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mathewwu 于 2015-5-13 14:43 编辑
所有校正及释疑的版权归本人及战列舰论坛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及进行商业利用。
中航出版诺曼•弗里德曼氏现代海军火控发展史《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全译本,图文并茂,注解详实,似为坊间独步的中文现代海军火控(射控)业余专书。甘为此冷僻区块下大功夫和本钱,译者群与出版社都值得我等无畏舰爱好者赞赏鼓励。
译本厚达16开630页,由于是阐述技术发展,不能也不必讲究修辞,忠于原著才是在下所关切的。浏览半月下来,译本大致能达其义。唯限于火控专业;尤其是和火控相关的专业外语,译校者均有未迨之处。由于前几章早期技术发展部份内容较为艰涩,相信手上有书的同好也和我一样,有不求甚解也匆匆瞥过就赶去看实战应用部份。越是如此,译文和原文的出入越容易被战史论坛传播,所以我也希望趁早把我的心得与同好分享。下面就是我对照阅读后发现的问题,段落将分别以译本和原书的页码标出,除非必要,恕不另贴出原文。
开篇先说说书名翻译——《海军火力:巨舰大炮时代的舰炮和战术》,副名直译是:《无畏舰时代的战列舰火炮和炮术》,没有战术字样,虽然技术与战术是体用两面,但本书对战术实在没有着墨。如果同好有兴趣搜集各国海军文献,一定会发现,最早解密的是造舰和兵工,然后是战报,再来是火控,至于战术准则,尤其是大小舰队操演实施细则,几乎难窥堂奥。当敌我双方在从造舰到火控,乃至于舰队都到达旗鼓相当的规模时,最后决战的机密就在于战术和战略了。弗里德曼虽然是战略专家,不过他的确没在本书里谈到多少战术的东西,即使是标题为1904-1914的战术这一章也仍然偏重技术运用。
以下为完成的章节汇总: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五章 — 惊讶的一战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七章 — 二战英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八章 — 德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章 — 二战美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一章— 日本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二章— 法国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三章— 意大利
【校释】中航版《海军火力:》中译本第十四章— 俄/苏
下面校释第十二章--法国
校:译本515(243)页(括弧内为原书页码,以下同):
“1955年12月21日,该舰在镇压法国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中受到多次袭击,并于1956年遭到重创。”——原文只是”being stricken on 21 December 1955 and broken up in 1956”,就字面对照译者是把船舶被 “stricken - 毁弃”译成“在镇压法国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中受到多次袭击”,把船舶被“broken - 解体”译成“遭到重创”。至于一艘从英国被拖回法国,被当作港口堆栈的50岁老船,是否又曾开赴海外殖民地作战,就麻烦读者自己去查证了。
校:译本516(244)页右:“这些随动、伺服机构虽然远比其他国家更为先进,但他们并未能完全实现设计师的功能。”——原文只是”although it may not have been entirely successful.——然而它似乎未曾全然成功过。”,没有和其他国家作过对比的文字。
释:姑且不论谁最早开始研发,事实是能在二战将大型舰炮远程控制实用化普及化的国家只有美国(俯仰和旋回)及德国(只用在俯仰),法国投降后其舰炮远程控制设备已被德国人仔细检查并作成纪录,评论其实用化及精准度都不高。
