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

 找回密码
 登上甲板
搜索
楼主: seven_nana

Nathan Okun大口径舰炮穿深表

[复制链接]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15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Type94 发表于 2013-1-15 15:16
遗憾的是,日本人销毁了能够销毁的资料之后,美国人又搜刮了一遍。所以对这些武器的分析测试,而美国人对这 ...

谨慎对待所有资料,参考归参考,但一概将其视为绝对权威以至于彻底颠覆更多资料彰显的事实就有待考虑了。

对呀。楼主给出来的就是一种资料。像你这样拿一些没有根据的”资料“、擦掉了实测数据的”资料“、”合理推测应该如何如何“就要去否定,这态度可不对啊。

至于你上述的所谓”论点“,我已经没有兴趣反驳了。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3-1-15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1-15 15:06
好啊,美国人可以是从询问中得到的炮口参数。那么你想用”这门炮残破无法修复并且还是试验炮“想说明什么 ...

美国人可以是从询问中得到的炮口参数,但这门炮残破无法修复并且还是试验炮说明,修复后的实弹测试以及非试验炮很可能有截然不同乃至根本不同于估算的结果,如果估算代表一切那为何还要实弹测试?
新炮状态下初速乃至于各种细节都和半残破状态不同,难道这些都可以仅仅用一份估测说问题。
穿甲测试都是在近距离上,通过使用适当发射药量来得到想要的炮口初速(当然了这个初速要比正常装药下的炮口初速低得多),并在一定倾角下射击装甲板的。但很可惜美国人至少就大和级主炮的测试方面没有这个便利,因此不如日方实弹测试也不是不能理解。

有什么无语的,如果不是20公里距离上,大和级垂直穿深可以最大限度接近其舷侧防护带的水平,而30公里距离上水平防护也最大限度接近可能被击穿的,表格会降低或者提高距离而非特地采用20和30公里的数据,而更巧的是这些数据多少和大和级设计初衷吻合
3万米和30175米基本算是可以很接近,暂且不说,就说这个距离上大和级的穿深基本可以对付至少自己的防御并且顺利穿透上层甲板后击穿主板,这也是允许的最近距离,有证据说明它一定不能吗

图表的差距当然存在,如果以图表里Mk7和大和级主炮的差距计算,那估算的数据就得打折扣,两者的穿深至少就垂直看要高很多,如果以估算数字那几乎衣阿华击穿大和的距离不比大和级主炮击穿自己的距离差多少。

美国人缴获的91的装药多半没有变质,否则难保漫长途中不自爆,但生锈,不是没这可能,本就是较早年代的弹药,搁置一段比美国人保养得当年轻很多的比如何呢,如果忽视龙之首后期的状态恐怕是有些太。。

既然你承认没有足够厚度的装甲一样可以测试,但难保有错误,反过来如果有相对接近的厚度板材,出错的可能性是不是要降低就可以了,事实是日本人有更厚的板材供给大炮打靶测试穿深和装甲板质量,这一点就比美国人单纯估算来的出错率小,和日本人有无710毫米VC或者VH不是一个概念,美国人的计算尤其是对自己火炮的也非单纯估算,但到测试缴获日本火炮难免因为条件限制而只能如此,这一来出错可能更高还用说?既然都有实弹测试,但日本火炮在日本有,在美国没有,测试同一种,谁更接近事实,何况37年开始94就和48厘米巨炮一起接受大量测试射击。

记住,是你提及183毫米可能有德国技术融入,而既然是德国技术,无视德美装甲在不同厚度表现不同有意思吗,我想说的是,德国装甲超过日美样本和厚度有点关系,更主要的是越过了180-200的厚度层而确定自己的领先区间,而你只看到第二次测试承受过第一次射击的日本板材和二次对比完好的德国样本抗弹能力差距而其他因素吗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3-1-15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1-15 15:23
谨慎对待所有资料,参考归参考,但一概将其视为绝对权威以至于彻底颠覆更多资料彰显的事实就有待考虑了。 ...

