会出现接近20km的交战距离,因此在日德兰时出现了英舰能对德舰进行打击而德舰无法还击的窘境。也正因遇到了这样的窘境,他们才会在日德兰后着手增加主副炮的仰角,以扩大其最大射程。
所以中口径副炮在主力舰交战中究竟是否有用,主要取决于其运用体系。按照德国海军的这种不那么强调远距离交战,且强调多层次火力密集打击的思想体系下,15cm炮显然是能在主力舰对战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而在对远距离交战颇有先见之明的美国海军体系下,他们很早就放弃了7英寸和8英寸的火炮,转而使用大口径主炮+5英寸反鱼雷艇炮的搭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