。
校:译本517(244)页右:“这也会降低…”——这最后一句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519(245)页右:“…获得了同时传输…”——应作“…获得了即时(instantly)传输…”。
校:译本520-521(245-246)页:
1.“控制火炮向特定距离和方位的区域…”——应作“控制火炮向目标将会通过的区域…”。
2.“现在已不清楚…设定其瞄准装置。“——应作“则通过落点修正值来估测,此后即设定测距仪的测距值为瞄准值。“
释:虽然测距仪和火炮都有内在误差,但毕竟最终是使用火炮射击,所以实际还是要迁就火炮射击结果。假设测距距离为10000米,火炮表尺也定射击距离为10000米(此地先不考虑敌我移动矢量的因素),结果观测落点平均超越目标距离500米。虽然测距值也是多部测距仪平均取得的,但为求实效(此地也先假定火炮和测距仪都无变异),此后就用相应的测距值减去500米作为射击距离,直到偏差过大或战斗结束。
3.“此装置由拉佛洛涅号战舰上的一名海军上尉所建议配备。“——应作“此装置由一名叫拉佛洛涅的上尉军官所建议配备的。“
4.“他们普遍配备了测距仪、距离钟及标绘版等装置”——应作“他们标绘(plotted)了测距仪测量距离(rangefinder range)、距离钟推算距离(clock range)及弹着观察距离(fall-of-shot range)这三种不同的距离值。”
5.“由克莱蒙特号战舰上的炮术军官所设计,”——应作“由一名叫克莱蒙特的上尉军官所设计,”
6.“与皇家海军在主炮塔侧装甲上标绘的方位标示作用类似。”和“其具体过程与皇家海军的射击—观测修正—调整后再射击的循环过程相似”——这两句是译者自加的,且严格来说两国的做法不完全等同。
7.“由仰角瞄准手负责对火炮瞄准具进行设定;”——“仰角瞄准手”应作“方位瞄准手”
校:译本522(246)页:
1.“法国海军的标准规则要求在进行实战之前,”——“实战”应作“实弹演练(practice)”。
2.从“这一要求在实战中较具实用价值…”一直到本段末的“确保更多的弹着实现命中”——这席话即使是意译也没有切中本段大意。我重新译过“半个散布界(Half the dispersion)是标准的校射加减级距(spotting step),他们的做法是先开出不及目标的近弹,而后再一级级的跨上(walk…back)目标。只有在目标被跨射后才使用全散布界作为级距以保证命中。“
释:散布界是消除所有可能误差之后不能避免的齐射弹落弹分布范围,大抵远近距离散布要大过左右方位散布好几倍,所以一般谈散布都意指距离散布。由于主炮齐射的距离散布界大到射程的3-5%很常见,一次不当调整就可能过头,过头的远弹误差值比近弹难测许多,所以法国人采取较保守的半个散布界作为校射级距,保证在跨射前都是较易观测的近弹,以避免产生过犹不及的状况。
3.“法国海军明确拒绝了美国式的垂直和水平弹着观测方法”——原文没有“和水平”。
校:译本523(247)页左下至右上:“每艘战舰首先分别向对方战列舰内不同的战舰实施射击…则重复前述过程” ——误解多处没法改,重译作“每艘战舰首先分别向对方战列内相应位置的战舰(corresponding ship)实施试射,以建立测距仪测量距离和火炮射击距离之间的差异值,然后再移转火力全速射击指定的集中攻击目标,一旦对现对集中目标失去准头之后再转回原目标进行测距试射。这样的好处是避免各舰将指定的集中攻击目标当作唯一试射对象,以致落弹水柱混杂在一处无法分辨是谁发射的。
校:译本524(248)页右下:“但法国海军未意识到…静止不动。”——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525(247)页图说:
1.“图中舰桥上部的圆柱体…”——“舰桥”应作“前桅”。
2.“可推测这两部测距仪中很可能有一部用于进行偏差计算”—— 应作“显然这部复式测距仪中有一路是用于进行偏差(deflection)计算”。
3.“注意图中战舰前桅顶端…”—— “顶端”应作“近底部处”。
4.“爱贝尔汀号战舰则配备着150毫米口径的M1930式主炮,”——应作“爱贝尔汀号(Emile Bertin)轻巡则配备着152毫米口径50倍径(fifty-caliber)的M1930式主炮,”,不过原文的50倍径也是错的,M1930是55倍径。