再次仔细观测楼主的资料,倒是发现你我等人一直忽略的地方,那就是极限穿透数字和有效穿透数字代表的不同含义,前者可能代表不同武器极限穿透能力,但未必是可以同时有效穿透和引爆的数据,而同时可以引爆和穿透的数据又和极限穿透数据有很大不同,从侧面又证明我以及不少人认同的日式穿甲弹的老毛病,穿而不炸的问题。

但是,我所谓的资料不敢说多不可推翻,但同样也来自日文原版以及实测报告,我更没有说因此彻底否认楼主列举资料的绝对不成立,而只是说对比分析,排除来最终进一步细化研究,所以还是老观点,任何资料和估算都不是绝对准确的,这句话希望也让你接受,至于你所谓论点,如果是为反驳我而反驳而一概将我的质疑论点说成不可能,那就脱离了研究的重点,这可不合适啊,有冒犯还希望谅解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15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1-15 15:55 编辑
Type94 发表于 2013-1-15 15:38
再次仔细观测楼主的资料,倒是发现你我等人一直忽略的地方,那就是极限穿透数字和有效穿透数字代表的不同 ...


各种代号,楼主都已经翻译过来了,请过目:

部分穿透的定义:对于入射倾角小于45度的情况而言,若射弹前半段侵入了装甲,而后半段未能完成穿透,则称为部分穿透。对于入射倾角大于45度的情况而言,若弹尖与上半段弹体未能完成穿透,而破损残余①的下半段弹体侵入了装甲,则称为部分穿透。
①前提是射弹确实发生破损了。但以如此高落角命中,且已超过了海军穿透极限的炮弹,通常都会发生破损的。

穿孔极限的定义:射弹在装甲表面上冲出一个尺寸与其弹径接近的孔洞,但弹体本身完全穿透装甲的部分,其质量未能达到海军穿透极限的标准。没能达成此类情况的射弹,也依然可以造成有限程度的破坏,通常会局限在受冲击装甲板的背后附近,有可能只会造成震荡冲击效应。

海军穿透极限的定义: 在弹体没有破损的情况下,完全穿透装甲的弹体部分须占弹体总质量的100%(不计入风帽与被帽的质量)。若弹体发生破损,则完全穿透装甲的弹体部分须占弹体总质量的80%。超越海军穿透极限后,则无法确定射弹能够产生何等状况的后效:有可能会爆炸,也有可能不会爆炸。

有效穿透极限的定义:在基本保证装药腔完整,弹底栓未启封,引信能够有效工作的前提下,射弹能够达成的最大穿深。对于射弹其余部位的损坏与否不做关注。

说的是同一种武器和炮弹,仅仅是因结果不同而人为限定的。

没有到谁冒犯谁的程度。今天我的言行也比较激动,请见谅。但我自认还没有”为了反驳你而反驳你的论点“的程度。我们都回到以前的帖子再看几遍吧,我想谁都会从中再学到一些新知识。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3-1-15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得再看几次,不过依旧对德国方面380毫米主炮能有超过406的说法彻底无法认同,要知道德国人的交战环境往往由于可视度和海况而比较近,和美日太平洋环境追求远射不同,这样就更得要求提高口径的SKC有更高的垂直穿深而未必很追求水平,但这一来的推算岂不是说明德国人在退步,这压根不可能,德国人不是傻子,H级的目的就是击败英国可能超过俾斯麦的新式战列舰,而这些战列舰至少就德国人估测,垂直防护比乔五等只高不低啊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15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1-15 16:37 编辑

是的,目前德国15寸/16寸是我们已找出的可能的”硬伤“。

我仍在继续找可能的”硬伤“,找到之后发上来请大家讨论考证一下。毕竟有可能因为我自己的资料或者理解有误,所找到的”硬伤“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矛盾所在。比如后来找到的法国炮弹存速性反而不如德国炮弹的“硬伤”,就被人指出法国自产炮弹和美制炮弹有区别。再回到NW上,它的两个注释也确实提到了这种差距,即射表上初速785时的最大射程,反而比二战后800初速下的最大射程还大,这说明确实是存在两种存速性有明显差距的炮弹......

