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1127
主题51
精华0
积分4411
金钱3182
贡献0
阅读权限0
注册时间2010-10-23
最后登录2014-11-20
在线时间1123 小时
禁止访问
 
|
MK-9 “蝙蝠”:第一种“发射后不管”的智能武器
1942年初,美国海军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研制了一批先进的空射反舰导弹。其中一种导弹从空中载机发射后,可利用弹头的主动雷达寻的器信号回波,自动攻击海面目标,类似于利用超声波寻食的蝙蝠。因此,美军把该型导弹戏称为“蝙蝠”。“蝙蝠”式反舰导弹初始型号为Mk-57型炸弹,后来改称 Mk-9型“特种武器弹药装置”。该导弹全长约3.6米,翼展为3米,全重1700磅(战斗部重约1000镑),最大速度只有480公里/小时,最高可飞 8000米,作战范围达32公里,弹头为450公斤的常规装药,制导部件采用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的S波段主动雷达寻的器。该型导弹可由载机携带至中低空投射,导弹脱离载机后,雷达寻的器自动打开,一旦捕捉到目标,便可自主发起攻击。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美军在二战末期生产的Mk-9“蝙蝠”式反舰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后不管”的智能武器,也可能是当时最先进的早期制导炸弹。除了反舰外,其另外一项任务是攻击沿海目标,如驻泊的舰艇、燃料储备槽罐或仓库等等。“蝙蝠”式反舰导弹最初的投送载机主要有PB4Y-2B“私掠船”和B-24飞机,每架轰炸机的机翼下面各能携带一枚“蝙蝠”。这种武器后来也装备于F4U-4“海盗”、SB2C“复仇者”等飞机。
1945年1月,“蝙蝠”被秘密运抵太平洋战区,准备对日本舰艇作战。 1945年4月23日,美军最先装备“蝙蝠”反舰导弹的第109海上巡逻轰炸机中队的两架PB4Y-2B轰炸机,在婆罗洲附近空域向航行中的日军战舰发射了两枚“蝙蝠”导弹,成为世界上第一次使用自动寻的导弹进行的战斗。此后,“蝙蝠”开始装备第123巡逻轰炸机中队和第124巡逻轰炸机中队。实战中,由于“蝙蝠”的主动雷达寻的器设计尚不成熟,特别是由于印尼和菲律宾海域岛礁林立,经常诱使导弹偏离目标,因此攻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此外,由于受当时推进技术的限制,导弹难以承载大量炸药,无法对日军战舰形成致命打击。在很多情况下,一些“蝙蝠”导弹虽然成功击中了日军战舰,但大都只是造成破坏,却未能将其炸沉。
美军在战争结束前共生产出大约2580枚“蝙蝠”导弹。由于大多数日军舰艇在二战中后期作战中就已被盟军消灭,因此能够发现的“猎物”越来越少,多数“蝙蝠”导弹还没有来得及投入使用,太平洋战争便已结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