校:译本526(248)页右上:“…对测距及舰炮火控本质的“完全无知”。” —— 应作“…对测距作业的生理学基础(physiological basis)的“莫测高深(profound ignorance)”。
校:译本527(249)页左下:“则是奥匈帝国海军在地中海与法舰的交战中,甚至曾有在25000米处就开始射击的战例”——原文只说“则是奥匈帝国海军曾经计划(planned)在25000米处就开始射击,”,没提到战例。
校:译本528(249)页图说:
1.“即图中舰桥指挥塔上部…”—— 应作“即图中桅楼顶部…”。
2.“设置于导航舰桥附近。”—— 应作“设置于导航舰桥两侧。”
3.“此外,战舰上每座主炮塔(多联装129毫米/5.1英寸主炮)…”—— “主炮”应作“副炮”。
4.“(夜间测距仪…”—— 应作“(夜间指挥仪…”。
校:译本529-530(250)页左:
1.“后来法国海军亦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应作“法国人发现长轴杆会扭曲,后来试图使用滚珠轴承来解决这个问题。”
2.“…类似装置添加电子装置” —— “电子”应作“电动(electric)”。
校:译本531(251)页图说:
1.“及其外部覆盖的百叶窗。”—— 应作“及其3个视窗盖。”
2.“…是舰上的防空机炮,每部机炮…”—— 应作“…是舰上的防空机炮指挥仪,每部指挥仪…”
校:译本532(251)页:
1.“也使其成为…火控系统的战舰。”——为译者自加的。
2.“当时试验得出结论认为美制系统已发挥出其主要功能。”—— 应作“当时试验得出结论认为美制系统能做的并未超越法国已有的。”
3.“战争期间,法国海军…”——“战争期间”应作“战后”。
校:译本533(252)页:
1.“将原来的主桅…”——“主桅”应作“前桅“。
释:这是常识性的误区,对于有前后两根桅杆的舰只,英语管近舰艏那根叫“foremast前桅”, 近舰艉那根叫“mainmast主桅”。动力船出现后指挥舱室移到烟囱前,前桅也演变得越来越高大,所以许多人都误认前桅才是主桅。
2.“加强后的主桅顶部所搭载的指挥仪是紧急向英国维克斯公司购买的战舰主炮指挥仪系统” —— 应作“为了汲取最新的科技经验,配置给布列塔尼号战列舰的桅顶指挥仪系统是向英国维克斯公司购买授权制造的。”
3.“(除了巴黎级的几艘舰外,该级舰于1922年被拆毁)”—— 应作“(除了巴黎号舰以外,该舰于1922年遭遇海难。”
校:译本534(252)页:
1.“在此次大规模…”——之前漏译“法国人选择在船体摇摆到水平(even keel)时发射。”
释:在实施瞄准时,指挥仪俯仰手要摇动瞄准镜俯仰手轮连续瞄准目标水线待令发射,但遇上摇摆角度过大速度过快,俯仰手无法连续操作盯住目标水线时,他会停止转动手轮,等待舰体摇摆带动瞄准镜十字线在将要通过目标水线时发射。这个发射时机的等待延迟不是为了避免齐射干扰,而是为了取得较稳定的瞄准发射点。有的国家倾向在摇摆的波峰或波谷(即最大幅度)出现反转的暂停瞬间点发射,有的则同法国一样选择在摇摆到中点段(近于水平)发射,中点段虽然有摇摆速度较两端点稍快的问题,但过程却较平顺且时机较长,所以两种时机各有优缺点,也各有适用的舰种火炮与作战海象。其实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中央指挥仪瞄准发射程序,在个别火炮自行瞄准发射时就有这些讲究。
2.“法国海军也发现利用其战舰上的测距仪对目标方位进行测量误差过大,”——这句话字面翻译是正确,但并不能理解为测距仪本身对方位测量不够精密。隐藏的含义其实是测距仪测得的距离还不够精密,再加上舰体的偏航角度也测不准,以致使用这些数据来加入对方位矢量的计算时不能得出较精确的结果。其实测距仪和方位盘的圆周旋转机构一直是相当精准的,甚至到雷达出现后好长一段时间在测方位上都不及光学机械准确。
3. “大气压力及洋流等情况,”——“洋流” 应作“弹道偏流(drift)”。
释:drift是指旋膛炮的自旋弹丸发射后受到主要是陀螺运动、以及马格努斯和气垫作用(gyroscopic action, Magnus and cushioning effect)所影响,造成弹道渐渐向两边偏离射击轴线的现象(右旋膛炮向右偏,左旋则反之)。这个偏移在通过靶场测试制作标准射击弹道表时会记录下来供火控微调射向。