这套数据,按照资源上显示,是考虑了各国各种装甲、各种炮弹和各个不同角度、不同速度等等很多情况的,如果属实,则其价值要比我们一直在用的”经验式”高得多。所以,不应根据几个可疑的现象就急于否定它。毕竟如果它属实,那么会让我们对BB的装甲、炮弹等方面的理解上进一大步,失之交臂太过可惜。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1-15 20:21 编辑

抱歉关于海军穿透极限,我对比了Nathan Okun的定义与NW主编Tony DiGiulian的定义,发现我有一个理解错误

现已修正为如下:

海军穿透极限的定义:在弹体没有破损的情况下,完全穿透装甲的弹体部分须占弹体总质量的100%(不计入风帽与被帽的质量)。若弹体发生破损,则完全穿透装甲的弹体部分须占弹体总质量的80%。此外,海军穿透极限并不关注射弹穿透装甲后产生的后效:即射弹在穿透装甲后,有可能会爆炸,也有可能不会爆炸。

红字部分为修改过的。

通常来说,这些穿甲标准的穿透数据,从小到大呈现出如下排序:有效穿透极限穿深<海军穿透极限穿深<部分穿透穿深

而严苛程度则是:有效穿透极限>海军穿透极限>部分穿透

穿孔极限的情况则比较复杂,暂时不讨论。

射弹在超过有效穿透极限后,就有可能发生穿而不炸的情况。而超过海军穿透极限后,基本就只能造出碎片破坏了。

有效穿透极限的定义,是在基本保证装药腔完整,弹底栓未启封,引信能够有效工作的前提下,射弹能够达成的最大穿深。

也就是说,超越这个数据后,有可能发生装药腔破损(可能导致装药受挤压破损等),弹底栓启封(可能导致装药外泄等),引信不能有效工作(不炸)。

装药腔破损与弹底栓启封,很可能是由于弹体尾段结构强度无法承受,发生破损导致的。

而Nathan Okun穿深表清楚的显示,日本炮弹,海军穿透极限与有效穿透极限这两个数据差距较大。

举例:请看下图,日本94式与美国Mark 7在42,000码上的数据(美国Mark 7仅在该距离上有海军穿透极限数据)



可以看到,如果考虑穿而不一定炸的情况,则94式的穿深还是很有优势的

结合上述日本炮弹中段尾段结构不如美国炮弹的观点,以及穿而不炸的观点,大致的情况就比较清楚了,我认为这已经比较完善地模拟了真实情况。

我之所以只在本贴主贴中列出有效穿透极限,是认为超过这一极限后,炮弹的破坏能力便无法保证了。如今看来,其他几个数据也是具有一定参考性的,好在源数据本论坛镜像中就有,主贴有给出链接,各位可以自行查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3-1-15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15 17:51
抱歉关于海军穿透极限,我对比了Nathan Okun的定义与NW主编Tony DiGiulian的定义,发现我有一个理解错误

...

仔细反复对比后又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针对垂直的话,以这种估算意大利装甲最好,但如果是针对于不同火炮水平向攻击,排名则变成了英美并列第一,日本其次,德国再次而意大利最后,这种估算是不是没有考虑不同种类装甲,如果是这样,那么还得商榷一下
另外证实了我和一些人的看法,就是日本炮弹之所以在有效穿透极限和海军穿透极限上相差较远,更多的可能非弹体材质硬度决定,而是和引信延迟时间有关?否则单纯垂直方向的NL数值和EFF就不该差那么多,换而言之就是过去总有人提到但没有深刻研究的穿而不炸问题,反过来别国尤其是英国的,NL和EFF很接近,所以就在部分有效穿透上局部得分超过美国新式火炮,这似乎绝不只是美国穿甲弹直到后来才改进赶超那么简单,而是相对于英国炮弹,美国弹药更容易穿而不炸,反向倒是证明了英国炮弹最容易有效引爆的观点
同时倒是证明了一个以前被公认的观点,Mk7凭借超重弹,尤其是改进版的,在距离拉大的过程中和94的差距拉近,甚至到了一定距离在水平向予以超越,但不大理解,既然穿甲弹质量大幅度强化,那么水平向穿深应该也在各个距离增加才对,居然和旧弹药完全一致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Type94 发表于 2013-1-15 20:25
仔细反复对比后又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针对垂直的话,以这种估算意大利装甲最好,但如果是针对于不同 ...