校:译本535(253)页:
1.“最大误差在距离上…”——应作“最大标称误差在距离上…”。
释:其实这里的误差不是指系统整体测算结果与事实的误差值,而是指机器的刻度标示的上下误差值。如此高的测算结果要到1945年美国的Mk8计算机加上Mk13雷达对2万米上的大型目标才勉强办得到。
2.“…不具备任何反馈功能,”——之后漏译“他计划中的标会机也失败了。”
3.“土伦海军火炮公司” ——应作“土伦的海军火炮署”。
4.“显示猜解(试探)出的目标状况。”原文是trial solution,似作“显示试算出的目标纵横运动状况。”较好。——之后漏译“另一根对角线显示试算出的目标倾角状况。”
5.“生产了8套。”——之后漏译“(2套由海军火炮署生产,6套由巴黎的布里谢生产。)”
6.“…四部主测距仪(1部位于桅顶、3部位于全舰…)”——应作…四部主测距仪(1部位于桅顶、1部三重复合式(triplex)…)。
校:译本536(253)页图说:
1.“黎塞留号还配备…26.2英尺测距仪“——应作“黎塞留号前置主炮指挥仪配备三重式测距仪,主炮塔配备双重式测距仪,基线长度均为14米(46英尺)。后置主炮指挥仪则配备8米(26.2英尺)基线的双重测距仪。
2.“…主炮组指挥仪侧壁上…”——“侧壁上”应作“前部上”。
3.“其内部原配的测距仪改为基线较短的型号(中等长度)” ——应作“其主炮指挥仪前方另有一具中等长度的短测距仪,”
4.“(此改装后的测距仪未列入舰上物品明录,图中也能看到此测距仪)”——应作“(此测距仪未列入某本书中,但在某张照片中能明显看到此测距仪)”
释:这里说的某本书应是指约翰坎博尔的《二战海军武器》(John Campbell: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此书所列的主测距仪数据为基线长13.5米(44.3英尺)而非本书的14米(46英尺),光路为双重式而非本书的三重式,主指挥仪也没有本书所列的作为弹着观测望远镜的中等长度测距仪。
5.“战舰舰桥上部还设置有一部3米(9.8英尺)基线体视式导航测距仪,而舰艉处还有一部4米基线体视式测距仪(用于控制100毫米防空副炮)”——“而舰艉处”应作“紧邻其后(Just abaft)”。
释:如果我的观察没有错,我认为原书原文在这里就错置了两种测距仪的基线长度和功能,应作 “战舰舰桥上部还设置有一部4米(13英尺)基线体视式测距仪用于控制第三级炮组(tertiary battery),紧邻其后还有一部3米(9.8英尺)基线体视式导航测距仪”。我的理由是舰桥上部那台底座较大较复杂且两端有物镜遮光筒的测距仪,它的长度明显超过紧靠其后那具外观结构远较前者简单的测距仪,前者才是用来控制第三级炮组也就是100毫米防空副炮的测距仪。而后者主要面对舷侧(另一舷应该还有一具),符合编队航行时测量友舰方位距离的单纯用途。
6.图说最后漏译一句:“雷达上方的四扇观察窗类似黎塞留早先的指挥仪样式”。
校:译本537(254)页:
1.“系统还包含…”——这句之前漏译“在方位标绘装置后方是两名射向(deflection)操作员,“
2.“由于法国海军…比如,”——这几句对比英法海军的言论为原文所无。
3.“整个安装过程持续了一年多,” ——应作“整个安装过程耗时6000人次工作日(man-days),”
4.本段最后漏译一大段——“其设计相当复杂,部分原因是某些计算单元必须在一秒之内反复两次,而显示位格还不能错。数据主要靠连杆在内部传送,为了要避免连杆扭曲导致的误差,本装置使用了600个滚珠轴承——还有300套齿轮使用在多组加法差分器上(differentials to add data)。 最低人员配属为8名,但通常PC室会有2名军官带领18名士兵操作。 如果测速仪器组(tachymeters)不能工作,则另需增加6名。”
校:译本538-539(254-255)页:
1.“对战舰飘移以及运动的修正也实现了自动化” ——应作“对弹道偏流(drift)以及自舰(firing ship)运动的修正也实现了自动化“。有关“弹道偏流”参见 校:译本534(252)页第3条的解释。
2.“大为减少系统的复杂度”——之前漏译一句“射程输出参数仅有火炮仰角和弹丸飞行时间,”
3.本段最后又漏译一大段——“如同旧系统一样,显示目标未来位置的表盘有水平和垂直两条标线分别指示试算前移速度和试算横向速度,第三条标线则指示倾角仪或其他测量方式所取得的目标倾角。这三条标线形成一个三角形,而三角形的中线即可成为选定的解算值。其他的创新还包括一种快速计算机,它能模拟出稍微改变当前输入值的结果,而不需推翻整个程序重来。此外计算装置都连结有可标绘反馈结果的距离和方位绘图仪。”
4.“法国海军为其敦克尔刻…进行了相应的改装”——应作“第一种新式战列舰火控系统配备在敦克尔刻级上,是从重巡系统修改过来的,不过能和它的全新指挥仪接轨运作。”
5.“至于分布在全舰的多部…”——“多部”应作“3部”。
6.“(火炮用于防空时…)”——括弧内这一整段是译者自加的。
校:译本540(255)页图说:
1.“美国弗城…风向标”——“弗城”应作“费城”,“风向标” 应作“破风(vane)”。
2.“其上面的多个窗口可供其内的仰角和方位瞄准手观测使用。”——应作“其上左边有两个圆窗口(丛指挥仪正面看去),右边有一个(破风的另一边),下方还有两个方窗供其内的仰角和方位瞄准手使用。
3.“除152毫米火炮外还…”——为原文所无,史实完工的德格拉塞号也没有搭载152毫米火炮。
校:译本540-541(255-256)页:
1.“其上设置着各类设备…风速情况”——这一段被大幅缩水、误译和改写,无从校正起,我只好重译如下:“U形的两臂,一边是安放“平台”和目标预测十字坐标表盘(target-estimation cross-wires)的工作台,另外一边则安放方位绘图仪,两臂末端再往外延伸,安放距离和高度绘图仪,中间是视差转换仪(视差在对空目标计算上格外重要)。其后则是体积较大的积分器区块。除了一般应有的自变距、敌变距和自变位、敌变位等四组积分器以外,还增加了第五组对空目标距离的积分器。由于水面目标的距离变动速率最高不过每秒20米,但空中目标的变距率将会达到每秒160米,即相当于时速315节,所以需要设置一部额外的距离计算机。过去计算单元分散的“平台”被整合成一部体积较小便于操作的计算机。由于弹丸还在飞行时火炮台座对应目标的倾角已有可能改变,所以需要配置两部“平台”,一部处理当前目标倾角,一部处理未来目标倾角。由于此套火控系统为高平两用,当前目标“平台”的操作也为两档配置(two-speed scales)。“
2.“其中只需要4人…”——应作“其中只需要4至5人…”。
3.“但本舰的火控系统…置于较不重要的状态。”——为译者自加的。
4.“至于火控系统可适应的机动时间量程…(注36)…而不必担心机动会影响到理论射击精度”——译者把这段意思弄拧了,对应本段的本章注释第36条(原文为第37条)清楚表明这段是指避弹机动,而非边机动边射击。重译如下:“机动时间的量程取决于发射和弹着修正之间的停滞时间,在敌舰已取得适正距离后可能只有区区15秒可供机动(此地不考虑提速减速的因素,因为变换航速至少要1分钟的停滞时间才有反应出现。)(注36)。”
5.“法国海军这种利用机动作为防护措施的思想也影响了其战舰的射击”——“ 射击”为“设计”之误。
6.“在其火控系统的极端交战距离上,以较高的理论射击精度实施射击” ——应作“在机动时可取得极其宽广的射界(unusually wide arcs)”。
校:译本542(256)页:
1.“而炮弹丛发射到落水并观测到的时间约为15秒” ——应作“而炮弹落水后到修正完成的时间约为15秒”。
2.“但考虑到主炮的数量有限,交战时采用齐射的方式就成为规则。”——前一句原文没有,后一句的“齐射”原文是“半齐射(half-salvoes)”。
3.“比如法国战列舰交战初期通常会在第二轮齐射时对射击方位进行修正,其首轮采取3主炮齐射、次轮采用8主炮齐射、第三次采取用主炮齐射”——应作“在17舰次的射击演练中(In seventeen runs),舰只通常会通过修正在第二轮或第三轮齐射时取得正确的射击方位,(3舰首轮射正、8舰次轮射正、6舰三轮射正)“。
4. 既然对上文的理解与翻译不正确,接下来括弧里两句译者自己发明的注解“(采用不同数量的主炮实施齐射,也是方便弹着观测辨识)”也就请读者装作没看见过吧。
5.“其同一门主炮的散布甚至翻倍达到600米,推测这很可能是火炮的磨损程度加剧所致,” ——应作“其散布甚至翻倍达到600米“,原文没有“一门主炮”,也没有“推测这很可能是火炮的磨损程度加剧所致”。
释:译者不明白装进炮塔内的并联多联火炮是只论齐射散布不论单炮散布的,又不明散布原因,故有此诸多发明。
校:译本543(257)页:
1.“这总共9发炮弹…未在实战中得到验证。”——太多译者自我感觉。重译如下“有9发落在175米以内,其中4发命中,而这一轮只消约40秒就完成了。另一种自主和成对搭配的混合控制模式,3艘战舰则在2分30秒内击中目标6次。”
2.“(具体口径可能是406毫米/16英寸)”——为原文所无。
3.“最远射程仅为35550米/38877码”——之前漏译“以30度角仰角射击时。”
校:译本544(257)页图说:
1.“…小型舰只(轻型驱逐舰)”——原文应作“(大型驱逐舰(large destroyers))”。
2.“且由于年久失修,甚至还有海鸟在上面筑巢。”——应作“由一座小瞭望台(crow nest)所取代。”
释:原文的“ (crow nest)”,直译为“乌鸦巢”,这是从风帆时代留下来的英文航海俚语,意为桅顶的小瞭望台。译本355页也有同样错误。
3.“这些轻型舰只配备了附有测距仪的指挥仪,”——应作“这些轻型舰的指挥仪和测距仪外部被包上围壳,”
4.“它由三名操作人员运行(…)”——应作“(控制塔有三个园观察窗,分供控制官、仰角瞄准手和方位瞄准手使用)”。
5.“炮塔内多联装的火炮…”——原文没有“多联装”,这里所指的空想级舰是单装炮。
校:译本545(258)页:
1.“法国海军更习惯于指挥仪控制舰炮的方位射向,在此过程中由指挥仪的仰角瞄准手控制火炮来确定射击仰角…指挥仪仰角瞄准手通过其瞄准具在确定瞄准目标后,即可由其按动射击按钮” ——前后两处“指挥仪的仰角瞄准手”应作“各火炮仰角瞄准手”。
释:由于原文对仰角瞄准手并未特别指明是指挥仪的还是火炮的,我改正翻译的第一个理由是:原文使用“各仰角瞄准手(pointers)“和“各瞄准具(sights)“,均为复数,如果原意是单指指挥仪的仰角瞄准手和他的瞄准具,则原文用单数形式即可。另一个理由是指挥仪瞄准法原本就是由指挥仪瞄准手中央控制方位射向和射击仰角,也就是原译的说法,但如此一来法国海军的瞄准法将毫无特色可言,何须特别打报告说明?法国人的特色即在于由有指挥仪控制舰炮射击方位的同时,射击仰角却沿用老法子由火炮仰角瞄准手控制,其原因我推测是简化测量和计算过程,也符合后文所言的此一做法也适用于未全面改进火控系统的老式战列舰上。因为要由指挥仪瞄准手中央控制射击仰角,必须分别计算指挥仪和各火炮之间在高度上的视差(parallex),产生各火炮不同的参数,这会使得计算和传输复杂化。
2.“183米(码)”——应作“183米(200码)”。
3.“加上修正距离后的射击距离”——应作“加上弹道修正(ballistic correction)后的射击距离”。
4.“由数据称同一炮塔的主炮…”——应作“由数据称主炮“,原文没有“同一炮塔的”字样,且此散布是指“多炮塔之间“的(Dispersion between turrets)。
5.“1941年法国海军又为其主力舰主炮引进后座延迟卷盘”—— “后座延迟卷盘”应作“发射延迟线圈(Delay coils)”。
6.“…数种口径的大、中口径…”——为原文所无。
7.“…通过无线电迅速…“——应作“…通过无线电每2秒一次迅速…“。
8.“之后就能按一定…对目标的命中。”——为原文所无。
9.“…距离刻度表盘” ——漏译“大刻度从0到9,之间再细分为百米(hm)单位”。
10.“由于都搭载着差不多的观测、火控射施,因此率先发现敌舰的舰只将自动作为主舰” ——为原文所无,而且原文明明白白写着“主舰集中火力法由编队领舰指挥(Master concentration directed by the division leader)”,难以理解译者何以能作出如此言之凿凿的反面翻译及解释。
(校正至此,由于多次出现与原文原意完全翻转的译文,我真的很怀疑是出于版本的不同,在此公开呼吁有《海军火力》原文书的朋友帮我查证一下,我的版本是由美国Naval Institute Press在2008年的再版(reprinted),第一版是同年由英国Seafirth/Pen & Sword Books Ltd发行的,照理再版和一版是一致的,只不知后来有无二版或更多的版本。)
11.“但仍称不上令人满意…其他国家的巡洋舰。”——这几句为原文所无。
12.“…重创了多艘英国巡洋舰…”——原文为“对决(duelled)”而非“重创了”。
校:译本547-553(307-309)页:
原注释第三条:
1. ——漏译“福熙号的远程控制采用詹尼式轴向变量液压设备(Janney hydraulic gear),速度(非加速性的)由指挥仪手动控制。”