关于装甲材质的问题,1楼的概述均已列出

垂直装甲部分,列举的是有效穿透极限的穿深数据,采用Nathan Okun的FACEHARD程序计算。

垂直装甲的定义:装甲垂直放置,表面平整,硬化层朝外;而非倾斜放置,表面弯曲,硬化层朝内。

英国 = 英国渗碳硬化装甲
美国 = 1935 - 1943年间的美国Class A装甲
意大利 = 意大利的特尔尼(Terni)渗碳硬化装甲
德国 =1936 - 1945年间的德国KC n/A装甲
日本 = 1937 - 1945年间的日本VH装甲

水平装甲部分,采用Nathan Okun的M79APCLC程序计算。原作者表示,对于均质水平装甲的穿深计算,目前尚没有一套系统能够准确量化不同射弹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效果,该程序已是现有的最佳选择。该程序对英德炮弹的模拟最为精确,对于美日炮弹的模拟略有偏差。

计算时采纳的装甲参数:英国装甲,质量系数1.0,延伸率25%;美国装甲,质量系数1.0,延伸率25%;意大利装甲,质量系数1.0,延伸率17.1%;德国装甲,质量系数1.0,延伸率18%;日本装甲,质量系数0.97,延伸率23%。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15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克虏伯火炮 于 2013-1-16 06:38 编辑
Type94 发表于 2013-1-15 20:25
仔细反复对比后又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针对垂直的话,以这种估算意大利装甲最好,但如果是针对于不同 ...


海军穿透极限都已经表达了对这种穿透的判定,明确写了不论炮弹炸不炸的因素。
海军穿透极限和有效穿透极限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前者是80%以上弹体穿透而不考虑这炮弹是否被破坏而不能爆炸了,后者则是必须“完整地”穿透而不会导致其无法正常爆炸的破损。
所以,“和引信延迟时间有关”的假设不存在。

炮弹被帽硬度和形状的不同,在和不同着弹角、面对不同表面硬度的装甲,其“相对表现”也不同。也就是说,一种炮弹对垂直装甲的穿透能力强,无法更不应该“扩展”到对水平装甲上去。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1-15 21:14 编辑
Type94 发表于 2013-1-15 20:25
仔细反复对比后又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针对垂直的话,以这种估算意大利装甲最好,但如果是针对于不同 ...


引信延迟时间长,和引信是否能正常工作是两个概念

日本91式大口径穿甲弹,配备的是13式5号引信,0.4秒的延时是其正常设计指标。

而有效穿透极限考虑的是引信是否能正常工作,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引信未损坏。当弹体结构发生破损时,引信这样脆弱的组件是很有可能会因挤压而损坏的。


另外关于德国406部分数据不如380的情况,我发现,406的海军穿透极限/有效穿透极限数据,两者差距也比较大;而380的这两个数据间差距较小。

如果只比较海军穿透极限,则德国406的表现在任何距离上都能超越380

我猜测,这与406的炮弹类型有关。德国406的炮弹,根据NW的数据,重1,030千克,这已经是名符其实的重弹了,与先前的轻弹路线完全不同。或许对于这种弹型,德国设计人员较为缺乏经验,从而导致炮弹性能表现不佳。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15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15 21:09
引信延迟时间长,和引信是否能正常工作是两个概念

日本91式大口径穿甲弹,配备的是13式5号引信,0.4秒的 ...