2.“只是后者很少…”——“很少”应作“从未”。
原注释第四条:漏译“这要归功于法国海军兵工和武器工业,虽然他们早先的发展不甚成功,二战时期又遭受破坏,但仍然努力将设计图纸保全下来。不过法国的指挥仪和测距仪却是有稳定的。”
原注释第五条:漏译:“六分仪测距法参见1826年版道格拉斯爵士的海军炮术论集(Lord Douglas’s Treatise on Naval Gunnery)。美海军情报处(ONI) R-3-a No.62号档案,在论及1914年法国海军测距仪时附有Ponthus-Therode公司1910年产品型录,此测距仪于1903年开始服役,1910年的最新款为1908年型,当时此种测距仪已有450具小型及250具大型的在服役中,另外还为丹东级舰订购了100具大型的测距仪。此产品还有10具卖给了阿根廷。当测点位于20米高处,此产品可测600-8000米距离,在40米高测点的最低测距离是1000米,当旋转螺帽设定目标桅杆高度(译注:这是此类手持式标杆测距仪必须具备的已知条件)后距离就测出来了。根据ONI报告,5000米的测距误差为50米,也就是说这种标杆测距仪(stadimeter)精度可比拟巴尔-斯特劳德的合像式测距仪。对比美式费斯克测距仪,Ponthus-Therode同类的仪器具有更高的放大倍率(12X),同时在读取测距值时视线还不必离开目标。不过到了1910年代法国海军的主要测距设备已经是巴尔-斯特劳德的合像式测距仪,标杆测距仪只用来作为固定式的主测距仪战损时的后备。还有一种可能的用法是先从合像式测距仪取得距离后反推目标桅杆高度(译注:合像式不以目标桅杆高度为测距条件),取得目标桅杆高度后标杆测距仪即可较良好的配合没有装备合像式测距仪的火控单位测距,大型的可用于主炮塔和中口径炮台,小型的可控制反鱼雷艇火炮。”
原注释第七条:“法国海军几乎已决定采用恩格系统…配备了恩格伏特计数距系统”——此处的“恩格系统…恩格伏特计数据系统”应作“嘎贺步进马达系统(Care system of steeping motor)”。
原注释第九条:漏译“对此(系统)的更多信息来自于约翰•斯宾塞基于法国档案的材料。皮耶拉认为L-A(系统)与巴尔—斯特劳德和斯佩里的系统非常类似。在此(系统)中,接收器定子的6个(电)磁极成对接入发送器定子的对应部分,第七对线连接驱动发送器转子的电流源。当发送器转子转动时,定子激励产生电流,并且依次磁化接收器中的定子元件,转动它(接收器)的软铁转子(未接入电流)。手柄转动一格产生一个脉冲,足以(使)接收器转子转动30度(12个脉冲/转),相当于表盘距离改变25米,或者方位改变四分之一度。如果发送器数据率低于60转/分,电机跟踪会丢失。(即12步/秒,或者指针在30秒内从表盘指示的9,000米移动 至18,000米处。)改进型号出现于1912年。”
(本条系由yuxwang网友协助补译。)
原注释第十一条:
1.“摘自1909年7月法国海军汇编的多卷本《外国海军军械报告》第204-205页,”——应作“根据英国皇家海军历史科(NHB)的档案,海军情报处(NID)1909年7月呈报的NID878号文件《外国海军军械报告》,其补充材料(1911年补正),第204-205页”。
2.“法国海军曾于1901年失去对殖民地部队战舰的控制权,直到1909年这些战舰才重归法国海军指挥。”—— “1901年法国海军被殖民地部队夺走对舰载炮术的主导权,直到1909年才取回。”
原注释第十二条:
1.“基于1911年法国海军海军炮术总结报告中的相关内容”——错误同第十一条第1.点,是引自同一份皇家海军1911年的补充材料。
2.“再利用其作为集中火力的基准距离进入集中射击。”——应作“再利用其作为基准距离转向射击指定的集中火力目标。”
3.“因此当时无线电并未普及到战舰上,”——应作“因为当时无线电还不全然可靠(not yet sufficiently reliable),”
原注释第十八条:“1918年皮耶拉对此进行了充实。”——应作“皮耶拉对此1918年的文件进行了补充说明。”
原注释第廿一条:“法国技术人员试图将其修复,”——原文是“赔偿(reparation)而不是修复(repairing)”,所以请无视此句。
原注释第廿三条:
1.“另有两部这种测距仪则替换了于较低位置的部分具有扁平的前平台,”——应作“另有两部这种测距仪则替换了司令塔顶部的早期三重式测距仪,”
2.“其上设置有两个突出的战位位置”——应作“新式指挥仪下部设置有两个突出的圆窗口(ports)”。
3.“置于舰上露天炮座上部,”——应作“置于一座转盘上(barbette),”
4.“罗伯特•大仲马”——译作“罗伯特•仲马(Dumas)”就好了,仲马是法国人常见的姓氏,不是每个都和作家大小仲马父子有关系的。
5.本条目将原文最后的一大堆法文参考书目略去,有兴趣的请找原文书,我也不补了。
原注释第廿五条:
1.“(意大利建造的瓦西里萨•奥尔加级战舰)”——“(意大利建造的康督罗提斯级战舰和英国建造的瓦西里萨•奥尔加级战舰)”
2.“当然,对于荷兰采购…用于试验…类似设备。”——译者衍生太多文意,应单纯作“然而,荷兰战舰上更有可能实际安装的是本国海斯梅尔公司的火控系统。”
原注释第廿八条:其后漏译:“PC舱室有一具能从弹着导出误差数据的测弹着倾角装置(ecartes orientees),倾角是对应目标敌舰的。据信输入值是由空中观察员给出的,但飞机驾驶员在空中不可能取得敌舰航线和自舰射击线之间的倾角(inclination),只能报告他们看得见的弹着和目标之间的距离,以及这个距离连线和目标航线之间的角度。1923年实施的试验显示,若角度大于10度,则此等数据为可用。 1923年一名叫埃莫瑞的工程师发明了可由飞机在空中量取倾角的方法。图中“平台”为1923型。”
原注释第卅一条:——原文应作“M1926型使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相似三角形拥有共同的顶点),当某一边长改变时其他两边也相应改变。表盘上代表某边的水平标线上下移动并与代表斜边的标线交叉时,即可求出另两边的高。”
原注释第卅二条:译本跳过此条未标注。原文应作“据皮耶拉的说法,如同美国改造老战列舰炮塔时碰到的问题一样,法国老战列舰的原炮塔设计也限制其仰角无法提高到30度以上。洛林号战列舰只完成了将Y炮塔的仰角提高到20度。”
原注释第卅五条,译本第卅六条:“对于前者他认为一种规避模式”——应作“他认为前者可作为编队(formation)的规避模式”。
原注释第卅九条,译本第卅八条:略去参考来源后,其后又漏译:“斯宾赛先生也忆及在1940年发行的一本法国杂志的文章中,有提到某次射击演练的距离达到26000米,所以很可能这就是当时的长距离射击标准。迄今不曾有40000米实际射击的史料浮现,但1937-40年的文件留存的不多。”
原注释第四一条,译本第四二条:由于漏译了大部份,故重译如下:“此数据可能来自1937年法国海军的炮术讲义(现存法国国家档案馆)”,其中指出,每1000发射弹,有500发落在指定射击距离原点的50米以内,另有320发落在原点外50至100米之间,有140发落在原点外100至140米之间,余下40发落在距原点150米以外。“
释:这一段漏译不能怪译者,因为原文书就有笔误或打字错误,原文是”out of 1000 shots, 500 would fall within fifty meters (55 yards) of the set range (another 320 meters/350 yards within 100 meters/109yards, 140 meters/153 yards within 140 meters/153 yards,and 40 meters/44 yards beyond 150 meters/164 yards).” 死抱以上的英文字就是英国人也看不懂,但对搞过炮术的人来说,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上列原文的红字部分是笔误或打字错误,拿掉之后就是一份清楚的射弹散布统计资料(500发 + 320发 + 140发 + 40发 = 1000发)。接着补译同一条的余下部份:
“同一份讲义也叙述了落弹区域为一个400 x 75米的椭园形,椭园的长轴覆过射击线,应是在说明标准的散布形态。根据斯宾赛先生的说法,当时法国海军重巡洋舰的典型散布在12800米射击距离上达到约400米,如果射击距离增至18290米则散布将达到800米。以75米长的危险界(danger space)来计算,法国巡洋舰在16000~18000米射击距离上平均命中率在6%左右。”
(全章校释完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