“我猜测,这与406的炮弹类型有关。”
有道理。
我所看过的极为有限的资料,首先德国已经生产出来的那些16寸火炮,并没有实际装备战舰,而是最后用于岸炮了。
岸炮炮弹与舰炮不同,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岸炮射击的目标极少会有大厚度表面硬化装甲钢的。
岸炮射击的大部分目标是钢筋混凝土防护,对这种目标,其实德国的底引信HE更加适合。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1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看到的德国16寸APC的数据,是APC L4.4穿甲弹长178.6厘米,被帽164.7千克,风帽12.3千克,弹体852.8千克。
然而,欧肯计算表格给出的其弹体重量则是1998磅即906千克多些。

如果上述两个数据都属实,那么可以证明欧肯此套计算结果所采用的德国16寸炮弹,其被帽重量是不及海军APC炮弹的。那么,其为了增加装炸药量以提高破坏能力而降低了对硬化装甲的侵彻力的可能性是不小的。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1-15 21:54
我所看到的德国16寸APC的数据,是APC L4.4穿甲弹长178.6厘米,被帽164.7千克,风帽12.3千克,弹体852.8千克 ...

在NW的词条里,德国406炮弹的数据如下

德国40.64厘米(16英寸)4.4倍径穿甲弹,重2,271磅(1,030千克)。资料来自海军试验场报告,第101号。
被帽:363磅(164.7千克),占总重的16%
风帽:27磅(12.3千克),占总重的1.2%
装药:约53.4磅(24.2千克),占总重的2.3%
弹体(含装药):1,880磅(852.8千克),占总重的82.8%

Okun的表格里,是射弹全重2,271磅,弹体重1,998磅,这两个数据有出入

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证明材料就是NW词条里提到的海军试验场报告,第101号。(NPG Report 101)

可惜我一直没在网上找到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15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3-1-15 21:14
“我猜测,这与406的炮弹类型有关。”
有道理。
我所看过的极为有限的资料,首先德国已经生产出来的那些1 ...

这一楼,我确实是迷糊了。岸炮主要是对舰船目标。

中将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一级铁十字勋章元老荣誉纪念章行政立法委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13-1-1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几种炮(弹),每种炮取落角在30度附近的一组数据,做了个简略对比。
“经验式”一列是根据近似公式估算的穿深;
“对Ger EFF”穿深是奥肯计算结果;
“比值”是后者除以前者。显然“比值”越大,就说明这种炮弹的实际穿甲能力越强。
结果如下,可见:
英国新式炮弹的效能最高,其中MKI用的是Mk 17B 。它们的实际穿甲能力大约是经验式计算结果的1.1倍;
日本和美国旧弹效能最差,大约只有经验式计算结果的0.9倍;
意、法、德国炮弹的实际穿深则与经验式比较接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3-1-1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了过去收集的翻译德国SKC34型406毫米舰炮的:

40.6 cm/52 (16") SK C/34
42 cm/48 (16.5") SK C/40


这两型火炮被计划装备在于1939年开始铺设龙骨却从未完工的H级战列舰上。它们的身设计是优秀的,但因为拥有极高的初速导致在远距离对水平装甲的侵彻力严重不足。

这种武器有三个分支,供实验的原型炮,海军舰炮以及岸炮(即阿道夫型)。岸炮的结构与海军舰炮差不多,只是药室更大。事实上,有一部分——甚至全部的海军舰炮被改造为岸炮。这些岸炮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尽管装在BSG型单联装炮架,它们还是显示出作为舰炮时在双联装炮塔里左侧炮或右侧炮的不同结构。

实际生产的十门16寸火炮中有七门在挪威作为岸炮以保护Narvik和Troms?,三门在Dietl炮台,四门在Trondenes。战争结束后,其中四门火炮与他们的炮弹由挪威军方接管。他们用德国炮组人员训练挪威人操作这些大炮,这些火炮继续被正式使用了大约10年。1957年,这些大炮最后一次进行射击,其后,在1961年,它们的维护经费被正式取消。1968年,这些不再使用的大炮已经报废。Dietl炮台上的三门炮被拆除,但Trondenes的四门火炮仍然保存着,其中之一被作为Trondenes要塞博物馆对游客开放。在剩下的三门炮中,有两门最初用在波兰,后来转移到海拉以保卫但泽地区。最后,三门炮都被安装在法国境内靠近Sangatte的Lindemann炮台,用来射击多弗尔海峡内的舰船。

由于16寸SK C/34型火炮的炮塔座圈非常大,在1941至1942年对H级战列舰的设计改进期间,军方决定为在它上面装载更大的42cm火炮(即H-41与H-42),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人想在战舰的主炮口径上超过所有的盟军战列舰。然而,这些火炮并没有被建造,甚至连建造项目也没有开始。因此,关于这型火炮的数据都是根据已有资料的估计推断而来。

该炮为活动身管式结构,在已建造的火炮之间大部分结构都可以互换,但每个活动身管只能装在一门火炮上。与其他德国大口径舰炮一样,该型火炮也使用了滑动式炮闩。

除非附记中有特别说明,下方数据的都来自于该型火炮的舰炮型。


火炮数据


名称
40.6 cm/52 (16") SK C/34
42 cm/48 (16.54") SK C/40

装备舰船
H级

设计时间
1934

入役时间
1942(岸炮)

整炮重量
159,900 kg

整炮长度
21.130 m

身管长度
19.750 m

膛线长度
舰炮:17.066 m

岸炮:16.871 m

阴线数据
5 mm(深) x 8.2 mm

阳线宽度
7.03 mm

膛线缠距
39.9至29.5倍径递减

药室容积
舰炮:420 dm3

岸炮:460 dm3

射速
约2轮/分






炮弹/发射药数据



炮弹/装药类型
分装式(装药包括药筒与药包)

炮弹类型及重量
舰炮弹:

L/4,4型被帽穿甲弹- 1030 kg
L/4,4型高爆弹(弹头引信型)- 1030 kg
L/4,6型高爆弹(弹底引信型)- 1030 kg




岸炮专用弹:
阿道夫型L/4,2型高爆弹- 600 kg

L/4,1型高爆弹(弹底或弹头引信型)- 610 kg

炮弹长度
舰炮弹:

L/4,4型被帽穿甲弹- 178.6 cm
L/4,4型高爆弹(弹头引信型)-186.7 cm
L/4,6型高爆弹(弹底引信型)-194.9 cm


岸炮专用弹:
阿道夫型L/4,2型高爆弹- 170.5 cm

L/4,1型高爆弹(弹底或弹头引信型)- 164.4cm

炮弹内装药重量
L/4,4型被帽穿甲弹- 约24.2 kg
L/4,4型高爆弹(弹头引信型)-约82.4 kg
L/4,6型高爆弹(弹底引信型)-约42.2 kg



其他 – 不详

发射药重量
前发射药:134 kg(RP C/38型)

主发射药:128 kg(RP C/38型)

主发射药黄铜药筒总重:91 kg



战争期间岸炮发射药情况:

前发射药:164 kg(RP C/40型)

主发射药(重弹):130 kg(RP C/40型)

主发射药(轻弹):205 kg(RP C/40型)

初速
舰炮:2,657 fps (810 mps)

岸炮轻弹(新炮):3,445 fps (1,050 mps)

岸炮轻弹(平均):3,084 fps (940 mps)

膛压
3,200 kg/cm2

近似身管寿命(见附记2)
120 发

每炮配载炮弹(见附记3)
108 发

附记:
1)与其他大多数德国炮一样,该型炮也使用了其独特的发射药配载方式:一个装在丝绸药包里的“前发射药”与装在黄铜药筒里的“主发射药”。 黄铜药桶可以帮助增加后膛的气密性。
2)黄铜药筒在战争后期被改为低碳钢制药筒。
3)前发射药与主发射药在装填时一起被撞入药室。
4)炮闩重3600 kg。
5)各式炮弹的实际设计名称如下:
L/4,4型穿甲弹- Psgr. L/4,4 (mhb)
L/4,6型高爆弹- Spr.gr. L/4,6 Bdz (mhb)
L/4,4型高爆弹- Spr.gr. L/4,4 Kz (mhb)
阿道夫型L/4,2型高爆弹- Ad.gr. L/4,2 Bdz u. Kz (mhb)
L/4,1型高爆弹- Spr.gr. L/4,1 Bdz u. Kz (mhb)






射程
该数据基于初速为830mps的情况基础上。


仰角
射程

1,030 kg 穿甲弹数据

30 度
39,800 yards (36,400 m)

33 度  (舰炮最大仰角)
40,245 yards (36,800 m)

52 度 (岸炮)
47,025 yards (43,000 m)

仰角
射程

600 kg阿道夫型高爆弹数据

52 度
(岸炮,初速1,050 mps)
61,240 yards (56,000 m)

50 度
(岸炮,初速940 mps)
47,620 yards (43,550 m)

附记:1030kg炮弹射程在两型火炮上都差不多








装甲侵彻力


该数据基于1030kg的穿甲弹基础上。


距离
侧面装甲
甲板装甲

0 yards (0 m)
31.7" (805 mm)
---

10,000 yards (9,144 m)
25.1" (638 mm)
1.4"   (36 mm)

20,000 yards (18,288 m)
18.8" (457 mm)
3.2"   (81 mm)

30,000 yards (27,432 m)
13.6" (345 mm)
5.0" (127 mm)

40,000 yards (36,576 m)
10.2" (259 mm)
8.5" (216 mm)

附记:以上来自《Battleships:  Axis and Neutral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为初速810 mps时数据,根据美国海军装甲侵彻力经验公式得出。




.炮塔数据


装备舰艇
双联装炮塔: H级(4座) - Drh LC/40型
单联装BSG型岸炮座:Schiessger?t C/39型
炮塔重量
1452吨

仰角
舰炮:- 5.5/ + 30度

射界
+/- 145 度

附记:《German Capital Ships of World War Two》中有不同的实际仰角数据。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1-16 11:19 编辑

另外英国炮弹有一个特性值得我们注意,英国炮弹在超远距离上,无法满足有效穿透极限的条件,而只能满足海军穿透极限的条件

无论是16寸Mark I,15寸Mark I,还是14寸Mark VII,都有这个现象

并且,英国炮弹在面对英美德意装甲时,出现无法满足有效穿透极限条件的临界点,所需的给定条件是相同的。而在面对日本装甲时,则有所推迟。

请看下图,海军穿透极限数字已用蓝色标注,有效穿透极限数字已用红色标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登上甲板

x

下士

十二年服役纪念章旗手

发表于 2013-1-16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单纯计算极限穿深,那无论是Mk7(旧弹)对比英国Mk1(新弹),还是德国自己的406对比380,都显示高口径带来的更高穿深,当然那个有效穿深如楼主研究所言,要求标准比较苛刻,对于实战来说,出现的几率较小。而这一来,考虑德国方面可能并未出现406毫米穿甲弹弹头弹体强度问题,那只能说是不是德国人特别对该口径穿甲弹引信进行某种改变,使得其极限穿深提高但相对有效穿透的能力更低一些,现有那些样本不排除39年之前的产物,而那个时候也正是H级即将建造的年代,所以德国人必然也对其进行实弹测试轰击自己的KCNA一类硬化装甲,而且即使后来在挪威当岸炮也明显针对于盟军可能入侵的大型战舰,更不可能是混凝土目标,这一来同样针对大型有硬质防护的战列舰,德式380肯定是不如德式406的。

另外在战列舰级别火炮穿深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装甲方面,英德装甲出现质量变化的厚度应该是330毫米左右,但在大口径对比栏里甚至在此厚度以下英国装甲也超过了德国,这不大可能。
另外就是VH,美国方面基于极少样本实弹测试,336毫米厚度上相对于美国的97%,而380毫米水平则相当于美国93%,但同一栏对应类似厚度的差距显然高于此,是否会有测算者忽视了这一点的可能?有些不解
再就是高厚度下660毫米VH开始在所有装甲都出现相对质量下降时能更好的控制,至少会好过此时可能出现的ClassA,但此时ClassA一样超过,这就不大可能了,如果是P1935CA超过倒接近事实。
另外感觉,美国人测试那块183毫米样本如果单纯是德国技术的仿造,那么结合8英寸级别火炮极限穿深的表现对比,该厚度德国装甲是在美国之下的,如此看来可能是日本人结合了自己的装甲特点和德国的技术对较低厚度进行了一种几乎相当于新改进的尝试,同时弥补了整体钢铁技术不及德国和后期工艺材料条件下降的不利。同时日本人自己单纯通过提高硬化深度试图制造小厚度范围质量改进的VH不大成功
美国人似乎提及过一种一战后英国技术开发的557毫米装甲钢,有无此方面进一步信息?很遗憾的就是当时没能找到大和级炮座装甲的560毫米板材,无法做这种厚度基本相当前提下的对比。

同时楼主的极限穿深数据可以解释大和与衣阿华对比的图表,但唯有一点,就是针对于大和的水平,美式超重弹得在32公里予以贯穿,而大和级主炮贯穿的最近距离则是30公里,考虑这个估算无论美国新旧弹药但水平穿深几乎无差别,这就矛盾了,按理说美国超重弹可能在30公里以上实际水平穿深几乎超过94,也就是超过可以击穿200毫米+上层叠加的厚度总和,难道美国新旧弹药改变只针对垂直改变而水平不变?

不过91穿甲弹除了在射击有正常防护目标外,穿而不炸也不能说和引信无关,实战中孟加拉湾破交袭击商船和萨马海战都严重暴露了这个问题,该引信的0.4秒延迟甚至比德国的同类还高(俾斯麦射击亲王的几发里才1发引爆,可能是引信调试问题),另外有效穿深那一栏里还隐约说明了91的又一个弱点,命中后不易发生较大爆炸后的烟火,给持续射击观测也带来点困难。

对了,意大利那个表面硬化钢有无各个区间的不同表现和进一步详细测试的资料说明,毕竟从大口径和8英寸两方面的估测对比表现都相当不俗,这似乎有点神过头了吧,毕竟所有装甲都有其相对较弱区间

中将

十一年服役纪念章TIME TRAVELER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铁十字勋章四次金星勋章荣誉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行政立法委骑士团勋章海武魂旗手终身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Type94 发表于 2013-1-16 11:37
不过91穿甲弹除了在射击有正常防护目标外,穿而不炸也不能说和引信无关,实战中孟加拉湾破交袭击商船和萨马海战都严重暴露了这个问题


引信问题我在152楼已经有回复,并附上了一些我的理解

打商船以及护航航母这类无装甲/轻装甲目标穿而不炸,与打重装甲目标穿而不炸是两个概念

前者是因为引信延时太长,导致炮弹尚未起爆,就已经彻底贯穿了船体,落入海中了(是否爆炸不能确定)。兄台可以算一下,0.4秒的时间内,炮弹可以运动多远。

而打装甲穿而不炸,是在弹体变形或破损后,导致装药腔受损,弹底栓不再能严格封闭弹底(会导致装药从弹底处外泄),引信无法有效工作(我个人的理解是引信受到破损的弹体挤压而损坏了),诸如此类的情况造成的。

手机版|Archiver|© 2010-2025 战列舰 warship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3004737号 )

GMT+8, 2025-5-2 03:15 , Processed in 0.0242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